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作者:张秀华 发布时间:2022-04-04 09:04:14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随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必须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凸显了提升公民素质特别是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之于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创新发展同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关系,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人的生产”: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劳动生产实践看作人的类生活与类本质,进而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认为动物的生产是与其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本能活动,而人的生产则是能动的、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成为类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成为人的自然存在物,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体。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不仅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而且在改变对象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自身,即提升自身的本质力量——生命力的表现。因为,人的生产超越了动物单纯从自身肉体或幼崽的直接需要出发的片面生产,在不受肉体需要影响情况下进行“全面的生产”“真正的生产”,能够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并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人的生产不像动物的生产那样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作为对象性活动,人懂得处处都把自身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也就是说,人的生产这种改造对象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能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外在尺度(他律)与内在尺度(自律)、必然与自由内在地统一起来,既尊重物性之自然也展现人性精神之光辉,从而在成物的过程中成己,“做”以成人。

  马克思认为,在最后一个对抗式社会生产过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那里,却使得工人的劳动异化、劳动所产生的对象性存在——工业变成异己的力量奴役人。因而,必须扬弃这种单纯追求效率效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依循此思路,我们可以断定,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扬弃异化劳动、解放劳动,激发生产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劳动者在参天尽物的造物中独具匠心地追求卓越,进而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感。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

实践创新:生产主体生命力的体现

  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劳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扬弃异化劳动关键是要看劳动主体或生产主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个对象。如果仅仅把劳动看成是维持肉体存活的手段,那么就无法与动物的片面生产区分开来,这样的劳动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奴役自身,越使自己非现实化;只有当劳动者把劳动视为自己生命力的表现和自我意志的实现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时,这种劳动才能使其活动本身及其产品肯定人——展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以,只有这种劳动才是“真正的生产”和“全面的生产”。

  这无疑是说,劳动本来就是实践主体展示其生命力量的生命活动、创造活动,创新是其应有之义。扬弃了各种对抗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理当推动实践创新,也只有实践创新,才能给生产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展示自我生命力的社会空间,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创新的伟大实践中提升人之为人的身体、思维、情怀和精神力量,从而在创造性劳作中获得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必然会使劳动主体由以往枯燥乏味的异化劳动下的逃避劳动转变为富有激情、想象力和认知渴望的热爱劳动,从而在创造性劳作中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并通过创新解决发展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创新的软实力: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创新、创造不仅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而且是任何生产组织(包括产业、行业、工业、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一个生产和经济组织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需要人、财、物特别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厂房和设备等硬实力,但更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而生产和经济组织的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就是直接支撑创新创优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党和国家倡导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原因之所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较之前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相比,新纲要将科学精神放到了首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就是说需要“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创新和创造更离不开工匠精神,即从这个前提出发并通过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心态以及对他者、社会、生态环境负责的伦理意识和天地情怀。唯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才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出品质优良的“中国制造”,同时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

  (作者:张秀华,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