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为什么《李自成》能有这么广泛的影响和如此高的评价?

作者:北莽 发布时间:2024-08-05 14:48:25 来源:重读老旧书 字体:   |    |  

  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标准,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几乎从未在报刊上做过什么宣传,但是却在1963年问世以来,迅速地在全国广泛流传,受到普遍的赞赏。

  自1981年开始的茅盾文学奖,迄今已评出几十部获奖作品。其中有幸为茅盾先生亲自读过并以万余字逐单元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者,也只有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为什么《李自成》这一历史小说能有这么广泛的影响和如此高的评价?我以为,以下四大特点至关重要。

  第一、姚雪垠提出“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之命题,坚持历史小说应该是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而历史小说家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必须做到深入历史,跳出历史。不深入历史就不能得到历史科学,不跳出历史就完不成艺术使命。

  在《李自成》的创作中,作者便做到了“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完美地结合。这也是《李自成》小说之所以具有深刻主题和震撼人心思想力量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第二、姚雪垠主张历史小说要通过艺术形象、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各种经验教训和成败规律来启发、教育、感染读者,要教给读者许多从历史著作中学不到的知识,要给读者提供丰富的艺术享受。

  姚雪垠反对随意歪曲历史为政治服务,反对“借古喻今”,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何为现代生活服务这一理论问题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得《李自成》能够在大的历史架构和艺术形象上,最大程度地忠于史实,成为明末社会和明末农民战争的真实画卷。

  第三、《李自成》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历史,获得了对李自成和崇祯的深刻认识,从而塑造出了两个具有首创意义的悲剧人物形象。

  李自成确实很杰出,很了不起,拼命地斗争,影响很深远,然而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违反了客观规律,终于失败,这便是悲剧。

  崇祯也一样,他自谓“非亡国之君”,也常常宵衣旰食,事必躬亲,可是他越想励精图治,越显得枉抛心力,一事无成,只见全国局势一天天乱下去,最后不得已哭别皇城,自缢煤山。

  第四、毛主席讲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这一点上,《李自成》表现同样十分出色。

  尽管《李自成》写的是300年前的事情,但是读起来却让我们感到亲切,它的表现方式和语言艺术都使我们感到那么习惯、那么熟悉、那么和谐。

  这种民族风格,渗透在整个小说的字里行间,它没有“五四”以后许多作品里那种仿佛从外国移植过来的欧化气味,又没有传统旧作品中的陈腐老套,而是充满着新时代群众喜欢的那种新鲜活泼、明快生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和中国的传统和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毛主席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就为革命作家提出了一项任务,应该努力的去写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题材,真实的再现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把历代剥削阶级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形象生动地对读者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毛主席的看来,李自成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着新中国的geming走向成功。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毛主席持续关注、指导和支持有关李自成的历史小说的写作和出版。

  姚雪垠所著的《李自成》,便是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的一个杰出作品。它既有严格的历史依据、出色的情节虚构,又有深刻的思想见解,真实地、深刻地反映了明朝末年由李自成领导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战争。

  建国以来,在小说创作方面已经有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各自有独到的成就,譬如《创业史》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深沉有力,《红旗谱》表现民主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浑厚扎实,《红岩》写地下斗争、狱中斗争的可歌可泣,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的,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地。

  但是,在长篇小说中,像《李自成》规模这样宏大、受毛主席这样重视、反映生活内容这样波澜壮阔,既能高屋建瓴而又血肉丰满地表现农民起义军队的兴起和败亡的历史小说,新中国没有第二部!

  ​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