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重温焦裕禄的公仆情怀

作者:张硕 发布时间:2022-08-14 07:58:31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在过去的日子里,艺术家创作了多部以焦裕禄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重温这几部影视作品,既是对峥嵘岁月的回首,也是对奋进新时代的一种激励。

  1990年,电影《焦裕禄》上映。3毛钱一张的票价,最终收获1.3亿票房。片中的焦裕禄形象质朴刚健、大义凛然,让精神楷模实现了由文字到银幕形象的飞跃。片中,在那个大雪纷飞的火车站,望着黑压压外出逃荒的群众,焦裕禄感到深深的痛心……冷峻的画面,建构起焦裕禄精神的内在张力。

  在电影基础上,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焦裕禄》在叙事上又呈现出新的亮点。剧中,焦裕禄时常管村里的大娘叫“娘”。全剧尤为着力地表现了焦裕禄没有把母爱局限于小我——常自责不能“尽孝”的他,把这份爱和愧疚融化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该剧以一种表面波澜不惊、内在雷霆万钧的力量,触动了观众心灵。

  剧中用插叙手法交代出焦裕禄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并让往事的鼓点牢牢打在当下的人物关系上。因无钱还债,父亲被地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寇抓到煤窑当苦工。这些闪回的篇幅不长,但意义非凡——那是一个青年无产者的价值观形成期,让观众理解了一个在旧社会受压迫的青年最朴素的价值定位。

  珠玉在前,再写焦裕禄,怎样做到既融合又超越人们对他的记忆?

  焦守云的回忆,是通往焦裕禄情感世界的一扇侧门。焦裕禄不仅是一名党员、干部,而且是一位父亲、儿子。2021年,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上映,实现了讲述视角由单一到多元的飞跃。

  巧用儿女视角,易于打消年轻观众对熟悉题材先入为主的疏远。作品从亲人角度向历史凝眸,窥见了崇高与深沉。又苦又涩的盐碱土,焦裕禄抓起来就放进嘴里尝。他对群众困难的感同身受,不仅是“感”,而且是“受”。身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穿着破棉衣在街头吆喝卖咸菜为女儿示范,好父亲的形象就这样温馨又生动地呈现在银幕上。1964年春节,已是重病在身的焦裕禄向母亲雪中跪别的场景,将全片情感的火苗引燃。银幕上,焦裕禄回来了,带着那个时代的信念,带着人民公仆的本色。

  重温不同时期的几部影视作品,可以清晰看到焦裕禄形象是一个人物细节被不断发掘和还原的过程。同时,这几部影视作品并非只是为观众重现耳熟能详的故事,更要给予观众探寻和凝望的空间,投射出时代之思。因此,搞清楚从画面中归来的焦裕禄给我们带回来了什么,就明白这些作品为什么有嚼劲了。

  焦裕禄性格的首要特质是朴素,但朴素不等于贫穷落后。实际上,真正的文明从来都是埋藏在艰苦奋斗中。通过塑造焦裕禄的形象,这些作品擦亮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底色。电视剧《焦裕禄》中,焦裕禄让女儿焦守凤放弃找上门来的“好工作”,而把她安排到食品厂挑着担子送酱油。顶着旁人疑惑的目光,焦裕禄说:“谁要是觉得劳动难为情,那他就是变质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朴实风范。

  这些作品让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彰显了历史纵深感和生命质感。在电视剧《焦裕禄》中,为了给寨子大队建砖窑,焦裕禄累倒在工地上,乡亲们因此懂得了一个道理:还是社会主义有奔头!此时,他们的家就不再是小家,而是新中国这个“大家”;家里遇到困难,每个人都来替这个“大家”分担。由此演绎出的每个故事都是一堂生动的课,它让观众明白,新中国虽然一穷二白,但拥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实际上,写焦裕禄就是写心怀人民的质朴情感。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焦裕禄临终前嘱咐儿女:“眼睛里要看得见受苦人的眼泪。”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几部作品创作者共同遵循的情感。

  纵观这些影视作品,它们不仅是焦裕禄个人的生命写照,也是同时代许多英雄人物的精神写照。只有永久思念,没有片刻分离,焦裕禄精神一直活着,活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口碑里,活在人民群众奋进新时代的实践中。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