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汇聚八千年文明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博物馆

作者:张鹏禹 发布时间:2019-05-08 08:5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    |  

  自8000年前,后李文化孕生伊始,文明之河在潍坊这片土地上流淌不绝。大汶口文化黑陶高柄杯、齐国刀币、唐代铁佛、郑板桥“难得糊涂”碑与《峭壁兰图》……潍坊市博物馆丰富多彩的馆藏,生动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临渤海,南望泰沂,西挽潍水,东领淄河。早在8000年前,后李文化在这里生长,此后,文明之河一直流淌不绝。走进潍坊市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潍坊市博物馆始建于1962年,原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笏园内。1999年新馆建成,位于潍坊市东风东街,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馆藏文物近8万件,藏品种类涵盖化石、陶器、瓷器、青铜、玉石、书画、碑拓等33类,博物馆现有潍坊简史、馆藏字画、民俗及民间艺术、石刻艺术长廊等多个固定陈列,年接待观众50余万人次。

  传承文明

  走在潍坊市街道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很难想象,一二十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森林与草原,一群群大象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1979年初春,潍县望留公社武家村大队在村子附近打井,挖到约地下9米时,碰到了一堆动物骨骼化石。专家鉴定表明,这些化石可能属于一头60多岁的雄性大象,象牙长达3米,头骨、牙齿等保留完整。“潍坊象化石是我们的馆藏珍品,它为人们了解原齿象属晚期的特征、分布和演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潍坊市博物馆馆长吉树春说。

  后李文化遗址是中国北方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因首次发掘地在山东临淄后李家村而得名。在潍坊市寒亭区前埠下村,考古学家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后李文化遗迹。自后李文化开始,潍坊大地上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绵延不绝,堪称海岱地区的古文化重镇。距今61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陶器制作特点鲜明、技艺精湛。潍坊市博物馆展出的黑陶高柄杯,反映了大汶口文化制陶水平的高度发达。先民们利用黄河淤泥制作出的这些陶杯,薄如纸,黑如漆,明如镜,亮如瓷,有的陶杯最薄处只有0.3-0.5毫米,直到21世纪才被今人仿制出来。细细观察一个黑陶高柄杯,杯身下部有压划的曲折纹和圆纹路,柄部有双排错开的圆形镂孔,局部有磨光的痕迹,几千年前上古先民的创意与手工水平令人叹服。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吕尚(姜子牙)于齐。自姜太公建国以来,齐国就十分重视经济贸易。齐桓公时,任管仲为相,大力推进经济改革,以货币为杠杆发展农、工、商业而致强国富民。潍坊市博物馆收藏的齐刀币为我们了解齐国的经济生活提供了直观样本。齐刀币始铸于春秋中叶,迄于战国末年。刀币尖首,弧背凹刃,刀柄扁平,柄上有两道纵纹,刀柄末有圆环。刀币面刻有“齐之法化”(齐国法定货币)“节墨之法化”(齐邑节墨所铸刀币)等文字。

  展馆外,沿墙一字排开,陈列着不同时期碑碣、石刻的石刻艺术长廊让参观者感受到潍坊石刻文化的发达。“石刻艺术长廊汇集展示了我馆收藏的200余块碑碣、石刻类展品。它们上迄东汉,下至民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民俗等,其中有冯起震、张瑞图、文徵明、郑板桥等历代名家的石刻碑文。”吉树春介绍说。

  在石刻艺术长廊间,有一尊高3米、宽2米、重5吨的唐代铁佛格外引人注目。铁佛巍然端坐,褒衣宽带,双目微合,额宽腮丰,其衣纹层叠,较为写实,体现了唐代佛像的特点。尽管佛像双臂及下半身已残缺不全,但站在佛像前,仍能感受到古代铸造艺术的发达和信仰的虔诚。

  潍坊市博物馆保管科科长衣科红告诉记者:“这尊铁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唐代铁佛中年代最早、佛体最大的一尊。铁佛铸于隋末唐初,原供奉于潍县铁佛寺中,后随时代变迁,被深埋地下。1978年重见天日,存放于潍坊市博物馆,堪称我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荟萃丹青

  提起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人们很容易想起他的传世名言“难得糊涂”。潍坊市博物馆就藏有一块郑板桥“难得糊涂”碑。碑上方书“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下方有几行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块石碑深受观众喜爱,由此开发的拓片文创产品也备受追捧。

  清乾隆年间,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七载。他为官公正廉明,关心百姓,留下不少佳话。“在潍县任职期间,郑板桥的为官理念也渗透进他的艺术作品。在我馆藏品《竹石图》题款中,他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衣科红说。

  潍坊市博物馆收藏的《峭壁兰图》是郑板桥传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画面左上角是大面积的悬崖峭壁,于石缝间画兰草五丛,右下角画散石一组,兰花两丛。画面构图和谐灵动,兰花的出尘之美与峭壁的古朴凝重相得益彰。题画诗“峭壁兰垂万箭多,山根壁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借物喻人,表达了对人世不公的反思与追求平等的渴望。

  “国画大师徐悲鸿曾赞许郑板桥:‘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他的诗文直抒血性,同情人民;书法独创一格,自称‘六分半书’;绘画师法造化,继承传统,多绘兰竹石,有‘郑兰’之誉。我馆收藏的郑板桥作品还有行书《修城记四幅屏》、郑板桥与高凤翰合作的《风荷图》等。”衣科红介绍说。

  名家引领让潍坊书画创作蔚然成风。明清时期,潍坊书画发展迅速,或父子相承,或兄弟同艺,或同志研磋,逐渐形成以谭谟伟、谭汝霖、谭云龙、周克济等为代表的清代潍县画家群体,学者称之为“潍县画派”。民国初期成立的“同志画社”,培养了郭兰村、徐培基、陈寿荣等一批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潍坊市博物馆均有收藏。

  修复文物

  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他所著的《金石录》是金石研究的重要著作。从宋代的赵明诚,到明代的周亮工、清代的陈介祺,潍坊青铜器收藏与研究一脉相承。这里还是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仿制技术四大流派之一的“潍县造”所在地。如今,这门老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服务于文物保护与修复。

  2018年11月,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在潍坊市博物馆揭牌。该中心位于博物馆二层,拥有十几名省级文物修复师,具备开展青铜器、书画、陶瓷器等多种文物修复工作的资质。

  张然是一名“90后”文物修复师,2016年进入潍坊市博物馆主攻青铜器修复。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战国铜敦修复档案,“这是我去年参与的一个文物修复项目。铜敦从库房拿出来的时候,情况很不乐观。我们清理表面浮土,去除锈蚀物、土锈,对残缺部分进行翻模补配。”修复后,铜敦“脸”上的疮疤少多了,安上“假肢”后重新“站”了起来。

  书画师孙聪是一位聋哑人,2018年获聘“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残疾人文物修复师。近年来,潍坊市博物馆与潍坊市聋哑学校等残疾人学校合作,聘用并培养残疾人进行文物修复,实现了文物修复与公益事业相结合。

  为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潍坊市博物馆开发了品类丰富的文创产品。2017年6月,潍坊市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炫彩童年——中国百年童书展”,展览期间,仿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小人书等一系列儿童读物深受少年观众喜爱。

  记者在潍博采访时,遇到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与潍博工作人员商讨“致敬大师——北京鲁迅博物馆藏现代美术大师作品展”的布展事宜。近两年来,潍坊市博物馆积极与国内各博物馆合作,引进和举办“齐鲁瑰宝展”“吴昌硕艺术展”“丰子恺艺术展”等各种临展、特展30余个,取得良好效果。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