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诚传家久 家书济世长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继《谢觉哉家书》后,《董必武家书》也呈现在读者面前。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董必武家书》收录了董老的68封书信以及多幅董老与家人的珍贵照片,一封封家书中除了关于子女教育、家风修养的话题之外,还涉及诸多历史人文与家国往事,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朴诚家风,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献给董必武诞辰130周年一份特别的礼物。
朴诚勇毅好家风
董必武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红安董氏以“朴诚”为家训,上世纪20年代董必武在家乡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时,增加了“勇毅”二字,定为校训。可以说,董必武一生都在践行着“朴、诚、勇、毅”的家训,这也是他立德立身,对子女、家人言传身教的品格。
董必武在世人眼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高风亮节。亲人眼中的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他的子女回忆,“他不许浪费一张纸,一把牙刷、一条毛巾都非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才更换”;“要我们做自食其力的老实人”;“为人处世要吃得亏”;要学会“跑龙套”;“做人要有规矩”。在给家乡子侄辈的信中,董必武写道:“别人在星期六下午、星期日一般不办公,夜晚只有我们党内少数人办公,夜晚办公的,白天往往不办公。我呢,早晨总是七点多钟起床,晚上总是两点多钟才睡觉,无所谓星期六下午,无所谓星期日……革命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是不讲报酬的。”一页页家书手迹也印证了这一点:信纸上的字刚劲工整,但并不都在线框之内——一张张信笺书写得满满当当。家人回忆董必武所用的毛笔笔头脱落,也不买新的,只是去院子里找棵松树,然后想办法用松树上的松胶把笔头粘回去。为这事,他曾这样解释:“毛笔虽然不贵,但是修修不影响使用,还是可以用的。因为你节省了一支笔,会有更多人有机会用毛笔。”如此勤俭节约,与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同样,对于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说法是:衣服虽然有补丁,但是只要干净整洁,别人同样会尊重你。
在董必武写给子女们的家书中,良好的家风渗透在字里行间。在1957年12月24日致董良翚、董良翮的信中董必武写道:“妈妈要良翚用钱记账,不简单是怕你多花了钱,而是要你胸中有数,并借以了解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这样做,养成习惯,你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不至于专从需要方面着想而要顾及可能了。”
董必武给女儿董良翚的信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你为着补考期课的事,一句话也不交代就走了,到北京写信也不提这桩事,这是什么态度呢?对父母可以这样吗?对朋友可以这样吗?我当时讲那两句话是就你作出的那件事说的,并不是说你从来就没有把我当父亲待、当朋友待的意思……”原来董良翚上中学时,有一年放假向父母隐瞒了要补考的事情,并跟随他们去了外地,临近补考才偷偷溜回北京,董必武知悉真相后在信中对她谆谆告诫:他不仅是女儿的父亲,更是朋友,对朋友要以诚相待;他因女儿没有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而生气。董必武要求子女在暑假里抄写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他自己也用毛笔小楷抄写了一遍。在对待家人的思想教育方面,董必武以身作则,教导子女做人、做事以及学习方面,都是“朴诚”家训的真实实践。
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更多地体现在他面对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的态度。董必武在给妻子何连芝的家书中,每每在通报自己的近况、交代一些事情之外,都会把随他外出的每位工作人员的情况告诉妻子,并且也一定会问候留守家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在他看来,他们如同他的家人一般,别无二致。
遇到有的家乡亲朋请求借助其影响力来谋得更好的工作和待遇,董必武在家书中这样回复:“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去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决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参加革命团体是为了学习革命工作,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在其中解决了。假使参加革命而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
董必武曾有诗云:“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惜时的观念在他给子女的信中俯拾皆是,他每每都会提及要珍惜时间,并且告诫子女学习的方法:“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各个人禀赋也不同,门门都学,很难门门都学好……你应当缩短战线打歼灭战,这是毛主席军事学中战术原则之一……我想还是我以前告诉你们学习的那个方法,即聚精会神地听讲课。”他甚至为子女写下座右铭:“学要有恒,尤要专心。”
心中不忘家国情
董必武的家书,总是细致地提及农耕之事,甚至会具体到过问某种作物的收成。更令他牵挂的是家族成员的健康状况,他也时常在信中将自己的就医情况一一道来,以让家人放心。1942年9月致董贤珏的信中有一首《喜得觉弟书及七律一首依韵答之》诗,首句“乱离人似九秋蓬,一纸飘然寄自东”,诉的是董必武收到家乡亲人音信的喜悦之情,妙的是该诗末句——“故乡回首月明中”,道出了自己对亲人的惦念和思乡之情。
书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感慨,一些信在落款时专门注明本信由董必武口述,某某后辈子侄执笔。对于家人代笔的家书,他会感到信中情感不深。他想通过言传身教,将需要通过家书传达的亲情表达透彻,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除了与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外,家书中亦饱含一位国家领导人对于国是民生的思考。在《董必武家书》中有一些标红的句子,这些句子在其手稿原件中就是画了横线的。如在1949年9月,董必武在给堂侄董良埙的信中写道:“目前战争很快可能结束,但还没有结束,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支援战争。革命的胜利只是把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东西扫除了……这条道路上也许还是曲曲折折的,还有不少的荆棘,但路基总算开辟出来了。”“使你们知道我们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过去的改朝换代不同。”1965年11月18日致何连芝的信中写道:“我们已于昨日下午六时一刻安抵广州……沿途望见的地上都种了麦子,河北干一点也种上了。河南南部正在下雨,经过湖北湖南也是雨天。广东的晚稻成熟,已开镰收割。两湖和广东收成都比去年好……请告诉丁秘书把山东廿六军党委关于植树给我的第二次报告和许秘书给烟台刘专员的信都交军邮带给我,将来和地方驻军谈谈,可能在植树造林上起点推动作用也。”奔波忙碌中不忘家国的拳拳情怀跃然纸上。
在为后辈起名这一中国传统方面,董必武亦不忘对他们的殷殷期许。他给三名子女起名时都带有一个“羽”字,寓意志存高远。1963年子女成年后,他专门写诗《字三子》,不仅为子女起了动听的字,更明确了对子女的希望:“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他拟给家乡红安绍字辈的名字“工农勤俭,纲纪群伦”,含义更是不言自明,如董绍经这一名字,就是寄托了董必武对国家经济复苏的希望。
白云苍狗,岁月无声。过往的书信虽已褪色泛黄,但其中饱含的无比真挚的情感却历久弥新。董必武曾有诗一首:“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蹒跚行步慢,落后最宜鞭。”在“延安五老”之一的董老离开我们的第41年,在大众被“朋友圈”裹挟的当下,有机会读一读那些历尽沧桑、辗转保留下来的发黄信笺,更能体悟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与人事艰难。定格在光影中的一帧帧画面,使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视角来认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格魅力与作风修养。聆听故纸信札中这位学识丰厚、经历峥嵘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谆谆教诲,既是对他的深切怀念,更是对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的最好继承。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