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平原作战》: “人民是打不破的铁壁铜墙”

作者:司春燕 发布时间:2022-11-07 08:59:32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   |    |  



  霹雳一声春雷响,

  平原上谁不晓,

  工农的儿子赵勇刚!

  战斗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上,

  抗日的声威震撼着铁路两旁。

  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

  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

  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

  每当耳边响起这一家喻户晓的高腔唱段,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头戴八路军军帽,身穿紫花布短衫的干练身影,他威武英俊、疾步如飞,带领着一支敌后武工小分队脚踏铿锵的锣鼓点,紧随着优美动听的行军舞曲,潇洒登场。他就是现代京剧电影《平原作战》塑造的“工农的儿子赵勇刚”。

  活灵活现的英雄形象

  作为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平原作战》不愧为红色文化中的经典。影片通过一组组精彩的镜头、一帧帧精美的画面,成功地塑造了赵勇刚、张大娘、李胜、小英等活灵活现、形象丰满的抗日英雄群体形象,特别是塑造了八路军排长赵勇刚红心向党、机智果敢的鲜明形象。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华北八路军主力为了对前来“扫荡”的日寇完成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作战计划,派赵勇刚率部插到敌后平原地区,在铁路沿线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敌人援军龟田大队,配合山区八路军主力反“扫荡”,使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用现代京剧艺术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

  赵勇刚热情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光辉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时刻惦念着群众的安危冷暖。他爱憎分明、审时度势,牢牢掌握着战胜敌人的主动权,紧紧地依靠基层党组织,依靠张大娘、小英等堡垒村群众,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战、游击战,破坏铁路、拔炮楼、烧粮库、炸军火,搞得龟田焦头烂额,不能进山增援,有力地配合了山区主力全歼日寇。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军民同心,共同书写了一段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玉汝于成的抗日游击战争的英雄史诗。

  影片以高难度的唱腔艺术表现赵勇刚的红心向党。以多层次的成套唱腔作为塑造英雄人物的主要手段,并结合唱段的思想内容,重点突出最重要的唱句和表演,把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表现得更为深切感人,不少唱段至今仍被广为传唱。其中,赵勇刚的核心唱段《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永不迷航》,以感情深厚的唱腔和富于变化的旋律,着重揭示了他深刻理解、自觉执行毛泽东持久战、游击战、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和军事思想的性格特征,刻画了他正确分析、判定敌情的必胜信心和勇敢战斗的革命精神,倾诉了他在斗争最为尖锐激烈时刻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淋漓酣畅地展现了革命战士心向延安的真挚情感,成为全剧的高潮。影片中其他唱腔唱段如《红心永向共产党》《披星戴月下太行》《人民的安危冷暖要时刻挂心上》《工农的儿子赵勇刚》《做一个中华好儿女》等,经过李光、李维康和吴钰章等京剧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和表演,也都已成为中国现代京剧的经典唱腔唱段。

  影片以动人心魄的战斗场景表现赵勇刚的机智果敢。利用各种高难度的身段组合和武打技巧,产生高超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注意形体动作的健美,又表现英雄人物的激情;既力求技巧动作的完整、连贯,又突出英雄人物在短暂瞬间的英武造型;既渲染武打节奏的强劲、快速,又保持英雄人物形象的相对稳定;既表现了精湛的武打技巧,又突出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和军事素养;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在多种战斗形式中,着重表现了战士、民兵们的步枪拼刺和用大刀、红缨枪、赶车鞭、镢头、粮袋等土兵器和日常器物进行的白刃格斗和徒手格斗,特别是突出了赵勇刚的武打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赵勇刚在“智取炮楼”和“平原歼敌”两场戏中一人力战群敌的武打场面,武打动作快、幅度大、难度大,武打表演惊险逼真,以一当十,凛凛威风。在眼花缭乱、胶着混战的白刃格斗和徒手格斗中,赵勇刚始终稳稳地处于画面中心位置,做到繁而不杂、快而不乱,突出了赵勇刚舍身取义、不惧群敌的大无畏精神。当主力部队赶到张庄后,民兵们突然从隐蔽的墙洞中鱼贯飞出,如同长了翅膀,似雄鹰般凌空而降。接下来是战士们紧追逃敌连续腾空翻越高墙的动作,以紧凑的节奏和凌厉的气势,展现出抗日军民围歼日寇报仇雪恨的激动人心场景。在表现战士们手执大刀与敌人拼杀时,配上了音响和灯光效果,大刀舞动生风透着杀气,风声飒飒、寒光闪闪,吓得日寇魂飞魄散。在战斗高潮中,赵勇刚从青纱帐内高高飞起,一跃而出,恰似神兵天降杀入敌阵,势不可挡,颇具艺术震撼力。

  值得一提的是,赵勇刚的扮演者李光出身京剧世家,其家人中有7位曾是国家京剧院演员,可谓一门才俊。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中“崔大嫂”的扮演者就是李光的妻子沈健瑾,他们夫妇是同期参演现代京剧重要角色的一对梨园伉俪。剧组高超的创作水准和李光等演员们的精湛表演,让《平原作战》达到了京剧现代戏的新高度,同时现代京剧电影《平原作战》也成就了李光、李维康和吴钰章等一批演员,成为他们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匠心独具的艺术创作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气势恢弘。抗日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要地位,如何用现代京剧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力,现代京剧电影《平原作战》做出了精彩的诠释。

  真挚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感情最动人,再好的形式如果没有内容支撑也没有活力。《平原作战》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是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影片围绕“紧紧拴住龟田,关键是搞掉他的粮食、军火,不准他进山增援”的作战任务展开人民战争,融地道战、铁道战、破袭战、麻雀战为一体,打得敌人闻风丧胆、草木皆兵。在党的领导下,堡垒村军民同心协力修建“房上通、地下通、家家通”的地道,以“三通”地道对付日寇。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小分队趁夜冒雨转移到堡垒村,为不惊动张大娘一家,在张大娘家草棚宿营,“天当被,地当炕”,这让张大娘一家深受感动。堡垒村群众在“吃的穿的,都很困难,为了一粒粮食一寸布,都要担风险受熬煎”的艰难情况下,纷纷为小分队送粮送饭,缝补衣服,做军鞋,支援抗战,这让赵勇刚激动万分。军民鱼水情深,“乡亲们端起饭碗,想着你们;夜里做梦,梦见你们;听见枪声,惦记着你们”,赵勇刚当初杀敌受了伤,张大娘“撕破了棉衣来裹伤,煎药汤,亲口尝”“日夜守护在身旁”。抗日群众以“电线杆子站着哪,两根铁轨躺着哪”应付日寇,让其“掉进水坑里淹死”。而日寇头目龟田则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凶狠残暴,被张大娘怒斥为“狗强盗,满嘴里‘王道乐土’,一肚子狼心狗肺”,他亲手枪杀张大娘,激起抗日军民的极大愤慨,“仇恨化作火一团”“枪打火烧,永远革命”。

  恢弘大气的场景。《平原作战》创造了壮观的现代京剧戏曲场面,冲突激烈、跌宕起伏。影片所表现的战斗从由小到大、由外到内,遍地开花,打得日寇丢盔卸甲、损兵折将。小分队初来乍到便从摸岗哨杀哨兵开始,到破坏公路割断电话线,再到破坏铁路造成敌人第105次军车出轨,采取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袭扰敌人,破坏敌人的增援计划,初步实现了拴住龟田的战略目的。接下来赵勇刚带领小分队突袭中心炮楼夺得粮食,袭扰县城放火烧毁鬼子粮库,除掉汉奸特务队长孙守财,袭击大和洋行,智闯火车站,炸毁敌军火列车。这一桩桩一件件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用龟田无可奈何哀叹的话说,“我到马庄,他到张庄;我到张庄,他又回到了中心炮楼;我给他回马一枪,他又给我个声东击西;如今,又钻进我的县城,神出鬼没,飘忽不定”。

  传承不朽的精神。《平原作战》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它有着思想的厚度和情感的温度。影片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阐明英雄来自人民。第一场星夜下山体现了“进攻是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子弟兵化整为零驰骋在平川上”的游击战争指导艺术。第二场龟田被拴体现了小分队以迅速而突然的动作,“沿铁路两侧,分兵前进,破路炸桥,袭扰敌人”,打乱了龟田“准备军火、粮食,进山增援”的计划。第三场鱼水情深体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游击战争不能一刻离开民众”游击战争中的群众路线。第四场智取炮楼体现了“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的游击战争特点。第五场不屈不挠体现了“人民是打不破的铁壁铜墙”的历史真谛,体现了堡垒村群众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抗战到底,革命到底”的英雄气概。第六场袭扰县城体现了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第七场日寇诡计体现了“走是脱离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方法”的灵活战术。第八场青纱帐里体现了“袭击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有秘密而周详的计划”的游击战争指导原则。第九场爆炸军火体现了“乘敌之隙的可能性”“在敌后神出鬼没地活动”是游击战争的重要战术。第十场平原歼敌体现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的必胜信念。

  大家知道,开展游击战,山地是最佳选择,港河湖岔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相对而言则比较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平原作战》能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更加难能可贵。

  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则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今天,我们回眸这部红色作品,在欣赏其经典艺术表演和总结其辉煌艺术成就的同时,再一次深深体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