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21-06-19 09:49:36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   |    |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86年前的今天(1935年6月18日),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就位于他的就义地。纪念碑初建于1952年,又经重建和重修,总高30.59米,分为三层。碑身使用砖体结构白色水泥洗沙饰面,台座为朱红色洗沙,碑顶为琉璃瓦。碑身正面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八个鎏金大字,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题词。碑座正面镌刻着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全文如下: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九一九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一九二○年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是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三年一月回国后,负责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向导》的编辑工作。一九二三年参加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党纲。同年参与筹办上海大学。这时和以后多年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间,为促成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反对资产阶级右派进攻和党内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一九二五年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革命统治的总方针。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此后虽曾犯过短期“左”倾盲动错误,但他和战友们一道,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恢复党的战斗力,开辟革命的新时期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随后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一九三○年九月回国,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的领导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一九三一年一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一九三四年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在福建长汀县水口镇小迳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六月十八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整个生命的瞿秋白烈士永垂不朽!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
       福建省人民政府敬立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八日

  碑文800余字,记述了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铭刻了他不懈奋斗、艰辛探索、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危难之际主持中央工作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的一个书香门第。青少年时代的他目睹人民浮沉于水火,萌生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1917年瞿秋白来到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在经历了五四运动洗礼后,他思想更为进步,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他怀着“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抱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毕生的信仰,确立了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志向,于1922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至1926年间,瞿秋白作为党的四大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主持宣传工作,为维护革命统一战线,与毛泽东、张太雷、恽代英、蔡和森等人协同作战形成了一股反击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强劲力量。

  1927年4月至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量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被捕杀,大革命宣告失败。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瞿秋白临危受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通过了由他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开启了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会后,他担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参与决定和指导各地区的武装起义,推动实现革命斗争形式转变,把中国革命推进到土地革命新阶段,为建立、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初步基础。

  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文艺

  早在1923年,瞿秋白就翻译了《国际歌》,创造性的将法文“国际”一词改用音译“英特纳雄耐尔”,使这首歌朗朗上口在我国广泛流传,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

  1931年,在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后,瞿秋白顾全大局,继续为革命忘我工作,大力传播革命文艺,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

  他同鲁迅一起指导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斗争,推动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力反击形形色色的反动文艺思潮,积极探索中国革命文化发展道路,并创作和译著大量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

  他在中央苏区主编的《红色中华》,大力宣传红军战绩和扩大红军运动,报道群众踊跃参军和节约粮食经费支援红军的模范事迹等,在思想舆论上有力支持和配合了反“围剿”斗争。

  瞿秋白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和批判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是中国革命文学、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为衔春色上云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瞿秋白留在南方为牵制敌人坚持游击战争,次年2月在行至福建长汀后被捕。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身份暴露,敌人多次对他进行劝降,最终一无所获。

  1935年6月18日,在前往刑场时,他一路慷慨演说,沿途唱着《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口号。到达刑场后,他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开枪吧!”随即,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毛泽东高度赞扬瞿秋白:“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瞿秋白的一生像他的诗文所希冀的那样,充分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向往真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和为发展真理而不懈奋斗探索的可贵品格。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