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与由来

作者:桑田 发布时间:2017-12-08 13:10: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    |  

  在东方大地上,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生生不息,勤劳自强,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地震、雪灾、洪水、泥石流,各种灾难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历久弥坚形成了中华民族坚强、刚毅的精神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1966年邢台半月内相继发生里氏6.8级和7.2级大地震,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2008年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2010年玉树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2013年雅安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

  灾害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精神也随之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地震灾难进行斗争的伟大进程中。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多次战胜无情的大地震,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并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提炼了党和人民在对抗天灾时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至此,抗震救灾精神被明确了下来。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互助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明从未中断,这离不开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历史上,中华儿女无数次在民族利益面前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始终如一个大家庭一样团结互助,在对抗地震天灾的过程中,这种同心同德的精神也充分得到了展现。

  2008年5月12日,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川蜀大地突然被一场大地震打破了平静,里氏8.0级大地震毫无征兆地自汶川向西南、西北袭来,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多省份受灾严重,一瞬间,数万人的生命被夺去,上千万人的美好家园变得暗无天日、山河哭泣。

  汶川地震一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又一次站了出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史诗般的伟大抗争和伟大救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全国上下空前团结。

  灾情就是命令!大地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也立刻开始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抢险救灾。

  地震发生当晚,中央政治局先后3次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成立了国务院总理任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指挥部先后召开13次会议具体部署和落实抗震救灾一系列重大举措。

  各级党组织切实承担起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职能,成为抗震救灾的动员部、保障部,并在抗震救灾一线考察干部、发展党员。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成立2000多个“党员突击队”,4000多名军人党员推迟婚期参战,近5000名党员在自己痛失亲人或家里受灾的情况下奋战在一线。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汶川大地震。

  多个省份都选派医疗队、救援队紧急赶赴灾区。赶赴北川县的天津公安特警队员,为给受灾群众赢得救援时间近10个小时水米未进,最终将160名被困深山的群众解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特警队员采取接力方式,轮流背下山。长途奔袭,他们的体力消耗已达极限,但没有一个人松口气。

  昆明、重庆甚至一些远在新疆、黑龙江等祖国边陲地区的爱心人士都带着救援物资赶赴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唐山农民宋志永,在汶川地震当晚便心急火燎地独自奔赴灾区,因为匆忙没有车票,他就自费打车赶赴汶川,一路上轮流和出租司机开车,花了5400多元车费,临行时他给每位兄弟发了短信:“我先走了,你们随后跟上!”其余12位兄弟如约赶赴灾区,他们立下“伤亡一律自负,保证帮忙不添乱”的军令状,和救援部队一起搜寻幸存者,共救出25人,清理出60多具遇难者遗体。

  随后,13位农民兄弟又赶到安县晓坝镇,十几天里,他们帮助搭建起300多顶帐篷,装卸救灾物资上百吨,汶川地震中“唐山十三义士”的事迹传为佳话,同样的还有“老兵救援队”、村民“爱心救援队”等14.6万名志愿者。

  到2008年6月30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短短50余天,全国人民向灾区的捐款额就达到了550亿元,其中不乏一些有爱心、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海外华侨华人等。

  震后至今,全国人民一直心系灾区。2008年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当年安排700亿元用于灾区重建,2009年又专门安排了1300亿元资金用于重建,国务院专门出台了《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明确要求东部、中部19个省市以不低于上年度财政收入1%的力度对口支援灾区重建,为期三年,19个省市接到任务后迅速开展了灾区重建工作,每一个省市都把支援灾区重建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去执行。“一声口令,全国总动员!”北京对口援建前线指挥刘永富如是说。

  2008年5月23日下午,震后仅11天,距离四川3000公里外的黑龙江省就召开会议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得知温江区急需帐篷、被褥、大米、食用油等必需品的消息后,黑龙江省立即组织筹集,采购所需生活用品的260万元资金现行汇往温江区,然后又紧急向灾区运送500顶帐篷、5吨面粉、32.5吨大米、1000箱方便米、110箱方便面、2576床棉被和毛毯、4000件衣物、价值2000万元的药品等物资,还派出由副省长带队的援建队伍奔赴灾区。重建让千万灾民重新拥有了家园,崭新的社区、学校、医院,让灾区人民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大爱无疆、可歌可泣、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品质,在中华儿女对抗天灾的过程中,也孕育出无数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处废墟下,一位女教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各拉着一名学生,胸前还护着三个学生,这名女教师叫杜正香,是一名代课老师,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旧在努力地从即将倒塌的教学楼里救出更多的孩子,她试图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挡住落下的房梁。

  在汶川县映秀镇小学的一处坍塌的角落里,一名年轻的男教师双膝跪地,向前扑倒在废墟里,他被发现时已经离开人世。然而在他紧紧扣向胸前的双臂中,护着两个还活着的孩子,救援人员上前想抱出两个孩子,却怎么也打不开他的双臂。他太用力了,他的双臂已经僵硬,他为了护住两个孩子,用尽了生命最后的力气,身体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姿势,救援人员只得含泪锯断他的双臂才救出了两个孩子,这名老师名叫张米亚。生前多才多艺,喜欢唱歌,经常哼唱“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大难来临之际,他用生命演绎了这句歌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两个孩子生命的延续,享年29岁。

  这一场立刻发动又持续发力的举国救援,既有人民军队、党员干部的努力,又有灾区人民感人的互帮互救,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的团结,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忍不拔精神

  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五千年,从来都不是靠老天的眷顾,而是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来,在千难万险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历史飞跃,同样不是敲锣打鼓那样简单,靠的是革命中锤炼的斗争精神。这两种精神在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碰撞,形成了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忍不拔精神。

  再难再险,也要救灾!地震发生后,公路中断,电力中断,通信中断,宝成线、成昆线及多处铁路沿线发生塌方,道路、桥梁、房屋,倒塌无数。震后三小时内,又发生余震300余次,造成长达30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地表裂缝、同震隆起、地震鼓包等地面破坏无处不在,断层所到之处,山河改道,次生灾害频发,崩塌、滑坡非常严重,崩塌、滑坡阻塞河道,形成许多极具威胁的堰塞湖,部分地区被山体掩埋或被湖水覆盖。

  然而,天灾吓不倒共产党员、吓不倒人民子弟兵,吓不倒灾区人民!地震发生后第13分钟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已经启动应急机制。

  地震发生2小时07分,成都军区两架察看灾情的直升机冒雨起飞,同一时间,驻灾区的9100名官兵紧急出征,南北并进开赴救灾一线。空军各个机场、各个飞行部队按照战斗标准,完成起飞准备。地震不到10小时,解放军和武警12000名官兵就进入了灾区。空中投送、铁路运输、徒步翻山越岭,短短几天内,解放军和武警就投入了超过11万兵力,涉及当时的各大战区、各兵种,包括救援、防化、医疗防疫、通信等。

  人民子弟兵赶来救援的路上危险丛生,第一支抵达的部队是武警驻川某师的200名战士。

  “快!快!快!到汶川、上一线、救群众!”这是他们接到的命令,该师670名官兵向重灾区挺进,途中到处是不断坠落的巨石,道路不时被滑下的山体堵塞。强行通过!

  部队一边抢通道路,一边艰难地前进。13日1时,经过10个小时的摩托化行军,部队到达古尔沟,巨大的山体塌方将道路完全堵塞,部队无法前进。

  “弃车步行!由党员和班长骨干就地组成200人的突击队,携带干粮、水和抢险工具,徒步前进!不惜一切代价,排除一切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汶川县!”该师参谋长下达了命令,山崩地裂,头上不时滚下的巨石,脚下摇摇欲坠的危桥,前方被水漫过堤坝的水电站,都不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

  13日23时15分,武警部队作战指挥部接到了来自汶川的声音———小分队用双脚21小时内征服90公里艰难险阻进入汶川县城,成为到达这里的第一支救援部队。

  13日20时15分,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救援小分队突进汶川映秀镇;14日凌晨,四川省军区300人救援分队赶到汶川县城……与世隔绝30多个小时后,汶川人民盼来了穿迷彩服的救援子弟兵。

  争分夺秒抢救伤员的工作完成后,灾区面临的是更加棘手的重建问题。“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两幅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的标语,是灾区人民浴火重生的生动剪影。

  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辛勤劳动,拒绝“等、靠、要”,枣树村党支部采取“小活自己干、大活帮着干、技活请人干”的方式带领全村开始了灾后重建。

  “遭了那么大的灾,哪能光等着政府救济。”枣树村左手残疾的石光武在自家经营的小超市里说,他除经营小超市外,还打零工挣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石光武的爱人是聋哑人,这对残疾夫妻,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枣树村最早一批开始重建并搬进新居的村民。

  北川县开坪乡龚兴兰和丈夫创业养猪,生意正有起色却接连遭受大地震、堰塞湖、泥石流的沉重打击,损失百余万元。坚韧的农家妇女没有一蹶不振,“只要人还在,就决不放弃,就一定坚持,一切从头再来!”如今,龚兴兰已在北川成立震兴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出栏上万头生猪,产值上千万元。

  德阳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汶川震后第8天,灾后首批产品起运出厂,震后1个月,大部分关键设备恢复运转。

  正是这一个个受灾百姓带着坚强乐观的笑脸谱写了灾区重建的华美乐章。截至2011年4月,灾区重建农房190.85万户、城镇住房28.83万户,建成学校3839所、各类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2169个,建成各类基础设施项目5000多个,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庄严承诺和殷切期盼,从口头上、纸上落在了巴蜀大地上。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品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以人为本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多次赶赴灾区,奋战一线指挥救灾,最终有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1510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地震发生后一个月,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愿缴纳了近70亿元特殊党费,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是抗震救灾中中国共产党和灾区人民坚持的根本原则。抢险时,航空侦测、遥感卫星、电子生命探测仪,一系列高科技派上用场,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无数生命。

  灾区重建工作全面铺开时恰值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灾区重建资金的投入既带动了全国的投资,也激活了旺盛的内需,实现了灾区重建和抵御金融危机的相互促进。

  具体的重建工作中,各地也都把做好科学规划作为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当地文化风俗,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策”,特别是整村重建和易地搬迁重建村的重建住房普遍采用统一规划,规范标准、建设质量、安全设防等远远超过了地震前的水平。

  惠州市在援建汶川县三江乡时,结合当地水景优美又有藏区风情的实际特点,打造了“水乡藏寨”,建设了20多处旅游设施,“藏家乐”从震前的40余户发展到300余户,三江乡经历了大地震的重建后,一跃成为美丽的藏家旅游集镇。

  辽宁省在援建安县晓坝镇时,考虑农民失去土地,需要异地整体重建的实际情况,拒绝“路坏修路,房倒建房”,而是委托辽宁规划设计院作出规划,把晓坝镇打造成了一座具有川西北风格的旅游乡镇,让当地百姓有了长期的饭碗。

  无论是抢险还是重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法宝。

  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激励党和人民砥砺前行,大地震可以震动山河,却不能震垮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