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赵丹阳:别再用“标准答案”戕害高考学生

作者:赵丹阳 发布时间:2015-06-08 21:24:55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我对标准答案的厌恶情绪,起于七年前在高中时上的一堂语文课上。准确的说,那是一场为了应付检查而刻意布置的语文课。

  一,别让学生沦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老师照例对课后习题进行提问:“《出师表》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我的同学徐某回答说:“《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孔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在吴蜀联盟期间,诸葛亮先生曾清楚明确的提出‘弘思远益,应权通变’这一方略,意思是凡事需随机应变,相时而动,绝不逆势而为。然而在讨伐魏国这个问题上,他却不顾‘荆益非进取之地’、‘曹魏非速亡之国’、‘ 己身非将略之才’这三个重大要素,盲目北伐,徒耗国力,实际上违背了自己的八字方针。以致‘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廖丽、来敏、李严再三苦谏而置若罔闻,终招‘ 谯周一言以亡蜀’!《出师表》作为其逆天伐魏的战前报告,反映了他刚愎自用的思想和外儒内法(即表里不一)的精神。”

  下课后,老师嗔怪说:“为了应付检查,标答我让全班都背过,无论叫起谁来都得是那套,你私自改弦更张,为什么?”

  徐某道:“我并没有按照标答背诵,也不知道标答是什么。”

  老师解释说:“标答都应该是:本文善于表达,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毫无呆板说教之嫌。通读本文,诸葛亮那份为国为君鞠躬尽瘁的品质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己’将那颗赤诚 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作,为提升士气,稳定朝局,作者在议论上气势宏伟,感情上慷慨豪迈。六个‘臣之未解’将文章之气逐层提拔以至巅峰。与此同时, 说理上义正词严,间接地将苟安之心驳斥地体无完肤。气生于理,理又借助气则更见立论之高远,虽无惊人之笔,但仍很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的思想和忠贞不二的精神 。”

  徐某:“一个人的道德文章、政治报告,只能截取一个人的侧面或某一时期的心理。当然,前提还得是这篇文章本身是肺腑之作,不是本本主义的化身。您怎么就能凭一篇文章反映作者的思想和精神?!远观明末东林党人钱谦益、李三才、高攀龙,哪个不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升官发财、男盗女娼?!难道我们能仅凭以上诸人随随便便写的一份‘工作总结’,就真实无误的判断这个人的思想和精神?!所以这题目本身就有漏洞!”

  老师:“你的个性在平时的课堂上发挥出来,并没什么不妥,反而值得提倡!但不应该在督导组前来检查的时候张扬出来!教学质量评估最重要的两点便是保证思想周正健康,价值观积极向 上。你的回答如此偏激负气,领导不免以为我给你灌输了负面的价值观。当然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下回注意就完了!”

  徐某:“不能人云亦云,是我的过错之一;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是我的过错之二!”

  老师以为徐某太过执拗,于是不再理会。班上的同学也都以为徐某的“个性”用错了地方,怕受他情绪传染,开始渐渐的疏远他。

  过了一周,已经是临近考试之时。老师怕徐某依旧将前事记挂在心,影响心绪,便跟他道歉说:“为师仔细品评了你的答案,虽然不太主流,还是有两分道理。况且你的言论并没有触及什么道德底线,我原本是应该支持你的。希望这件事别给你造成什么心理压力!”

  老师见徐某还是怏怏不乐,就说:“师生之间应该互相体谅!”

  徐某回答:“我并非是在生您的气。只是即便我的答案有两分道理,写到试卷上依然不会得分。您固然可以体谅我,‘标准答案’与考官们可不会体谅!”

  事情说完了,在此,我并不是想大力兜售同学徐某所讲的那番道理,也不想贬损老师给的那套“标准答案”的含金量,因为在我这个不懂三国之人的眼中看来,双方所说都有一定的依据,都能成为一家之言,没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

  我只想就此事阐发《易经》中的一个道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人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而达到共同目标的途径却有各种各样;天下的真理是同一的,而人们思考、推究真理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我们新时代的教育主张,它的宗旨应该在于“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己因时制变的订立适合自身的长远之策,其核心在于加以引导,而不是霸控人心,力争把学生都塑造成一个模子。因为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还会让“深谙世故”的专家学者怀疑——上位者是不是在故意玩一套禁锢思想的帝王之术?!

  二,答案可以是多姿多彩的

  我国古典名著《长短经》中曾经列举了数十个关乎信仰、生活、文化、道德、政治、谋身方面的命题,但其中无论或正或反,均是言之成理,卓然成家。读懂了这些纷沓错综的案例,我们就会惊诧--应试教育中强求一致、求同排异,非得设立什么标准答案的做法是多么愚蠢和蛮横!

  [正方:]《大雅》说:“既能明了善恶,又能辨别是非,才能确保安全。”《周易》说:“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爱惜生命。”

  [反方:]《论语》说:“有教养的人遇到危险应当舍身赴难,见义勇为。”

  又说:“君子只有勇于牺牲生命以成仁的,而没有因贪生怕死而害仁的。”

  [正方:]管子说:“如果现实生活使人困惑,就应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读读历史。”古语说:“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的病,是不可能活命的;与灭亡的国家执行同样的政治路线,是不可不亡国的。”

  [反方:]《吕氏春秋》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禁止天下所有人吃东西,荒谬呀;见有人因乘船不小心淹死了,就禁止天下的人都不乘船,荒谬呀;见有人因战败而亡国,就取消天下所有的军队,荒谬呀。”三国时魏国的名臣杜恕说:“奸臣贼子,从古到今,不是说没有,可是如果百年出一个,就认为是接踵而来;千里遇上一个人,就认为是并肩同行,并以此作为举荐人材的戒条,这就如同因为有人噎死就禁止大家吃东西一样,噎死的人虽然不多,但是饿死的人就多了。”

  [正方:]孔子说:“敢憎恨那些揭发别人阴私的人,才是正直无私的人。”

  [反方:]管子说:“敢憎恨那些隐瞒别人恶行的人,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

  三国时魏国的大臣曹羲说:“世人所说的替别人掩盖恶行、宏扬善举,是君子最高的行为准则;保护、宣传共同的爱好,是朋友之间最深挚的情谊。

  这种说法,不过是市井俗人的胡说罢了。其目的在于把爱憎相同的人互相诋毁对方当作有共同语言。所以这类集中起来的街谈巷议根本就不是诚实公正的真理。世上的读书人不琢磨其中的道理,只依据只言片语来下结论,因此善恶不分,是非不辨,世道人心之混乱往往是这样造成的。朋友之间不分是非,什么事都一味的随声附和,这样一来,失败的种子就必定会从中萌发。

  当然,对任何事情,不管是发表看法,还是评论得失,都要以求实的精神为准则,大可不必相互苛求,相互指责。相知的朋友要以平等不欺的态度作为交往的前提,而不要把是非不分、随声附和当作是友情牢固。因此豁达明志的人,只要大的原则一致,并不追求形式的好看。只要心灵相通,并不在乎言语的一致。

  [正方:]《越绝书》说“卖弄姿色的女子不贞洁,夸耀自我的士子不守信。”

  [反方:]《汉书》说:“成大事的人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的人无须小心谦让。”

  [正方:]黄石公说:“土地贪图得太多,种不过来就会荒芜。追求仁德广施于天下,国家才会强大。保护好自己拥有的东西,能使人安分守己,贪图别人有的东西,就会发生残暴的行为。残暴的政治统治,虽然能成功一时,但终究会失败。”

  [反方:]战国时秦国大将司马错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扩充领土;要想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有;要想称王统治天下,必须推行德政。这三个条件具备了,才能成就王业。”

  [正方:]《左传》说:“只要心里纯洁无邪,又何必担忧没有归宿呢?”《论语》说:“只要礼义上不出差错,又何必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呢?”

  [反方:]古语说:“诽谤不实之词太多了,金子也会被熔化。诬谄不实之词太多了,能把人的骨头磨垮。羽毛数量多了,也能把船压沉。轻的东西多了,同样能把车轴压断。”

  [正方:]孔子说:“一般的读书人,不象器皿一样,什么东西都能装下;也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而圣人运用智慧却可以应付万事万物。”

  [反方:]列子说:“天地不是万能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天的职能是普育众生,地的职能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职责是教育民众。”

  [正方:]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反方:]同时孔子又说:“晋国公子重耳有称霸的雄心,是在曹国和卫国流亡时遇到不公正的礼遇和污辱后才萌发的;越国国王勾践有称霸的雄心,是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萌生的。所以居在屈辱的地位而不忧患的人,说明他没志气。身在困厄中反而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人,说明他心胸不广。”

  [正方:]韩非子说:“古人看不到自己的面容,于是发明了镜子;智慧达到怀疑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时候,才会用真理来反省、修正自己。”

  [反方:]老子说:“善于借助别人的听觉来听、别人的视觉来看才是真正的聪明,能自己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以上所列举的一正一反的命题,都是从经史典籍中摘录出来的自相矛盾的立论。然而都可以自圆其说,蕴含一定的哲理。]

  结论:由此可见,如果在教育教学与应对考试中,所规定的答案太过僵化正统,且兼强求一致,求同排异,又如何能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知微见著?这样的做法不也肤浅吗?对学生来说,不显得太局限而无法大展骏足了吗?

  龚自珍在《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曾经说过:“其法亦不及于要领,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意思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残害一个人最好的办法不是砍杀他的身体和头颈,而是通过给百姓输送一套所谓的“唯一的世界真理”,来残害他的心灵,残害他能忧虑的心、能愤怒的心、能思考的心、能有作为的心、能感受廉耻的心、能排斥渣滓的心。好让这个人完全沦为一个惟上是从的肉喇叭!

  但龚自珍说这个话的背景是在腐朽没落的晚清啊!现在我们需要的绝不是没有自己想法、只会唯唯诺诺的书呆子,“标准答案”的时代应该终结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