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那些远去的文学名著

作者:唐锡光 发布时间:2016-01-25 22:02:09 来源:光明网 字体:   |    |  

——当前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调查

  提倡“文学生活”研究,就是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为此,山东大学文学院联手校内外专家,于2012年成立了“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128ZD169),温儒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这里发布的是该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研究当今社会的文学生活状况,中学生无疑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是包括文学生活在内的各类精神生活经验的系统接续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当然也是文学生活和文学消费的主体,他们的喜好和价值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文学生活样态。为此,当我们规划文学生活的田野调查体系的时候,专门设置了一个课题,对当前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除了性别年龄等质化项目之外,共设置了5个问题,包括:影响选择阅读名著的原因是什么?获得文学名著的途径有哪些?阅读名著受到哪些影响?阅读名著的动力是什么?阅读过的名著总数有多少?文学名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赴广州、上海、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等地,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207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济南对一些调查对象进行了个别访问,以便获得一些个体性的深刻认识。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以高中学生为主,其中女生占比为54%,男生为45.7%,基本上与中学男女生比例一致。从学校类别上也覆盖了从省级重点到县市普通中学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县级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受访者占比为67.7%,其余为省、市级重点中学。

  在进行本次调查的同时,我们课题组同时进行了大学生文学生活状况的调研。两个调查的结果相互比对,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结果。

  结论一:文学名著正在远去

  从调查结果看,大约有80.1%的中学生每周至少花一个小时用于文学名著的阅读,其中更有48%的受访者达到或者超过三个小时。而在我们对大学生类似调查中,每周阅读一次以上的人员比例则是65.9%。两相比较,中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似乎超过了大学生,花在文学阅读上面的时间也要比大学生更多。

  但是与如此之高的阅读时间同时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阅读效率。调查结果显示,69.5%的中学生阅读过的文学名著数量在20部以下,另外还有20%的学生的阅读数量在20部到50部之间。这与关于阅读时间的调查结果明显不相符。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有误?还是被调查者不够诚实?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的一位同学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我们是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但是大家更喜欢读的是韩寒、郭敬明以及最新的网络文学作品。当然文学名著也读,一是和课本相关的,担心考试会考到,二是担心别人读过了,自己没读,聊天的时候没有面子。

  我们另一个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旁证:大学生最熟悉的剧作家是王实甫、关汉卿、汤显祖——恰恰是中学课本里出现的三位作家。显然,在中学生的文学阅读中,与应试相关的功利性阅读占了相当的比例。

  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参与文学阅读的人数以及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递减,这是两个调查中得出的同样结论。大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加入文学社团、参与各种文学活动的比例相对比较高,约为55%,此后逐年递减,到了大四,参与人数只剩下了可怜的个位数。中学情况大体相似。我们推测,这与中学高年级学生面临考试的压力、大学生面临择业考研的压力直接相关。在那位受访的实验中学学生看来,阅读文学名著,是一件无用、无趣、无意义的事情。她认为,名著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因时移世异而远离当下的生活,阅读时候很难产生共鸣。而且阅读时候总要想到哪些可能会考到,又有哪些不会考试,因此变得格外无趣。近几年,许多中学为了应对中考和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对于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的考察,发明了一条“终南捷径”——编写名著缩写本。这让名著阅读对于中学生而言变得更加无趣。在被问及文学名著“最打动你的原因”时,1171人选择了“有益的人生启迪”,1035人选择了“故事情节”。两个选择占据了该问题的前两位。我们很难想象一大堆干巴巴的故事梗概能够剩下多少情节的生动性,也很难想象其中能够保留多少“人生启迪”并最终对中学生的人格成长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调查中,关于阅读文学名著的影响这一选项,6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但在我们接触的几位受访者看来,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似乎更有帮助。这种对于当下性和切近性的关切同样在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反映出来。在被调查者中,59%的受访者对新闻动态和人物访谈及深度报道等新闻性内容感兴趣,而对文学性内容感兴趣的只有27%。当然,那位中学生的看法肯定有偏颇之处。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选择在文学名著阅读中“获得了身心愉悦”的受访者只有848人,不到受访总数的一半。这说明大部分受访者在名著阅读中没有获得阅读应有的快感,个中原因不能不令我们深思。除了应试教育和功利化阅读所带来的阅读的异化,除了文本陈旧所带来的疏离和陌生,是否还有更为深刻的要素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结论二:文学阅读,引导是关键

  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影响您选择名著阅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设定了五个选项:父母推荐、老师和同学影响、图书馆推介、个人选择、媒体影响。调查结果,居前三位的是个人选择、老师和同学推荐、媒体影响。

  考虑到个人选择中实际上已经包含有各种外在影响发挥着显性或者隐性的作用,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学生的名著阅读行为上,教师、同学、媒体和家长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对中学生的阅读选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学校园这一特殊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中学生接触的人群相对固定——老师、同学、家长,每天的生活内容相对固定——上课、看书学习、课外活动。因此,对其校园生活拥有最大干预权限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调查中许多选择“很少阅读文学名著”这一选项的中学生在被问及原因的时候,回答都是“老师没让读”,或者说,老师就让我们自己看,既不讲解,也不讨论,更不考核,所以就干脆不浪费那个时间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如果哪所中学的语文老师本人热爱阅读名著并对学生积极引导,那么这所中学学生阅读名著、参与文学活动的积极性就明显增高。

  同学之间文学阅读的“场效应”也十分突出。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调查时我们发现,阅读名著超过50部的学生往往处于同一班级,如果一个宿舍有一位阅读名著很多的同学,那么这个宿舍的名著阅读率就会明显高于其它宿舍。许多受访的学生也向我们介绍,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同学好友推荐了某本书,或者同学之间因为某本书形成了讨论甚至争论,于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局外人,大家都去看同一本书。

  对于中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行为,媒介和家长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当某部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热播时,相应的原著也往往成为阅读的热点。许多学生在调查时承认,他们对《红楼梦》《三国演义》产生阅读的冲动都是在观看电视剧之后。许多学生在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对其人及其作品都一无所知。只是在看了大量的媒体报道之后才动了看看作品的心思。山东大学的文学生活馆每期都可以看到许多中学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家长看到媒体报道后向孩子推荐,更有许多家长陪着孩子来听讲座、参加活动。

  应当说,文学生活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尝试,它调动高水平的学术资源为社会服务,通过高水平的引导唤起公众对名著的兴趣,深化公众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进而提升全民阅读的水平,引导公众阅读的选择,意义十分深远。调查中有一位中学生告诉调查人员,自己当年读《红楼梦》的时候,十分讨厌那些诗词、菜谱、摆设等等细节,感觉又啰嗦又没有意义。后来看了《大家讲坛》,才知道其中有那么多掌故,那么多的说法和讲究。所以决定重读红楼,感觉和初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结论三:文学名著阅读,大有可为

  如果设定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为时间节点,用百度指数查询“读书”“名著”两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一年中,“读书”一词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最高的时间是4月20日前后,这正好与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相一致。但是在此之后则又会出现明显的单边下跌,下跌幅度甚至超过了日常搜索水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界读书日的政府倡导和各种宣传活动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并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几乎每个周末或者节假日,“读书”“名著”两个词的搜索值都处于当周的波峰,这表明对国人而言,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依然是公众周末生活的重要议程。应当说,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即便在名著阅读呈现衰退迹象的校园,名著阅读的正面价值也从未受到怀疑。

  在我们对2207名中学生进行的文学名著阅读情况调查中,1397人认为通过阅读,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964人感觉自己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848人认为自己获得了身心愉悦。只有110人选择了“没有影响”,107人选择了“人生态度更加悲观”(本选项允许多选)。在我们对大学生文学生活状况的调查中,80.7%的受访者对文学社团持积极评价的态度,更有74%的受访者认为参与文学社团等文学生活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会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统计数字表明,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对文学名著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都持积极正面的评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在调查中所表现的批评和抱怨理解为对当前文学生活状态的某种不满。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整合高水平的专业的学术资源,为公众日益提升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需求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打造开放的、高水平的文学生活平台,通过经常性的、高水平的互动积极介入公众文学生活议程,培养消费兴趣,形成消费习惯,提升消费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积极做好文学研究的学术资源社会化转化工作,在做好经典解读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不断向公众推介新的、更好的文学作品。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词合为时而作”,我们应当让当代的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