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最动人的风景

作者:记者李诗鹤 发布时间:2022-05-08 09:29:34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我曾经用七分自豪三分伤感的口气告诉我的朋友们,唐古拉山的每座山峰和连着山峰的每一条弯路,都盛产故事。风雪中孕育的故事不怕冻,越冻越鲜嫩。”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在他的作品《藏地兵书》一书中这样说。40多年来,他先后翻越“世界屋脊”120余次。该书中的18篇文章全部源自他亲身经历或第一手采访资料。这部作品后来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王宗仁曾是一名汽车兵。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每年都要在2000公里青藏公路上奔驰多次。“我写作欲望的产生正是在飞轮碾过雪山冰河的路上。”王宗仁曾说。他笔下一个个平凡的“兵”,让人过目不忘,引发许多共鸣。一个在暴风雪中牺牲的战士,手里握着一团纸,上面用血写着一行歪歪扭扭、时断时续的字:我是一个兵。一位叫宋姗的兵站站长,其父30多年前作为汽车兵倒在了青藏线上。而当她年幼的儿子被辗转捎来兵站时,在途中又不幸染病离世,她把儿子葬在了兵站附近。一名女卫生员随车运送新兵时,土匪袭击了手无寸铁的新兵(当时还没有给他们授枪),女卫生员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王宗仁在许多故事中都谈到了“死亡”“缺氧”“女性”等话题。他通过细节讲述,甚至是诗意的语言,呈现了当时高原官兵真实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那一夜气温肯定在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我刚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把扳手,谁知手上的皮就粘在了铁器上,只听刺啦一声,一块皮便带着鲜红的肉被粘下来”“这一夜,昆仑山上这个一向冷寂的兵站,变得热闹非凡。听歌人和唱歌人的交融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默契。女文工团员后来完全不像个严重的高原病患者了,随着兵们的欢呼掌声,她唱了一支又一支歌儿,而且越唱兴致越高,越唱越想唱。兵们把巴掌拍红了也不知疼”“儿知道娘在三月花中把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时至今日,尽管军营生活条件比从前有了很大改善,但高原官兵的情感依然是相通的。那些从苦涩中折射出的悲壮的献身精神、人性的温暖,永远让人为之动容。

  在一次任务中,王宗仁和助手被困在大雪中很长一段时间,与死神几乎擦肩而过。后来,每当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心就颤颤索索地疼。他说:“那飘满雪花的灰灰的天空就像思念的伤疤,我真不敢相信那一夜我竟然活着走出了唐古拉山。我吃尽了苦头,但是我却没有死。后来我多次对别人说过,一个人可以不怕死,但是他未必就能咽下更多苦。死,是一瞬间的事。苦,却往往要人承受更多更长时间的折磨和痛楚。”后来,他翻遍了驾驶室的角角落落,最后从油料卡夹子里,抽出一张没用过的表格,开始了那次独特的创作。

  如果说,写作是“吃尽了苦头”后能够慰藉王宗仁的那一丝甘甜,那么他作品中的这些“苦中作乐”的文字,又以另一种温暖感人的力量慰藉了读者。正如他所言,“高原的美丽在于它缺氧。缺氧的日子也能滋润美丽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许不开花,但是它有果实。”在文章《西藏驼路》中,王宗仁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慕生忠将军带领运粮的驼队给西藏运粮,一路经历各种磨难。当大部队来到一条河边,几名驮工撩着河水,互相用清亮亮的水花扑打着脸,痛痛快快地笑着,全然不像困扰在进藏路上的迷途者。有天晚上,慕生忠将军巡查时,发现有一顶帐篷被风揭得快倒塌了,他赶紧悄声叫醒几个班长,和他们一起轻手轻脚地整好了帐篷。那些睡得熟透了的驮工们还在睡着,他们根本不晓得深夜里在他们身边发生了什么温暖的故事。

  书中有的故事,一开始并不完整,而是随着作者多次进藏采访,许多故事情节渐渐被连缀补充,得到实证还原,这才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用灵魂和热血写就的高原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王宗仁那颗真诚纯粹的兵心。只有怀着一颗兵心,才能更好地去抒写“兵心”。今天,我们许多官兵常年驻守在高山海岛、大漠边疆,他们爬冰卧雪、饱经风霜,守卫着祖国的万里河山。他们是可敬可爱的英雄人物,也是军事文艺作品应该永远赞颂和歌咏的对象。在《藏地兵书》中,王宗仁既融入了自己作为一个“兵”的生命经历,又真情地讲述了和他发生过这样那样联系的其他“兵”的人生,把军人的铁骨柔情表现得荡气回肠又酣畅淋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为军旅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

  “我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最应该浪漫的年华,埋葬在了青藏高原的冻土地上。我就要叫它埋葬,是埋葬!因为它今生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美好年龄了。无怨无悔地埋葬!18岁到25岁,正逢燃烧的青春!我踏过好多高原上的路,泥泞路、沼泽路、冰雪路、泛浆路、搓板路,这些路上又有好多岔路。这些路中有不少是迫不得已踏上去的,有时难免会撞到南墙,没有关系,踏上另一条路继续走。走着走着就踩顺溜了。总之我让自己一直要走在路上,总算走过来了。如今还在走。把几十年的年华就这样无情有意地埋葬在了那块高地上。”多年的进藏经历和写作感受,独特的生活感悟,使他全身心地书写那段不悔不老的青春。他找到了一生应该做的那件事——写青藏高原和那里战斗着的无畏的人。

  《藏地兵书》中“汽车兵”的印记,是高原故事的一抹风景。在前不久的一则电视新闻中,一位高原汽车兵在执行任务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尽管今天路况比从前好了很多,但我们其实还是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

  岁月远去,高原上的风雪还在。兵,就是最动人的风景。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