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零利定律,资本主义的核心秘密

作者:杨晓东 发布时间:2015-05-08 15:48:42 来源: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字体:   |    |  

 

  

1.jpg

  导读:本文分析探讨了资本运作过程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运作模式的内在缺陷和不公平的机制,也肯定了资本运作模式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通过对其规律的分析,推导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一条最佳的经济模式,并由此探讨了如何建立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共产党一党专政的民主政治制度,以便有效的防止腐败,实现公平正义。

  本文作者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曾获得全国数学一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九章数学奖等多项奖励,一直从事软件架构设计和算法分析,比较长于整体性思维。本文作者2003年偶然发现零利定律,但是一直未敢确定其正确性,经过10年的反复思考和对现实的观察,确信其正确性。基于本文探讨的课题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分享出来。

  一、什么是利得?

  我是这么定义利得的:

  在某个时刻,某个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广义货币收入”-“广义货币支出”=“利得”。

  例如:某人今天发了1000元工资(收入1000元),然后花了100块钱买了本书(支出100元),这个人今天的“利得”=1000元-100元=900元。

  如果是借款,则反向计算,比如,某人借了500元,则表示这个人收入了-500元,此时利得为-500元。

  收入也可能来源于变卖资产,比如,某人把房子卖了,得到50万,那么,这个人此时的利得是50万元。

  对于“广义货币收入”和“广义货币支出”进行一个归纳:

  广义货币收入:劳动报酬所得,变卖资产所得,出让股权所得,借款收回所得等。

  广义货币支出:支付工人工资,购买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日常消耗用品等),购买有价证券,借款等。

  因此:

  正的利得,可能是因为劳动报酬,也可能是变卖资产,也可能是因为债权变现;负的利得可能是因为借款而产生债务,也可能是因为购买资产的支出,也可能是支付工人劳动报酬支出。

  利得是截面量,也就是说是某个时刻的瞬态资金流入流出的差值,如果要计算某个时间段的资金流量差,则需要对“利得”进行积分运算。

  符号约定:将“利得”记为[dg]。

  “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高流动性,用于交换媒介的“货币性资产”,比如货币、股票、债券等;一种是低流动性的用于消费或者生产所需的“物资性资产”,比如房产、车、日常用品,甚至一些虚拟的服务,比如保洁、理发等。“货币性资产”本质上是一种交换符号,需要政府机关对这种符号的强制性认可,并需要特定的部门来发行,因此,“货币性资产”的变化是人为控制的结果。而“物资性资产”则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只要有劳动,“物资性资产”就会产生或者增值,比如工厂生产货物,快递搬运货物等。而“物资性资产”自身也在随时发生变化,比如房产的折旧、物品的自然的损耗,而有些服务的存在是即时性的,服务结束,该“物资”也就消失。

  注意,“利得”所针对的对象是“货币性资产”,而非“物资性资产”;而传统的“利润”是即针对“货币性资产”,又针对“物资性资产”。

  “物资性资产”的增加,需要通过劳动生产才能实现,而且也只有通过劳动生产实现。但是“物资性资产”的转移则需要“货币性资产”作为媒介,“物资性资产”在转移的过程中,劳动所产生的增加值也会使“物资性资产”增值,这些增加值则需要“货币性资产”进行量度。

  “货币性资产”是一种交换媒介,但是交换的前提条件,必须对“物资性资产”进行量度,因此,“货币性资产”衍生出对资产的“量度”属性。由于,“货币性资产”在交换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资性资产”,因此,“货币性资产”本身就具备储备的属性,也就是说具备“资产”属性。

  “物资性资产”的增加并不一定需要“货币性资产”的参与,比如在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时代,人们不需要太多的交换,即使交换,也大多数是物物交换,因此“货币性资产”在整个经济中占有极小的比例,也没有多少发展空间。

  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发展,一方面,任何物资产品的加工都是分工合作的结果,可以说哪怕一个小小的产品都是全球各地厂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一个物资产品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可以说跑遍了全世界;第二,生产出来的最终消费品也不是局限于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而是在全世界范围销售。在这个情况下,交换无处不在,“货币性资产”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越来越重要,以至于成为整个经济的核心,可以说,在目前的经济生活中,离开了“货币性资产”几乎寸步难行。

  比如说我们出门,坐车要钱,吃饭要钱,穿的衣服也需要花钱买,看病要钱,上学要钱,租房子要钱,买房子要钱,……生活中处处都要钱。可以说,没有钱,我们连生活都无法进行下去。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它有很大的厂房,有很多的设备,一旦没有流动资金了,就很难运转下去,如果流动资金匮乏持续时间过长,这个企业就只有倒闭。

  本来,人类追求的是“物资性资产”,以便更好的改善人类的生活,而“货币性资产”是作为一种使物资更便于流动的工具,是辅助性的。但是,现在“货币性资产”决定着“物资性资产”的生产和流动,甚至于决定着拥有多少“物资性资产”的可能性,因此,人类开始反过来追求“货币性资产”。

  但是,“货币性资产”却有着一个内在的约束条件,使得资本主义运作模式存在严重的内在缺陷。

  (注:以下所讨论的收入和支出,皆是货币性收入和货币性支出。)

 

  二、什么是零利定律?

  在一个封闭的交换系统,利得的总和为0。

  注意,封闭交换系统有一些约束条件:1、以货币为交换媒介;2、所有的交换行为都在该系统内部发生;3、系统内的任何成员不能自行发行货币。由上述三个条件,可以判断出封建社会不是一个封闭交换系统,因为封建社会还存在大量的物物交换;一个地区、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封闭交换系统,因为它不是封闭的,还在与外界发生交换行为。但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世界,应该说接近于封闭的交换系统。第一、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绝大多数的交换行为是以货币为交换中介;第二、目前还没有发现外星人,因此,全世界范围的交换系统是封闭的。

  举例论证一下零利定律:

  A、 甲和乙两个人构成一个封闭交换系统。也就是说,甲乙两人不再和之外的任何其他系统产生交换关系。那么,甲的收入一定来源于乙,甲的支出一定给了乙;反之,亦然。

  计算如下:

  甲的收入记为in1,甲的支出记为out1,则dg1= in1- out1;

  乙的收入记为in2,乙的支出记为out2,则dg2= in2- out2;

  因为:in1= out2, in2= out1;

  所以:dg1+dg2=(in1- out1)+( in2-out2)=( in1- out2)+( in2- out1)=0。

  B、 将上面的两个人的系统扩展为N个独立成员形成的封闭交换系统,其结论亦然:

  计算如下:

  我们把N个独立成员记为:u1,u2,u3…..un;

  由于u1,u2,u3…..un组成的是一个封闭交换系统,因此,u1的收入一定来源于u2…un,u1的支出也一定给了u2…un,其他的类似。

  记in(i,j)为ui从uj处获得的收入,out(i,j)为ui向uj的支出;

  在任何时刻,ui从uj处获得的收入一定是uj向ui的支出,因此:in(i,j)=out(j,i)

  所以:

  dg1+dg2+…. dgn=(in(1,2)+ in(1,3)….+ in(1,n))-( out(1,2)+ out(1,3)….+ out(1,n))

  +(in(2,1)+ in(2,3)….+ in(2,n))-(out(2,1)+ out(2,3)….+ out(2,n))

  +……

  +(in(n,1)+ in(n,2)….+in(n,n-1))-( out(n,1)+ out(n,2)….+ out(n,n-1))

  =in(1,2)-out(2,1)+in(1,3)-out(3,1)+….in(1,n)-out(n,1)

  +in(2,1)-out(1,2)+in(2,3)-out(3,2)+…in(2,n)-out(n,2)

  +……

  +in(n,1)-out(1,n)+in(n,2)-out(2,n)+…in(n,n-1)-out(n-1,n)

  =0

 

  三、零利定律的重大意义

  零利定律其实非常简单直白,就是说在一个封闭的交换系统,货币性总收入=货币性总支出。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因为系统是封闭的,某个成员的货币性收入一定来源于其他成员的货币性支出。

  但是,虽然这个定律如此简单,但是却对分析宏观的经济运行规律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个定律其实决定了封闭交换系统中各个成员的制约关系。

  我们把交换系统抽象出两种个体,一种是出卖劳动力的工人,一种是组织生产、销售的资本。

  可以做出如下合理的推论:

  1、在封闭交换系统中,任何个体的“货币性资产”的增加都来源于其他个体“货币性资产”的减少。

  2、任何个体都努力追求“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因此,对于“货币性资产”来说交换系统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

  3、由于系统是非平衡系统,因此,存在对“货币性资产”的吸引子,导致“货币性资产”最终流向少数吸引子,从而导致流动中断。

  为了验证上述推理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回溯一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A、早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如前所述,我们抽象出两个个体:工人和资本。在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一般是产业工人,资本一般是工业资本。工人出卖劳动力干活,资本购买其他资本的原料及设备、工人的劳动力,然后合成新的产品和服务,并向其他资本或者工人(最终消费者)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注意,资本不是资本家,是一种抽象的个体。资本属于资本家,但资本有着自己独立特性。资本家一方面是工人,另一方面是资本的拥有者,因此,资本家是双重角色。)

  工人和工人之间也会产生借贷关系,但是有借有还,对整个分析不会带来实质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考虑工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也不考虑资本之间的借贷关系,也不考虑工人和资本之间的借贷关系,因为这些关系都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消掉,对分析没有实质影响。我们只考虑由资本和工人形成的生产-消费关系。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收入-支出情况:

  工人为资本劳动,然后获得收入;

  工人支出获得的收入,从资本那里购买商品;

  资本从其他资本购买原料或者雇佣工人开采原料,支出;

  资本雇佣工人加工原料成半成品或成品,支出;

  资本雇佣工人销售产品,支出,同时产生收入。

  我们将工人的总利得记为P(dg),将资本的总利得记为C(dg),由于工人、资本形成的是一个交换封闭系统,那么:P(dg)+ C(dg)=0。

  我们现在来分析P(dg)和C(dg):

  作为工人来说,他一定努力使p(dg)(p(dg)代表单个工人的利得)大于0,因为,总不能挣多少花多少,总得有积蓄看病、抚养孩子、赡养老人、自己也得养老、在必要的条件下还得买房买车等,因此工人总是要努力使收入要大于支出,即p(dg)〉0。

  而作为资本来说,它一定努力使c(dg)大于0,不但大于0,而且要把已经投资的赚回来,还要赚取再投资的资金(即资本自身的扩张),并且还要为资本家挣另一份收入。举例来说:一个资本是100万,先支出70万购买了厂房、设备等,剩下的30万在运作过程中支付工人工资。作为资本来说,它不但要把100万赚回来,而且还要为下一步的再扩大赚取资本,同时要为资本家本身赚取另外一份收入。有人在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70万的厂房和设备,应该是资本的固定资产,即便是c(dg)<0,也并不意味着资本在亏本啊。如果从传统的利润计算来说,可以这么计算,但是,别忘了,固定资产要折旧,对于资本来说,这些固定资产一定要在某个时候折旧为0。也就是说,对于资本来说,任何“物资性资产”的拥有,都是为了在未来获取更多的“货币性资产”。而且,对于资本来说,固定资产越庞大,说明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流动资金也越来越大,因此“货币性资产”也必须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当其资本规模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货币性资产”规模太小,一旦经济危机发生,就会运转困难,因此足够庞大的“货币性资产”是抵御风险的最好的工具。所以,对于一个不断成长的资本来说, c(dg)的对时间的积分一定要大于0。

  而对于工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房产、车等固定资产,一旦购买了,他不可能说再去变卖了来维持生计,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已经表明这个人经济上已经出现了危机。因此,工人努力使得∫ p(dg)大于0,而资本也努力使∫ c(dg)大于0,但是我们知道,在任何时刻,p(dg)+ c(dg)=0,因此,在任何时间段∫ p(dg)+∫ c(dg)=0。这个制约关系,实际上是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工人出卖劳动,从资本获得收入,然后从资本那里去购买自己生产的东西,而资本想要获得比支出更多的收入,但是工人的收入来源于资本,无法满足资本的额外的利得。但是作为单个的资本来说,它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获取正利得,一方面降低工人的工资,减少支出,一方面提升商品价格,增加收入,从而进一步导致工人无钱购买商品。于是,商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人失业又进一步加剧商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就是资本主义初期的典型的经济危机场景。

  以上的例子可能还不是一眼能看出资本运作过程的制约关系,现在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能看得更清楚:假定世界上就只有一家公司,所有的人都为这个公司打工。假定这个公司也比较原始,所有的工具都来源于大自然,因此,没有什么固定资产的投入,也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因此,这家公司的所有支出都是工人工资,我们用∑pay表示这个公司的支出,但是,别忘了,这也是所有工人的收入。现在,工人们要拿这些收入去消费这个公司的产品,但是,作为资本来说,收入一定要大于支出,但是非常遗憾的时候,所有工人的收入总和∑pay刚好等于资本的支出,也就是说,即便是所有工人把所有的收入都拿出来购买商品,也无法使资本获取正利得,最多持平。但是,作为资本方来说,这是无法满足的,因为资本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也需要更多地资本,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了的。因此,资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工人赊账购买,也就是说,工人需要通过负债的方式购买自己生产的东西!然后,资本再驱使工人免费为其劳动,以偿还其所欠资本的债务。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极端的例子当然不会出现,但是本质并没有改变,资本方作为一个整体追求∫ c(dg)>0,而工人作为一个整体,也要追求∫ p(dg)〉0,在这个拉锯战中,一些弱小的资本被强势资本吞并,此起彼伏的工人失业、罢工,直到经济危机的爆发,大量商品积压,而工人却无钱购买,于是牛奶面包等被大批的倒掉却不愿意给饥饿的人们┄┄这个图景已经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真实的演绎过了。

  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缘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放任自流,资本对利润的贪婪追求,一方面不断的压低工人的工资,降低成本,一方面抬高商品的价格,以便获取更大的差价,但是,商品的购买力的来源恰恰是这些被压低工资的人们,所以,资本的贪婪最终伤害的却是自己。

  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比如出现了最低工资制度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实际上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但是,假如保证了∫ p(dg)〉0,∫ c(dg)一定小于0,那么资本方一定有负债累累的企业。在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以前,企业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当企业所有资产变卖后,还不能偿还债务时,企业主就需要变卖自己的家产来偿还债务,这种制度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风险太大,甚至累及家人、亲戚和朋友,自然会阻止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出现了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即企业破产后,只会在所投资本金的范围内进行债务偿还,如果投资的资本无法偿还债务,则债务也会一笔购销。所以说,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制性的对债务清盘,实际上保护了投资者的个人资产不受公司债务的累及。

  下面来看看资本是如何成长的。通过以下模型可以剖析一下:

  假如有10家企业,每家企业的原始资本是1000万,总资本是1亿。经过一年的运行,一家企业盈利2000万,两家企业盈利1000万,三家企业不赔不赚,三家企业亏损500万,一家企业亏损2500万。最后一家企业因为亏损2500万,资不抵债,破产倒闭,债务清盘。这样,一共有总资本:3000+2000*2+1000*3+500*3=11500万元。

  但是,企业破产后,债务并非一清就了事,因为,无论任何债务,都有个归属问题,我的资本金是1000万,但是我亏损了2500万,那1500万从哪里来呢?在没有金融资本以前,只能从亲戚朋友借贷,而亲戚朋友借贷从哪儿来,就是从∑∫ p(dg)来,你这一债务清0,∑∫ p(dg)实际上就减去了1500万,绕来绕去,还是老百姓在为资本的亏损买单。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这1500万可能来源于银行,银行从哪里来,不也是从老百姓的储蓄来吗?你这一破产,银行买单,最后不也是老百姓买单吗?套用一句俗语:“赚的钱是自己的,亏的钱是大家的。”这就是资本运行模式的一个秘密。

  对于银行来说,如果坏账呆账越来越多,银行也只有破产,这就是金融危机了。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资本逐渐代替工业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而且金融资本无孔不入,主宰着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金融资本破产,这是资本家,尤其站在金字塔尖的资本家所不允许的,于是,金融资本发展出一系列的方式,将债务进行转嫁。

  B、债券市场

  如果老百姓的储蓄越来越多,实质上就是∑∫ p(dg)〉0,那么,肯定会导致∑∫ c(dg)<0,有破产法对企业的保护,最后买单的肯定是银行,这样直接冲击的就是金融资本。怎么办,必须让∑∫ p(dg)<0,那就是让老百姓把储蓄的钱拿出来,投资吧,于是就发展出债券市场。

  最典型的债券就是股票。没有投机就没有股市,股市的最原始动力恰好不是投资,而是投机,就跟赌博一样,少数人赚钱,大多数人亏钱。但是少数人的一夜暴富,刺激着大多数的神经,老百姓都有从众心理,也有侥幸心理,都期望着一夜暴富的是自己,但是,零利定律硬约束条件已经决定了不可能人人暴富,必须大多数人亏钱,才能保证少数资本赚钱。所以,对于股票市场来说,一定是少数势力雄厚的大资本赚钱,部分恰好跟上大资本步伐的小资本和散户赚钱,绝大多数投资者是亏损的。(注意:我说的上述情况是常规情况。但是由于股票市场是非封闭的,因此可能存在所有的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情况,就是股票投资者所投资的企业全部是盈利的企业,这些企业之所有盈利,是通过吃掉其他未上市的资本获利,但是假如这样的话,∑∫ p(dg)>0,∑∫ c(dg)<0,并没有达到转嫁的目的,因此,这种情况是很难出现的。另外,对于某些局部的股票市场是可以实现所有投资者获利,比如美国的股票市场,因为这些企业资本在全球获利,而不仅仅是在美国,他们把世界其他地方的利得吸收过来,创造美国股票市场人人获利的典范,还不危及本国的金融体系。但是这是以牺牲其他国家的资本为代价的。)通过债券市场,金融资本巧妙的把企业破产所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转嫁到广大老百姓身上,而且是老百姓心甘情愿的承受。所以说,无论债券市场发展出多少眼花缭乱的衍生工具,其本质只有一个,就是把老百姓的储蓄套出来进入资本市场,等待大资本的吞噬。因为,个人储蓄是资本获利的大敌。

  C、 信用消费

  债券市场是一种金融资本转移矛盾的一种工具,但是不能实质性的解决经济危机,因为老百姓亏来亏去,积蓄亏完了,不可能再有购买力,经济危机还是会出现。所谓经济危机,本质上就是“货币性资产”过度集中,从而导致交换中断。经济危机并不是整个系统没有钱了,钱一点都不会减少(除非火灾把钱烧掉了),而是钱集中到少数大资本手中,广大的老百姓没有钱,产生不了购买力,就不可能再有交换,于是产生了经济危机。

  好吧,金融资本说,你不是没钱吗?我借钱给你,你赚了钱再还给我吧!这样,信用消费就出现了。最典型的信用消费就是房贷,金额大、周期长,资本赚得钵满盆溢。

  但是别忘了,作为老百姓姓来说,借钱度日一定是暂时状态,所以,某一个时刻的巨量的∑∫ p(dg)<0,在以后的一定时间段需要弥补回来,这样就必须要p(dg)〉0,信用消费就无能为力了。所以,由于零利定律的约束张力,信用消费只是暂时延缓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而且,信用消费实际上是借银行的钱消费,万一这些借款人还不上,金融资本的坏账和呆账更多,从而更容易引发金融危机。1997年的金融风暴、2007年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为了解决金融危机,避免资本运作模式的系统性崩溃,资本家们还有最后一招——>量化宽松。

  D、 量化宽松

  所谓量化宽松,其本质就是往经济交换系统注入货币。

  注入货币的机构,一般来说,都是强力机构,并且独立于经济交换系统。所以,量化宽松,已经打破了交换系统的封闭性,因此c(dg)+ p(dg)=0不再成立。假如在某个时刻,货币发行量是G,则c(dg)+ p(dg)=G。所以,量化宽松就是从货币交换系统外注入“正利得”,从而使系统又恢复运行的过程。

  但是,新增的货币,如何转化为c(dg)和 p(dg)却是个问题。按理说,最公平的方式就是把这些新增加的货币平均分配给每个合法公民,这样,老百姓手中有钱了,又可以去购买资本家积压下来的商品,然后资本家又有资本进行下一轮的生产。(这个方式似曾相识,曾经流行过的粮票、布票、油票等,是不是具有这个功能呢?我没有亲历过,只是听说而已,因此无从判定。)但是这个方式,资本家是不会接受,因为这实质上等同于强力机关印了一堆钞票,然后把资本家的积压商品买下来,然后再免费的送给老百姓。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劫富济贫。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