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到底觉醒了什么?

作者:栩然说 发布时间:2023-09-22 21:58:4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1

  1910年,毛泽东年方17岁,正是三观塑造的时候。

  长沙发生饥民暴动,清政府派兵镇压,把被杀的人的头挂在南门上。

  当消息传到韶山的时候,很多人都很义愤填膺,但没过几天就忘了。

  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的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被杀。

  不久后,当地的哥老会和地主发生冲突,逃到山里建了一个根据地,但最后还是被残酷镇压了。

  而在这的前一年,湖南接连遭遇旱灾和水灾,粮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但那些豪绅地主、投机商人和外国洋行却乘机囤积居奇,谋取暴利。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长沙城外有个姓黄的一家人,已经挨饿数日,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让妻子去买米,结果米店因为买米的钱里有些是不通行的钱币,店主不卖给她,妻子回来后找邻居换了通行的钱币,再去买米时,米价又已经涨了,买不起了,她悲愤不已,直接投江自尽。

  他的丈夫闻讯后,悲痛下拉着饥饿的孩子,也投水自尽了。

  这只是那个年代的冰山一隅,“人命如草芥“的背后,是数不尽的悲欢离合。

  但这一连串的事件给,给毛泽东年轻的心灵,留下了永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十年后,斯诺在同他聊起往事的时候,虽然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这些他仍记得清清楚楚,甚至于还清楚记得那个带领人民反抗的哥老会领袖叫庞铁匠,最后也被砍了头。

  他对斯诺说,这几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一切举动都有了一个最初始的心,那就是对普通人深切的同情。

  而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从那时起,他的选择和行动,就已经具备了一个伟大的初心。

  是的,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不只是因为他们改天换地的能力和所作出的惊天功绩,还因为,他们逆天的能力下,有着一颗慈悲的心。

  2

  唯一比伟人还要伟大的,可能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他的母亲,因为她孕育了伟人。

  这句话放在毛泽东身上非常适合。

  因为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他的母亲带给他的影响非常大。

  毛泽东的一生用实践解释了八个字:

  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而其中的原因,在我看来,正在于他的母亲。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庄稼汉,后来更是在村镇之间做起了小买卖。

  他脾气暴躁,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动辄打骂,全靠毛泽东的母亲从中调停改善。

  我总想起《天龙八部》里扫地僧说的,少林武功绝技要用相应的佛法化解,武功越高,佛理也要越精深,否则就容易走火入魔。

  毛泽东的母亲崇信佛法,家里供着菩萨,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早年也信仰佛教,有一次他母亲生病,按照村里人的指点,他甚至徒步走到衡山为母亲祈福。

  事实上,毛泽东家里除了他父亲,早年都比较信佛。

  而据毛泽东自述,他的父亲毛顺生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头老虎,却没有伤害他,自那以后,也有点信佛了。

  在毛泽东自己看来,他的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

  极致利他。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毛泽东的母亲不仅照顾好公公毛恩普,调和丈夫毛顺生的性格,辅佐其做好农活家务(也因为此,所以身体较差),而且培养出了4个为国奉献、为民族献身的子女。

  后来的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走上革命道路,固然有受毛泽东影响的直接原因,但根子里,则一定是受了母亲“大爱于人”的深切影响。

  否则,如果都是跟着毛顺生学,大概率都会成为一个精致利己的富农、小地主阶级。

  当年韶山地区闹饥荒的时候,很多穷人找富人接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这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名的“米商”了,他把本就不多的米运到城里去出售,结果被劫了一船米,毛顺生本能地感到很愤怒。

  但毛泽东那时候却一点也不同情父亲,反而是同情那些抢米的穷人。

  这样同情弱者的性格和心理,也必然是来自于其母亲。

  3

  毛泽东读私塾时,有个同学叫黑皮伢子,因为家庭困难,中午没带饭,因此中午同学们吃饭时,他只能饿着。毛泽东看到后,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结果毛泽东每天都吃不饱,一放学就到厨房里找吃的。母亲以为儿子长身体,饭量大了,所以第二天装饭时,就多装了一些,可是下午放回来毛泽东还是跑到厨房找饭吃。母亲就问他原因,他就把实情告诉母亲。

  母亲听闻后,慈爱地说:

  “儿子,你这样做是没错的,不过你不该瞒着母亲。”

  从此后,母亲就每天给毛泽东装两份饭,这样毛泽东也可以吃饱,也可以让毛泽东的同学吃饱了。

  后来毛泽东在回忆起这件事时,对母亲的善良和高尚依然是赞不绝口。

  毛泽东的母亲名叫文素勤。

  这个名字,真的是非常符合毛同学母亲的特点:文静,朴素,勤劳。

  文家原本住在离韶山几十里路远的唐家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唐家坨离韶山几十里路远,文素勤为何会嫁到毛家去?

  当我了解了整个历史情况后,对此只能得出两个字的结论:缘分。

  文素勤的祖母,也就是毛同学的外曾祖母贺氏,是一个极有能力和主见的女人,一手操持出了文家在唐家坨的整个家业,而且活到了近90岁。

  人到老了,就要提前给自己找身后之地了。葬的好了,按照迷信的说法,既可以让自己地下安生,也可以庇佑子孙。

  风水先生也不知道是真有本事还是纯属碰运气,居然就给找到了离唐家坨几十里路远的韶山嘴附近。

  虽然离得远,但祖坟定期要拜,日常也要关注和维护,时间长了,都感到头疼。

  文素勤的父亲就动了将女儿许配到韶山冲附近,便于祭扫时落脚的想法。

  这才有了文素勤隔了几十里,许配给毛顺生之举。

  文素勤十多岁到了毛家开始,就把全副的身心都放到操持家务和养育孩子身上。

  毛家后来已经有了几十亩地,但毛顺生也只请了一个长工,他自己忙于做生意,田地里的活和家里的活基本上就靠几个孩子和文素勤来干。

  文素勤的母亲和祖母都活了八十多岁,两个哥哥也比较长寿,但她则从很早开始就积劳成疾,病魔缠身。

  年仅五十多岁就去世了。

  1919年10月5日,文素勤去世后,已经离开家乡闯荡的毛泽东连夜赶回韶山。

  10月8日,他擦干泪水,在黯然的油灯下,回想母亲一生,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遂铺开纸,拿出笔,饱含墨汁写下了一篇令人感动至极的《祭母文》。

  里面有这么几句: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博爱,这是毛泽东母亲一生最大的写照。

  可以说,没有他母亲的伟大,就不会有他后来的伟大。

  4

  孙中山曾经把人分为三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先知先觉者推动历史、改变历史,后知后觉者顺应历史、见证历史。

  而不知不觉者则永远是浑浑噩噩、麻木地过完一生。

  从这个角度讲,毛泽东和孙中山都是很典型的先知先觉者。

  他们都有一种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不需要谁来强迫或者利诱,而是想到了,认准了,自己就会去行动。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历史自觉,后来的毛泽东也不可能会在多个人生的重要关口,都去选择那条最难、最不好走的路了。

  之前的文章里写过,毛泽东从湖南省高等中学退学后,曾经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看了半年书。

  而就在这个图书馆里,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世界地图。

  他长久地驻足在那幅世界地图前,看得入神,对他而言,第一次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居然这么大,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国家。

  这种感觉,估计和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地球仪的感觉是一样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但毛泽东的思考,显然不会这么浅显。

  他看着世界地图,却想到了另外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世界那么大,人口那么多,问题也就很多,但就他之前所见过的来看,包括湘乡、韶山,人们都过得不好。由此来想,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其他的人,大概也活得很痛苦。

  其实,这里就有一个哲学问题了。

  那就是人活着,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仅哲学家们思考过,佛教、道教,乃至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一定会去想到。

  而1912年,19岁的毛泽东不仅想了,还初步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个答案,一直到建国后才由他本人公布。

  1951年,已经成为主席的毛泽东,在北京与老同学周世钊等人谈到这一幕时,依然感慨万千。

  他说: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

  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关进监狱活活折磨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了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弄得投塘、吊颈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

  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

  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5

  请注意,上面这一段,我是原文摘录的。

  因为实在讲的太好了。

  无论是宗教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每个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自己的痛苦和疑惑,甚至几岁的小朋友,也会有自己的不开心。

  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痛苦,穷人有穷人的痛苦。

  但毛泽东却指出:穷人的痛苦更为明显。

  他说的那些人,挨饿,挨冻的人,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人,交不起租谷钱粮被关进监狱活活折磨死的人——基本上都是穷人。

  这才是现实的真谛!

  富人当然也有富人的痛苦,但他们的痛苦能和普通人、穷人相比吗?

  那是一个个仅仅为了活着本身,就要耗尽一生所有力气和运气的人!

  毛泽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反思,所以才会在最后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否则,后来毛泽东走上了如此艰辛,充满危险的革命道路,是靠什么支撑的呢?

  与毛泽东同时代的很多人,他的革命同志,很多也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走上了革命道路。

  毛泽东的同学张昆弟从小父母早逝,是由祖母和叔父养大的,读书刻苦,成绩优异,是全家人的希望,但他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却给养大他的叔父写了一封信,表示非常愧疚,本来他学成归来,应该尽快找一份好工作,酬报叔父送他读书的恩情,但现在国家动荡,他实在是做不到,因为:处此恶浊社会,倘不严加“整刷“,则人民永无幸福,侄决心从事改造社会之大业。

  以身许国,也就无法再回报家庭了。11年后,张昆弟被杀于湖北洪湖,年仅38岁。

  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彭湃,家里是南方有名的大地主。

  多大呢?

  有个比喻是“乌鸦都飞不过他们家的田”。

  彭湃自己曾说他们家,“每年收入千余石租,共计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余人。”

  这么说吧,因为搞革命,彭湃的大地主父亲觉得他是个“败家子”,分家的时候,彭湃拿的份额几乎是家里最少的,但这些田地连起来一眼也望不到边。

  澎湃后来一把火把这些田契全烧了。

  相当于一把火烧了自己的400多万家产。

  然后带着那些贫苦百姓一起闹革命。

  你说,他图啥呢?

  马克思在23岁时写下的博士论文中,有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知识不是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他人做些什么。

  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情怀,是一种类似“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菩萨式的慈悲。

  为了这样的伟大理想,他们可以带着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可以不顾生死安危,可以筚路蓝缕,可以白手起家。

  6

  《华严经》里说,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

  毛泽东更进一步,他告诉所有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包括他自己;也不靠神仙皇帝。

  能解救众生的,只有众生自己。

  按照佛教的说法,毛泽东完成了从小乘到大乘的进化。

  从一人到众生,从自我到无我的升华。

  封建王朝和历史上有些国家的愚民政策就是要造就文盲,让大部分人没有文化、没有思想,像牛马一样供权贵奴役,像韭菜一样供资本收割。

  而毛泽东走到哪里,都要教最底层的人认字:红军里有专门的认字班,苏区有专门的扫盲班,建国后他还将稿费买成课本、学习用具,支持身边的警卫员开夜校。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他所有的文章,大部分都很通俗易懂,我们熟知的老三篇,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却又很有力量和温度的文章背后,需要非常强大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

  他迫切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理解他的思路,他的主张。

  所以,他最认可的身份,是教员。

  他曾经说过,四个伟大总有一天是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

  而他教给大家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鲁迅和毛泽东曾经在关于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刻画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分歧。

  在鲁迅的笔下,普通的中国人是麻木的,愚昧的,是可悲的。

  而在毛泽东的笔下,中国的底层百姓,特别是工农群众,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向上的,是火药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

  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阿Q正传》:表现了农民看重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但忽略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即民主主义的一面,有对群众力量有估计不足的地方,这是因为未曾体验过农民斗争之故。

  据说,当鲁迅听到这个评价后,颔首微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应该说,二者都没有错。

  鲁迅更多的代表了普通知识分子的理解,他们在社会层级上“高高在上”,俯视大众,自然觉得大众是愚昧无知的。

  他们天然地认为,就算是在革命中,自己也天然地就应该是“领导者”,自己振臂一呼,底下的百姓就该群起响应,指挥他们往东、他们绝不会往西。

  而对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你谁啊?贵姓?我跟你熟吗?

  毛泽东则毅然决然地走入他们中间,和他们谈心、交朋友,鼓励他们,放手发动他们,将他们身上潜藏的巨大革命性彻底激发了出来。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1930年

  在当年的数万红军中,有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给他的家人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成为最珍贵的史料,在信里,他列举了为什么无论生死他都要当红军的理由,非常朴实简单:

  官长士兵间,生活一律平等;军中有网球、足球、琴、棋等活动设备;红军到处帮助群众分配土地,帮助群众的武装组织和训练……

  这位红军战士,在紧接着的激烈交战中牺牲了,并没有活到新中国的诞生。

  但他的这封信里,已经写出了红军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7

  1942年,已经成为党和八路军领导的毛泽东在思考一个问题。

  马上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要请他去讲话,在这个都是文艺工作者的会上,到底应该讲些什么呢。

  毛泽东思考良久,决定将那个他少年时代就想过的问题提出来,并因此确定了讲话的主题:文艺创作为谁服务?怎么服务?

  毛泽东明确提出,文艺创作一定要为了人民群众。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要用群众的语言写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写东西。

  他十分动情地说到: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这就是从1910年起,毛泽东始终未变的初心——他的心永远是和底层人民在一起的。

  也正因如此,他的革命,不是暗地里搞阴谋,而是讲出来、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去相信,去践行,去和他一起创建心中那个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在那个社会里,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劳动最光荣,青年人是最有希望的,老人有智慧,妇女能顶半边天,每个人都是完全的、有觉悟的人。

  从哲学的层面,他的最高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绝对平等,摆脱物质追求,思想不断纯化的新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摒弃了与生俱来的许多本能和劣质,不要剥削、压迫、痛苦、高低、优劣,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五讲四美三热爱,人人卫生健康。

  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社会里,德智体美劳,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

  剩下的,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验证,去实践,这个伟大的构想。

      (文/栩然,来源:栩然说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