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尽己所能治愈患者是最幸福的时刻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18-06-26 07:15:10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我奋斗我幸福·不忘初心】

  从临床一线到巡诊路上,从哨卡仓库到田间炕头,从国际维和到阅兵保障,从军30多年来,我始终把“新时代白求恩式的最美医生”作为人生目标,把尽己所能治愈患者作为最幸福的时刻,用军人坚定刚毅的坚守,诠释奋斗者的幸福所在。

  为梦奋斗,参军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

  “忠诚”不是一句口号,需要用行动践行。战争年代,我的爷爷和大伯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听着他们英雄事迹长大的我,心灵埋下了红色的种子。参军报国,成了儿时的梦想。

  1987年高考时,我考出了高出重点线50多分的成绩,有很多地方高校可以选择,但为了圆梦,我最后填报了第三军医大学。

  6年的大学生活,我发奋学习,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学员”,成为那届毕业生中唯一发表学术文章的学生。毕业时,不少大城市的医院都向我抛来橄榄枝。说心里话,当时我也心动过,但是奋斗的初心不改:主动申请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

  来医院后,我几乎“长”在科室里。别人上班,我上班;别人下班了,我还在上班,查阅材料、研究病例、探索手术技巧、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很多同事说我是个拼命三郎。

  很快,我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2002年,我被医院选派到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其间,我始终为梦奋斗,练习口语、深钻专业、研究课题,凌晨2点前从未睡过觉。最终,我在同期学员中最早出成果、最早发文章。毕业时,导师挽留我,承诺给我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丰厚的待遇。

  面对又一次抉择,我还是选择了回国。因为我没有忘记奋斗的初心,没有忘记为之奋斗的国防医学事业。

  军改这几年,多家地方医院开出优厚待遇,我依旧未动摇。我觉得,军医是自豪光荣的职业,军人身份比什么都值钱,部队医院就是我的阵地。

  就算担风险、毁名声,也要想办法救治患者

  去年春天,91岁的杨先生不慎摔倒导致骨折,被送到医院。

  选择手术,老人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14种基础疾病,稍有闪失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如果不手术,老人的生命岌岌可危。对此,老人的家属犹豫不决,科里医护人员也持不同意见。

  经过短暂考虑,我对大家说,患者以命相托,就是担风险、毁名声,也要想办法救治他。组织多学科会诊、5次修改手术方案、教老人吹气球锻炼肺功能……我带领科室人员为老人量身定做了最佳治疗方案,给家属分析病情、讲清利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实施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来我们科的患者以复杂骨病患者为主,病情复杂,风险也大,易引起纠纷。做与不做之间的选择,确实很难。但我认为,病人以命相托,这是对医生最大的信任,我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忘不了,初次见到唐县男孩甄一时的情景。患有脊椎裂等骨科几乎所有先天畸形的他,拄着双拐,双脚支具已经烂掉,伤口在滴血。

  是放弃,还是治疗?这引起了在场医生的激烈讨论。

  没有“针尖上跳舞”的勇气,就不会有技术突破,还怎样赢得患者信赖?在请示医院领导后,我把甄一接到科室,和老主任张卫平制定了6种手术方案,其中两项属于创新方案,在国内外尚无先例。8年来,我们先后免费为甄一实施了8次手术,虽一次比一次艰难,但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康复。

  妻子经常埋怨我,心里除了患者还是患者。有一次,医院给我批了一个假期,谁想,临时接到一项重要卫勤保障任务,原本打算带着妻儿一起出去玩的计划落空。

  没时间出去游玩的我,却去过很多地方。近年来,我跟随医院白求恩医疗队上哨卡、入农户、赴边疆,为老少边穷地区军民送健康,足迹遍及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等地100多个偏僻乡村。

  平时保健康、战时保生命,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军医,首先是一名军人。骨科是伤病员的收治大户,每年,我都要跟随医疗队到部队巡诊。

  有一次,我到几百公里外的某仓库“当兵”时,看到战士岳伟走路一瘸一拐,有时腿还打软,就立即把他叫来检查。结果发现他韧带松弛、半月板损伤、右大腿肌肉萎缩,如不及时治疗,就会留下终身遗憾。我立刻协调岳伟住院治疗,取消了原定参加的学术会议,给他制定手术方案和康复计划,很快实施了手术。

  我是一名军医,虽不操枪弄炮,但平时保健康、战时保生命是我的职责和使命。中部战区陆军机关成立之初,当时虽不在医院保障范围,但我主动上门巡诊,并开通了医疗服务热线;原27集团军某部移防前,我把多年积累的训练伤防治材料送到官兵手中;82集团军某部组建后,保障关系不明确,我主动走上训练场,给战士们宣讲卫生防病知识,进行战创伤课题调研。

  作为军队医院,我们还承担着重大卫勤保障任务。2006年,我和42名队员一起远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8个月里,我和队员共接诊患者8000余人次,治疗护理各类烈性传染病人1000余人,手术100多例,创造了中国维和医疗史上多项第一,被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2017年,我参加了纪念建军90周年阅兵保障任务,担任野战兵站医疗防疫队外科组组长。两个多月里,我和队员十几人挤在一个帐篷里,就着风沙吃饭,伴着蚊虫值班,成功抢救了11名重症伤病员,得到了驻训和受阅官兵的高度赞扬。

  (本报记者耿建扩、本报见习记者陈元秋、本报通讯员刘会宾整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