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一)
关于毛岸英牺牲朝鲜之事,这些年来传说纷纭,特别是“蛋炒饭”的说法,更是让人感到毛岸英的牺牲,原来是他自己不守纪律,“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当然更不能怪彭德怀。
当然,也有不少人撰文驳斥“蛋炒饭”的说法,但整个事件仍然是扑簌迷离,所以我们感到有必要分析一下毛岸英牺牲的情况,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在这里,我们采用倒叙的方法,来分析这个事件的过程。
毛岸英事件不解迷之一:为什么毛泽东在毛岸英牺牲一个多月之后,才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情况?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1月25日上午11时左右,3架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个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的毛岸英(时任志愿军司令部参谋)、高瑞欣(时任志愿军司令部参谋)牺牲。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将这个不幸事件报告中央军委。】
11月25日下午16时,彭德怀代表志愿军司令部,给中央军委发电报。这份电报很短,全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志司,1950年11月25日16时】
这里有点小差异:《毛泽东年谱》说是“3架美军轰炸机”,而彭德怀的电报说是“敌机4架”,而其他人的《回忆录》中,也有说“美军两架B-26轰炸机”。因为彭德怀在当天拍电报时,情况还不一定完全核实清楚,而《毛泽东年谱》编纂时,应该核实过各方面的资料,所以“3架美军轰炸机”应该是正确的。
那么,彭德怀的电报拍出去之后,又怎么样了呢?据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回忆说:
【11月25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发来一封电报,除了报告战事以外,重点提到毛岸英不幸牺牲的消息,电报极简短。
拿着电报,我的心在颤抖。岸英比我小6岁,我们相识很早,交往较多,私人关系也不错。他才2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稍稍平静下来以后,我拿不准主意,该怎么处理这份电报,毛泽东经受得住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吗?
我把电报交给周恩来,他是解决问题的大师,每次遇到难题时,我少不了请教他。周恩来看了电报,他坐在办公桌前,左手扶在前额,半晌才站起身,他低声对我说:“让我考虑考虑,先放一放再报告主席。”
过了些天,彭德怀又给毛泽东发来一份电报,并提到上次电报中谈到的战事翻译有误。这一次,我把电报直接给周恩来送去。周恩来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
我手拿两封电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他正在沙发上看报纸。我小声叫了一声“主席”,然后把电报交给他,然后默默地站在那里。
毛泽东像平常一样,放下报纸,接过电报看了起来。这时,我感觉空气仿佛凝固了。毛泽东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他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
毛泽东向我摆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我听完后,小心翼翼地退了出来。
第二天,江青得知了消息,她跑到毛泽东的办公室里哭鼻子。
对岸英牺牲一事及毛泽东当时的情况,多年来各种媒体做了大量渲染,其说不一。实际情况如上所述,彭德怀的电报只有周恩来和我知道,向毛泽东报告时只我一人在场。】
叶子龙的回忆,说得绘声绘色,但有刻意突出自己之嫌,这就导致在关键问题上,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叶子龙说:“彭德怀的电报只有周恩来和我知道,向毛泽东报告时只我一人在场。”真是这样吗?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50年11月25日,收到志愿军司令部本日关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后,同刘少奇商量,考虑到正在病中的毛泽东,仍在通宵达旦地指挥刚刚开始的第二次战役,决定并告杨尚昆和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暂不将毛岸英牺牲一事告诉毛泽东。】
据《周恩来年谱》的记述,周恩来跟刘少奇商量过此事,并且还告诉了杨尚昆和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并非只有叶子龙和周恩来两个人知道彭德怀的电报。另外,杨尚昆的次子杨绍明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彭德怀曾经写信给杨尚昆,托杨尚昆向毛泽东转告毛岸英牺牲之事,现在他们还保存着彭德怀的这封信。可见,杨尚昆是知情的。
同时,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51年1月2日,写信给毛泽东、江青,告以毛岸英去年11月25日在朝鲜牺牲的情况,说他的牺牲是光荣的,一同牺牲的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待战争结束后,“当在大榆洞及其它许多战场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并解释迟告的原因是因毛泽东和江青当时都在病中。随信附去志愿军司令部11月25日的来电。】
另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51年1月2日,阅周恩来本日给毛泽东、江青的信,和他送阅的彭德怀1950年11月25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后,得知毛岸英已在朝鲜牺牲。
周恩来信中说:“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当时,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牺牲的成千成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
据《毛泽东年谱》的记述,毛泽东是在1951年1月2日看到周恩来的信之后,才知道毛岸英已在朝鲜牺牲。同时,毛泽东在这时才第一次看到彭德怀1950年11月25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周恩来信中明确说,刘少奇看过彭德怀的电报,所以这也证明叶子龙所谓“彭德怀的电报只有周恩来和我知道”,完全是子虚乌有之事。
又据《杨尚昆日记》记载:【1951年1月2日,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德胜(毛泽东)了!在他见了程颂云(程潜)等之后,即将此息告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下乡休息之意。】
综合《毛泽东年谱》和《杨尚昆日记》,整理事情如下:1951年1月2日,毛泽东先看了周恩来的信和彭德怀的电报,得知了毛岸英的死讯。然后毛泽东会见了程潜,在会见完程潜之后,又有某个人(杨尚昆本人?)将毛岸英之事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当时表示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
周恩来1951年1月2日的信,全文如下:【主席、江青同志: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彭德怀1950年11月25日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
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周恩来1950年11月21日电),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
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周恩来】
毛泽东在毛岸英牺牲一个多月后,才知道毛岸英的死讯,这件事是不正常的。而由周恩来出面向毛泽东汇报这件事,就更不正常了。周恩来信中解释说,这是因为毛泽东当时生病,这不过是托词。又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病中的毛泽东仍在指导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所以要等到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再向毛泽东汇报。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即使是出于各种原因,要等到第二次战役之后再向毛泽东汇报,那么这个汇报的人,也应该是彭德怀,而不应该是周恩来。因为彭德怀是志愿军司令,是直接的当事人。而周恩来与此事并无关系,本不应该由周恩来去说。
即使是彭德怀自己不便说,希望通过组织告诉毛泽东,那么按照组织程序,应该由党内排名第二的刘少奇去说。而刘少奇不说,却让周恩来去说,可见周恩来还是比较“厚道”一些。因为人们都是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遇到坏事,刘少奇就躲到一边了。
另外,据杨尚昆的次子杨绍明说,彭德怀曾经写信给杨尚昆,想托杨尚昆帮忙向毛泽东转告毛岸英牺牲之事,但杨尚昆也不愿意帮这个忙,没有向毛泽东说,于是最后向毛泽东汇报之事,就落到了周恩来的头上。当然,周恩来也没有直接当面向毛泽东说,而是采用写信的方式。
据各种材料综合分析,毛岸英之死长时间未向毛泽东汇报,应该是彭德怀本人不愿意,或者不敢向毛泽东汇报,试图请别人向毛泽东汇报。但别人又都不愿意帮彭德怀这个忙,于是这件事就拖了下来,最后还是周恩来硬着头皮出面,把这件事向毛泽东汇报了。为什么彭德怀不愿意,或者不敢向毛泽东汇报呢?这是因为彭德怀对毛岸英之死,是有责任的。
周恩来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委婉地批评了彭德怀,说:“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
周恩来在毛岸英死前4天的11月21日,曾给志愿军司令部和彭德怀拍去电报如下:
【据从志司归来的同志面报,志司所在地尚无足够的防空洞,该地又为著名金矿,志司即在街上房屋中办公,而志司负责同志即在飞机来时亦常不进防空洞,且志司附近又集中有四部电台,驻扎已近一月。为保证志司指挥机关及其领导同志的安全,中央责成志司党委应成立决议,规定志司驻地应经常变动。电台应分散安置,防空洞必须按标准挖好,并布置地下办公室。凡遇敌机来袭,负责同志必须进入地下室,任何同志不应违背。】
周恩来的电报中指出“志司即在街上房屋中办公,志司负责同志即在飞机来时亦常不进防空洞”,这里明确批评了两点:(一)志愿军司令部在街上房屋里办公;(二)志愿军司令部负责同志(即彭德怀)在飞机来时,经常不进防空洞。
同时,周恩来在电报中,发出了两点命令,特别用了两个“必须”的命令词:(一)防空洞必须按标准挖好,布置地下办公室;(二)凡遇敌机来袭,负责同志必须进入地下室。
如果彭德怀遵守周恩来“必须”的命令,布置地下办公室,或者敌机来袭时进地下室,毛岸英应该不会牺牲的。
进一步,毛泽东在毛岸英死前1天的11月24日,也给志愿军司令部和彭德怀拍去电报如下:【(三)请你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四)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对策。】
毛泽东的电报虽然不像周恩来的电报那么明确,但也明确指出,“请你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而毛岸英就是在毛泽东发电报让彭德怀注意“汽油弹”的第二天,被汽油弹烧死的。
据当时志愿军司令部的工作人员回忆:【11月25日拂晓前,洪学智副司令员急忙来到彭德怀司令员作战办公室,请其到山沟的防空洞里去办公。彭总倔强地说:“我不走。”
洪副司令见劝说无用,也不顾彭总在发脾气,边拉彭总出门,边让杨凤安把彭总的铺盖卷、行军床,连同毛笔、墨盒、电报稿纸等办公用品一起,“强行”搬进防空洞,邓华副司令早已等在那里,三个人在防空洞里研究了两个多小时战况。】
彭德怀不仅不遵守中央军委的命令,把司令部办公室设置在地面街上的房屋中,还带头不遵守纪律,不肯进防空洞,似乎进防空洞就是表示“怕死”,就是不够英雄。因此,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林彪批评彭德怀“个人英雄主义,想当大英雄”。
毛岸英的榜样,就是彭德怀。彭德怀不怕死不进防空洞,表现出英雄气概;如果毛岸英躲在防空洞里不出来,那么就会有“怕死”的嫌疑。而毛岸英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如果给人以“怕死”的印象,那就是给毛泽东丢脸了。所以毛岸英也要学彭德怀,表示出“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不给毛泽东丢脸,这就酿成了悲剧。
如果彭德怀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执行毛泽东的命令,不把办公室设在地上的房子里,而是设在地下室中;如果彭德怀不逞“不怕死”的英雄,不给毛岸英树立这种不遵守纪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榜样,那么毛岸英之死,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彭德怀在事后,由于自己的过失,不愿意或者不敢向毛泽东汇报,造成了毛泽东在一个多月之后才知道毛岸英的死讯。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二)
如果按照“天灾人祸”的说法,毛岸英之死是天灾,还是人祸?尽管不能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然而“五分天灾、五分人祸”是可以说的,因为毛岸英之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虽说打仗要不怕牺牲,但不必要的无谓牺牲是应该避免的,毛岸英之死就是这种不必要的无谓牺牲。
彭德怀是一员优秀的猛将,这是毫无疑问,但彭德怀也有他的缺点。彭德怀最明显的缺点是“个人英雄主义”,喜欢打抱不平,喜欢当英雄。作为个人来说,喜欢当英雄,喜欢打抱不平是一个优点,但作为革命队伍的一个成员,首先应该服从组织纪律,不能违背纪律去打抱不平。
《水浒传》里面的鲁智深,在上梁山之前,经常干“打死镇关西”之类的打抱不平之事。可是上梁山之后,鲁智深就守纪律了,没有再干什么打抱不平之事。可是彭德怀上井冈山,作为革命队伍里的一个成员后,却还出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情怀,经常违反纪律。
彭德怀第一件违反纪律的大事,就是在抗战期间擅自发动“百团大战”,为此彭德怀在很多人心中成为“民族英雄”的形象。虽说打日本鬼子本身是一件值得称赞之事,但违反上级指示去打鬼子,那就有些问题了。后来彭德怀因为“百团大战”受到批评,批评他暴露了中共的实力,引起日军集中力量对付八路军,也使得蒋介石增加了警惕,间接地引发皖南事变。
但彭德怀对这种批评很不服气,认为自己打鬼子没有错,此后也没有改正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1959年的庐山会议,彭德怀再次抱着打抱不平的个人英雄主义,“我为人民鼓与呼”给毛泽东写信,引发庐山事件。
在庐山上,林彪一针见血地说:“彭德怀野心大,想大干一番,立大功,成大名,握大权,居大位,声名显赫,死后流芳百世。他非常嚣张,头昂得很高,想当英雄,总想做一个大英雄。他参加革命,包含着很大的野心。毛主席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他觉得他也是个大英雄。自古两雄不能并立,因此就要反毛主席。”
再回到毛岸英之事。早在毛岸英牺牲4天前,周恩来就代表中央军委,指示彭德怀把志愿军司令部搬到地下,在敌机飞来时一定要进防空洞。可是彭德怀根本不执行这些命令,司令部继续在地上的房子里办公,敌机来了彭德怀也照样不肯进防空洞,非要别人把他硬拉进去。彭德怀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给毛岸英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人说毛岸英死于美军空袭,是因为不遵守纪律,擅自出了防空洞。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毛岸英有他的难言之隐,不能和别人一样躲在防空洞里不出来。
毛岸英首先有一种想法:不能给毛泽东丢脸。因为毛泽东是中国的大英雄,他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参战,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给毛泽东丢脸。在战场上,最丢脸的事莫过于贪生怕死。毛岸英如果表现出贪生怕死,那就会影响到毛泽东的形象。
彭德怀不肯进防空洞,表现出不怕死的气概;那么毛岸英就不能躲进防空洞,也要表现出不怕死的气概。所以,毛岸英也就难于遵守纪律,难于躲在防空洞里不出来了。
直到毛岸英死后,彭德怀才吸取教训,把司令部搬到山洞里。此后志愿军司令部就再也没有人牺牲了,这也算是毛岸英等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吧。
毛岸英之死,彭德怀是有过失的,是应该检讨自己的错误的,然而彭德怀却完全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毛岸英死后,彭德怀拍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似乎毛岸英的牺牲完全是意外,甚至好像是毛岸英自己的责任。
彭德怀在电报中说:【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彭德怀的电报开头说:“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这句话非常有问题。既然彭德怀等人在7时已经进入防空洞了,为什么毛岸英和其他三个参谋却依然在房子内,而且一直呆到11时?在从7时到11时的长达4个小时的时间内,毛岸英等是接受命令留在那里?还是违反命令擅自留在那里?该电报中完全没有说明。
彭德怀的电报继续说:“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
这些话也很有问题。因为毛岸英等4人已出来了,为什么又要再次返回房子呢?彭德怀的电报中也完全没有解释。这就使人感到这份电报中,似乎隐瞒着什么。也因为电报中没有解释毛岸英等人为什么会有与大家不一样的行为,有人因而造出“蛋炒饭”的故事。
不过彭德怀这份电报,在基本事实方面否定了原志愿军总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的“蛋炒饭”说法。杨迪在他所著《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第二天(即11月24日)拂晓前,我派参谋分头去检查防空落实情况,我自己也准备到重点地方去检查,这时,邓华副司令员派人来找我,对我说:“你到彭总那里去看看,看洪副司令员是不是已把彭总拉进防空洞了?”
……
趁彭总和洪副司令员正在摆棋子时,我赶快跑去向邓副司令员报告。我跑过彭总办公室时,看到烟筒冒烟,立即跑进里面去看看,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这些鸡蛋是前一天黄昏,我看到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派到志愿军任副政治委员的朴一禹次帅(朝鲜金日成是元帅,下有三位次帅)给彭总送来一小筐鸡蛋(约10多个)。这在当时的朝鲜是极难得的,当时彭总已吃过晚饭,还没来得及吃。三人中我只认识成普同志,那两位同志只知道一位是彭总的俄文翻译,一位是才从西北调来的参谋,他们的姓名我不知道。
我问成普:‘老成,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赶快把火弄灭。’
成普说:‘我怎么敢呀,是那位翻译同志在炒饭。’
我不高兴地说:“翻译也得听从统一的布置,你要他赶快不要炒饭了,快将火扑灭,赶快离开房子,躲进防空洞去。”
成普说:“我们马上就走。”
说完我就向邓副司令的防空洞跑去。
拂晓后,敌人的飞机编队飞临大榆洞上空,也不绕圈子就投弹,第一颗凝固汽油弹正投中彭总那间办公室,敌机群先将凝固汽油弹和炸弹投下后,绕过圈来就是俯冲扫射,然后就飞走了。
我迅速跑出来看看敌机轰炸情况,一眼就看到彭总办公室方向正有大火冒烟,迅速跑去,彭总办公室已炸塌,正着大火冒烟。
看到成普满脸黑乎乎地跑出来,棉衣也着了火,我要他赶快把棉衣棉裤都脱了,躺在地下打滚,将火滚灭。(凝固汽油弹,在当时是美空军的一种新式炸弹,用水扑灭不了)
我问成普:‘你是怎么跑出来的?’成普说:‘听到飞机投弹声,就从你让我打开的窗户门跳出来的。’
我急着问:‘那两位同志呢?’成普说:‘他们往床底下躲,没有出来。’
我着急地大声说:‘他们怎么向床底下躲?一定被凝固汽油弹烧焦了。’我就要随来的参谋赶快去叫警卫营派人来救火,叫医护人员来救人。”
这就是毛岸英同志被炸牺牲的真实情况。】
杨迪的这段叙述有不少硬伤。第一,毛岸英死于11月25日,而杨迪书中却说毛岸英死于11月24日,把日期搞错了。
第二,毛岸英死于上午11时,而杨迪书中却说毛岸英死于拂晓前后,把时间搞错了。
第三,彭德怀办公室中当时有4个人,两人牺牲,两人脱险。而杨迪书中却说彭德怀办公室中当时有3个人,两人牺牲,一人脱险,把人数搞错了。
第四,敌机是先飞走,后来又飞回来。而杨迪书中却说敌机“也不绕圈子就投弹”,把敌情搞错了。
一个把日期、时间、人物,敌情都搞错的叙述,能有多少可信性呢?不仅如此,杨迪的这段叙述的软伤就更多了,下面进行一些分析。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三)
关于毛岸英牺牲情况,除了《毛泽东年谱》等文档性资料之外,还有不少回忆录。现把笔者看到的资料摘录如下:
(1)杨迪的回忆(《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2008年)
杨迪当时是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的回忆,前面一节有介绍。
(2)成普的回忆(《文史参考》2011年第23期)
成普当时是志愿军司令部参谋,和毛岸英在一起工作。当他们遭到美机轰炸,成普幸运地逃了出来。成普回忆说:
【11月25日,是志愿军打响第二战役的第一天,朝鲜半岛的上空万里无云。这天上午,所有的战斗命令下达以后,司令员可以有片刻的轻松了。一夜没合眼的彭老总,实在太劳累了。毛岸英正在靠北墙的大火炉子前签收有三个“A”字的战斗电报。
毛岸英是志愿军司令部的俄文翻译,因为事情不多,他又主动承担了收发电报的任务。彭总和衣躺倒在毛岸英旁边一间小屋的行军床上。
前天上午,一架美军侦察机,曾在志愿军总部上空盘旋了将近一小时之久。这异常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大家估计美军可能发现这里有个轰炸目标。所以邓华、洪学智和不值班的参谋人员都撤到了距木房不远的一个山洞里,以防备敌人今天来空袭。作战室里,只留下了实在脱不开身的司令员和几位值班参谋人员。
上午11点钟左右,四架美军轰炸机嗡嗡震响着,掠过志愿军总部的上空,向北飞去。作战室的参谋们以为是去北面轰炸什么目标。但对彭总的安全,成普是十分上心的,他匆忙走进老总睡觉的小屋,说:“彭总,敌机来了,赶快防空。”
彭总睁开惺忪的睡眼,唬着脸,呛了成普一句:“怕什么啊,你这么怕死呀!”
一句话把成普噎住了。恰好这时,洪学智副司令员从防空洞里跑到作战室来叫老总。成普就像见到了救星,赶快催他把彭总叫起来。
洪学智一来,就掀掉了被子,伸手去拉彭总:“彭老总,快快快,快躲飞机去!”
彭老总笑骂道:“你这个麻子啊,这么怕死啊!”
“不但我怕死,还怕你死呢!”说着,不管三七二十一,洪学智拖起老总,在后头推搡着,绕过毛岸英的身旁,向门外的防空洞走去。
成普松了一口气,毛岸英这会儿也登记、发完了电报,就从子弹箱里抓了一个大苹果。朝鲜盛产苹果,金日成派人送来了一些,志愿军总部又自己买了些,所以作战室里有的是苹果。对于吃苹果,这些参谋人员还能吃出花样来:把削下来的苹果皮,放在红热的火炉上烤,烤得焦干,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脆,比吃苹果还有味道。毛岸英现在就这样,把那一圈长长的果皮放到了炉子上。
敌机又从北边飞回来了,再一次掠过作战室的上空。成普心里产生了疑窦:敌机刚刚北去又折回,莫非它们搜寻的就是志愿军总部这个目标?当彭总一离开作战室,成普马上跨出西门坎,一只脚在门外一只脚在门内,仰头向空中观察敌机的活动。
那四架敌机已飞临作战室的上空,不仅是飞机,还有上百个银白色的亮点—这不是一般的炸弹!一般的炸弹在空中是墨绿色的点或者褐黄色的点,这是凝固汽油弹,用铝作包皮,所以在太阳的光照下显得明亮而刺眼。
成普大喊:“不好!快跑!”意欲叫毛岸英、高瑞欣赶快跑出作战室。惊呼未完,大群的汽油弹就击中了整个作战室,木板房全部坍塌下来,毛、高两同志葬身于烈火之中。眨眼间蔓延成一片火海!成普被爆炸掀起的气浪甩到了西门旁的小沟里,半边衣服烧着了,半面脸上也烧脱了皮,幸好没有昏厥,他就地向没有火的方向滚去,把自己身上的火扑灭了。
等医生给成普身上的创伤涂上油膏、扎上绷带的时候,警卫排的战士们已开始在灰烬上搜寻毛岸英和高瑞欣参谋的遗体了。】
(3)赵南起的回忆(《纵横》杂志2010年第8期)
赵南起当时是志愿军司令部的朝鲜语翻译,与毛岸英一起工作。赵南起回忆说:
【志愿军总部最初设在朝鲜北部山区的大榆洞,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大榆洞有一个废弃的金矿,矿洞口不远处,一栋两间的简易房,是彭德怀的办公室,彭总在那儿吃住和办公。
离此不远处是一栋三间的房子。中间的大房间是大通铺,十五六个参谋住;两头各隔开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东头是作战处的处长丁甘如和副处长杨迪住;西头是我和毛岸英住。
毛岸英同志是1950年11月24日牺牲的。前一天,敌机到大榆洞侦察了三次,我们估计第二天可能会有事儿。24日早晨天还不亮,我们简单吃过早饭后就都上山了。
上午10点左右,四架美国飞机钻出云层,掠过了大榆洞。敌机过后,警报没有解除,我们仍待在山上。这中间,毛岸英不顾生命危险,下来处理急件。处理完以后,他可能想去再找点吃的。
现在的人根本想象不出我们平时吃什么。那天早上没有饭,吃的是高粱粥,还不是高粱米粥,因为高粱的皮都还没有褪掉。那时候根本没吃的,只能找点高粱熬粥当饭。高粱皮都还没剥开,吃进去后,拉出来的还是高粱。所以,毛岸英处理完文件以后,可能到彭总那儿找点吃的。有些人光强调后面这点,说弄饭时被炸死了。其实不是,是处理公务,完了以后饿了找饭吃。
就在几分钟后,敌机突然返回,直接瞄准洞口的两栋房子,一个俯冲下来,投下了凝固汽油弹。瞬间,这两栋房子变成了火海。我马上意识到,岸英同志下去以后没回来。我的第一反应是:出事了!
敌人飞机走后,我是第一个下去的。当时房子都烧着了,离房子30多米的地方有两具尸体,也都烧焦了,已经认不出谁是谁。】
(4)王天成的回忆(《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8期)
王天成当时是志愿军司令部参谋。王天成回忆说:
【毛岸英是在1950年11月25日早上牺牲的。就在前一天晚上11月24日,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天晚上,彭总与司令部其他首长讨论战况,非常紧张。
毛岸英和办公室其他人员一样,忙到大半夜才休息。当天是参谋龚杰在办公室值班,大家都休息后,龚杰和杨凤安留在彭总办公室。毛岸英与一周前刚到朝鲜的参谋高瑞欣两人在志愿军政治部的山洞里休息。
11月中旬,志愿军党委常委还专门开会,研究彭总的安全和司令部的防空问题。会上决定,司令部工作人员在25日拂晓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并注意防空。
当时是洪学智负责司令部、也负责彭德怀的人身安全。前一天晚上,洪学智来到彭总办公室,请彭总到半山腰上一个防空洞去办公。但彭总很犟,坚决不走。洪副司令见劝说无用,也不顾彭总在发脾气,边拉彭总出门,边让杨凤安把彭总的铺盖卷、行军床,连同毛笔、墨盒、电报稿纸等办公用品一起,“强行”搬进防空洞,邓华副司令早已等在那里。三个人在防空洞里研究了两个多小时战况后,彭总叫杨凤安到办公室问前线情况。
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实际上是一个小木房,杨凤安刚进门,看见美军两架B-26轰炸机由西南向东北,在办公室上空飞过。杨凤安说了声:“注意防空!”随即向成普和徐西元两位参谋询问前线情况。
那时已是早上9点多。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他俩还没吃早饭,饭已经冷了,于是两人正围着火炉热鸡蛋炒米饭。毛岸英还没来得及吃热好的饭,美军飞机来空袭了。问完情况正准备离开的杨凤安见又有敌机飞来,便喊了一声:“不好,快跑!”
这时美军的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周围,成普、徐西元和彭总的两个警卫员逃出了火海,成普面部受了轻伤,可是离房门较远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却没跑出来。】
(5)阮家新的回忆(《军事史林》2010年12 期)
阮家新是当时志愿军司令部秘书。阮家新回忆说:
【大榆洞是志司入朝后的第一处驻地。这里原是一个小镇,周边山上是一处矿场,矿洞外有几处独立家屋和工具棚。
彭总、各位副司令和志司各部门分散住在几个矿洞里,指挥了第一次战役。这时敌人还未发现志愿军入朝,但他们发现这里发射出的电波频繁而集中,判断这里一定有高级指挥机关,便多次派飞机到这里侦察轰炸。
11月24日,敌机在这里上空盘旋了很长时间,没有俯冲,也没有投弹扫射,然后调头南去,按照常规,这是敌人有计划轰炸前的侦察行动。
果然,第二天,大批美军轰炸机、强击机低空飞来,密集的炸弹、燃烧弹倾泻而下,突然而又猛烈,一波接着一波,轮番轰炸,使人难以躲避。
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和作战处另一位参谋,拂晓前本来已分散隐蔽,天亮后见敌机还未来,便回到矿洞外的一间房子里取东西,不料他们刚一回去,敌机也呼啸而至,他们还未跑出,那间房子就被炸中,他们俩就这样牺牲了。】
(6)刘松林(原名刘思齐)的回忆(《国际先驱导报》2006年5月)。
刘松林是毛岸英生前的妻子,刘松林说:
【为躲避空袭,当年这里挖了一些个人用的猫耳洞,空袭来的时候,毛岸英已经跑了出来。11月25日那天空袭来得非常隐蔽和突然,美机没有做惯常的俯冲动作,在飞过总部上空后,突然又返回到总部上空投下燃烧弹。正在地面作战室内工作的毛岸英听到警报后,立即冲出房间朝猫耳洞跑,但就在他离洞口还剩三分之一的路程时,燃烧弹落在旁边,上千度的烈焰吞没了他。】
(7)洪学智的回忆(《洪学智的回忆录》,2002年)
洪学智当时是志愿军副司令,他对毛岸英的牺牲过程回忆说:
【彭总这个人,工作起来,从不考虑个人安危。我到彭总那儿,同他一说,果不其然。他说:“我不怕美国飞机,也不躲,也不去开会。”
于是,我们几个研究明天的防空问题。我们研究决定了三条:第一,要求志司机关的干部、战士,第二天天亮以前都要吃完饭;第二,天亮以后都不准冒烟;第三,都要疏散。
……
第二天清晨5点多,我们吃完饭,就进洞了,只有彭总没进。我们派警卫员、参谋去催了他几次,他就是不去。
彭总的脾气倔得很,就是不走。我劝道:“老总,快走吧,这儿有危险。”
他说:“你怕危险,你走。我不怕。我看这很好,我就在这里。”
(经过多方劝说,彭德怀终于离开房子进洞了。)
当时,房子里还有高瑞欣和成普两个参谋在值班,也没疏散。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同志,同我们一道上山疏散,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跑回屋里去了。
我们上山进洞没多久,敌人的飞机来了,好几架,连转圈都没转,就朝着彭总那房子猛扔炸弹。房子很快就烧着了。
成普参谋从房子里跑了出来,只是脸烧伤了一点,没啥大事。毛岸英和高瑞欣没能跑出来,结果都牺牲了。】
(8)成普于1972年写的材料。
1972年中央专案组调查毛岸英的牺牲情况,成普写了如下材料。该材料由成普女儿2010年11月3日在《新浪博客》上发表,虽说真伪尚未证实,但笔者认为真实的可能性极大。
《成普: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情况的回忆》
【(一)一九五零年十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命令,开赴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在我军发起第二次战役总攻击(十一月二十五日)的前一天,即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不幸党的好儿子毛岸英同志牺牲了。地点是在朝鲜西北部的大榆洞(可能属朔州县)。这个地方是朝鲜的一个矿山,处在公路附近的一条山沟里。
志愿军司令部和政治部,入朝后从一九五零年十月中旬到十二月上旬,就驻扎在这里。我们住的房子,都是矿山的一些简易房,木板强墙,薄铁皮屋顶。那天中午,美帝四架轰炸机用凝固汽油弹进行轰炸,击中彭德怀的办公室和司令部的一部分房子,毛岸英同志就牺牲在彭的办公室内。
(二)毛岸英同志系中央派去担任彭德怀的俄文翻译。
当时中朝两军联合作战,斯大林同志决定由中国方面司令官统一指挥。朝鲜人民军的军事顾问是苏联派的一个将军(我忘记其名),他兼任苏联驻朝鲜的大使,经常要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彭总研究作战方案和交涉有关问题,所以需要一个俄文翻译。由于平时翻译工作不很忙,毛岸英同志自告奋勇,兼管彭总的电报。在敌机轰炸时,他正在收阅各处发来的电报。
(三)所谓志司办公室,就是彭德怀的办公室。
这是志愿军首长和党委办公的地方,同时也就是志愿军的作战指挥室。它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板房,坐落在大榆洞这条沟里南山坡上,约有一百平方米大小,大概是原来矿山的一个会议室。我军一切作战的重大问题都在这里讨论决定。彭德怀就住在这个办公室内的一间小房子里。其他几个副司令员和参谋长都不住在这里,只在开会或找彭请示工作时才来这个办公室。每天在这里办公的有彭德怀本人,毛岸英同志,作战处的成普(付处长)、参谋徐亩元、龚杰、杨凤安、高瑞辛。成、徐、龚是由军委总参谋部派去的,杨、高二人是彭从西北野战军要来的。
敌机轰炸前的那天上午,彭德怀由洪学智(志愿军副司令)拉到办公室右侧一个小土洞里防空去了。邓华(志愿军副司令)、解放(志愿军副司令)、杜平(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等几个人都在那里。在彭办公室坚守岗位工作的有毛岸英、成普、高瑞辛、徐亩元及值班的通信员郁有才、李某(我忘其名)。这些人是不能离开的。
因为这是志愿军的作战指挥室,不管如何紧急险恶,参谋人员都必须坚守岗位,不能擅自离开职守。在这个指挥室里,参谋人员每天24小时必须及时迅速处理敌我双方一切作战情况,在作战图上标出敌我部队位置,绘制作战要图,分析判断敌人企图,随时呈报指挥官,受领他的指示,起草作战电文,迅速传达部队行动。
因为第二次战役的总攻击即将发起,参谋人员工作更加紧张,如稍一疏忽,贻误战机,是绝对不容许的。毛岸英同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参谋们一起没有离开办公室。
在敌机轰炸前片刻,值班参谋徐亩元和通信员郁有才,因事离开了彭的办公室;参谋杨凤安、龚杰不当班,在一个小土洞里休息,因此都未炸着。正当敌机轰炸时,在办公室里有四人,毛岸英、成普、高瑞辛和通信员李某。四架敌机同时投弹,将彭办公室全部炸塌。顿时一片火海,火焰腾空数十丈。
毛岸英、高瑞辛二同志当即葬身于烈火之中。通信员李某被埋在炸塌的半山坡一边的房顶铁皮下,他从缝隙中爬出,侥幸不死。成普当时在门口观察,即被轰炸的气浪和火舌击倒于门外的小沟内,头部烧伤,衣服着火,火里逃生,幸免于死。与此同时,司令部的伙房也被炸垮,烈火烧死一个炊事员,另一个炊事员重伤。】
上述这些材料中,除了材料(8)是写于1972年,比较不利于彭德怀,而其他材料都是写于彭德怀被平反之后,比较有利于彭德怀。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四)
把各种回忆录和资料整理出来之后,再来分析杨迪回忆文章中的“硬伤”和“软伤”。
(一) 日期问题的“硬伤”:
毛岸英牺牲的日期有两种说法:1950年11月24日和11月25日。大部分人的回忆和档案资料,都提出毛岸英牺牲的日期是11月25日。杨迪提出的11月24日的说法,应该是单纯的记忆错误。
有人提出一种假设,认为毛岸英死于11月24日,但彭德怀为了推卸责任,开会统一口径,结果把日期改为11月25日。这种假设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彭德怀一直当权,还有可能继续隐瞒下去,而彭德怀早在1959年就被撤职,1966年又被揪出来,中央还专门成立了彭德怀专案组,调查彭德怀的各种问题。如果彭德怀真有篡改日期之事,早应该被专案组查出来,作为彭德怀的一大罪状。因此,彭德怀篡改日期之事是不太可能的。
(二)时间问题的“硬伤”:
美军飞机来袭的具体时间,虽说有多种说法,但当时有手表的人不多,误差一、两个小时不足为奇。因此,美军飞机来袭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发生在上午,9时到11时这段时间;第二种是发生在拂晓前后,持第二种说法的是杨迪。
杨迪说:【拂晓后,敌人的飞机编队飞临大榆洞上空,也不绕圈子就投弹,第一颗凝固汽油弹正投中彭总那间办公室……】
北朝鲜的地理纬度比较高,在11月底的时候,日出的时间较晚,大致早上7时以后才会天亮,因此杨迪所谓的“拂晓后”,应该是早上7时左右天刚亮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敌机是不太可能在天刚亮的时候来轰炸的,这是杨迪回忆的一大“硬伤”。
当时的飞机没有电子导航设备,全靠飞行员目视飞行。如果敌机在天刚亮时就到达志愿军指挥所,那么他们在天还没有亮之前,就必须起飞夜航了。在没有电子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又没有地面灯火的指引,志愿军指挥所在一片漆黑中看不见,夜航飞机是很难准确飞到志愿军指挥所上空的。
从航空技术来讲,敌机是不可能在天刚亮时就到达志愿军指挥所上空。所以,敌机来袭发生在拂晓前后是不合理的,而发生在上午9时到11时这段时间是合理的。
(三)冒烟问题的“软伤”:
现在流行的“蛋炒饭”,是这样解释毛岸英之死的:“毛岸英不习惯志愿军的艰苦生活,违反不准点火的命令,专门点起火来做蛋炒饭,而且还是动用了金日成专门送给彭德怀的鸡蛋。毛岸英做蛋炒饭时的炉火冒出来的烟,暴露了目标,美军飞机看到烟就过来轰炸,结果毛岸英被炸死不说,还连累其他人也被炸死。因此,毛岸英之死,完全是自己的责任,是他平时养成的养尊处优、不守纪律的坏习惯的结果。
上述说法的主要根据是杨迪的回忆录,杨迪说:【拂晓前,……,我跑过彭总办公室时,看到烟筒冒烟,立即跑进里面去看看,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
我问成普:“老成,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赶快把火弄灭。”
成普说:“我怎么敢呀,是那位翻译同志在炒饭。”】
因为志愿军司令部有规定,天亮以后不准冒烟,所以杨迪看到彭德怀办公室冒烟,进去询问是合理的。这里暂且假定毛岸英有做蛋炒饭这么回事,问题是:毛岸英是为了做蛋炒饭,专门点火生炉子的吗?
北朝鲜的气候和东北差不多,在11月底的时候,天已经很冷了,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里面,是需要点炉子取暖的。否则人会冷得手都伸不开,不可能进行收发电报,制定作战计划等文书工作。况且彭德怀晚上就住在志愿军司令部里,如果不点火取暖,彭德怀这么大的年纪,非冻出病来不可。因此,彭德怀的司令部办公室里,在11月底的寒冬季节,肯定要点火取暖的。
当时的取暖炉有两种:第一种不冒烟的烧木炭的“火盆”,第二种是冒烟的烧木柴或煤炭的“火炉”。木炭烧起来没有烟,没有味,不会产生煤气,所以不用烟筒,只要放在一个盆里烧就行,又方便又暖和,是非常好的取暖方式。但这种取暖方式也有一个大缺点,就是木炭昂贵,只有有钱人才能用得起。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名诗《卖炭翁》,里面讲一位卖木炭老翁的故事,他的木炭就是卖给有钱人冬天取暖用的。小说《红楼梦》里有不少在冬天用烧木炭“火盆”取暖的情节,不少人去过传统的火锅店,那里用木炭烧火锅,饭店里即无烟,也无煤气。
解放军在寒冷的地区打仗,高级军官们的前线指挥所都需要取暖,他们也用木炭的“火盆”取暖,因为火盆非常轻便简单,适合军用。毛泽东有一篇经典《为人民服务》,其中讲了张思德的故事。张思德是在烧木炭时,由于炭窑塌方,被砸在窑中身亡的。张思德烧木炭干什么用?就是为了供高级军官的前线指挥所冬天取暖用的。
因此,彭德怀到冰天雪地的北朝鲜打仗,木炭和粮食、草料等作为后勤物资被运到前线,主要供前线指挥所取暖用。因为战士年纪都在十几岁、二十几岁,身体好,抗冻;高官们年纪都大了,身体差,不抗冻,所以前线指挥所要取暖。
彭德怀的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本来是有不冒烟的木炭“火盆”,后来彭德怀到防空洞里时,就把“火盆”也搬到了防空洞,这些都有当时的回忆。但可能彭德怀是为了节约昂贵的木炭,在司令部办公室也点起一般的火炉,烧木柴或煤炭取暖,这样彭德怀的办公室就冒烟了。
杨迪看到的彭德怀办公室烟筒冒烟,是取暖用炉子的冒烟。即使是有做蛋炒饭这么回事,那么毛岸英也是借用取暖的炉子炒饭,不可能专门为了做蛋炒饭的点炉子,所以“冒烟”与“蛋炒饭”并无任何的因果关系。
分析了冒烟的原因之后,那种批评毛岸英违反“不准点火”的命令,专门点起火来做蛋炒饭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四)命令参谋们离开办公室的“软伤”:
杨迪说:【我跑过彭总办公室时,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三人中我只认识成普同志,我问成普:“老成,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赶快把火弄灭。”
成普说:“我怎么敢呀,是那位翻译同志在炒饭。”
我不高兴地说:“翻译也得听从统一的布置,你要他赶快不要炒饭了,快将火扑灭,赶快离开房子,躲进防空洞去。”
成普说:“我们马上就走。”】
根据成普1972年的说明材料,彭德怀的司令办公室,是需要24小时有人值班的,决不能全员离开,空无一人。成普说:
【因为这是志愿军的作战指挥室,不管如何紧急险恶,参谋人员都必须坚守岗位,不能擅自离开职守。在这个指挥室里,参谋人员每天24小时必须及时迅速处理敌我双方一切作战情况,在作战图上标出敌我部队位置,绘制作战要图,分析判断敌人企图,随时呈报指挥官,受领他的指示,起草作战电文,迅速传达部队行动。
在彭德怀办公室坚守岗位工作的有毛岸英、成普、高瑞辛、徐亩元及值班的通信员郁有才、李某(我忘其名)。这些人是不能离开的。
在敌机轰炸前片刻,值班参谋徐亩元和通信员郁有才,因事离开了彭德怀的办公室;参谋杨凤安、龚杰不当班,在一个小土洞里休息,因此都未炸着。正当敌机轰炸时,在办公室里有四人,毛岸英、成普、高瑞辛和通信员李某。】
杨迪说:【我跑过彭总办公室时,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杨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此时的彭德怀办公室里本应该已经空无一人了,可是居然还有三个人不守纪律,依然呆在里面,而且还在做蛋炒饭。
杨迪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彭德怀离开办公室躲飞机,他的参谋们也不能离开,必须在这里坚守岗位。因此,杨迪看到彭德怀办公室里“还有三个人”,应该是正常的,他们不是不守纪律,而是在坚守岗位。
杨迪继续说:【我不高兴地说:“翻译也得听从统一的布置,你要他赶快不要炒饭了,快将火扑灭,赶快离开房子,躲进防空洞去。”
成普说:“我们马上就走。”】
杨迪的这个说法,就更有问题了。前面说过,彭德怀办公室需要24小时有人值班的,杨迪绝无权力命令正在值班的成普等参谋,离开办公室去躲飞机。否则耽误了军机大事,杨迪又如何承担得起。因此,杨迪的这些段话,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应该是假话。
(五)毛岸英等人往床下躲的“软伤”:
杨迪说:【我问成普:“你是怎么跑出来的?”
成普说:“听到飞机投弹声,就从你让我打开的窗户门跳出来的。”
我急着问:“那两位同志呢?”
成普说:“他们往床底下躲,没有出来。”
我着急地大声说:“他们怎么向床底下躲?一定被凝固汽油弹烧焦了。”】
杨迪这段话说得绘声绘色,问题是:办公室里有床吗?
据介绍毛岸英的文章说:【在志愿军总部,白天,毛岸英和大家都在彭总办公室工作,晚上彭总在办公室行军床上休息,毛岸英和杨凤安就在用稻草搭的地铺上睡觉。】
床是一样很大的行李,军队不可能带着床去战斗。一般高级军官睡在行军床上,士兵们就睡在地上了,这是军队的常识。因此,在彭德怀办公室里,除了彭德怀有一张行军床之外,别人都是睡地铺,所以办公室里不应该有床,所以不可能存在“往床底下躲”的事情。
即使是有行军床,行军床非常低矮,人根本钻不下去。即使是硬钻下去,行军床只是一层布,根本挡不住炸弹,所以往行军床下面钻,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人会这么蠢。
因此,杨迪所谓“他们往床底下躲”,是非常有问题的,让人有“别有用心”之感。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五)
继续分析杨迪回忆文章中的“硬伤”和“软伤”。
(六)蛋炒饭的“软伤”:
各种关于毛岸英牺牲的回忆文章中,关于蛋炒饭的情节,除了杨迪声称自己是目击者,亲眼看到之外,还有王天成提到。王天成当时是志愿军司令部的参谋,王天成说:
【那时已是早上9点多。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他俩还没吃早饭,饭已经冷了,于是两人正围着火炉热鸡蛋炒米饭。毛岸英还没来得及吃热好的饭,美军飞机来空袭了。问完情况正准备离开的杨凤安见又有敌机飞来,便喊了一声:“不好,快跑!”这时美军的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周围,……】
因为王天成在毛岸英牺牲时,并不在现场,不是目击者,因此王天成回忆中提到的“蛋炒饭”情节,必然是听别人说的。据王天成说,1980年根据彭德怀夫人浦安修的指示,他为了了解毛岸英之死,走访了志愿军总部的许多老同志,包括杨迪在内。因此,有关“蛋炒饭”的情节,王天成应该是听杨迪说的。因为其他在现场的目击者,都没有提到蛋炒饭之事,只有杨迪声称他亲眼看到毛岸英做蛋炒饭。
杨迪虽然说得十分生动,如临其境,但只有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杨迪的说法破绽和漏洞很多。这里先引用杨迪回忆录中,有关毛岸英蛋炒饭的一段情节。杨迪说:
【我跑过彭总办公室时,看到烟筒冒烟,立即跑进里面去看看,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这些鸡蛋是前一天黄昏,我看到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派到志愿军任副政治委员的朴一禹次帅(朝鲜金日成是元帅,下有三位次帅)给彭总送来一小筐鸡蛋(约10多个)。这在当时的朝鲜是极难得的,当时彭总已吃过晚饭,还没来得及吃。三人中我只认识成普同志,那两位同志只知道一位是彭总的俄文翻译,一位是才从西北调来的参谋,他们的姓名我不知道。
我问成普:“老成,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赶快把火弄灭。”
成普说:“我怎么敢呀,是那位翻译同志在炒饭。”
我不高兴地说:“翻译也得听从统一的布置,你要他赶快不要炒饭了,快将火扑灭,赶快离开房子,躲进防空洞去。”
成普说:“我们马上就走。”
说完我就向邓副司令的防空洞跑去。】
从杨迪这段话,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杨迪只是志愿军司令部的一般工作人员,不是在彭德怀身边工作的核心成员。
所谓“核心成员”,就是一天到晚跟在彭德怀身边,制定作战计划,商讨作战方案,收发绝密电报的参谋和机要秘书。这些核心成员一天到晚在彭德怀身边工作,肯定是相互认识的。
杨迪看到彭德怀办公室里面有三个人:毛岸英、高瑞欣和成普,他只认识成普一个人,毛岸英和高瑞欣都不认识,这就说明他不是在彭德怀身边工作的核心成员。
既然杨迪不是彭德怀身边的核心成员,他对彭德怀必然是不熟悉的,对彭德怀工作风格当然也是不熟悉的。在这个前提下,杨迪下面的说话,就显得非常不自然。
杨迪对成普,用非常不客气的批评口吻说:“老成,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
杨迪说这样的话,是不符合常理的。首先,他只看到毛岸英等人在做蛋炒饭,他不可能断定这些鸡蛋,肯定就是朴一禹送给彭德怀的那些鸡蛋。
杨迪说他亲眼看到朴一禹给彭德怀送鸡蛋,但他不可能什么都看到。也许后来又有人给志愿军司令部送鸡蛋,或者是从国内给志愿军司令部运来一些鸡蛋,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况且,彭德怀也没有委托杨迪保管他的鸡蛋,杨迪怎么能断定毛岸英用的鸡蛋,肯定就是彭德怀的鸡蛋?
所以,按照常理,杨迪应该先问:“老成,你们的鸡蛋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朴一禹送给彭总的鸡蛋?”
在问清他们用的是彭德怀的鸡蛋之后,杨迪才可以批评他们说;“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
进一步,即使毛岸英他们用的是彭德怀的鸡蛋,也有可能是彭德怀主动让毛岸英他们用自己的鸡蛋做蛋炒饭。彭德怀有可能对毛岸英他们说:“你们昨晚工作了一夜,辛苦了。正好朴一禹送给我一些鸡蛋,你们拿几个鸡蛋去做个蛋炒饭,犒劳一下。”
因为杨迪不是彭德怀身边的核心成员,杨迪不可能排除彭德怀主动让毛岸英他们用自己鸡蛋的可能性。按照常理,杨迪应该先问:“老成,你们用的鸡蛋,是不是彭总的鸡蛋?有没有得到彭总的同意?”
可是杨迪的回忆中,他既不管鸡蛋的来历,也不管是不是得到了彭德怀的同意,第一句话就劈头批评成普说:“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这样的说话,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更重要的是,杨迪有资格批评成普吗?他敢批评成普吗?
打个比方,毛泽东身边的秘书,级别并不高,部长、省长等高官的级别,都比毛泽东的秘书高。但那些部长、省长,敢批评毛泽东的秘书吗?显然不敢。不仅不敢,而且还要讨好。因为在毛泽东身边能说得上话的近侧,谁敢得罪他们?
同样,成普是彭德怀的近侧,而杨迪不是,而且杨迪当时不过是一个芝麻官级别的副处长,在级别上也不比成普高。因此按照常理,杨迪是没有资格批评成普的,也应该是不敢批评成普的。而在杨迪的回忆中,他居然当着众人的面,也不经过询问调查,劈头就批评成普说:“你们怎么敢……”,这不是不讲道理吗?有意要得罪成普吗?杨迪可能那么做吗?
如果说杨迪真是那种不懂起码人情世故的憨厚之人,他是不可能升官至副处长的。因此,杨迪的说法非常不自然,不符合常理。所以杨迪的这些话,应该是后来编出来的故事。
更有甚者,在杨迪回忆中的成普的回答,就更加离奇了。成普听了杨迪的批评之后,不但不予反驳,反而当着毛岸英的面,用讨好杨迪的口吻回答说:“我怎么敢呀,是那位翻译同志在炒饭。”
成普当着毛岸英的面说“我怎么敢呀,是那位翻译同志在炒饭”,这不是在出卖毛岸英吗?成普当着毛岸英的面说这种话,岂不是要彻底得罪毛岸英吗?
如果说杨迪不知道毛岸英的身份,成普应该是知道的。杨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副处长,又不是成普的上级,成普根本用不着怕得罪杨迪。相反,对于得罪毛岸英,成普当然是怕的。成普宁可得罪杨迪,也不愿得罪毛岸英。而在杨迪的回忆中,成普居然为了讨好杨迪,当着毛岸英的面说出卖他的话,这是极其违反常理之事。因此,杨迪的这些话,也应该是后来编出来的故事。
在杨迪有关蛋炒饭的这段回忆中,成普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可是成普却坚决否认有蛋炒饭一事。1995年,成普在写给《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的材料中,写道:
【实际情况是,彭德怀床下根本没有什么鸡蛋,只有苹果,作战室也根本没有饭锅炒勺。而且,铁桶火炉上,用一根很长的铁皮烟筒,直通出屋顶之上。因此,铁桶火炉上根本不能做饭。不知是何人提供的这种材料,简直是天大的谎言。】
综上所说,杨迪回忆中的蛋炒饭情节,编造的痕迹很重,根本经不起推敲。再加上杨迪所提到的关键人物成普,又坚决否认有蛋炒饭这么一回事。由此可以判断,毛岸英做蛋炒饭一事,就像成普说的那样,是“天大的谎言”。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六)
杨迪编了毛岸英用彭德怀的鸡蛋做蛋炒饭的故事,但杨迪并没有说毛岸英死于蛋炒饭。而且,根据杨迪的故事,也无法把毛岸英之死与蛋炒饭联系起来。杨迪说:
【第二天(即11月24日)拂晓前,……,我跑过彭总办公室时,看到烟筒冒烟,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我不高兴地说:“翻译也得听从统一的布置,你要他赶快不要炒饭了,快将火扑灭,赶快离开房子,躲进防空洞去。”
成普说:“我们马上就走。”
拂晓后,敌人的飞机编队飞临大榆洞上空,……】
根据杨迪的故事,他在拂晓前,看见毛岸英等人在彭德怀办公室里做蛋炒饭。因为炒鸡蛋炒饭是非常快的,也就是两、三分钟就炒好了。杨迪说他看见毛岸英等人“正在”做鸡蛋炒饭,那么等杨迪说完话的时候,蛋炒饭就已经基本上炒好了。
因此,根据杨迪的故事,毛岸英的蛋炒饭在拂晓前就应该炒好了。既然已经炒好了蛋炒饭,毛岸英等人就没有必要继续留在房子里,他们在拂晓前就可以离开房子了。所以,杨迪故事中的毛岸英做蛋炒饭,是无法与美机轰炸联系起来的。
退一步说,即使是毛岸英等人在房子里留下来,等到吃完了蛋炒饭再离开,也不会等到拂晓之后。因为军人吃饭都是很快的,几分钟就吃完了,况且只有食物也只有蛋炒饭一种,应该很快吃完。成普也答应说“我们马上就走”,所以毛岸英他们在拂晓之前,应该已经吃完蛋炒饭了,继续留在办公室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毛岸英他们继续留在办公室,显然已经与蛋炒饭无关了。
在杨迪的故事中,毛岸英在拂晓前做蛋炒饭,敌机是拂晓后来袭的。那么敌机来袭的时候,毛岸英应该已经炒好蛋炒饭,也吃完蛋炒饭了,这样蛋炒饭与毛岸英之死也就没有关联了。可是有人对杨迪的故事,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进一步把毛岸英之死与蛋炒饭联系起来。
比如王天成的回忆说:【毛岸英是在1950年11月25日早上牺牲的。那时已是早上9点多,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他俩还没吃早饭,饭已经冷了,于是两人正围着火炉热鸡蛋炒米饭。毛岸英还没来得及吃热好的饭,美军飞机来空袭了。这时美军的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周围……】
在王天成的文中,蛋炒饭的情节有了重大变化,变成了:在敌机来袭的时候,毛岸英正在做蛋炒饭。王天成说:【两人正围着火炉热鸡蛋炒米饭,毛岸英还没来得及吃热好的饭,美军飞机来空袭了。】
敌机来袭时,在彭德怀办公室现场的人,只有毛岸英、高瑞欣、成普等几人,而活下来的成普坚决否认有蛋炒饭的事情。王天成并不是在现场的当事人,他是怎么知道敌机来袭的时候,毛岸英正在做蛋炒饭呢?对此王天成的文中没有任何说明,不得不让人深感怀疑。
不过王天成的文章,也还没有直接说毛岸英死于蛋炒饭。现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毛岸英死于蛋炒饭一文,是对杨迪的回忆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杨迪回忆为:
【在我跑过彭总办公室时,看到烟筒冒烟,立即跑进里面去看看,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三人中我只认识成普同志,那两位同志只知道一位是彭总的俄文翻译,一位是才从西北调来的参谋,他们的姓名我不知道。 我问成普:“老成,你们怎么敢用送给彭总的鸡蛋炒饭吃呢?赶快把火弄灭。”成普说:“我怎么敢呀,是那位翻译同志在炒饭。”
(这里删去重要的一节对话)
拂晓后,敌人的飞机编队飞临大榆洞上空,也不绕圈子就投弹,第一颗凝固汽油弹正投中彭总那间办公室,……】
这里,有两出关键的地方被不显眼地修改了:(一)杨迪进入彭德怀办公室是在“拂晓前”的这个时间被删去;(二)删去了一段重要对话【我不高兴地说:“翻译也得听从统一的布置,你要他赶快不要炒饭了,快将火扑灭,赶快离开房子,躲进防空洞去。”成普说:“我们马上就走。”】
删去了“拂晓前”的时间,使人以为杨迪看到毛岸英正在做蛋炒饭,就是在敌机马上就要来轰炸的时候;删掉成普说“我们马上就走”的对话,使人以为毛岸英他们一直呆在房间里没有走。于是,一个毛岸英死于蛋炒饭的谎言故事就诞生了:毛岸英违反规定,擅自点炉子做蛋炒饭,结果敌机看到炉子的烟,发现目标来轰炸,炸死了毛岸英。
一时间,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使不少人上当受当受骗。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七)
毛岸英死于敌机的轰炸,他牺牲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件十分简单清楚的事,可是居然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这就显得不正常了。如果毛岸英是一个普通人,他有没有吃蛋炒饭,根本不会有人关心。比如与毛岸英一起死于敌机轰炸的高瑞欣,高瑞欣死前是不是正在吃蛋炒饭呢?对此人们毫无关心。
当年在彭德怀志愿军司令部工作的人,后来随着彭德怀的倒台,这些人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牵连,遭到某种处分。在彭德怀平反后,这些人复出,他们写的朝鲜战争回忆,比较明显颂扬彭德怀,有美彭抑毛倾向,这种倾向就不知不觉地搭到毛岸英身上。
有人认为关于毛岸英牺牲情况的各种不同说法,仅仅是因为年代久远的记忆错误,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如果说在日期、时间、人名等方面出现记忆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没有“蛋炒饭”的问题,绝不可能因为记忆错误,子虚乌有地回忆出“蛋炒饭”来。
当年在志愿军司令部工作的杨迪、王天成等人,说毛岸英曾在彭德怀的办公室做过蛋炒饭,而当年同在志愿军司令部工作的成普,则坚决否认毛岸英做过蛋炒饭。这样一来,持不同说法的双方,必然有一方在说谎,如果不是杨迪和王天成等人在说谎,必然就是成普在说谎,绝不能用“记忆错误”来解释双方的分歧。
那么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到底是哪一方的说法比较合理,哪一方说谎的可能性大。
我们在分析之前,先看一下双方的不同说法。
一、肯定派
(1)杨迪:【我跑过彭总办公室时,……,房里还有三个人正在用鸡蛋炒米饭吃。】
(2)王天成:【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他俩还没吃早饭,饭已经冷了,于是两人正围着火炉热鸡蛋炒米饭。毛岸英还没来得及吃热好的饭,美军飞机来空袭了。】
(3)赵南起:【毛岸英不顾生命危险,下来处理急件。处理完以后,他可能想去再找点吃的。所以,毛岸英处理完文件以后,可能到彭总那儿找点吃的。有些人光强调后面这点,说弄饭时被炸死了。其实不是,是处理公务,完了以后饿了找饭吃。】
(4)武立金(《毛岸英在朝鲜战场》,2006年9月):【太阳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慢慢升起,躲在防空洞里的毛岸英伸头看了一下天空,还不见飞机的影子。由于他昨夜睡得太晚,一躺下就没顾上爬起来吃早饭,此时已是饥肠辘辘了。毛岸英的新伙伴高瑞欣,也睡过了头,错过了吃饭时间。
……
10点过后,毛岸英对高瑞欣说:“高参谋,我想回作战室看看,不知文件都放好了没有。”
高瑞欣嗫嚅着:“等一等吧,警报还没解除呢!”。
毛岸英说:“不用怕!我看飞机一时来不了,就是来了,哪会偏偏炸中这个地方。当年国民党的飞机经常轰炸延安,可爸爸忙于工作,就是不进防空洞,还说他投他的弹,我办我的公,井水不犯河水,不也没事嘛!爸爸的榜样,儿子不学谁还去学。”
高瑞欣和徐亩元看到毛岸英冲出了防空洞,就赶快追了过去。毛岸英来到作战室,脱掉身上那件杨凤安送给他的呢子大衣,就坐下来处理电报文稿,高瑞欣忙着在火炉上热饭。
上午11点左右,4架B—26轰炸机排成战斗队形,“不好,快跑”,成普的话音未落,炸弹就像下饺子一样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
警卫团五连一排战士正在矿洞“营房”里学唱歌,……,指导员邵发亮突然从洞外冲进来,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作战室被炸!一排长,立即派一个班过去,把文件抢出来!”
“一班,跟我上……”一排长的命令一下,一班郭班长和11名战士立即出动。
4架敌机在空中发出刺耳的怪叫,穿梭般地俯冲、扫射、轰炸,战士们毫不犹豫地扑向火场,一次次冲进房里,抢出一堆堆文件和地图。
隐蔽在防空洞里的彭德怀正在对着作战地图凝思默想,听说作战室里还有人,他扔掉手里的铅笔,一跃而起大声吼道:“都是谁?怎么没疏散?快去救人!”说着就想往外跑,却被警卫员景希珍死死抱住,彭德怀气得大骂,“你放开老子!放开,再不松手老子毙了你!”
小景仍然紧紧抱住彭德怀不撒手,泣声说:“你毙了我吧,毙了我也不松手!”
这时邵指导员跑到火场说:“情况有变!不要再抢文件了,屋里还有两位同志,马上把他们救出来。”接着他又强调一句,“快救人,这是彭总的指示!”
敌机投完炸弹,俯冲扫射了一阵,摇摇摆摆地飞走了。这时候传来消息:毛岸英在敌机投弹时没来得及跑出来。彭德怀听说毛岸英还在里面,顿时情急,冲着起火的作战室大叫:“岸英,你快跑出来……听见没有,快跑出来呀!”
一时间,火场外聚集了不少人,毛岸英的好友赵南起急得直跺脚,眼里溢出了泪花。彭德怀站在人群的最前面,神情焦躁不安。彭老总一向沉着刚毅、稳如泰山,可如今他的表情却是少见,看来情况十分严重。
“同志们,到火堆里去扒!”邵指导员大声提醒道,“动作要快,无论如何也要把人找到!”
没有时间找工具,战士们就赤手空拳迎着火舌扑上去。他们的头发烧着了,眉毛烧光了,身上的衣服起火了,双手烧伤,但谁也没意识到危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一定要把战友救出来!
这里有人!”火海中有人大喊一声。
郭班长等人循声扑过去,只见一个人倒在墙角下,全身是火。大家一边扑打他身上的火苗,一边往外拖。
“这里还有一个!”又是一声呼喊。
只见桌子下面压住一个人,身子烧焦了,脸烧煳了,辨不清模样。大家把带火的伤员拖起来,由郭班长背着冲出了火海。……
大家看着地上两位惨不忍睹的烈士遗体,分不清谁是谁。经作战室的同志回忆,毛岸英个子高一些,戴着一块德国造手表,腰间有一把斯大林赠送的手枪。根据这些特征,人们才把两位烈士的遗体区分开来。】
(5)元江(《彭德怀脱险与毛岸英遇难》,1997年):【这天凌晨,毛岸英从食堂打回早饭,在大办公桌东头靠里一端坐下来,就哈欠连天地说:“唉,好困呀!”
成甫搁下手中的笔,抬头看到岸英极度疲乏的样子,体贴地说:“小毛,看把你累的。你就干脆睡一会儿,先啥也别干。”
毛岸英听了成甫的话,头一低伏在桌面上就沉入了梦乡,随即发出轻轻鼾声。他睡了大约1个多小时醒来,抬头一看,外面已旭日东升,霞光四射。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凝神望着辽阔的苍穹,似乎忘记了今天防空的事。
过了一会儿,当他把视线收回来落在桌上,发现了冷透的馒头和稀饭,于是就在旁边的火炉上热饭,准备填填腹中的饥饿。
饭热好后,毛岸英正端起碗吃,突然,美空军1个编队的野马式轰炸机,从南直奔大榆洞而来。说时迟,那时快,上百颗凝固汽油弹投向司令部周围约500米的地面上……。
正坐在办公桌西侧、背靠门口的成甫, 毕竟久经战阵, 虽然情势危急, 但他处变不惊, 向桌子另一端的毛岸英、高瑞欣大喊了声: “快, 冲出去! ”
成普就憋足一口气, 转过身子, 冒着令人窒息、炙人皮肉的浓浓烟火, 快速冲出门口, 在敌机倾泻的弹雨中, 他边跑边脱掉着火的棉衣, 用双手扑灭头上的火苗, 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侥幸脱险。
而毛岸英和高瑞欣, 一因座位距门较远, 二因缺乏应变的经验, 当炸弹接二连三猛烈爆炸, 烟火在室内迅速蔓延时, 他们未能飞速抽身夺门而出, 而是钻到了桌子底下躲藏。这一失措, 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结果。】
二、否定派
(1)成普:【实际情况是,彭德怀床下根本没有什么鸡蛋,只有苹果,作战室也根本没有饭锅炒勺。而且,铁桶火炉上,用一根很长的铁皮烟筒,直通出屋顶之上。因此,铁桶火炉上根本不能做饭。】
(2)刘松林:【正在地面作战室内工作的毛岸英听到警报后,立即冲出房间朝猫耳洞跑,但就在他离洞口还剩三分之一的路程时,燃烧弹落在旁边】
(3)龚杰(《传奇人生的历史》,2005年):【1950年11月25日早晨,……,两小时后,彭总叫秘书杨凤安到作战室去问问前线情况。当天,作战室里有成普、徐亩元、毛岸英、高瑞欣等人,龚杰因头晚值班,回洞休息去了。
上午10点左右,敌人来了4架重型轰炸机,第一次飞过指挥所上空没有轰炸。但随后又听到飞机响声,成普连忙喊道“快跑!”话音未落,100多枚凝固汽油弹一下子就烧了起来……】
成普不仅否认蛋炒饭,同时也否认在办公室做饭的可能,他说“作战室根本没有饭锅炒勺,铁桶火炉上根本不能做饭。”
如果成普说的是事实,那么不仅蛋炒饭是谎言,就是在办公室里热饭吃,也是不可能的谎言。对于“肯定派”和“否定派”截然相反的说法,可以从合理性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 在办公室里做饭合理吗?
按照常理,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是办公的地方,不是做饭的地方。如果说由于工作忙,在办公室里吃饭是合理的,而在办公室里做饭,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志愿军司令部有几十个人,都要吃饭,不可能这几十个人都在办公室里自己做饭吃。
为此,志愿军司令部配有专门的炊事班,也有专门的厨房,负责为志愿军司令部提供伙食。成普在1972年的材料上提到了司令部的厨房,他说:“与此同时,司令部的伙房也被炸垮,烈火烧死一个炊事员,另一个炊事员重伤。”
假如说毛岸英没有赶上吃早饭,肚子饿了,他应该去炊事班,应该去厨房找东西吃。如果毛岸英是因为公事没有赶上吃饭,炊事班的人应该帮他搞吃的,热饭根本不需要毛岸英自己动手,自然有炊事班的人帮他热饭。其实,志愿军司令部的工作不分昼夜,没有赶上吃饭的人是常有的,炊事班也常会给这些人搞饭吃,绝不会看着他们饿肚子不管。
因此,那些声称毛岸英因为没有赶上吃早饭,就到彭德怀办公室去“找东西吃”或者“热饭吃”的说法,是不符合常理的。而且,这些人也没有做出解释,为什么毛岸英肚子饿了不去厨房,不去炊事班,偏偏要去彭德怀的办公室。
这样看来,赵南起、武立金和元江的“找东西吃”或者“热饭吃”的说法,都缺乏合理性。况且这些人都不是现场的目击者,他们的说法没有给出处,因此可信性较低。
当然,如果是毛岸英去彭德怀办公室做蛋炒饭,那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了,因为只有彭德怀办公室才有鸡蛋。不过关于“蛋炒饭”说法的不合理性,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所以“蛋炒饭”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与此相反,“否定派”的说法也没有合理性上的矛盾。从合理性来看,“肯定派”的说法不合理,“否定派”的说法合理。
(二)毛岸英去办公室“处理公务”的合理性。
肯定“蛋炒饭”或者“热饭吃”的说法,核心问题是说毛岸英冒险去办公室,是为了“因私”的吃东西。
而否定“蛋炒饭”的说法,核心问题是说毛岸英冒险去办公室,是为了“因公”的公事。那么毛岸英去办公室是“因私”还是“因公”呢?
毛岸英在志愿军司令部的身份是翻译,没有值班任务,按理说他是不必去办公室值班的。同时,既然毛岸英不是值班参谋,他也无权处理公务。一些人说毛岸英去办公室“处理急件”,这也是不合理的。毛岸英一个小小的翻译,急件哪能轮到他处理呢?
那么,毛岸英既没有值班任务,也无权处理文件,那么他去办公室干什么呢?对此,其他人都没有给出相应的合理解释,只有成普给出了合理的说法。成普说:【毛岸英同志系中央派去担任彭德怀的俄文翻译。由于平时翻译工作不很忙,毛岸英同志自告奋勇,兼管彭总的电报。在敌机轰炸时,他正在收阅各处发来的电报。】
成普说“毛岸英是自告奋勇去兼管彭德怀的电报收发工作,当时他正在收电报。”这就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为什么“毛岸英既不是值班参谋,也无权处理公务,却还要去彭德怀办公室”的理由。从这方面的合理性来看,成普的回忆要比其他人更具有可信性。
(三)取证的合理性
要查清一个事件的真相,采访在现场的当事人,是最重要的步骤。在毛岸英事件中,成普是在现场的当事人,是最重要的证人。可是很多写毛岸英牺牲的作者,偏偏不去采访成普。
比如原志愿军司令部参谋王天成写的《我所知道的毛岸英之死》一文,文章开始时是这样介绍的:【1980年,根据彭德怀夫人浦安修的指示,王天成与杨凤安编写出版了《北纬三十八度:彭德怀与朝鲜战争》一书。为了了解毛岸英之死,王天成当年走访了志愿军总部的许多老同志,包括时任志愿军副司令的洪学智、作战处副处长杨迪、情报处副处长李世奇、作战处科长孟昭辉、参谋赵南起、龚杰、田胜、苗杰、成德益、翻译宋保华等,大家对毛岸英殉难之事记忆犹新。但遗憾的是,经过这么多年,这几位当年曾与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工作的战友有的已经过世,有的因身体原因,已无法亲笔撰文或接受记者采访。所以既采访过这些当事人、又对美国战史有研究的王天成便成了讲述这段历史的最佳人选。】
王天成说他为了了解毛岸英之死的情况,采访过很多当事人,他采访过洪学智、杨迪、李世奇、赵南起等人,可是最为重要的当事人成普,却不在这个采访名单中。在1980年的时候,成普还活在人世,身体也可以(成普1998年去世),完全可以接受采访,王天成却偏偏不去采访成普。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成普是坚决否认有“蛋炒饭”之事的。如果王天成采访了成普,那么在他的文章中,就无法再写上“蛋炒饭”的情节了。王天成写的《我所知道的毛岸英之死》一文,是这样写毛岸英牺牲的:【那时已是早上9点多。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他俩还没吃早饭,饭已经冷了,于是两人正围着火炉热鸡蛋炒米饭。毛岸英还没来得及吃热好的饭,美军飞机来空袭了。……,成普面部受了轻伤,可是离房门较远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却没跑出来。】
王天成为了要写上“蛋炒饭”的情节,就故意不去采访最重要的当事人成普,这就叫做“选择性失明”。“蛋炒饭”的情节,就是建立在“选择性失明”的基础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多少真实性可言呢?
由于王天成等人的“蛋炒饭肯定派”,在取证过程中,故意不去采访最为重要的当事人成普,所以他们的取证过程是不合理的。这样也就不难推论,他们提出的“蛋炒饭”情节是不可信的。
最后,根据各种材料综合一下毛岸英牺牲的基本情况:
(1) 牺牲日期:1950年11月25日
(2) 牺牲时间:上午9时至11时的时间段
(3) 牺牲地点:彭德怀办公室内。
(4) 牺牲原因:死于美军飞机投掷的燃烧弹。
(5) 敌机来轰炸时,毛岸英是不是正准备吃蛋炒饭?:没有这回事。蛋炒饭是经不起分析的,是没有证据的谣言。
(6) 敌机来轰炸时,毛岸英是不是正在炉子上热饭吃?:没有这样的事。因为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里没有厨具,而且由于炉子的构造,炉子上也不能放锅用来烧饭。
(7) 敌机来轰炸时,毛岸英有没有躲到床下?:没有这样的事。因为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里并没有床。
上面是毛岸英牺牲时的基本情况,但还有两个重要的背景理由需要分析:一、毛岸英为什么不去防空洞躲避,而是留在司令部办公室?二、毛岸英为什么要去朝鲜参战?
(一)毛岸英为什么不去防空洞躲避,而是留在司令部办公室?这个原因分析如下:
11月24日,敌人的侦察机在志愿军司令部上空长时间盘旋,大家认为第二天的11月25日,敌机有可能会来轰炸,洪学智副司令等人规定:天亮之后,除了在司令部办公室里值班的人之外,其他人一律进防空洞。彭德怀不肯进防空洞,被洪学智硬拉进防空洞。
毛岸英的本职工作是俄语翻译,但因为工作不多,毛岸英就自告奋勇,兼任司令部的电报收发工作。11月25日,毛岸英按道理是可以不去司令部办公室的。可是平时毛岸英都在司令部办公室收发电报,今天听说敌机有可能来轰炸,如果毛岸英因此今天就不去司令部办公室收发电报了,而是留在防空洞里躲避,不免会被人认为是贪生怕死。
毛岸英为了避免给别人留下贪生怕死的印象,为了不给毛泽东丢脸,就冒着危险,和平时一样,照样去司令部办公室收发电报。因此在敌机突然返回轰炸时,不幸遇难。
最后归纳造成毛岸英悲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点:
(1)毛岸英的特殊身份:
因为毛岸英的行为直接联系到毛泽东,所以别人可以躲,他却不能躲,这是毛岸英的身份不得不承担的沉重代价。
(2)毛岸英的积极主动性格:
如果毛岸英只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俄语翻译,不去自告奋勇地承担司令部办公室收发电报工作,那么毛岸英就没有必要冒险去办公室了。在战场上,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活跃的人,越容易牺牲,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
(3)彭德怀的轻敌:
由于彭德怀没有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把司令部办公室搬到地下,而是大意轻敌,依旧把司令部办公室设在地上,这就使得毛岸英不得不冒险去地面上的办公室收发电报。
(4)志愿军没有空袭经验:
毛岸英牺牲时,志愿军刚刚进入朝鲜才一个月,对美军这种现代化武装的对手不了解,不知道空袭的厉害。包括彭德怀在内,大家都还没有把空袭真正当作一回事。如果毛岸英是在志愿军入朝一年之后再去参战的话,人们对空袭已经有充分的经验,毛岸英就不会死于空袭了。
(二)毛岸英为什么要去朝鲜参战?这个原因分析如下:
一般认为是毛岸英主动要求去朝鲜参战,也有人说是毛泽东主动派毛岸英去朝鲜参战,并认为毛泽东此举是为了给毛岸英“镀金”,为今后让他接班打基础,似乎毛岸英去朝鲜战场是“投机取巧”去了。
毛泽东让毛岸英去朝鲜战场“镀金”,这种看法乍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当时情况的。
所谓的“镀金”,一般是指高级干部让自己的子女,去干某种很容易干出成果的“美差”,让自己的子女取得一定的政绩,然后作为提拔重用的资本。
因此“镀金”的前提,是这个工作必须是容易干,风险小,不太可能失败的。如果去干的工作风险很大,失败的可能性很大,那就不是“镀金”,而是“冒险”了。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朝鲜战争的结果,据此说毛岸英去朝鲜参战的风险不大,这是典型的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评论问题。在朝鲜战争开始时,毛泽东绝对不知道解放军能不能打败美军,不知道朝鲜战争能不能打赢。当时多数高官都认为解放军打不过现代化装备的美军,所以反对派志愿军参战的人很多,林彪就是其中之一。
毛泽东虽说决心与美军在朝鲜打一仗,但这一仗能不能打赢,毛泽东并无十分的把握,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冒险。所以,毛泽东让毛岸英作为最早的志愿军进入朝鲜,其风险是很大的。毛泽东当时考虑的最大风险,倒还不是毛岸英战死,而是彭德怀打不过美军,志愿军失败退回中国。在1950年志愿军刚刚参战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如果彭德怀战败,毛岸英和彭德怀一起作为败战的将士,灰溜溜地回来,不仅起不到给毛岸英镀金的作用,反而给毛岸英帮倒忙,给毛岸英添了一个不光彩的污点。
毛泽东派志愿军去朝鲜参战,是一场大冒险。因此,毛泽东在战争刚开始就让毛岸英去朝鲜参战,也是让毛岸英去冒险,而不是让毛岸英去镀金。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家都知道上战场是危险的,就没有听说有什么人的子女去战场上镀金了。
如果毛泽东真的想让毛岸英去朝鲜镀金,那么毛泽东应该在朝鲜战争开始一、两年之后,志愿军在朝鲜已经打出战果,打出经验,不太可能失败了,这时候再让毛岸英去朝鲜,岂不是最好的镀金时机。毛泽东又何必急着让毛岸英在战争刚开始时就去朝鲜呢?
再说,毛岸英在1946年就已经从苏联回到延安了。如果毛泽东真想培养毛岸英接班,想给毛岸英镀金,那么早就应该让毛岸英进入军队,到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司令部里当个参谋,从东北打到海南岛,这时候毛岸英会积累相当资历和军功,完全有可能当个军长,政委什么的。在势如破竹打蒋介石,基本上风险不大的时候,毛泽东不让毛岸英去军队镀金,偏偏到了朝鲜战争风险极大的时候,却让毛岸英去军队镀金,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更重要的是,志愿军入朝参战,对毛泽东本人来说,也是一场关系到自己前途命运的豪赌。如果志愿军战败,毛泽东为此引咎下台,几乎是必然的。即使是不下台,毛泽东也得交出军权,当一个名誉主席什么的,绝不会再有后来叱咤风云的毛泽东了。
毛泽东知道自己这场豪赌能够赌赢了,是在志愿军参战一年之后的1951年。而毛岸英是第一批1950年进入朝鲜的志愿军,此时毛泽东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这场豪赌是赢是输。
从毛岸英去朝鲜的时间来看,此时的毛泽东是不可能出于让毛岸英去镀金的想法。在毛泽东豁出自己的前途命运,摆下一场豪赌,连自己的主席能不能保得住,还不知道的关键时刻,哪里会有什么闲情逸致去让毛岸英镀金呢?如果毛泽东自己的主席保不住了,那么毛岸英再镀多少金,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毛岸英去朝鲜参战,应该是出于毛岸英本人的意愿,而不是出于毛泽东有什么“镀金”想法。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九)
一些人要拿毛岸英说事,主要是毛泽东存在两个美谈:第一个美谈是毛泽东让儿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结果牺牲在朝鲜;第二个美谈是毛泽东对子女严格要求,不准子女搞特殊化。
毛泽东有这两个美谈,总让一些人感到不爽,于是就有人“揭露真相”,说毛泽东的这两个美谈是“假的”。第一个“揭露真相”是镀金说,说毛泽东让毛岸英去朝鲜,不是出于大公无私的精神,而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私心,是为了让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镀金”,为毛岸英将来“接班”铺路。
第二个“揭露真相”是蛋炒饭,说毛岸英不是一个谦虚谨慎的好青年,而是仗着毛泽东的身份,对别人颐指气使的衙内,连彭德怀也不放在眼里,敢用彭德怀的鸡蛋做蛋炒饭,大有“我爸是李刚”的作风。
为了达到“揭露真相”的目的,于是各种谣言就诞生了。本篇前面主要阐述了“蛋炒饭”的谣言,以及“镀金说”的不符合逻辑性,这里再说一下毛泽东怎样对待子女的问题。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信给在苏联的毛岸英和毛岸青,该信说:【岸英的信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
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
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毛泽东这封信,说明几个问题:
(一)毛岸英的性格比较“进取”,因此毛泽东劝他“多学自然科学,少谈政治”。
(二)提醒毛岸英不要因为别人的恭维,就得意忘形,骄傲自满。
(三)明确告诉毛岸英,“你们的前程我不想干涉”,言外之意就是:你们不要指望我为你们的前途铺路搭桥,你们要靠自己去奋斗。
毛泽东是亲笔写的这封信。有人奇怪毛泽东给亲戚朋友写信,常是亲笔写而不让秘书代笔。对此毛泽东解释说:“秘书不了解那些人的情况,不知怎样下笔,必须将经过详细告诉他,他才能写。所以不如我自己提笔写几句,还省事得多。”
上面毛泽东的这封信,比较清楚地说明了他对子女的态度。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事实上是这么做的吗?不妨从他最为欣赏和喜欢毛岸英来看。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亲自去机场接毛岸英,这也反映出毛泽东对毛岸英的喜爱和重视。1946年,毛岸英已经24岁,按现在的标准还是小年轻,可是当时中共的干部都很年轻,比如林彪22岁就已经当军长了,因此毛岸英的年龄,在当时的标准应该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了。而且,毛岸英的性格比较“进取”,也是那种希望出来干事情的人。
可是毛泽东却一直没有“重用”毛岸英,一直没有给他重要的职务,甚至没有让毛岸英在军队任职。毛泽东是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如果他要有心培养毛岸英接班,那就应该尽早把毛岸英放在军队工作,一方面熟悉军队里的人,另一方面熟悉军队的工作特点,这样毛岸英才能尽早掌握军队。
然而毛泽东却一直没有安排毛岸英进军队工作,由此可见,毛泽东并无让毛岸英将来“接班”的打算。在延安时代,毛岸英去农村参加过劳动,搞过土改,建国后在中央社会部当俄语翻译。
毛岸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对自己工作不太满意,为此他主动提出离开机关,到工厂去参加第一线的工作。据说毛岸英先向周恩来提出想去工厂工作的想法,后来又亲自向毛泽东提出想到基层去锻炼。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后,周恩来亲自安排毛岸英到北京机器总厂当党总支副书记。毛岸英是1946年入党的,也算是有一定党龄的党员了,当时他的资格当一个工厂的党总支副书记,并不算破格提拔。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一些文章说毛岸英在苏联期间,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曾任苏军中尉,在坦克部队任连指导员,参加过苏德战争。比较典型的是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的文章《回忆毛岸英:他曾带兵打到柏林》。
该文写道:【苏雅士官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连队士官生的初级军校。在这里,伯父参加了6个月的快速班的学习。1943年1月,又进入培养中级军官的学校,莫斯科列宁军事学校学习。在莫斯科列宁军事学校学习后,接着,伯父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离开军校,伯父被授予苏军中尉军衔,参加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坦克部队任连指导员。这时苏军正在对德国法西斯展开猛烈反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毛岸英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哪里有负隅顽抗的德国鬼子,他的坦克连就冲上去,炮轰碾压,一路战斗,一直随大部队攻克柏林。
1945年5月,苏联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了毛岸英,并赠送给他一把手枪作为纪念。】
毛新宇写的这些都是“传说”,实际上毛岸英并未参加过苏德战争,当然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学习,更是没有的事情。
1950年8月,毛岸英到北京机器总厂工作后,他曾高兴地给当年在苏联的同学,当时在鞍山钢铁厂工作的蔡博写信说:
【我和你现在几乎是同行了。半个月前,我离开了社会部的上层工作,达到了自己一向所追求的目的,转为群众工作,做党的工作了。
我现任北京机器总厂党的副书记,工作的内容要比过去机关工作不知丰富多少倍,缺点是我不大懂技术,从工具机、动力机、技工理化、工艺数学、机械制图学起。
工厂的人数比起鞍钢来少得可怜,仅一千六百余人,如果党不调动我的话,我准备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随着它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厂中党的工作经验来。以上就是我的雄心大志,不知你同意否?
你近来的工作如何?有些什么心得和意见?你们工厂党的工作做得如何?是怎样做的,有些什么经验教训,一切请多告诉一些。】
从1950年8月到10月,毛岸英只在北京机器总厂干了两个月,就离开工厂赴朝鲜参战了,这是毛岸英第一次到军队中工作。
关于毛岸英赴朝的起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毛岸英自己主动提出去朝鲜的;另一种说是毛泽东主动让毛岸英去朝鲜的。
现在介绍毛岸英的书刊文章,大部分都说是毛岸英自己主动提出去朝鲜,从毛岸英的积极进取的性格来看,他主动提出去朝鲜,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毛泽东主动让毛岸英去朝鲜,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周世钊,披露了一些信息。周世钊是毛泽东少年时的好友,建国初期,周世钊与毛泽东一度来往较多,毛泽东跟周世钊谈过不少朝鲜战争的话题。2009年,周世钊的儿子把毛泽东和周世钊关于抗美援朝的几次谈话整理出来,发表于《百年潮》杂志,下面摘录一段: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周世钊和毛泽东在1954年见面时,又一次谈到了抗美援朝战争问题。
……
周世钊又小心地问:“毛岸英同志也到了朝鲜,但是他刚刚出国不久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是不是和彭老总没尽到责任有关?如果您不派毛岸英同志到朝鲜战场上,我看他是不会牺牲的。”
毛泽东想了想,说:“不能这样说。岸英的牺牲,责任完全在美帝国主义身上。他是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为保卫世界和平事业而牺牲的。彭老总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不能去责怪他。
当时,我得到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不幸牺牲的消息后,我的内心是很难过的,因为我很喜欢岸英这个孩子。
岸英牺牲以后,当时有人提议要把他的尸体运回国来安葬,我没有同意。我说岸英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抗美援朝,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就把他的尸体安葬在朝鲜的国土上,让它显示中朝人民的友谊,让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不必把他的尸体运回国来安葬。
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到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我是党中央的主席,在那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是极力主张发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后来得到党中央的赞成,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上战场,光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个什么领导人呢?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个青年人,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到农村进行过劳动锻炼,但他没有正式上过战场。青年人就是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要在战斗中成长。基于这些原因,我才派他到朝鲜去的。”】
不管是毛岸英主动提出去朝鲜,还是毛泽东主动让毛岸英去朝鲜,这些都与“镀金”联系不上。毛泽东与周世钊谈的谈话,还是比较中肯的,因为当时党内有不少人反对中国赴朝鲜参战。对此,周世钊的回忆中也有谈到,这里摘录如下:
【1950年10月27日上午,毛泽东再次召见王季范和周世钊。周世钊问道:“朝鲜局势不是很紧张吗?”
毛泽东从容答道:“朝鲜局势日趋紧张,这段时间,我们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天是睡不着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高枕而卧了。”
周世钊很不解:“这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透露了这个消息:“因为我们的志愿军已经出国了。”
这是周世钊和王季范之前没有听到的消息。周世钊一方面感到兴奋,一方面更感到担心,因而提出一个问题:“有胜的把握吗?”
毛泽东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却反问王季范和周世钊:“你们对这个问题看法怎么样?”
王季范没有表示意见。周世钊稍稍考虑后陈述了他的看法:“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得到解放,这是建设新国家的大好机会。全国人民都希望和平建设,志愿军抗美援朝,是不是会影响和平建设呢?”
毛泽东说:“不错,我们急切需要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敌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侵略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可是党内有很多人不同意。”】
毛泽东告诉周世钊“可是党内有很多人不同意”,这就是呼应了上面说的他让毛岸英去朝鲜的原因。
因为毛泽东是力排众议发动抗美援朝的,因此他让毛岸英第一批去朝鲜参战,一方面是代表了自己决心,另一方面也是以此作为自己的表率。
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十)
关于毛岸英的个人性格品德,现在披露出来的材料并不多。不过,关于毛岸英的传记性文学作品却不少,而这些书中描写的毛岸英,处处显露出暴发户公子哥的脾气。这里以200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武立金著《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为例,看看这些书中描述的毛岸英的性格品德。
(一)喜欢炫耀,自命不凡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中写道:【杨志明看到毛岸英腰间有一支精美别致的小手枪,便问道:“毛秘书,你这支手枪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过,好漂亮哟!”
毛岸英把手枪从枪套里拔出来,在手心里掂了掂说:“这支手枪有点来头,还是斯大林赠送的呢!”
听毛岸英这么一说,大家都把惊羡的目光集中到这支小手枪上来了。有人兴致盎然地问道:“你去过苏联,见过斯大林?”
“我在苏联呆了十年。”毛岸英抚摸着手枪,用热烈的语气饶有兴趣地说,“一九四五年五月,我随苏联红军打到德国,我们把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在那里我接到苏军政治部发来的电报,说要调谢廖沙回莫斯科,谢廖沙是我的俄文名字,还说斯大林元帅要接见我。”
毛岸英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回到莫斯科,斯大林在接见时夸我很勇敢,问我为什么不加入苏联国籍,为什么不找个苏联姑娘做媳妇?还说接受苏联姑娘的爱情并不需要拿出炸敌人坦克的勇气。我说我是中国人,我要找中国姑娘做媳妇。斯大林说我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比毛泽东还强硬!后来,斯大林就亲手把这支小手枪送给了我,作为对我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奖赏。”】
根据这段描写,读者会自然而然地对毛岸英产生一种感觉:爱炫耀,自命不凡。这样性格的人,多见于暴发户的公子哥,不像是有教养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
(二)生活懒散,不守纪律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中多次描写毛岸英好睡懒觉,比如毛岸英的自责:【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毛岸英不禁心中自责“日上三竿我独眠,太不应该了。”】作战处副处长成普在支部会上给毛岸英提意见说:【有一次毛岸英起床晚了,我们等他去吃早饭,没想到刚端起饭碗飞机就来了,我们四个人被堵在屋子里,只好一个人蹲在一个墙角落,像块奠基石。】作战室主任张养吾回国前给毛岸英的临别赠言是【按时起床、按时就餐、按时防空】。
这种生活懒散,不守纪律的人,也多见于暴发户的公子哥。如果毛岸英真是这样性格的人,由于不守纪律去搞饭吃,结果死于敌机轰炸,自然也不会令人意外,而且不会让人同情。
(三)态度傲慢,颐指气使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中写毛岸英对志愿军将领的态度傲慢,甚至连彭德怀也不放在眼里。《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中写道:【丁甘如指着梁兴初和刘西元说:“来,毛秘书,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三十八军的军长梁兴初,这位是刘西元政委。”
“这是……”梁兴初觉得面前这个年轻人似曾相识,却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面。
“嘿,真是贵人多忘事,这是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呀!”丁甘如说,“你们再聊聊,我先走一步。”
“毛岸英……”梁兴初握着毛岸英的手重重地摇了一下,“我的老天爷,你怎么也来了,这儿可是血肉横飞的战场啊!”
“你在机关做什么工作?”刘西元一边和毛岸英握手一边问。
“我是学俄语的,彭总让我当翻译,可是又见不到苏联人来。”空怀绝技无处施展的毛岸英摇摇头,“也没什么事,在作战室搞搞文件。其实我是想来打仗的,梁军长,你那里要人不?我到你们军去行不行?”
“那没问题,只是彭总这里离不开你。”梁兴初接着问,“你想干什么?把你安排到作战科行不行?”
“要是还在机关工作我还到你那儿干什么?在志司作战室不是一样嘛!”毛岸英不以为然地说。
“那你想……”梁兴初不解地问。
“我想下基层!”毛岸英像他父亲那样把手一挥,“从营长干起,你给我一个营怎么样?”
好家伙!梁兴初为之一惊,他被毛岸英这股子气势给镇住了。到底是毛泽东的儿子,帅门出虎子,染坊里不出白布!但是,这毕竟是共和国主席的儿子,梁兴初岂敢轻易许诺?谁知彭老总是怎么打算的?只好支支吾吾地说:“那好,那好……”
“你去和彭总讲一讲嘛!就说我有打仗的经验,我在苏联打过仗,参加过卫国战争。”
“和彭总讲,那我可不敢。”梁兴初像被烫着了似的把手一摆。
“嗐,你们怎么都怕彭老头儿?”毛岸英一捋袖子,“好吧,我去找他谈。”】
这里毛岸英不过是一个翻译,面对梁兴初这个军长,根本不是下级对上级的态度,完全是暴发户子弟的做派。毛岸英甚至说:“嗐,你们怎么都怕彭老头儿?我去找他谈。”别人怕彭德怀,而毛岸英可以仗着自己有后台,根本不怕。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中还写道:【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的本职工作是俄语翻译,没有翻译任务时就当机要秘书,分管收发电报的工作。由于他是作战室的人,更由于彭德怀的器重,他也得以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
……
毛岸英扫视一下左右,只见这些一向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如今人人低眉敛目,个个大气不出。……,毛岸英听着听着就有点沉不住气了,等彭德怀的开场白刚完,他就急不可耐地站起来,离开会议桌走到彭德怀对面,指着作战地图慷慨陈词:“我看应该向南进攻!兵书上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敌人不是跑了吗?不是败了吗?我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而要后退呢?”
来自于十三兵团的杨迪对毛岸英还不太熟悉,他两眼惊诧地盯着这个年轻人。他觉得这个人有点奇怪,怎么一个年轻翻译竟敢在党委会上,而且是在彭德怀的气头上随便发表意见呢?竟然还没有人出来制止他、批评他?真是不可思议!他忍不住小声问丁甘如:“丁处长,那个小翻译胆子不小,竟敢在彭总发火的时候说三道四。再说,这样重要的高级会议,哪有他讲话的资格。”
毛岸英的顶头上司成普,这时急得手心直出汗,生怕他再把彭德怀惹火了,大家都不好受。“岸英啊,你初出茅庐,勇敢精神可嘉,但未免失于幼稚。你怎么能匆匆忙忙提出与彭总相左的意见呢?彭总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
然而,成普的担心多余了!彭德怀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真听完了毛岸英的意见,然后顾盼左右,心平气和地说:“你们看看,岸英同志的意见怎么样呀?”】
这里描写的会上,高级将领们在彭德怀的面前个个大气不敢出,偏偏毛岸英敢在彭德怀的面前大发议论,而且彭德怀在毛岸英面前也要矮三分。如果毛岸英真是这种态度傲慢,颐指气使的性格,那只能说是毛泽东纵容出来的。也就是说,毛泽东对子女不是严格要求,而是包庇纵容,所以才使毛岸英养成这种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
真实的毛岸英真是这样的吗?毛岸英没有留下讲话录音,能够说明他的性格直接材料,就是毛岸英的亲笔信。下面看一封毛岸英1949年10月写给他亲戚向三立的亲笔信,该信写道:
【三立同志:
来信收到。你们已参加革命工作,非常高兴。你们离开三福旅馆的前一日我曾打电话与你们,都不在家,次日再打电话时,旅馆职员说你们已经搬走了。后接到林亭同志一信,没有提到你们的“下落”。本想复他并询问你们在何处,却把他的地址连同信一齐丢了(误烧了)。你们若知道他的详细地址望告。
来信中提到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根本的胜利。而对于这一层,舅父恐怕还没有觉悟。望他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的中国工作下去。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是不成的。我准备写信将这些情形坦白告诉舅父他们。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
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对于自己的父、母、子、女、妻、舅、兄、弟、姨、叔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一种与血统、家族有关的人的深厚感情的。这种特别感情共产党不仅不否认,而且加以巩固并努力于倡导它走向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于人民的途径。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
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正在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群众观点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个人观点之间的矛盾正是我们与舅父他们意见分歧的本质所在。这两种思想即在我们脑子里也还在尖锐斗争着,只不过前者占了优势罢了。而在舅父的脑子里,在许多其他类似舅父的人的脑子里,则还是后者占着绝对优势,或者全部占据,虽然他本人的本质可能不一定是坏的。
关于抚恤烈士家属问题,据悉你的信已收到了。事情已转组织部办理,但你要有精神准备:一下子很快是办不了的。干部少事情多,湖南又才解放,恐怕会拖一下。
请你记住我父亲某次对亲戚说的话:“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不可个别解决”,这里所指的生活问题主要是指经济(生活)困难问题,而所谓整个解决主要是指工业革命,土地改革,统一的烈士家属抚恤办法等。意思是说应与广大的贫苦大众一样地来统一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一定时候应与千百万贫苦大众一样地来容忍一个时期,等待一个时期,不要指望一下子把生活搞好,比别人好。当然,饿死是不至于的。
你父亲写来的要求抚恤的信也收到了。因为此事经你信已处理,故不另复。请转告你父亲一下并代我问候他。
你现在可能已开始工作了罢,望从头干起,从小干起,不要一下子就想负个什么责任,先要向别人学习,不讨厌做小事,做技术性的事。我过去不懂这个道理,曾碰过许多钉子,现在稍许懂事了。即是说不仅懂得应该为人民好好服务,而且开始稍许懂得应该怎样好好为人民服务,应该以怎样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了。
为人民服务说起来很好听,很容易,做起来却实在不容易。特别对于我们这批有小资产阶级个人英雄主义的,没有受过斗争考验的知识分子是这样的。
信口开河,信已写得这么长,不再写了。有不周之处望谅。
祝你健康!岸英上。1949年10月24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