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山陵:解放军攻克南京后一项鲜为人知的重大任务
众所周知,南京东郊的紫金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陵寝——中山陵所在地。南京刚刚解放时,城内外秩序混乱,中山陵能否得到和平交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保护好中山陵,意义重大,可谓举国关注。因此,中共中央和总前委对此都非常重视,在攻克南京前后,给部队部署了一项鲜为人知的重要任务:一定要严密保护好中山陵……
不放一枪和平接管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附近还建有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附属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不仅寄托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先生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奉安大典,孙中山从此长眠在紫金山上。为了保护中山陵的安全,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山陵拱卫大队。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曾用大炮轰击中山陵。为阻击日军侵犯,拱卫大队共有26名队员英勇捐躯。
1945年南京光复后,国民政府重新修缮了中山陵,成立了新的中山陵拱卫大队。
1949年初,随着辽沈、平津、淮海3大战役的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兵锋开始剑指长江南岸,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正式破裂。当夜,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从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江面上,开始连夜强渡长江天堑,一举突破了国民党苦心经营并大肆吹嘘的“陆海空立体防御”的长江防线。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宣告覆亡。
4月2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三十五军一〇五师三一五团前卫营二营在该团副政委刘志诚和石副团长的率领下,奉命从南京追歼南逃的敌人。他们进挹江门,过鼓楼,当行至新街口时,刘志诚隐约看到了街中心矗立的孙中山的铜像,不由肃然起敬。
部队从新街口转向东,沿中山东路行至中央医院门口时,天已大亮,部队停下来休息。刚坐下不久,侦察员前来报告,中山陵门外还有国民党一部分部队未走。他们准备立即追赶上去,消灭他们。此时,刘志诚忽然想到,附近就是中山陵,攻克南京前首长就交代过要注意保护好中山陵,特别是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还给部队写下了“保护中山陵”的手令。于是,他紧急命令部队,不弄清情况,不得擅自开枪。
经过了解,得知这部分国民党部队正是中山陵的拱卫大队。刘志诚和石副团长都意识到,拱卫大队是一支特殊的武装,是负责警卫孙中山陵墓的,并不同于国民党参加内战的一般军队,因此绝不能轻易动武。他们原本认为,拱卫大队负有特殊使命,又在此守卫多年,通过谈判让他们交出拱卫权一定非常艰难。
没想到,他们与负责管理中山陵的代处长范良和拱卫大队大队长王全一接触,就顺利达成了协议: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把枪支弹药造册交给解放军,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就这样,解放军一枪不放就和平接管了中山陵。
国共两军同站双岗
刘志诚他们迅速将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同意他们的处置方案,决定解除其部追击敌人的任务,改为警卫中山陵。随后,部队开到中山陵园广场集结,正式接管了中山陵、天文台等地。
部队集结完毕后,刘志诚对全营指战员讲话,强调了守卫中山陵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大家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守则,做到秋毫无犯。
讲话完毕,石副团长去具体指导设置哨位和组织巡逻队,刘志诚则召集拱卫大队的干部讲话,说明共产党对孙中山是一贯尊敬的,解放军将会严格保护好中山先生的陵墓,嘱咐拱卫大队的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维护好中山陵的正常秩序。
随后,刘志诚等人由王全陪同去察看了蒋介石和孙科的公馆。蒋介石公馆又名美龄宫,据王全介绍,这是蒋介石、宋美龄做礼拜的地方。美龄宫建筑金碧辉煌,内部陈设也十分豪华。孙科公馆外表不怎么样,内部家具和装饰却非常富丽堂皇。刘志诚对王全说:“中山陵内所有国民党要人的公馆,我们解放军全不进驻,仍由你们看管,听候将来新的南京市政府前来接收。”
中午,刘志诚到了中山陵植物园,受到技术员吴敬立和潘祖恒等的热情欢迎,他们一直坚持工作,保护园内的各种设备,终于盼到了解放军的到来。他们还腾出好几间房子,安排二营营部人员住宿,对战士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下午,范良陪同刘志诚和石副团长上中山陵谒陵。路上,刘志诚看到,一如早晨达成的协议,每个哨位上都是由两名士兵值勤,一名是身穿解放军军装的战士,手持钢枪,另一名是衣着国民党军军服的拱卫队员,徒手站立,他们相向而对,配合得很好。国共两军和平衔接、同站双岗、共同护卫中山陵的奇特景象,在国共两党的历史上,实为罕见。范良一面引领刘志诚他们往上走,一面讲述当年日军侵犯中山陵时守卫部队拼死抵抗的场景,大家无不感慨万千。
半天察看下来,刘志诚发现中山陵园内外整洁有序,祭堂、碑亭、陵门等处都没有发现有什么损坏,似乎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
通过聊天,刘志诚和石副团长心中的这个疑团也豁然开朗。在南京解放前夕,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去陵园谒陵辞别,范良向他请示:“共产党军队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孙中山)先生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不要离开。”范良又问人员和武器装备怎么办,孙科说都交给他们就是了。在4月23日南京解放的当天下午15时,范良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各分驻所集中,加强对陵墓的保卫,并规定:日间巡哨岗位一律仅带刺刀,夜间除门岗外,暂不出巡。遇到解放军,不要主动挑衅。“我说呢,谈判怎么会这么容易呢!”刘志诚和石副团长都笑着打趣。
下午17时,刘志诚和石副团长到一〇五师师部汇报了进驻中山陵的情况,师首长完全同意他们的安排,并对他们说:“本来按军部的部署,控制紫金山,保护中山陵和天文台是一〇四师的任务,由于你们带领前卫营追击敌人,进军迅速,先期到达中山陵,并和陵园管理部门领导人谈判达成了协议,这样,军部就改变了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去完成。”
接着,师首长加重了语气说,中山陵是孙中山的陵寝,南京刚刚解放,共产党和解放军能否保护好中山陵,是国内外观察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风向标,其政治意义十分重大,党中央和总前委早就对此非常重视。陈毅不仅亲笔写有手令,毛泽东还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亲自指示攻克南京的一线部队一定要“注意保护南京的孙中山陵墓,对守陵人给予照顾”。最后,师首长决定石副团长回团部主持工作,由刘志诚留在中山陵园内,领导二营继续完成守卫任务。
此后多日,刘志诚接连召集全体留守人员开会或谈话,说明怎样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安排将全体留守人员名册及武器装备列表报给上级,同时为了确保中山陵的绝对安全,决定各队暂时不使用的武器一律上交集中保管。与此同时,刘志诚还多次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当了解到留守人员的菜金已经无法维持、还缺少粮食时,他立即与上级联系,帮他们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
中山陵除了拱卫大队的士兵外,还有不少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拱卫士兵可以按协议改编为解放军,而这些行管和后勤保障人员怎么办?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担心是“换了朝代,丢了饭碗”。经请示上级后,刘志诚郑重宣布,这些人如果愿意继续为中山陵工作的,新的南京市政府会全部留用。这一决定令大家欢呼雀跃,同时也消除了中山陵的一大安全隐患。
护陵不容半点疏忽
作为驻守和保卫中山陵的解放军最高级别指挥员,刘志诚十分清楚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时时刻刻都在告诫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护陵绝对容不得有半点疏忽。
刘志诚刚把中山陵的守卫工作捋出来个头绪,距离中山陵仅几公里的孝陵卫就闯进来一个“不速之客”——国民党军暂编第四师。该师原驻扎在南京汤山,师长叫张荫堂。南京解放那天,他们见大势已去,无处可逃,就几次三番放出谈判口风。三十五军军首长明确答复他们,谈判可以,但条件只有一个: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但他们并不打算缴械,反而要求作为起义部队加入解放军,各级军官在解放军还得照任原职。然而,该师并无任何起义之实,并且张荫堂历史上还是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叛徒,因此,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接着,该师就转移到毗邻中山陵的孝陵卫,大有靠“绑架”中山陵与解放军进行“讨价还价”的意味。
该师不请自来,令刘志诚非常警惕,他一面令部下全面加强警戒,一面催促上级抓紧处理这一问题。三十五军投鼠忌器,为了确保中山陵园的安全,决定智取。军部决定由刘志诚和三一三团政治处主任戴逸以军部派驻干部的身份,立即进入暂编第四师,麻痹并稳住他们,同时摸清这支部队的真正面目。出发前,刘志诚增调一个加强班进驻美龄宫,居高临下,日夜监视暂编第四师的动静。
进入该师后,刘志诚他们发现张荫堂要求起义是假,企图继续与人民为敌是真。他们便及时将情况向军部作了汇报,军部又将情况报告给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兼七兵团政委谭震林,谭震林指示立即解除暂编第四师的武装,拔除这枚埋在中山陵的定时炸弹。为此,三十五军一〇五师制订了周密的战斗方案。
刘志诚、戴逸先是以军部之命将暂编第四师调到江宁县城南的桥头村、横岭村一线“接受整编”,那里远离中山陵地区。待他们进入移防地区后,一〇五师师部通知该师排以上军官到大祠堂开会。待张荫堂等人赶到后,伏兵四起,军官全都乖乖做了俘虏,其余士兵群龙无首,也只好举手投降。就这样,一枪不发,这股3000多人的国民党残部就被全部解决,确保了中山陵以及南京城的安全。
中山陵附近山林茂密,山上洞穴很多,为消除安全隐患,刘志诚经常布置对山林进行搜索。一天,五连巡逻队在一片嶙峋怪石中发现一个枯藤杂草掩蔽下的暗洞,深不可测。附近群众说是国民党工兵挖的,据说可通城内。刘志诚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展开武装搜索。
五连连长、指导员带领一个尖兵排,钻进了黑森森的洞口。他们在洞口附近发现了几只文件箱和一堆堆烧尽的纸灰,证明洞里曾经隐蔽过敌人。又继续向前搜索了半个多小时,眼前出现一扇十分隐蔽的铁门,果然已经通到了城内。原来,这是国民党部队精心构筑的一条军用暗道。此后,解放军对这个暗道的两端洞口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既切断了城外残敌到市区骚扰的通道,又能避免市区坏人从这里进入陵园地区进行破坏。
一天上午,又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刘志诚发现我军运输部队的战士将一桶桶汽油堆放到了中山陵附近的松林里。原来,这是从大校场飞机场缴获的,因那里不断遭到敌机轰炸,三十五军军部考虑到中山陵地区不可能成为敌人轰炸的目标,决定全部转移此地,并要求守陵部队严密守护。为了防止发生危险情况,刘志诚立即命令守陵部队在汽油堆集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实行特别警戒,确保不出一丝意外。
南京解放初期,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听信谣言,以为解放了就可以将国家财产随意占有,出现了聚众盗伐中山陵树木的情况。守陵部队阻止他们,他们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围殴守陵士兵。为了加强对中山陵园的保护,刘志诚向4月28日新成立的南京市军管会提出申请,派公安部队进驻陵园,协同守陵部队加强巡护,并抓获和处理了一些首要分子,盗伐中山陵林木之风才渐渐平息。
1949年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从1949年4月24日和平交接到1949年7月底前,中山陵园都属于军管特殊时期。1949年8月,刘志诚胜利完成了接管和护陵任务,率部撤出中山陵,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市园林管理处。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人民日报》开设一个专栏“50年50人”,里面50人都是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刘志诚因为当年出色完成中山陵接管和保护任务而被列为50人之一。这让所有在中山陵工作过的人感到非常自豪。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