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曾诞生中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本刊组织一批文章,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黑土地上那些热火朝天的峥嵘岁月。
卑贱者最聪明 高贵者最愚蠢
新中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诞生记
早在1951年3月,在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在原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瓦斯公司铁工修理部的基础上,地方国营安东永华机械厂成立了。建厂伊始,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在几间低矮简陋的民房里,靠着4台旧式皮带车床和两台小台钻,16名工人承担起为志愿军修理汽车和生产汽车防滑链等军工任务。战争结束后,工厂由军需转为民用。当“一五”计划来临之际,更名为安东机械厂,发展到有工人170人,机床30台的规模。
1957年1月31日这天,经过近一年努力,工人们终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大家给它起了一个具有丹东地域色彩的响亮名字———“鸭绿江一号”。
“鸭绿江一号”拖拉机是一台单缸、卧式、二冲程的轮式拖拉机,行走起来振动较大,砰砰直响,前面冒烟,后面喷土。许多人看后耻笑我们,有关部门也觉得它太土气,于是,“鸭绿江一号”刚刚诞生就被打进了冷宫。
1958年春天,国家计委副主任倪伟、国家计委机械局局长王光中来安东机械厂视察,看到了这台拖拉机。他们称赞工人们敢想敢干,当即决定让“鸭绿江一号”到北京参加农业机械展览会。这个决定从此改变了“鸭绿江一号”的命运。工人林辉生开着“鸭绿江一号”进京后,立即担负起平整展览地的任务,它大显身手,无论是平整场地,还是操作表演,都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专家们认为它适合耕田,还适合跑运输,并具备许多优点:一是结构简单,制造、使用和维修都比较容易,适合我国的技术水平;二是故障少,结实耐用,适合我国的农村作业环境;三是不用进口材料,原材料容易取得;四是燃料广泛,可用轻柴油,还可用低质柴油。“鸭绿江一号”为我国拖拉机的造型和农机制造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最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资料,在展览会上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
1958年4月底,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接近尾声,在挑选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拖拉机游行车队时,“鸭绿江一号”因外形不太美观而落选。可是5月1日早晨4点多钟,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原来参加游行的4台拖拉机中,有一台开到半路出了故障,一时又排除不了。有关领导临时决定让“鸭绿江一号”替补。于是,林辉生开着其貌不扬、又高又大的“鸭绿江一号”很快追上了其他三台拖拉机,意气风发地驶过天安门,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958年5月3日,一同视察安东机械厂的倪伟、王光中,联名向国家计委党组书记李富春、副书记贾拓夫并党组写了一篇900多字的报告,叙述了我们厂的工人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试制拖拉机的经过。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政治局委员李富春将这个报告转呈毛主席。毛主席看后,于5月18日在报告的空白处,用铅笔写下了以下批语:“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此件印发大会各同志阅读。请中央各工业交通部门各自收集材料,编印一本近300年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家的简明小传(小册子)。看一看是否能够证明:科学、技术发明大都出于被压迫阶级,即是说,出于那些社会地位较低、学问较少、条件较差、在开始时总是被人看不起甚至受打击、受折磨、受刑戮的那些人……”
为纪念毛主席重要批语,安东机械厂后来改名为丹东五一八拖拉机配件厂。
喜事一件接着一件。当时辽宁话剧团来安东演出,得到消息,他们来到厂里详细了解了“鸭绿江一号”的研制过程,很快就创作了《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剧本,一个多月就在安东剧院演出。
2006年,一直珍藏在厂里的“鸭绿江一号”被运到了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件纪念品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我常对孙子说,有时间就要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看看你爷爷和工友们制造的中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
“创造号”: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拖拉机
1954年,国家机械19厂开始转向农业机械的生产,工厂也更名为“沈阳农业机械厂”。从那时开始直到1958年,工厂主要生产播种机、谷物精选机、饲料粉碎机、钉齿耙、镇压器、联结器等农业机械,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也为日后生产拖拉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个年代,拖拉机在国内还属于高科技产品,没有一定的资金和高技术,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再加上那个时候大庆、胜利等大油田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国家燃油紧缺、没有燃油,拖拉机的动力问题根本就解决不了。我厂“万能技工”王宝提出,可以造一台烧柴火的蒸汽拖拉机。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三无实样的情况下,利用库房里的废旧料及“斯的佰克”“道吉”等美国报废旧汽车上的转向器、前后桥、变速箱、轮胎,先支起了拖拉机的雏形。没有蒸汽机,借鉴火车蒸汽机原理,按各种结构缩小,勾画出草图,找车间的能工巧匠加工,制造出了蒸汽机。
加工汽缸体需要镗床,我厂当时没有这种设备,几名老工人一琢磨,将一台老式皮带车床改制成一台简易镗床,保证了汽缸体的加工。全厂上下铆足了劲,喊出了“拿下蒸汽拖拉机,五一节礼献”的口号。
经过我们不到100天的奋战,4月30日,我们终于让中国第一台蒸汽拖拉机问世了。这台机器总长3米,高1.7米,轮式,18马力,小号火车头模样。这台蒸汽拖拉机即将参加第二天全市庆祝五一的游行活动。五一这天早晨不到6点钟,当时担任市委书记的焦若愚就来到我厂,围着蒸汽拖拉机仔细地看,看后他高声地对大家说:“这是你们的创造号,这是工人阶级的创造号!”人们拍起了巴掌,锣鼓敲起来了,鞭炮也燃放起来了,“创造号”3个金黄色的大字被写在了蒸汽拖拉机的车身上。
在欢快的气氛中,工人们用红旗、红绸、红花精心地打扮着蒸汽拖拉机。开拖拉机的王宝一身新工作服,披红挂彩,发动了蒸汽拖拉机,也许是太激动,王宝他们点了好几次火都不着,急得汗都下来了。我更是着急,装出一副镇定的样子告诉大家别着急慢慢来,终于点着了。王宝坐上去了,我松了一口气。大家巴掌拍得更响了,锣鼓敲得更响了,王宝的眼睛湿润了,开着“创造号”蒸汽拖拉机,在欢送人群的簇拥下,驶离了我厂,向庆祝游行的集结点———市府广场开去。
开着一个这么大的笨家伙,一路上要有人不断地跟从在这个家伙后面的车上取劈柴棒子,往它的“灶坑”里添,燃烧的热量驱动蒸汽机,以保持拖拉机匀速前进。从早6点开始,我的心就悬着,生怕蒸汽拖拉机打不着火,发动不起来。拖拉机一离厂我就如坐针毡,生怕它“犯病”,有什么闪失,停在游行的检阅台上或半道上。我派了10多个棒小伙儿跟在它后面,如果它熄火就上去推。还好,这个大家伙挺争气,把半天的庆祝游行坚持下来了。
1958年8月1日,也就是五一过后的第三个月,我厂又被更名为“沈阳拖拉机制造厂”,真正开始研制生产拖拉机。没有蒸汽拖拉机,就没有沈阳拖拉机制造厂。没有那个年代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忘我奉献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就不会有沈阳拖拉机制造厂及整个沈阳农机行业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就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就不会有丰收-27拖拉机、东方红-8拖拉机、东风-40拖拉机、东风-28拖拉机、4450CL160曷力拖拉机、双马-50拖拉机、双马-60拖拉机的相继问世,耕耘着祖国广阔的田野。
小机床造出大机器 创造全国四个“第一”
东北机器制造厂(现沈阳东基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是军用产品的重要生产工厂。在为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同时,东北机器制造厂利用大量的设备和人力,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从1950年就抽调了一部分人力和设备,开始生产民用产品,但主要是本厂自己需要的部分设备。真正大规模地生产民用产品开始于1956年,先后试制了双轮双铧犁和民用炸药等。1957年,东北机器制造厂全面进入发展民品的高潮时期。
最让人称道的是,我们厂创造了四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只40升无缝钢质气瓶。搞工业化建设没有氧气瓶不行,当时工厂没有人见过如何加工氧气瓶。在一无图纸、二无工艺的情况下,厂党委下决心要生产出“争气瓶”。利用加工炮弹弹丸的工艺优越性,仅用一年时间就生产出了合格的、也是我国首批40升无缝钢质氧气瓶,为年轻的共和国争了一口气。
第二个“第一”,生产出了我国首批精密纱锭轴承。为了适应纺织工业的发展,国家急需精度极高的纱锭轴承,这种轴承垂直偏差不可超过0.0075毫米,当时国内不能生产,全靠进口,需大量外汇,这对于新兴的共和国是有一定困难的。工厂为了突破这一项目,主动接受了研制纱锭轴承的工作,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终于突破道道技术难关,生产出了我国自己的纱锭轴承。从1958年到1960年共生产了129万套,有力地支援了我国纺织工业发展。
第三个“第一”,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红旗牌”2400马力氮氢气压缩机。历史跨入了1958年,为了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国家迫切需要化肥生产设备。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进口设备不可能。东北机器制造厂有幸承担了生产氮氢气压缩机这一光荣任务。
由重型车间工人师傅创造的全国闻名的“蚂蚁啃骨头”加工方法,就是用自制的小型设备加工大型铸件。铸造车间老工人创造了“裂皮铸造法”,解决了大型铸件的浇铸问题。凭着这两种新工艺,工厂仅用一年时间就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2400马力氮氢气压缩机。
第四个“第一”,走“军民结合道路”全国第一。在“军民结合”方针指引下,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工厂大力发展民品,当时工厂的民品有氮肥设备、氧气钢瓶、工业轴承、纱锭轴承、硝氨炸药等。3年的民品产值为20.938万元,占同期工厂工业总产值的46%,成为东北机器制造厂民品发展鼎盛时期,仅一台氮肥设备就为国家节省200多万元外汇。
新中国第一种驱虫新药的研发
“安东制药厂”创建于1954年7月1日,建厂初期有三个车间:分别生产“红塔糖”“兽用针剂”“成药粉”等老药,市场销路不好,原因是没有适合需要的新产品。
当时的“安东制药厂”是“市工业局”办的小药厂,规模小、资金少、设备简陋、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欠缺。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面前怎样开发研制新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新药的品种选择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研制新药能否成功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和高超的技术为基础。于是,我们开始千方百计寻找各种信息,在资料室里査看各种制药杂志,选择新药品种。
有一天,我突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内蒙古草原上的马和羊因缺少“驱虫药”死亡率高达20%,牧民们损失惨重。正在此时,中央药管部门又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国内急需开发牲畜驱虫药“硫化二苯胺”,而这次会议我厂因故未能参加,长春药厂接受了此项任务。但我厂也可以同时研发这种新药,谁的速度快谁就成功了。
我经过认真思考,决定改变思路、革新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找到了新方法。一场看不见的竞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我白天参加生产,夜晚搞科研。新药硫化二苯胺的原料是二苯胺(进口品)、硫黄、碘片。制造硫化二苯胺必须先制成二苯胺,这种工艺很复杂,是用苯胺加压反应,达到5千克/平方厘米,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经8小时化学合成则得二苯胺,再与硫黄于反应罐内加碘片为催化剂在摄氏120度反应2小时,产生的硫化氢(毒气)排空,反应完毕降温,经粉碎便为成品。
我们在研制过程中想了许多新办法,如用小铁锅置于沙上加热,戴防毒面具和手套,用木棒来搅拌。这种方法虽简单、适用、方便、速度快,但却容易着火。在研制过程中,原料的配比、含量需要经过缜密思考和计算来测定,最后化验得出标准数据才算成功,如有一点纰漏就会前功尽弃。
经过几个月的煎熬和苦战,经历过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最后在失败一成功一再失败一再成功反反复复中得出了成功的硕果,新药“硫化二苯胺”终于问世了。
“硫化二苯胺”是国内空白新药,国家无鉴定标准。国家畜牧总局与中央畜牧兽药监察所,参照美国资料制定出国家标准,经熔点测定不达标,(不得低于礙氏179度)回来后经再三分析研究,重新测试终于在原料配比上找到了问题,经过重新配比微调数据和参数,这样出来的新药质量全面达标并通过了检测。
继而该药在北京、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进行马、羊的群体驱虫临床试验,开始时驱虫率并不理想,只有80%~90%,后来经请教畜牧专家徐素泰教授,他说:“驱虫药的粉末越细牲畜肠内接触面积越大,驱虫效率就越高。”得到启发后,我们将药品经风选粉碎机粉碎后再做驱虫试验,结果驱虫率高达99.8%,药效达到国内和国际标准,不仅填补了国内新药空白,而且还可出口创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