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六连传星火 革命精神树丰碑
5月的六连岭,翠色满目,丘壑纵横,六峰相连,逶迤腾浪。
这也是座被赤色浸润血脉深处的“红色”山脉——六连岭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创建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始终是红色天地,创造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行走在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翻阅”这部催人奋进的红色经典,历史的回声仿佛就在耳畔。
1927年4月22日,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23日,中共万宁县党部委、县农会以“野外演习”为名,夜里率领礼纪、万城、龙滚等农训所近200名学员撤出县城,到六连岭下的军寮村驻营,保存革命力量,建立了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人民武装斗争,实现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战略大转移,也点亮了六连岭上从未熄灭过的革命火种。
六连岭上留存着不少红色遗址。在山深林密的六连岭半山腰,有很多石洞,这些石洞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纳300人,小的可容十多人,当年红军战士就住在石洞中。山势险峻的六连岭高处还有个石洞,是当年缺盐少药都难不倒的红军医院。从石洞出口朝西北方向走出,经过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就是当年的红军操场。革命战士们在六连岭还创立了列宁学校、军械厂。透过这些红色遗迹,我们得以窥见琼崖红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顽强抵抗,和敌人殊死战斗。
1928年,六连岭革命根据地面临反动派大规模进攻和“围剿”,他们修炮楼、砍山林,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扑灭六连岭上的红色火种。留守在红军洞里的红军们只得靠下山沟摸鱼虾、上山掏鸟窝或摘野菜充饥,过着大地当床、明月为灯、树叶为被、野果充饥的原始人生活。许多红军战士死去,到1929年夏,六连岭上的红军战士只剩下27人,但他们仍然坚持战斗,为琼崖革命保存了胜利的火种。
在革命斗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六连岭下的革命群众以放牛、砍柴为掩饰,偷偷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把米、盐、药品送上山,给予在六连岭坚持斗争的红军物质与精神支持,共同谱写了“山不藏人,人藏人”的革命赞歌。时至今日,六连岭脚下的老区居民还传颂着“六连岭精神”——红军战士白天与敌人激战,晚上绕过敌人炮楼到山下找粮食,筹粮的同志牺牲了,山上的战士却没有一个人动摇投敌,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宁做敌人刀下鬼,不做叛徒跪着生。
现如今,革命战士们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已立起丰碑。万宁市在六连岭建立了占地面积240多亩的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又建设六连岭革命根据地陈列馆,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珍贵资料图片,一尊尊逼真的人物雕像,为人们还原那段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陈列馆以六连岭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史实为主线横向展开,呈现整个万宁革命斗争的壮丽诗篇。
六连岭下的六连村、大石岭村等革命老村也迎来翻天覆地大变化,乡间公路直通村落,路旁的槟榔林整齐挺拔,菠萝、西瓜等各色瓜果长势喜人,特色建筑排列整整齐齐,椰影交错,环境整洁,景色优美,不时能见到前来体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游客身影。
拂去历史的烽烟,六连岭依然苍翠挺拔。血与火锤炼的“六连岭精神”,随着温煦的山风,拂过万宁大地,带领广阔大地上的群众奔向自由的新天地。正如朱德同志在六连岭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所题,“六连岭上现彩云,竖起红旗革命军。二十余年游击战,海南人民树功勋。”六连岭,已然是海南人民的一块精神丰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