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树叶报”和“萝卜字”

作者: 陈佳 发布时间:2020-08-11 09:17:0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    |  

  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的新闻工作者,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用各种“土办法”坚持出版发行报刊,为巩固我党的舆论阵地、推动我党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诱敌深入,俘国民党总指挥张辉瓒部下9000人。后在东韶地区又将国民党第五十师歼灭一半,余敌纷纷溃退。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如何让更多的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群众分享这一喜讯却成了难题———当时红军的物质条件十分艰苦,连几张普通的纸都没有,更谈不上印刷“战地快讯”了。就在红军负责宣传的同志们苦思办法之际,红四军中有一位名叫郭小才的宣传干事突然从“红叶题诗”这一典故中得到启发。他找来一大摞叶面宽阔的油桐树叶子,用毛笔写上“红军打胜仗、活捉张辉瓒”的新闻内容,并迅速分发到红军各宣传部门中去。各部门立即仿制,不一时制成了“油桐树叶报”分发下去,立即受到当地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喜爱,被争相阅读。看到树叶报纸上红军胜利的消息,根据地军民欢欣鼓舞,宣传部门的同志纷纷称赞郭小才精明能干。从此,以树叶为纸的宣传工具在红军中广泛流传开来。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珍贵的报纸没有留存下来,其创始人郭小才也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1940年,为巩固华北与华中两个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加强对冀鲁豫三省边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我党成立了以今濮阳市属各县为主体的冀鲁豫区党委,其中,南乐、清丰、内黄、尚和、卫河、顿丘、高陵等县划为冀鲁豫一地委。冀鲁豫一地委办有一份蜡纸油印的《反扫荡报》。为了醒目起见,《反扫荡报》的文章标题一般选用大字刻写,由于条件艰苦,搞不到质量好的蜡纸版,在印刷到大字标题位置时,蜡纸版往往出现断裂,影响报纸的印刷质量。为了克服此项困难,负责刻写的柳朝琦积极开动脑筋,在身边寻找“替代品”。他先尝试了用木料、红薯片等材料刻板,可是木料刻板费时费力,红薯片则因黏性太差不易着墨。经过用身边物品的多次试验,他发现白萝卜片刻字既省工省时,印刷效果也较其他物品好。于是开始“大规模”刻制。开始时,柳朝琦把白萝卜片刻字用于单色印刷,后来还尝试着进行套色印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项“研究成果”保障了《反扫荡报》的印刷出版。1941年7月,柳朝琦调冀鲁豫日报社做内勤工作,后改任外勤记者。1943年12月初,柳朝琦在前线采访时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