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革命理想高于天——解读红军长征壮烈“起步”

作者:柳王敏、袁汝婷、黄可欣 发布时间:2019-07-04 13:05:20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至1935年新年的两个多月里,跋山涉水,英勇战斗,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

  在寻访红军长征起始阶段的征程中,记者感动于红军壮烈的牺牲故事,感奋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气概;强烈感受到,红军长征何以取得最后胜利。

  顾全大局,不畏牺牲

  红军战略转移先遣队的出发,比中央红军还要早两个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余人,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突破国民党军多道封锁,来到湖南郴州市桂东县寨前镇,在这里誓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桂东县党史专家罗健东说:“探路的队伍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要讲大局、讲纪律,要有不畏牺牲的精神。”

  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攻势,调动和牵制了敌人11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打乱了蒋介石的作战部署,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在湘黔的行动。后来,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县出发,挥师北上长征,后编为红二方面军,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记者在桑植县看到,昔日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已修缮一新。当地各级党员干部,正为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而奋战。县扶贫办主任熊基林说:“我们发扬的,正是红军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

  勇于胜利,突破封锁

  为围堵中央红军,国民党军在红军前进的路途上重兵设置了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红军各军团突围后与敌军发生战斗。25岁的红三军团四师师长洪超献出了生命。他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至27日,红军所有部队渡过桃江,胜利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11月11日,在湖南汝城县官亨瑶族村延寿河畔,发生了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最激烈的战斗之一。88岁的官亨瑶族村老人胡共海回忆:“延寿河的水都被血染红了。”

  湖南宜章县是85年前中央红军长征中打下的第一座县城,这里保留着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的指挥部旧址。攻打县城前,宜章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便配合红军捣毁了国民党设在县境内的一批碉堡,并帮助红军修战壕、搬炮弹;战斗打响后,又全力照顾红军伤病员。

  “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还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宜章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水军表示,紧紧依靠人民,是红军长征、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法宝。

  1934年底,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打响,这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9天血战,红军广大指战员拼死突破,表现了无比壮烈的献身精神。湘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的图谋,保全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

  湘江之战中,担任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在湖南道县被俘,他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用生命捍卫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坚强信念。

  谢水军深有感触地说:“伟大事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红军勇于突破、勇于胜利、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广西灌阳县是陈树湘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灌阳县史志办主任史秋莹认为,红军为什么不怕牺牲?是因为他们对革命有必胜信念。“这种英雄气概、坚定信仰激励着今天的我们。”

  实事求是,勇于担当

  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见证了红军在严峻生死关头面临的抉择。正是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红军必须西进贵州,甩掉强敌,避实就虚,寻求机动的主张。

  这就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通道转兵”。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胡群松认为,“通道转兵”是一项实事求是的决策,“只有真正负起责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夺取胜利。”

  红军进入贵州后,于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采纳了毛泽东的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瓮安县猴场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决定抢渡乌江,攻占遵义。

  党史专家认为,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再到遵义会议,构成了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链条。中国革命终于开辟出新的局面。

  “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学习,大力弘扬,去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征集研究处处长桂新秋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