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坑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作者:梅兴无 发布时间:2021-01-16 09:17: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    |  

  1951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山地防御作战中,装备处于劣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坑道战法,构筑其一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此举不仅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空炮火力的杀伤效果,大大增加了志愿军防御的稳定性,也为此后志愿军在战场赢得主动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坑道“是广大指战员用鲜血和汗水发明创造的”

  1951年下半年,“联合国军”依靠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为提高生存能力,志愿军战士们在战斗实践中不断改进阵地工事。在反击夏季攻势中,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〇师的战士在阵地堑壕壁上挖了一个洞,俗称“猫耳洞”,炸弹爆炸时,只要不在洞口,即能避过杀伤。但炸弹达到一定密度,藏在洞里仍难以幸免。于是大家就把洞往里面挖,但重磅炸弹产生的冲击波仍然能够伤人,于是再拐九十度弯往深里挖,这样炸弹就很难直接杀伤人了。某班的两个洞一个左拐,一个右拐,恰好对接连通,形成了U形小坑道。敌人轰炸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蔽;敌人步兵进攻表面阵地时,战士们冲出去杀伤敌人。这样一来,具有作战功能的坑道初具雏形。

  坑道工事对防御稳定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对此极为重视,亲自钻进坑道视察,认为这是劣势装备的志愿军同优势装备的美军作战的一种好形式,称赞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苏联顾问团总顾问还亲自向一四〇师师长黎原询问坑道是谁发明的,“应当给这个人以很大奖励”。黎原回答:“这个人叫‘群众’,是广大指战员用鲜血和汗水发明创造的。”

  “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被粉碎后,战场相对平静。彭德怀下令全军抓住这一时机开展大规模的坑道构筑作业,在战略防御地带构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故此,志愿军又把构筑坑道称作“筑城”。

  志愿军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钎,一边战斗、一边筑城。“联合国军”在上面打炮,志愿军战士在下面放炮(坑道爆破),日日夜夜滚动着隆隆的爆炸声。时值朝鲜最寒冷的时节,气温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冻土层厚达1米左右,广大指战员不怕天寒地冻,不怕流血流汗,昼夜突击施工。缺乏工具,就自建铁匠炉,收集战场上的炮弹皮和装备残骸打造铁锤、钢钎等工具,仅十二军就设铁匠炉42盘,打制工具1.06万件。没有炸药,就冒着生命危险,从拆卸敌人未爆炸的炮(炸)弹掏出炸药,用于坑道爆破,保证了“筑城”工程的顺利进行。

  “构筑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1952年4月7日,彭德怀从朝鲜前线返回北京治病。他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了朝鲜战局,认为双方在战役相持阶段,志愿军应该依托坑道战同美国人对抗。毛、周都同意志愿军打坑道战。

  1952年4月26日,刚刚代理彭德怀在朝鲜职务的陈赓,在志愿军总部主持召开各兵团、各军参谋长筑城会议,他强调:“坑道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今后我们的坑道作业,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术坑道方向发展。坑道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必须有作战与生活的设备,有统一的规格标准。像彭总说的那样,构筑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经过几天的讨论,大家统一对筑城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了科学筑城的技术标准和战术要求。必须达到“七防”的标准: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坑道工事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成为“四能”的完整体系:能打(消灭敌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机动、能生活。

  会后,志愿军各部队在紧张的战备期间,抽出大量人力开展筑城,有的部队达99%,少的也在50%左右。他们按照志愿军总部提出的技术标准和战术要求,重新作出规划并加紧施工,改进了坑道顶部过薄、出口过少、不够隐蔽、不便运动和缺少生活设备等薄弱环节。坑道内部结构一般呈U形、Y形、H形、F形等,坑道内既有战斗设施,也有生活设施,如厕所、厨房、水池等,以适应战术与长期作战的要求。

  1952年4月,志愿军十五军接防了二十六军的五圣山阵地。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发现该阵地野战工事很强,但筑城滞后,就立即向陈赓汇报。陈赓急调十二军、六十军的坑道作业部队协助十五军筑城。十五军迅速成立了军、师、团筑城指挥部,提出“破开山腹筑长城,挖空岭心安我家”的豪迈口号。在十二军、六十军大力协助下,十五军一边抗击敌人进攻,一边紧锣密鼓地筑城,经过3个月的艰苦施工,阵地上共修筑坑道9000余米,新挖掘堑壕、交通壕5万余米,五圣山地区的阵地上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的坑道防御体系。

  6月,志愿军总部又决定在中和、沙里院、伊川、淮阳一线构筑第二防御地带,加强防御纵深,抽调4个军的兵力参加筑城。到10月份,在横贯朝鲜半岛中部250公里长的整个战线上,形成了具有20至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构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截至朝鲜停战,志愿军构筑的大小坑道总长1250多公里,挖堑壕和交通壕6240公里,比中国的万里长城还要长,共开挖土石方6000万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能绕地球一周半,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国军队已在朝鲜山头阵地之下挖掘了实际的地下城市”

  志愿军坑道按照抗强烈度轰击要求构筑,战斗坑道能抗500磅级炸弹轰炸,大屯兵坑道能抗2000磅级的炸弹轰炸,明显地削弱了“联合国军”联军的火力优势和效果。在依托坑道防御后,志愿军防御作战的稳定性大为提升,“联合国军”在极猛烈的炮火支援下,以小部队攻击志愿军阵地273次,后来不得不承认:“仅成功11次”;而后期“小部队攻击90次,无1次成功”。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志愿军第十五军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依托坑道工事进行了极其顽强的防御作战,经受住了世界战争史上烈度空前的炮火打击,创造了抗美援朝坑道战的典型战例。

  上甘岭的主要战场是537.7高地和597.9高地,只有3.7平方公里,属于五圣山的前沿阵地。597.9高地共有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和30多个简易防炮洞。

  “联合国军”在强大的空炮火力的支援下,轮番向两个高地发起猛烈进攻。“联合国军”白天刚进占表面阵地,志愿军就在夜间发起反击,夺回阵地。战斗中,志愿军部队依托坑道一面呼叫纵深炮火,反击美军对坑道口的破坏;一面派出战斗小组夜间出击,于午夜到拂晓前乘敌疲惫、警戒疏忽时秘密接近敌工事,投入爆破器材后迅速撤回坑道,搅得敌人昼夜不得安宁。从10月21日到29日,志愿军坑道部队发动夜袭158次,歼敌4700余人,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联合国军”遭到沉重打击后,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指战员们顽强地坚守在坑道里,使占据表面阵地的美韩军队,如同待在火山口一般,终日惶恐不安。志愿军火线运输队则采取“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法,千方百计把物资送进坑道。

  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的志愿军指战员,依托横纵贯通的坑道工事,用血肉之躯在上甘岭筑造一个被对手称之为“攻不破的东方堡垒”,使战线始终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司令范佛里特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已在朝鲜山头阵地之下挖掘了实际的地下城市,构筑了四通八达的地下堡垒。”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