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瞿秋白牺牲后 鲁迅呕心沥血编校《海上述林》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16-06-20 16:09: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    |  

瞿秋白牺牲后鲁迅呕心沥血编校《海上述林》

  《海上述林》1936年精装版  《海上述林》是鲁迅挚友、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的译文集。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英年36岁。噩耗传到上海,鲁迅悲愤填膺,决定联合进步作家,整理出版烈士遗著。

  于是,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鲁迅克服病痛的折磨,亲自编校这部书稿,又多方联系印刷、出版事宜,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想收集整理他的遗著,以教育人民,扩大革命影响。他在1935年6月24日写给曹靖华的信中,专门提到这件事,说:“它兄(即瞿秋白)文稿,很有几个人要把它集起来,但我们尚未商量。现代有他的两部,须赎回,因为是预支过版税的,此事我在单独进行……我以为哭是无益的,只好仍是有一分力,尽一分力。”

  与沈雁冰、郑振铎商量出书

  当时,鲁迅的身体状况很不好,但仍坚持做好这件事。他在6月27日致青年作家萧军的信中坦承:“身体还是不行,日见衰弱,医生要我不看书写字,并停止抽烟;有几个朋友劝我到乡下去,但为了种种缘故,一时也做不到……我的决心是如果有力,自己来做一点,虽然一点,究竟是一点。”

  不久,鲁迅便约请瞿秋白生前另外两位好友、进步作家沈雁冰和郑振铎,在郑家商量编印遗著的事。

  鲁迅首先提出,经费是个难题,只有向熟悉的朋友筹集。联系印刷所的事务,暂定由郑振铎负责。后来,他们又多次会面或写信联系,商讨编辑出版各项事务。还几次征求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意见,具体敲定书稿内容、范围及手稿征集办法。

  病中的鲁迅迫切希望尽快做成此事,以为“亡友的纪念”。他曾致信郑振铎,恳切地说:“密斯杨(即杨之华)之意,又与我们有些不同。她以为写作要紧,翻译倒在其次。但他的写作,编集较难,而且单是翻译,字数已有这许多,再加一本,既拖时日,又加经费,实不易办。我想仍不如先将翻译出版,一面渐渐收集作品,俟译集售去若干,经济可以周转,再图其它可耳。”

  瞿秋白译作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政治理论、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鲁迅提议暂不编校政治理论方面的译文,只限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并且尽可能以作者的手稿为准。由于大量译作因种种原因一时无法收集,即使辑入的译文范围一再缩小,仍然有很大难度。鲁迅把沈雁冰约到家中,仔细研究具体篇目和编排格式。他主张左开横排,分上下两卷,说:“译文大约有六十万字,一半是文艺论文,一半是小说、散文等,正好分作两册。为了保持原作的本来面目,我主张一字不改,译名也不作统一,甚至原来的笔误也不改动。”沈雁冰觉得他考虑得很周全,点头表示同意。

  编校工作困难重重

  1935年10月22日下午,鲁迅开始在家中编校这部文稿,发现译文手稿与出版的印刷品对照,错漏甚多,编校工作困难重重。

  瞿秋白幼承家学,精通诗书琴画,多才多艺。他后来还喜欢西洋美术,与鲁迅成为知音。因此,鲁迅尽可能满足他生前的这个爱好,如《第十三篇关于列尔孟托夫的小说》的巴尔多插画,译文原来只刊登3幅,鲁迅设法找来原作封面插图,一并辑入《海上述林》下卷,并作了注解。其他如《二十六个和一个》、《马尔华》和别德纳衣讽刺诗等,也千方百计搜寻雷赫台莱夫、台尼等插画。几年前,瞿秋白和鲁迅合译《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出版,原来就有十几幅毕斯凯莱夫木刻插画,鲁迅同样认为“凡原本所有的图画,也全数插入”,并解释是“自然想藉(借)以增加读者的兴趣,但也有些所谓‘悬剑空垅’的意思的”。

  不仅如此,书中的不少诗文添加了注解,所有这些注解均出自鲁迅之手,可见编校工作之不易。尤为可贵的是,此书校样上,留下许多鲁迅用红墨水端端正正地校改的文字。二校清样上,鲁迅除仔细校改外,又用牛皮纸作封面,纸线装订成册,封面上亲书“海上述林(上卷)”字样。三校清样中,则在扉页钤有“乐文”朱印一方。据许广平回忆:“关于从排字到打制纸板,归几个人出资托开明书店办理,其余从编辑、校对、设计封面、装帧、题签、拟定广告及购买纸张、印刷、装订等项要作,则都由鲁迅经办,以便使书籍更臻于完美。”鲁迅病重时,许广平承担起校稿任务,“毫不耽搁”。

  与此同时,郑振铎按照鲁迅的意见,多方募集出版资金。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分别从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处的朋友和同事那里募得200余元,其余1/3全部自掏腰包。

  书稿送往印刷所前,为方便校对,鲁迅准备亲自联系。他对郑振铎说:“关于付印,最好是由我直接接洽,因为如此,则指挥格式及校对往返,便利得多。”又在信中表示:“第一部纯为关于文学之论文,约三十万字,可先付排。简单的办法,我想先生可指定一时间和地点(如书店或印刷所),在那里等候,我当挟稿届时前往,一同付与印刷者,并接洽校对的办法。”

  在翻看排印稿时,鲁迅发现“印刷局的校员,可怕之至,他觉得错误处,大抵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所以有时简直有天渊之别”,因此校对的每个环节,他几乎都要亲自动手,耗费了很大的精力。有时实在无法找到原文,则一一注明原因。后来在此书的序言中,他仍遗憾地说,有的只好根据“排印本”校对,其中有摘译的《苏联十五年来的书籍版画和单行版画》一文,“好像曾由别人略加改易,是否合于译者本意,已不可知,但因为关于艺术的只有这一篇,所以仍不汰去”。他还说:“对于文辞,只改正了几个显然的笔误和补上若干脱字;至于因为断续的翻译,遂使人名地名的音译字,先后不同,或当时缺少参考书籍,注解中偶有未详之处,现在均不订正,以存其真。”

  如此繁重的任务,让鲁迅片刻不得休息。直到病逝前一个月,他才全部完成此书的编校工作。尽管付出了极大的劳动,他却轻描淡写地说,这部书稿有“我的精神用在里面”。

  为新书撰写广告

  1936年10月2日,离鲁迅逝世仅有半个月,呕心沥血编校而成的《海上述林》上卷,在日本印成,邮寄到上海。

  此书为25开本,重磅道林纸精印,分上、下两卷,各印500册。封面由鲁迅亲自设计,庄重精美,书名和书脊、封面上的3个拉丁文字母“STR”(即“史铁儿”首字母,瞿秋白笔名),均为鲁迅手迹。

  当鲁迅拿到装订样本时,非常高兴,写信给曹靖华说:“曾见样本,颇好,倘其(瞿秋白)生存,见之当亦高兴,而今竟以归土,哀者。”还致函沈雁冰:“皮脊太‘古典的’一些,平装是天鹅绒面,殊漂亮也。”他又不辞辛苦,亲自为此书上卷撰写广告:“本卷所收,都是文艺论文,作者既系大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并世无两。其中《写实主义文学论》与《高尔基论文选集》两种,尤为煌煌巨制。此外论说,亦无一不佳,足以益人,足以传世。”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挚友的著译水平推崇备至,对其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而沉痛惋惜。

  《海上述林》上卷运抵上海后,因鲁迅的推介,由内山书店代售。店主内山完造先生非常重视,曾用大号毛笔书写广告词,悬挂于门首。据说销售相当火爆,不到一个月,上卷已基本售罄。鲁迅心中十分欣慰,认为“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

  尽管鲁迅夜以继日地编校、设计封面、送交出版,但由于印刷所违约拖延,多次“催促亦置之不理”。他气愤地说:“说过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一切计画(划),都被捣乱,无可豫算了。”

  更为令人扼腕的是,直到临终时,鲁迅都未能看到《海上述林》下卷出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