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偶记:重访江主席当年实习的斯大林汽车厂 - 复兴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朱东法 | 莫斯科偶记:重访江主席当年实习的斯大林汽车厂

作者:经略网刊 发布时间:2017-05-15 18:30:5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朱东法 | 莫斯科偶记:重访江主席当年实习的斯大林汽车厂

cf4292d8ada31f3a287071b7808ea63e.jpg

莫斯科偶记:重访江主席当年实习的斯大林汽车厂

文:朱东法

12b14c066a1db5215bb6aeac2f1112fa.jpg

        今天再次经过地铁吉尔(ЗИЛ)站,窗外依然狼藉一片,不禁想起两个月前与眼前这座名厂废墟初次邂逅的情景。

6be7d83a14298ce1b4b1366602a8311f.jpg

莫斯科地铁吉尔站

4454025fa87fda4e0aa08c0d4128477f.jpg

  那天朋友亚历山大带我去吉尔文化中心参加活动,当车厢经过一片正在拆毁的工厂时,亚历山大指着窗外跟我说,看,这就是利哈乔夫汽车厂。我脑子迅速闪过一个念头,这莫不是大名鼎鼎的当年江主席曾经实习过的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于是各种印象各种概念马上整合到了一块,对,这一站是ЗИЛ(发音为吉尔)站,这肯定就是传说中的吉尔汽车厂了。我马上跟亚历山大说,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经在此实习过。没想到亚历山大也知道这段历史,他说,是的,你们很多中国重要人物都曾在这家工厂学习和工作过,它曾经在世界上驰名。说到这里,亚历山大叹了口气,说,现在工厂已经完全停产了,厂房也都被拆毁了。

3a8a1045739d32d16990971e8d9366f8.jpg

  利哈乔夫汽车厂(Завод имени И.А. Лихачева)简称吉尔(ЗИЛ),其原名为斯大林汽车厂(简称吉斯),它不仅曾是苏联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而且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一汽”就是以该厂为蓝本建设的,也正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一汽”的员工曾大批被派往该厂进修。从1953年初到1956年,“一汽”向“吉尔”先后派出过九批共518名实习生,每人都参加了为期八个月到一年的技术培训。江泽民同志在被调往长春一汽工作后的第二年(1955年),也成为了赴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大军中的一员。“据曾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回忆,江泽民同志由于具有国内正规大学毕业的背景,加上个人勤奋好学,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充分掌握了俄语技能和业务知识。作为实习生党支部的干部,江泽民同志一方面关心体贴同事们的生活,同时也严格督促大家的工作和学习。他经常告诫大家不仅要学习,更要在学习中创新,要注意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重点在“先进”二字。”(引自《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e6dbb5d5ff249fb1993680bde2029793.jpg

江泽民同志与中国实习生和留学生在莫斯科

1ef2ccf7155126fe8af56cdb6e78cf32.jpg

《永恒的记忆:苏联专家基列夫的中国情结》封面上的江泽民同志

  1956年春,江泽民同志实习结束返回祖国,是年6月,掀起反对个人崇拜运动的赫鲁晓夫将斯大林汽车厂更名为利哈乔夫汽车厂(以其首任总经理伊万·阿列克谢维奇·利哈乔夫命名)。此后,以李岚清同志为带队人的一汽的最后一批赴苏实习生于1956年至1957年间在“吉尔”度过了学习和工作时光。

59c13179f1c532873b09018f2fab13e1.jpg

  这座曾经荣誉和风光无限的“吉尔牌”轿车闻达于海外的大型汽车厂,从1992年起开始走下坡路,2004年曾一度破产。2005年,该厂与曾经在它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国一汽签署合作协议,希望以组装面向俄市场的中国型号汽车的方式实现振兴——当年吉尔与一汽这场合作在俄罗斯曾引起轩然大波,俄《新闻时报》报道称,与一汽的合作已经是“吉尔最后的机会”。吉尔的竞争对手甚至将这称之为“中国人对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入侵”。然而,吉尔这一曾让无数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汽车厂依然难逃倒闭的命运,正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据资料显示,在原厂址被清理完毕后,这一处庞大的占地将被用作房地产开发。

c7818d4a6cf498485f8a6fef3dd87a03.jpg

  我用俄语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发现该厂建有一座吉尔汽车历史博物馆,于是我便想去该博物馆进一步寻找一下当年江主席他们曾经的史迹,但随后我读到:в 2015 году был уничтожен музей истории ЗиЛа——吉尔汽车历史博物馆已在2015年被拆毁。

8516224131f843fdab2ea20aa9d530b6.jpg

吉尔文化中心,这里已成为附近市民的一座少儿文化宫

74c173af946d4a3bd7012e6796264310.jpg

曾经

466f1384a162de4ac66490b9ad393d65.jpg

现在

676e6d8d75a9eb6f4f2a0e18f566c2e0.jpg

        1953年4月,第一批来自中国的八名实习生走进了“吉尔”的大门。“走进车间,眼前的景象令观摩者感到震撼。在高大的厂房里,一排排巨大的机床发出轰鸣,自动完成原料充填、加工、传输的过程;在生产线上,几十台机床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在操作台上按电钮,被加工完毕的零件就不断流出;总装配线上,仅用两分钟就装成一台汽车。一名司机神气地跳上汽车,汽车喇叭一声长鸣,车就开走了。”(引自《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如今,路过曾经辉煌的吉尔,看到的是一台台沾满泥土的挖掘机,一段段漏出钢筋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一乱涂地,让人不禁想要念两句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40befa990809959869ad4cb59345d874.jpg

  苏联解体之后,占有该厂九成股份的莫斯科市政府曾经想尽办法惨淡经营,但终究一步步走到今天。由此可见,一家工厂的命运,当然要靠自身的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