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篝火: 我给电视剧《三八线》挑剌

作者:篝火 发布时间:2017-05-16 12:05:1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在挑剌之前,必须先表扬一下《三八线》,说说它的优点。《三八线》总算是当代中国文艺乌云中破雾驱霾的一缕阳光,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最明显的转变是曾演《亮剑》中的张大彪,这回演志愿军一连长,始终称“同志们”而不是称“弟兄们”。《亮剑》始终违背历史称弟兄,而趋利性跟风剧《新亮剑》更是蓄意反动,不但始终称弟兄,没一句同志称呼出现,而且当战马驮着骑兵连长尸体在日骑兵列队恭送中,后面画面亮出的是国民党军旗,而共产党创作的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被恶意篡改为“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诸如此类,无非是夸大当年的国民党,贬低共产党毛泽东主席的抗战历史功绩,右倾翻案风。孔捷因不买李云龙的人情,要剁手指两清,李云龙说“别呀,留着将来数票子,搂女人!”共产党的军官会开这样的玩笑吗?无知的作者、编剧!

  2,克服了一些改开后滥剧人物耍二、装酷的造作、轻浮、装腔作势的毛病,角色向正经、稳重转变。

  3,电视剧立意、主题思想是好的,尊重历史真相,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举两得。美国战俘那一段写得较好,但志愿军对待种族岐视的态度忧柔了一些,无当头棒喝之痛快淋漓。

  4,该剧重笔墨把美国军队把南朝鲜军不当人表现出来了,立意甚好。这与当年日本侵略军把伪军看成一条狗一样。它让中国人思索,只有自强自力的民族才会让人仰视。

  现在回到主题,给《三八线》挑刺,它全身带着近几十年影视剧的传染病,未得根除。

  1,志愿军之初在朝鲜冬天的冰雪山林中隐蔽待发那么久,环境是冰雪地,却没表现出与寒冻斗争之艰苦,那种环境中,没事似的,一如平常,这不符合真实。真个是演戏,布景与人物两不影响,情景未融。整个剧只是为了体现寒冻题意的时候,才在同一环境下特写了一下志愿军战士抗衡寒冻的动作。这就显得唐突。说句题外话,潜伏班战士顾大局遵守纪律全被活活冻死固然可歌可泣,也是历史真实事件,但笔者对当官的这种死板教条的命令不敢苟同。这种不顾超越人体机能极限的环境,把战士的生命不当回事,当追究“一将无能”的责任!解决任何事情的方法不止一种,既能潜伏那么长时间直至冻死,定有办法隐蔽活动身子,敌到时也来得及就位。

  2,老班长带战士去村里筹军粮,结果反解粮袋救助朝鲜老百姓。这种舍己为人精神难能可贵。但笔者看出来的问题是,这种精神只是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导演似乎想说,只要是个人就会这样做的,不需要毛泽东思想教育。看不出是毛泽东忽思想教养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们当然承认仅出于人的善良本性也会有此感人的高尚举动,但生活中这类例子太个别性了。很难想像国民党兵去村里筹军粮,遇到那种情况会反解粮袋救助老百姓。所以说,只有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人民子弟兵才会有那样的善举。

  3,弄个怕死鬼角色栓子出现在剧情里,明显是故意安排的人物形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使剧情显得很不自然。那个晕血的护士也是故意安插的情节。与安排一个怕死鬼一样,无非是学改开后故弄曲折紧张情节以吸引人,但在我眼中却是画蛇添足的效应。晕血例子太特殊,不具备代表性,也不符历史真实。弄个怕死鬼角色在剧情里是什么目的?有损志愿军形象。一二再再二三,还一直被指导员迁就,仅以此事例来反映人民军队政治思想教育特色,未免太偏颇了,也不符合历史真实。新兵怯阵一次二次讲得通,哪有再三再四犯军规还迁就的?

  4,整个剧称同志是一个不错的转变,但也有两处基层班长称弟兄,大概是受这几十年不良影视剧习惯的熏染吧!栓子德川里战二度怕死,班长护犊说都是一个连的兄弟,挖战壕喊“兄弟们加油!”

  这有喊“同志们加油”来得正点吗?

  5,剧情一开始就称是英雄连,却看不出英雄连的来头,这种耍嘴皮子功夫,靠吹虚造势是改开后滥剧的通病,事实上根据剧情的演变,这支连队才在起步成熟。而战斗精神始终看不出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效果,而是出自个人的觉悟,这使剧情显得浅浮。几个参加志愿军的人入朝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报炸亲人之仇,就是跟风,或为恋情,觉悟停留在低层次上,没有表现出纯挚而激情的岁月,与那时代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就是入朝火车上战士唱红歌,歌词提到毛泽东,赶紧低调停止下来。这些都不符合历史背景。

  6,那个有文化知识的学生兵学射击,笨得连一般战士都不如,这不符合实际,体力不如一般战士还讲得过去。编导搞这种角色,与怕死鬼、晕血属于同一造作心理。反倒显得生硬。看看老片《英雄儿女》剧情显得多么简练、自然。作为连续剧,《三八线》亦有凑集数之嫌。不过,比起多少滥剧来轻多了。

  7,现在的演员演剧中人物角色,多是参杂了演员个性,不是去贴近角色,而是让角色贴近演员。毛泽东时代演员为了演好角色,还得深入生活体验几个月,现在的演员有那认真精神吗?现代人的口语习惯 “不是”、“哪个啥”广泛用在了历史剧情人物对话中,合适吗?还自以为是潇洒语言。同样,剧中用“忽悠”一词也不妥。

  8,李长顺与恋人见面,以背靠背喝粥,起身不小心碰翻了对方的粥,方才意外重逢相认,这种情节安排显得生硬造作,幼稚,编导犯的同一心理错误,不如随便相逢显得自然。

  9,伤员骂新护士擦伤口手重,你比美国鬼子手还狠啦,我在前方拼命,抬下来还要被你整治一下呀?我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这违背常识,因为新护士往往不敢下手以致于手轻。同时,伤员这种低下的觉悟不像是志愿军,倒像国民党兵。伤员骂人、学生兵、怕死鬼、晕血,该红色剧老是注重描写此类剧情,为了什么?同时,整个剧情充斥了太多个人感情冲突成份。这些剧情,让人看不出毛泽东军魂武装的人民子弟兵有什么特别处,与一般军队无二。大概限于未能真正懂得毛泽东军魂真谛,因而难以超脱改开后电视剧低级境地。

  10,老班长驾驶装满弹药的燃烧车飞驶离队,因保车队而牺牲了个人。这种结局安排很雷同很一般,且欠考虑。在无人烟处跑那么远,对大队已摆脱了威胁,老班长完全可以跳车的。

  11,饰朝鲜女子珍英的女演员没有体现出朝鲜女子的韵味,没有角色体验的融入。

  12,与不少改开后的电视剧一样,内奸特务圣子的暴露一直要拖到后面,自以为造出了悬念。然而最终暴露的方法不过如此,很一般,给我的感觉是大可没必要拖到后面,完全可以在前面一样地实施。而男特务最后一集才暴露,就这作为结尾,并没体现出高潮感。

  13,护士体现出的是的胆小、怕死,志愿军在林中遭轰炸,撤离现场也表现的是惊怕、抱头逃窜。抱头就能避免死亡吗?多此一举。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连这点定力就没修养到吗?

  14,护士长撤离途中丢失伤员名册,如此惊慌失措哪像老练成熟的干部?老百姓一个。只为一个虚妄的功名,为救找名册的护士死更多的军人,不应该。完全可以放弃找名册而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15,最后的战斗,护士亲临前线救护伤员,并非拿枪参加射击。全体官兵向参加战斗的护士敬礼之说有点儿过份,这无非是导演好色的心理体现。

  16,护士回答首长的指示,不是军人应该回答的“是!”,而是应声“哦。”太老百姓化。

  17,那么紧张的阻击战,长顺却有空闲沉浸在大福牺牲的悲痛中,太感情化,不符合战场实情。敌人等候你悲痛几分钟才围拢来吗?这种情态的安排也未超脱一般电视剧的娇作性。

  18,财旺送弹药上了阵地,那么多送上来的弹药为何不用?只用原阵地遗留下的步枪?最后阵地只剩两主角相遇,明显是故意安排的情节,显得很不自然,又长顺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但其声调一点儿也不令观众热血沸腾。指挥所似也同意开炮,为何不见炮轰?剧情偷工减料,草率结尾。学的《英雄儿女》王成,但没王成壮烈,激动人心。

  声明:之所以对《三八线》挑刺,求全责备,是对其政治态度转变感兴趣,况且不指出不足,至少青少年还以为它就真实地表现出了历史,是巅峰之作呢!若是其它很多滥剧,评就不值得我一评。

  文艺是时代政治的时装风向标。当今时代是歪风、妖风肆虐占上风,有一股清风、和风吹来,毕竟是个好现象,虽然不尽人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