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98岁于蓝:革命的人,年轻的心

作者:黄维 发布时间:2018-08-07 11:48:47 来源:人民网 字体:   |    |  

 

记者与于蓝老师合影

于蓝老师或许是我们此次知名老艺术家系列采访中最年长的一位,却也是我们联系过程最为顺利的一位。拨通电话前,我们内心很忐忑,一怕打扰老人静休,二来担心采访被拒。

没想到的是,电话那头的于蓝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岁数大了,很多事都不记得了”,声音洪亮率直,于是,我们约好一周后去她家中拜访。

还是位于北京西土城路上儿影厂的那栋宿舍老楼,还是那间朴素雅致的小客厅。房间十分狭小,小到只够放两个单人沙发,小到连我们的摄像机三脚架都无处摆放。进门的墙上依旧挂着主人最钟爱的三幅书画作品:一幅书法名家冯松写的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红梅”;一幅友人特意为于蓝老师九十寿诞创作的水墨画荷花;还有一副是于蓝学画的孙子专门给奶奶画的一张油画,色彩明快艳丽,让整个屋子多了生气与活力。

于蓝老师家里客厅一角

于蓝老师在客厅里等候着我们,白底黑点的短袖衫,黑色细条纹西裤,简朴的衣着,让老人看起来神清气爽。见我们来了,于蓝老师脸上露出温和的微笑,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聊起天来:“我今年已经98岁啦,前不久眼睛刚做过手术,所以老要滴眼药水……腿脚、耳朵也不太好了,一会我要是听不清,你就凑到我跟前说吧。”我特意把5年前的专访报道带给于蓝老师看,老人很开心,拿起放大镜边看边问,“这个能送给我做个纪念吗?”

从《龙须沟》中的“程娘子”到《烈火中永生》的“江姐”、《革命家庭》里的“周莲”……于蓝17岁到延安,演话剧,演电影,一路走来扮演了很多优秀的中国妇女形象。现在回想起来,最喜欢的角色是哪个?

原以为老人定会提及那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江姐”,没想到,于蓝老师脱口而出的却是——“周莲”。看到我们有些不解,她回头指了指身后挂着的那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周总理正当着众人的面,高兴地握着于蓝的手说着什么,于蓝颔首微笑,认真倾听。

周恩来总理与于蓝握手

老人深情回忆了一段往事——那是1961年,在香山举行了一次有关电影方面的会议,这一天,周总理也来到了现场,于蓝站在众多名演员中间,一点都不起眼,可周总理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革命家庭》里的妈妈,上前亲切握着于蓝的手,当着众人说道:“你演了个好妈妈!”

或许是年纪太大的缘故,采访时,一些事情于蓝已记不清细节,唯独这段往事仍历历在目。

不过,喜爱她的影迷们不会忘记——《烈火中永生》中坚贞不屈的江姐,《革命母亲》里坚强的红色母亲“周莲”,还有《龙须沟》里既刁蛮又贤惠的“程娘子”……从艺80年,从舞台到银幕,从青春到白头,于蓝饰演的一个个艺术形象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其实,我演的电影全加起来也就十来部,”回忆起往事,于蓝仍沉浸在当年角色创作的激情之中,眼神里不时闪过兴奋的光。虽然作品并不多,但几乎每部都是经典。

于蓝老师家里悬挂的一张照片

于蓝的一生和电影紧密相连,年轻时出演电影,60岁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直到80岁,她才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任厂长期间共拍摄了19部彩色故事片。退休后,仍热切关注着儿童电影的发展。

如今,因腿脚不便,于蓝公开露面的机会比过去少多了,但只要是纪念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的活动,只要是“关心下一代”儿童电影的事情,便一定要去。

“周总理的纪念活动我一定要参加,表达我作为一个演员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孩子们的事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个事情我都不能推辞。”

 

对于于蓝的家人,可能许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她的丈夫田方也是电影明星,1949年参加组建北京电影制片厂并任厂长。

对于他们之间的幸福时刻,于蓝记忆犹新:1954年,她到中央戏剧学院参加表演干部培训班,田方大力支持,并送给她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书“做一个好学生”;1960年,他们俩共同出演影片《革命家庭》,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银幕合作;1964年,田方饰演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文清,他们一起揣摩如何用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两人的小儿子田壮壮,是新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谈及儿子的电影,于蓝认为“他们那代人拍东西都很有新意,不让人觉得是在重复。”

窗外日影渐渐西斜。我们在于蓝老师家中已逗留了将近一个下午的时光。近两小时的采访中,于蓝老师一直端坐在沙发上,声音健朗,脸上总带着笑容,眉目间充满了慈爱。若不是满头银丝,光听老人谈她的生活和热爱的电影事业,完全看不出已经是一个98岁、身上多处动过手术的高龄老人。

于蓝老师与记者翻看影集

采访完,保姆想赶在日落前,推着于蓝去家附近的元大都公园遛弯晒太阳,于蓝老师却执意要让我们看看她最珍贵的一本影集。可是,影集放哪儿,一时竟想不起来。问保姆,也不知道。于蓝老师让我们搀扶着来到隔壁卧室,自己动手翻找起来,我扶着她,生怕老人摔着,最终在一堆杂志里找到了,只见封面上写着“红色影坛双星:田方和于蓝”。我一页一页翻开,听于蓝老师给我们讲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是田方小的时候,这是我和田方去苏联拍的照片……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如今,每个周末,于蓝老师的两个儿子都会来看望老人,每到节假日,家庭聚会雷打不动,两大家子三代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笑语盈盈,是于蓝感到最可心、最快乐的幸福时刻,“那感觉真的好自在、好惬意、好温馨,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也好像淡漠了尘世间曾经带给我的一切悲苦和忧伤,我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运也是最享福的老人。”粗茶淡饭,朴素乐观,于蓝的晚年生活简单恬淡。

于蓝老师与记者合影

“献身电影爱电影,青出于蓝胜于蓝。祝于蓝老师生日快乐!”一位影坛晚辈在于蓝寿诞时将这句祝福语用隶书写成并精心制作装裱成框。于蓝很是喜欢,将它与各种奖杯、生活照片,一并摆放在窗台上,这些珍贵的物件,向每位来访者静静述说着艺术家当年的青春风采、生命向往以及艺术贡献,而这些也铸成新中国电影的光荣符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