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如此寂寞:北影节能刺激本土电影创作吗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这个杀手不太冷》女主演)、《海上钢琴师》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等诸多国内外明星汇聚,电影节的国际范儿在持续,从入围“天坛奖”的片单看,更是有史以来最为国际化的一次,内地仅有一部电影进入名单。
曾几何时,还有人担心,北影节奖项华语电影入围的太多,会不会有偏袒之嫌。今年不用担心了,但又开始忧心,在本土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如果看不到熟悉的片名,多少还是会感到遗憾。能够强力入围各大电影节评奖片单,是一个国家电影创作繁荣的表现,今年内地电影入围天坛奖数量如此之少,不禁让人深思,在票房高企的背后,创作怎会如此寂寞?
无独有偶,将要举行的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不仅主竞赛单元找不到中国电影的名字,在“一种关注”“非竞赛展映”单元也看不到中国电影的踪影。要知道,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在个别月份,甚至还常超过美国夺得票房冠军,有媒体用“戛纳,将中国遗忘”来进行报道,很是有点尴尬。
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选片标准,为了捍卫奖项含金量,明确奖项风格,巩固电影节地位,往往都不会降低标准或更改规则,来将就某一国家的作品。从这点来看,第六届北影节做得不错,由《荒野猎人》制片人布莱特·拉特纳任主席的这届评委会,用他们的标准,遴选了15部入围作品。这份入围片单,会刺激到本土电影创作吗?2015年中国电影的话题之作不少,口碑之作也有,但未能进入天坛奖入围名单,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将这些作品放到电影创作的国际语境下,还有诸多不足。
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曾建议,“很多电影还需要学会在国际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这个观点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显然是找不到共鸣的。内地电影创作、制作乃至于宣传发行,出发点多还在于抓住当下、紧跟热点、抓紧变现,被宣扬最多的“国际语境”,是如何套用进步的技术来把商业片做得更炫目,至于世界整体范围内电影的发展走向,对于电影内在力量的发现与展示,电影业界讨论的并不多。
演员陶虹前几天在一次专访中表示,现在的电影“唯票房论”,“对真正热爱表演,而且会表演的有天赋的人来说,他们出头的机会更少了,更难了”。
陶虹的担忧其实也是电影业界普遍的担忧,但这种情绪仅出现于一些公众场合,如电影论坛、业界聚会等,真正到具体工作时,避免不了还是要按照所谓的“市场规律”去做,用身价几千万甚至过亿的演员,选粉丝量众多的小鲜肉,复制能够带来高票房的题材,整个电影市场,被一种强大的、畸形的资本力量绑架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影节的举办会给本土电影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吗?来自主办方的新闻,目前也只能用谨慎的口吻称,“或成2016年中国电影的风向标”。本届北影节共有20多场展映活动,有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中国电影衍生产业高峰论坛、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等多个专题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知道中国电影从创作到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否成为重要的议题。这是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希望我们的电影人能够暂时忘却市场成绩,以真诚的态度去探讨目前中国电影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尽管这些问题不是通过一个电影节、几场论坛就能找到灵丹妙药的,但整个电影业界向上的精神要体现出来,不能满足现状。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