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长征家书”的时代内涵
从1934年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行程上万里,历时两年整。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涌现了无数的先烈,他们为中华民族解放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不仅在战斗中绽放着,也在一封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家书中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芒。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每次读到毛泽东同志这首脍炙人口又激昂豪迈的《七律•长征》时,眼前总是会浮现出英勇的中央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血战独树镇等悲壮场景。也正是经过这样一场又一场这样的浴血奋战,击退了敌人无数次围追堵截,中央工农红军才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从理论上说,家书属于私信,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与国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红军将士的家书看似普通寻常,却承载着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而又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无论是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英勇就义前写下的体现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精神的绝命家书,还是红军长征转战遵义时署名为“红二方面军四师政治部”的一位不知名红军战士写给父母的情真意切的普通家信,无不包含着难舍的儿女情长和崇高的革命信仰,让我们深深为之动容。这些家书,有的只是寥寥数语,十分简短,但却真实地见证了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一封家书,一份情怀。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只是红军将士本人,但是实际上,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除了红军将士发扬牺牲小我为大我、公而忘身、国而忘家的崇高精神以外,还少不了千千万万个红军将士家庭的支持以及为此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所以从某种角度说,长征胜利是因为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而一封又一封长征将士写给亲人的家书,不忘牵挂父母、叮嘱妻子、教育儿女,充分地体现了他们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一种爱家庭、爱家人的深深情怀。在战争年代,这种情怀既是人性的本质,更是激励红军将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
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们重读“长征家书”,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不忘历史,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先辈们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决心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长征家书”来了解80年前那段历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克服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安逸的思想,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两个一百年”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如期实现,蹄疾步稳地走好新长征。这正是“长征家书”所具有的时代内涵,也是今天我们重读“长征家书”的意义所在。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