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媒体评剧本“丑化”英雄:拆解的是民族精神脊梁

作者:宋子节 发布时间:2017-03-09 16:13: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   |    |  

  “安排三个女人”之类的剧本是在拆解民族脊梁。

  “焦裕禄身边要有三个女人,让他面临选择的困惑,这样才有戏看。”日前,作家何香久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称,曾有合作方要求其改写《焦裕禄》剧本,让主人公“也搞特权,也喜欢女人”。戏说与调侃英雄在当前的影视创作中正成为一种吸引眼球的风潮,仿佛把英雄们浸入娱乐的染缸才是赢得市场青睐的唯一正解。实际上,娱乐英雄是在拆解民族的脊梁。

  给令人景仰的英雄贴上娱乐标签,是披着人文主义的外衣对消费文化的无限趋附。很多人将娱乐英雄视为一种“人化”的方式,认为表现出普通人一面的英雄“更真实,更可信”。但现实中往往用力过猛,将英雄直接从神殿拽向了市井。从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到恶搞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几代人心中的英雄,却在“接地气”的话语体系之下沦为低俗的文化消费品。通过编造炒作、恶意调侃的内容吸引受众,让点击量飞,却在无形之中消解了宝贵的英雄主义与民族精神,使之成为市场力量攫取利润的工具。

  还有些人宣称主旋律作品大多是缺少内涵的应景之作,很难获得市场效益。这其实是对自身创作才能贫乏的掩饰,是对宏大叙事的主动回避和对低俗文化的趋之若鹜。优秀的主旋律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湄公河行动》中的牺牲与奉献、《集结号》中的使命与信仰……严谨的剧本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情节搭建,真正优秀的主旋律作品能够将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完整而自然地呈现出来,引领观众在了解故事的全部内容之后,自然而然地为英雄掬一把泪。以“主旋律作品缺乏市场”作为低俗化英雄的幌子,其实是在掩饰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转而利用简单粗暴、根植情绪化的三俗内容来抓人眼球,用“戏说”英雄的方式,掩饰对追求高尚内容的无力。

  诚然,在特定时期,过度美化、夸张宣传英雄人物,把英雄描写成神,强迫所有人毫无置疑地对其顶礼膜拜,的确令人反感,使得人们对所有的神话式宣传产生了困惑而又抵触的心理。所以,人们试图以某种途径去展现英雄身上平凡甚至脆弱的一面,以期突出其真实而确然的存在,本无可厚非。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种趋向,即从“人化”英雄跌到“丑化”英雄,歪曲事实、虚构内容、添油加醋、狠曝猛料,在娱乐英雄中解构权威与主流话语,在否定传统的过程中榨取反叛的乐趣与越轨的快感。

  英雄向左,娱乐向右,两者本不应相见。将英雄人物浸入娱乐的染缸,拆解的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英雄是民族的精神丰碑。英雄是不容诋毁的,因为我们需要永恒的精神光芒点亮信仰与希望。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