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深山中的红军传人与红军小学

作者:梁 晨 发布时间:2019-06-04 08:04:22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点击进入下一页

  每年“六一”儿童节,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都会邀请孩子们来到军营,一起欢度佳节。闻苏轶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金刚钻”红军小学门口,战斗口号与学习口号刻在一起,鼓励学生们发奋学习。

  这是深山中的红军传人与红军小学的故事,也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故事。一所所“军字号”学校,正是人民军队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强力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山城重庆,22岁的公司职员文翔誉,对着手机屏幕苦口婆心地说:“好好读书……”

  400公里外,四川南部深山的一所小学里,一名11岁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却没怎么开口。因为没交作业,老师刚刚批评了他。

  一年前,文翔誉还是第77集团军某旅的一名战士。大山中这所乡村小学,是他所在部队的对口帮扶对象。2018年的“六一”儿童节,该旅邀请全校师生来到部队。官兵拉着孩子们的手参观营区。当时,上等兵文翔誉拉的就是这个小男孩的手。

  去年9月,文翔誉服役期满,脱下军装到职场打拼。小男孩的模样在文翔誉的脑海中渐渐模糊。可这个小男孩,一直记得拉他手的解放军叔叔叫文翔誉。

  在四年级的教室里,笔者连线文翔誉,小男孩通过视频通话又“见”到了文叔叔。

  第二天,这个从不写作业、连作业本都忘了扔在哪儿的小男孩,破天荒地交作业了。

  文翔誉和小男孩的故事,并非个例。该旅几千名官兵和乡村小学32名孩子之间,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这支部队前身为红28军。在抗日战争中该部作战英勇,被授予“金刚钻”荣誉称号。

  去年,报地方教育部门批准后,大山深处这所乡村小学正式更名为“金刚钻”红军小学。

  孩子们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早晨7点半,校长王国辉开车,载着数学老师吴井贵和英语老师康雪从县城出发。他们要驱车1小时,翻越30公里的山路去“金刚钻”红军小学上班。

  通往学校的水泥路藏在深山中,路面仅5米宽,左边是深沟,右边是山崖,蜿蜒曲折。行程过半,吴老师换到驾驶座上。因为后面的山路更险更陡,只有驾驶技术过硬的吴老师开得上去。

  大山深处,漫山遍野长着一种名叫桫椤的蕨类植物。这种古老的植物源自遥远的恐龙时代,当地人称之为“亿年桫椤”。

  远处,火车的轰鸣声传来,那是如今极为少见的一列蒸汽客运火车。在2017年公路修通前,这列被称为“工业革命活化石”的小火车,是当地人出入大山的唯一交通工具。

  老师们下车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到校了。吴老师指着学校对面的一座山说:“六年级学生张程的家就在那里。孩子每天的上学之路,就是下到山底,再爬上山顶,一下一上,就得两个小时。”

  不通公交,不通快递,不通自来水。大山里的孩子们很少见到外面的世界,最远只去过县城。

  有一次,王校长带两个女学生去她家做客。女孩们第一次来到县城,就被商场的电梯吓住了。后来,孩子们还觉得电梯挺好玩,王校长就带着她们上上下下坐了10趟。

  有一次,王校长讲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讲了一半就讲不下去了,“全班哭成一片……”

  全校32名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只有5个孩子家庭完整,很多孩子从未见过自己的妈妈。

  “妈妈都走了”的背后,是当地贫困的现实。而比贫困更可怕的,是山民中流传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不少家长认为,上学是“赔本生意”,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才能发家致富。

  因为担心孩子们失去斗志,王校长拒绝了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钱物捐助。她说:“给孩子太多物质帮助,可能会误导他们,让他们以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

  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充满无限遐想。他们都曾在作文中写过: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我也想带他们去大城市的学校里见见世面,起码要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人家的差距。”吴老师认为,山里孩子的资质不比其他地方的人差,只是他们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孩子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精神,引领他们睁眼看世界,从而发奋图强。

  他们的相遇,并非偶然

  “王老师,收电费的来了。”

  2017年12月6日上午,王国辉校长正在上课,突然听见有学生喊。王校长就赶紧出去看,只见一个穿着迷彩服的军官进了校门。

  大山里的孩子们很少见到军人,他们以为是电工来收电费了。

  那一天,第77集团军某旅保卫科干事张友新第一次踏进这所小学。

  山里的孩子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在悄悄关注着他们。

  2017年,该旅刚刚完成千里移防任务,各项基础工作千头万绪,但官兵们依然排除万难,迅速参与到驻地脱贫攻坚战中。

  根据上级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指示,该旅决定要在18个乡镇的27所乡村小学中选择一所贫困小学进行精准帮扶。

  经过实地勘察后,帮扶目标选定,张友新便回部队了。很快,部队的捐款、衣服、图书、书包、桌椅、药品等随之而来。曾经锈迹斑斑的课桌变得崭新光亮,破碎的石头黑板被触摸式电子屏幕取代,孩子们在操场上的新塑胶跑道上活蹦乱跳……

  后来,张友新每次来学校,孩子们总是一拥而上,将他紧紧抱住。那一刻,张友新甚至能感觉到孩子们的心跳。感动之余,他也慢慢感受到孩子们藏在心底的自卑。

  看到孩子们的作文,张友新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像是石头上的苔藓,卑微到尘土里。”

  扶贫任务依然艰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不只是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阳光向上的种子。”2018年,当地教育部门批准将学校更名为“金刚钻”红军小学。至此,该旅官兵与这所深山中的小学正式建立了血脉亲情。

  从更大的时空坐标看,他们的相遇,并非偶然。汶川八一小学、剑门关八一希望小学、延安刘志丹红军小学……截至目前,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建成300多所以“八一”“红军”等命名的小学。在革命老区,人民子弟兵持续援建超过150所八一爱民学校,并通过参加“春蕾计划”等活动支援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一所所“军字号”学校,正是人民军队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强力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人民军队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红军创造奇迹,我们创造未来

  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金色的鱼钩》,讲的是长征中红军过草地时的感人故事。

  今天的孩子们,无法体会故事中炊事班长想尽办法用缝衣针钓鱼给病号吃的艰辛。

  2018年“六一”儿童节,部队邀请全体师生到军营来,过一个特殊的儿童节。在旅史文化长廊里,老师和孩子们仔仔细细看完了红军将士们当年的照片。最后,他们的目光被一张新照片吸引住了。

  那是该旅一个年轻战士的特写。刚刚结束高原实兵对抗演练,精疲力尽的他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活脱脱变成一个“兵马俑”。

  面对照片,宣传科干事李栋给孩子们讲起高原驻训的生活:由于高原反应,战士们头痛得难以入睡;沙尘暴袭来,饭碗里就多了半碗沙子;夜里站哨,大夏天也得裹两件棉大衣……

  孩子们听后感到十分惊讶:“解放军叔叔太辛苦了!”李栋说:“当年红军长征,比我们苦得多!”

  那一刻,孩子们回想起那篇《金色的鱼钩》。红军战士和红军传人的形象定格在孩子们的心中。

  随着部队和小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该旅很多连队主动与孩子们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大部分时间,他们通过书信交流。孩子们的来信,都被战士们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防化连四级军士长王志超收到的信最多,写信的是六年级学生亮亮。王志超记得,第一次跟亮亮交流,孩子只会说“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贫困山区长大的孩子,每天看到最多的是衰老和无助,不自觉地把内心包裹得严严实实。

  王志超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他深知这种感受。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孩子。从当兵入伍,一步步改变,到成为一名优秀的班长,他想把部队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力量传递出去,一点点融化孩子心中的寒冰。

  慢慢地,亮亮把王志超当成了哥哥。孩子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也是‘金刚钻’的一名战士,我要和你们并肩作战。”

  如今的亮亮,性格开朗,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说起这些,王志超无比自豪。去年年底,“金刚钻”红军小学四年级的考试成绩在全县17个同层次乡村小学中位列第一。

  日复一日,老师们不敢松懈,他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部队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要是再教不好学生,怎么对得起人家?”王校长说。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32个孩子就是32颗种子。王校长信心越来越足,她希望将军事文化教育也引进学校,继续给孩子们塑造军人般的优良品质。

  为此,她和老师们商量后决定,把校训改为:红军创造奇迹,我们创造未来。

  孩子们的故事对官兵也是一种教育

  大山深处,操场上32名孩子齐声高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那天,该旅在大礼堂组织文艺晚会。台下数千名官兵从屏幕上看到了这段视频。那是孩子们专门为解放军叔叔们录制的。

  这“三个没有”的战斗口号,是该旅前身部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传下来的精神火炬。随着“金刚钻”红军小学挂牌,这句战火中诞生的战斗口号,也走进了大山深处的这所小学。

  现在,这“三个没有”的战斗口号就镌刻在“金刚钻”红军小学的校门口,出现在学校每间教室里,也烙印在32个孩子心头,成了他们的座右铭。

  这个口号,官兵已经呼喊过千百遍,这一次由孩子们口中大声吼出,却令他们倍加震撼。

  与其说是口号震撼了他们,不如说是孩子们的坚强震撼了他们。

  走过崎岖难行的山路,来到小学生宁宁家中,指挥通信连中士李军生感到十分震惊:“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到还会有人过得这么艰难。”

  收养宁宁的一对老夫妻生活非常窘迫。宁宁长到10岁时,连酸奶都没见过。在宁宁家昏暗的小屋里,满墙的奖状格外亮眼,那是这个倔强的孩子写给命运的“决心书”。

  来自农村的李军生,一直自认为家境不好,平日里一有挫折就会自怨自艾,满腹牢骚。结对帮扶宁宁后,他彻底释怀了,“以前,我曾觉得命运对我不公平。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庸人自扰。”宁宁带给他的除了感动,还有一种连他自己都说不上来的“正能量”,激励着他努力训练,笑对生活。

  指导员王小斌敏锐地捕捉到了李军生的变化。他还觉察到,改变的不只是李军生。小到生活消费上的节俭,大到艰苦环境下的忍耐,许多战士都有了喜人的变化。王小斌感慨,山里孩子们的故事远远胜过自己在教育课上苦口婆心的唠叨,“这对官兵也是一种教育。”

  在写给官兵的信里,孩子们用一行行稚嫩的字迹,吐露着他们对解放军的羡慕和敬佩。不少孩子把“长大当解放军”作为自己的理想,“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保家卫国,帮助更多的人”。

  该旅领导将这种现象总结为教育的“回声”。“回声”同样具有教育作用。通过帮扶红军小学的孩子们,官兵的内心普遍产生了震动。结合“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该旅积极引导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要让官兵知道,自己每天练兵备战,是为谁练兵、为谁备战。”该旅是一支具有厚重历史的红军部队,官兵在回顾光辉历史的同时,感受红军小学孩子们的“赤子之心”。历史与现实结合,进一步激发出官兵投身强军事业的内在动力。

  又是一个清晨,王校长和老师们再次驱车驶进大山。对他们而言,每天到红军小学上班的路,也是一场艰难的远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红军小学的老师,我们也不怕!”吴井贵老师笑着说。

  与此同时,日复一日,深山的崎岖小道上,孩子们求学的脚步也更加坚定。

  如今,十几辆工程铲车正在悬崖峭壁上开山碎石,这条5米宽的道路马上会拓宽到8.5米。当地政府引资20亿元,打算将没落的矿区和深山密林升级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

  群山中,开山的碎石声、小火车的轰鸣声、山民们的砍竹声和孩子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

  这是红军传人与红军小学的故事,也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故事。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