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

作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发布时间:2017-05-03 08:31:23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67c972d0547e7d431b68d3baca182bf6.jpg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节.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人类社会已经大约有一百万年的历史了。它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没有一个人作出过科学的回答。十九世纪中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研究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亲自参加资本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基础上,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马克思把这个发观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驱散了几千年来唯心史观散布的浓雾,使人们能在那种看来迷离混沌的历史发展中,找出它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在有阶级的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伟大现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类社会从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转变,就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

  自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后,人类就进入了阶级社会。从那时以来,人类“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是人剥削人的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它又使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人数很少的大资本家手中。这样就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了。

  这个矛盾的发展,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经常伴侣,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就为这种替代准备好了主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性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革命的无产阶级则是资本主义自己所产生的掘墓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他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进而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人类历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作了系统的分析之后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抗性矛盾,决不可能由它本身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灭亡,代之而起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的要求。但是,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必然要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利用它所控制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机器,来阻碍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实现。无产阶级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进行暴力革命,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理论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了用革命暴力夺取政权的基本的政治路线,指引着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斗争。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推翔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演习。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竭力鼓吹:资本主义社会“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制度的形式和组织”,“我们称这种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经济生活的各种形式》)。

  叛徒考茨基则胡说什么:“决定社会主义前途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未来的崩演或衰落的可能性或必要性,而是我们应当抱这种期望,即无产阶级会壮大到、生产力会发展到足以供应人民群众丰富的资料的地步”《《唯物史观》)。

  伯恩施坦、考茨基谬论的实质是: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会“渐渐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无产阶级不必进行暴力革命;工业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殖民地和附属国,首先是“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不能进行暴力革命。这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早期出现的反动的“唯生产力论”。

  这一谬论把社会变革单纯地理解为生产力发展问题,根本抹煞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抹煞了在变革生产关系中群众自觉革命活动的重大意义。伯恩施坦、考茨基以来的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无不拾起“唯生产力论”这一破烂武器,妄图阻挡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进军。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修正主义者鼓吹的“唯生产力论”早就给予了坚决的抨击。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里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坚持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辨证统一论,还是推行反动的“唯生产力论”,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区别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水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彻底批判反动的“唯生产力论”,オ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革命暴力的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垄断前资本主义世界的条件,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至少是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分析证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帝国主义阶段具有更显著的作用:有些原来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以跳跃的速度赶上和超过某些原来比较先进的国家,使帝国主义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成为不可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各种矛盾极端尖锐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可能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被无产阶级所突破,“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就是列宁发展了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列宁的这一理论粉碎了第二国际和俄国修正主义者否认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胜利的谬论,武装了各国革命的无产阶级,从政治上、思想上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准备。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但是,“不用暴力破坏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不用新的国家机器代替它,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竭力鼓吹通过资产阶级议会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严厉地批判了这种所谓的议会道路,指出:“这就是最纯粹最卑鄙的机会主义,口头上承认革命,实际上背弃革命。”苏修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所谓“和平过渡”道路,也就是“通过议会的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不过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谬论的再版。

  坚持暴力革命,还是鼓吹“和平过渡",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区别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又一分水岭。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的光辉实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面对第二国际头目的公开叛变,列宁以无产阶级反潮流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提出了著名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拿起武器,向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发起猛烈进攻,终于在一九一七年俄历十月二十五日(公历十一月七日)用革命暴力摧毁了俄国反动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在十月革命中,革命暴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经验证明,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不一定要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里才能实现。只要有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有大量的被压迫的痛苦的农民群众,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善于结合本国革命实践,制定出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正确地领导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并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同阶级敌人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即使经济上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完全能够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

  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缔造和培育的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二一年诞生了。毛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分折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转变等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在这条革命路线指引下,建立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摧毁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继十月革命以后最伟大的世界历史事件。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党内始终存在着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机会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国党内第一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陈独秀以及刘少奇一类骗子,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之流那里贩来了反动的“唯生产力论”,他们说中国经济落后,要等到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无产阶级才能夺取政权。这实际上是要取消中国革命,使中国继续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

  旧中国的经济确实是落后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现代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总产值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生产的。在旧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经济是旧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旧中国经济落后,完全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统治造成的。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落后、反动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尖锐矛盾,集中表现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根据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毛主席为中国无产阶级提出了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指出自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就从理论上全面地、彻底地粉碎了陈独秀之流妄图用反革命的“唯生产力沦”阻挡革命洪流的阴谋。

  毛主席根据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一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毛主席的这条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战胜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路线,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不停顿地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的经验证明,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只要认真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牢牢地把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领导人民大众赢得这一革命的胜利,那就完全有可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毛主席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在同党内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总结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设起来的共产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主要武器。中国革命正是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当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在当代已经成为世界广大地区光辉灿烂的现实。日益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极大地鼓舞着各国无产阶级和亿万劳动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而英勇斗争。

  在这种强大的革命形势面前,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的敌人也纷纷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号,有苏修的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有林彪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妄图鱼目混珠,以假乱真,麻痹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这一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在世界广大地区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也装扮成社会主义者了。

  这一事实又表明,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的界限,对于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在革命胜利以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社会呢?它具有哪些根本的特征呢?

  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这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家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根本对立的,它没有任何可能在旧社会中产生。无产阶级只有在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才能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对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由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把亿万劳动人民从旧社会的影响下逐步解放出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无产阶级革命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和企业的主人,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的指导思想,从这些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的因素。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早就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毛主席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市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毛主席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

  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的残余和痕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被推翻了,但是,这些阶级及其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仍将长期存在,资产阶级法权仍将长期存在;因而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仍将长期存在。

  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前,以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革命,都不过是用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去代替那在历史上已经过时了的陈旧的剥削制度;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则根本不同,它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崭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重大无比的任务,不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所能完成的,而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代。

  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性质和特征,表明它和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不同的,和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有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性质和特征,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一系列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必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这一历史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它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也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它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还有相矛盾的一面。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没收了大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以后,在对中、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是很明显的,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问题在于,在基本上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除了相适应的这一方面而外,还存在不存在相矛盾的一面?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认为“完全适合”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样一来,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就被否定了,辩证法就中断了,社会主义社会就被歪曲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然要给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着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需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定时期内,还存在着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所有制方面,例如,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所有制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的了,但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家还拿取定息,也就是还有剥削;就所有制这点上说,这类企业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

  又如,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城乡还存在个体经济的残余。在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还存在着那些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同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在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留用的资本家和资产阶级专家还付给高薪,这种高薪,并不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而是一种赎买。

  所有这些非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它同生产力的矛盾是十分显然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继续对这种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地恰当地进行改造。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也有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这种共产主义因素的成长壮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在将来最终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是完全成熟的,还不能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对私有制的根本否定,但是不等于说所有制问题已完全解决了。资产阶级法权在所有制范围内,还没有完全取消。由于实行商品生产,货币交换,按劳分配,由于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同的差别,资产阶级法权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在分配方面还占统治地位。

  对于资产阶级法权,无产阶级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武器,对它作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既要看到它存在的必然性,又要看到限制它的必要性,并且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加以消灭,以便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转变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只要资产阶级法权存在,城乡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新资产阶级分子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

  一切新老资产阶级分子都力图巩固、扩大、强化资产阶级法权,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蜕化变质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这些表现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又同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交织在一起,在实际生活中难解难分。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城乡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新的资产阶级分子一批又一批地产生、资产阶级复辟的可能性,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根源的。此外,随着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一或那一方面又会出现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但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中心问题,不能不是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因素,逐步限制并最终战胜衰亡着的表现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这样一种斗争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关中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任它发展,就会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不断解决这些矛盾,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的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有阶级的社会。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既然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就不再成其为阶级了,就不再有阶级斗争了。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剥削阶级虽然丧失掉生产资料,但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人还在,心不死,还要继续同无产阶级较量,千方百计地企图恢复他们被夺去的“天堂”。毛主席指出:“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即使老一代的地主资产阶级都死光了,新的资产阶级分子还会一批又一批地产生。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国际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影响的存在,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政治思想根源。而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则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的经济基础。

  事实上,小资产阶级中经常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在工人阶级队伍中,在党政机关中,在文化教育部门中,也会产生一些蜕化变质分子、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充当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中、在党和国家机关中的代理人。

  同时,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总是力图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际间的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来。

  社会主义社会既然存在着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必然要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求逐步壮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共产主义因素,要求逐步缩小以至最后清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


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总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巩固和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及其在共产党内部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总是力图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

  因而,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可避免的。人们想要避免,也不可能。无产阶级只能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列宁在领导苏联人民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斗争中,看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一再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行动。”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各个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反复的、曲折的、复杂的,有时是很激烈的。这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命运的斗争。这个长期斗争,将决定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还是复辟为资本主义。

  毛主席指出:"阶级敌人是一定要寻找机会表现他们自己的。他们对于亡国、共产是不甘心的。不管共产党怎样事先警告,把根本战略方针公开告诉自己的敌人,敌人还要进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阶级敌人、一切牛鬼蛇神非跳出来不可。

  尽管他们每一次眺出来都要受到无产阶级的沉重打击,他们还是要重整旗鼓,继续向无产阶级发动猖狂进攻。阶级斗争的这个规律,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每过若干年,就要有一次大的斗争。只有经过多次的较量,反动阶级的势力一步一步被削弱,无产阶级才能最后完成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