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辛亥百年祭 ——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八)

作者:超级工程一览 发布时间:2016-03-12 13:29:0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ce796df75cbe5d565e50a0edc08cfb0f.jpg

  164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Johannes Vingboons绘制的台湾地图,原件藏于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3月,简称VOC,是荷兰对外殖民扩张的核心机构。在其存续的近200年时间里,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约100万欧洲人搭乘荷兰商船前往亚洲。VOC拥有40艘战舰,1万名佣兵,势力遍布亚非拉,至1798年解散。与之齐名的还有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贸易巨头。

 南明政权——郑芝龙割据一方

  1644年5月27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倒戈清军。10月30日清顺治帝定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后,由于郑成功割据福建沿海,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清军无力海上制胜,于是实行了一系列禁海令。郑成功(1624-1662),祖籍福建南安,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其父郑芝龙早年赴日本九州,投靠海盗头子李旦,后接收其船队。1624年8月(明天启四年),颜思齐、郑芝龙等信奉天主教的海盗头目,密谋推翻打击天主教的日本德川幕府,因事情败露仓惶逃亡台湾笨港(今云林北港)。台湾古称夷州,隋炀帝大业6年(610年)曾派兵万人征伐;南宋时期派兵驻守澎湖,属福建泉州管辖;1335年(元朝至元元年)正式设立澎湖巡检司;明初海禁时曾派军驻守基隆、淡水港,万历年间正式启用“台湾”这个称呼。颜郑等人逃亡台湾后,修筑十余处营寨,招募福建泉漳三千余人垦殖台湾。颜思齐因此被称为“开台圣王”。目前台湾岛上2300万人口中,98%属于汉族,多为福建泉漳盗匪移民后代,畏威而不怀德,素有异心。

  1624年9月,盘踞澎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军兵千余人,被福建总兵俞咨皋打败后逃往台湾,在台南修筑热兰遮城作为基地。大量台湾原住民因荷兰人带来的瘟疫征伐而死亡。颜郑与荷兰人有过摩擦,后双方划定了势力范围。1625年9月颜思齐在台湾嘉义病死,公推郑芝龙为盟主,此时台湾屯垦人口已超过万人。1628年郑芝龙率盗匪进攻福建泉州,后被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官至总兵,负责替明朝征剿海盗和倭寇。1633年10月,郑芝龙率军在金门料罗湾海战中,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独霸东南沿海,拥兵数万,船只上千艘,控制欧亚海上贸易,号称“海上之王”。

  1644年4月25日,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自杀殉国。5月15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郑芝龙被封为福建总镇,负责抗清军务。一年之后,清军进攻南京,朱由崧逃亡芜湖时被俘处死。1645年7月,郑芝龙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登基,建立南明隆武政权。1646年7月,清军逼近福建,郑芝龙见局势不利,受到同乡洪承畴利诱,仅带心腹北上,暗中与清军洽降,被胁迫至北京。郑成功母亲自缢身亡,遂率部至金门誓师反清。朱聿键失去依靠后欲逃亡江西,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年44岁。1646年12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永历。此为南明最后一个政权。

  1647年8月(顺治四年),郑成功率部攻打福建海澄、泉州失败,清政府遂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严禁外贸私船,以防接济海寇。禁海遂由广东起步。1650年秋,郑成功控制厦门作为反清基地,声势大振。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全面颁布禁海令,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地督抚,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然而清廷企图孤立郑成功的举措没有见效。敕谕实行了五年多,沿海对郑成功的粮饷油铁贸易不断。1659年7月,郑成功亲率水陆大军10万,战船290余艘,与浙东张煌言联手,北上沿长江进攻南京,声势震惊全国,后因中缓兵计,兵败退回厦门。清廷趁机派安南将军达素,率水师4万人追剿,在厦门被郑军击败。

0cb53c036a338fdf0a44d4fd8e5f4699.jpg

台南赤坎楼(建成于1655年)旁的郑成功与荷兰人谈判雕塑。

禁海迁界——郑成功如何收复台湾

  1661年2月5日(顺治18年),24岁的顺治帝因天花驾崩,7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称康熙帝。11月郑芝龙被清廷处死。同年房星焕、黄梧(郑成功旧部)等人向清廷提出迁界策略,通过坚壁清野,制造无人区,断绝郑成功后援。清廷遂颁布《迁海令》,鳌拜强令从山东至广东沿海的所有居民内迁30里,所有沿海房屋村舍一律烧毁,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越界者以死罪论处。尤其是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实施尤为严厉。禁海迁界给沿海居民造成了严重摧残,海外贸易和渔业生产陷入停滞。

  禁海迁界的实施,对郑成功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进攻荷兰人控制的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在福建金门料罗湾誓师,亲率2.5万大军,经澎湖进攻台湾南部。4月30日在台南登陆。随后郑军与荷兰人展开海战,夺取制海权,包围了荷兰人的普罗民遮城(台南赤崁楼)。5月4日,荷兰守军出城投降。郑军转而围攻热兰遮城(台南安平古堡),久攻不下遂转为长期围困,并派兵屯田征粮。8月,荷兰东印度公司派来600多援军试图反扑,遭到暴风雨影响,郑军大获全胜。1662年2月9日,荷兰人向郑成功投降,全面退出台湾。郑成功大军随即在台湾开展大面积屯垦,奉南明永历帝,割据一方。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因内外交困病急而亡,终年39岁,葬于台南永康(后迁葬福建泉州南安祖坟),其子郑经继位。

  1683年7月8日(康熙22年),清政府乘郑经死后台湾内乱之机,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2万水军,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从福建东山岛启程,直取澎湖收复台湾。因台风季节,郑军以为清军不会冒险渡海;疏于防范之下,被施琅一战攻下澎湖。7月31日,郑克爽派人到澎湖请降,要求仍居台湾,被施琅拒绝。8月13日,施琅率舟师登陆台湾,受到百姓迎接。9月17日,郑克爽递送降书,缴纳了延平王等册印。10月3日,施琅亲往台湾,接受郑氏归降。在施琅促请下,1684年4月,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驻兵1万戍守。

  台湾收复后,沿海各省纷纷要求开海贸易,康熙遂于1684年夏下令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海经商,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此后三年在漳州、广州、江苏云台山、宁波四地,陆续设立了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开始。其中粤海关地位最高,不用听督抚节制,直接向皇帝和户部负责。下设7个总关口,在每一关口中,又设税官、夷务所、买办馆、永靖营等机构,负责征税巡防等事宜。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丹麦、瑞典等国陆续在广州设立商馆,其中以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量最大。

  海禁重开后,深受海禁之苦的沿海人民纷纷出国谋生,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达上百船,回来的不过一半,不少人居留南洋。清政府因担心汉人出洋会聚集反清,于1717年(康熙56年)下达南洋禁海令。规定内地商船不准到菲律宾和印尼贸易,南洋华侨必须回国,澳门夷船不得载华人出洋,令沿海炮台水师严加盘查。直至雍正初年,福建、广东等省才又陆续开禁。

5f2b0249da6002784f8381f969a500d2.jpg

    1875年,北京古观象台台景。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拍摄,蛋白相纸。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崇祯年间(1629-1638年)由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造了极限大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候时钟、望远镜、沙漏等仪器。照片右侧为南怀仁监造的地平经仪,重1.8吨。中间为地平经纬仪,重7.4吨;左侧为黄道经纬仪,重2.7吨。

历狱风波——西洋科学与政治斗争

  清初海禁重开后,大批西洋传教士随之进入中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二月,清廷颁布了允许天主教在华传播的诏令,史称“康熙容教令”。这是天主教入华百余年后,首次得到中国朝廷以旨令形式的允准。天主教于唐、元时期曾经两度入华,在唐代称为景教,在元代称也里可温教,但都相继中绝。1583年(万历11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传教,开启了基督教第三次入华的序幕。其后各国传教士相继进入中国,其中比较有名的有1597年来华的意大利人龙华民,1606年来华的德国人熊三拔,1619年来华的德国人汤若望,1658年来华的比利时人南怀仁等。由于传教士多受过长期教育,西方科学思想也随之传入中国。到1664年,有耶稣会住院共38所,耶稣会士来华人数累计82人,全国的教堂已经有156座,天主教徒达24.5万人之多。

  在来华传教士中,德国人汤若望(1592-1666)资历颇为深厚。此人原名亚当·沙尔,出身德国科隆望族,精通数理天文和汉文典籍。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汤若望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协助下,撰写《远镜说》一书,第一个将伽利略式望远镜介绍入中国;崇祯三年(1630年),汤若望经礼部尚书徐光启推荐,入钦天监供职,研究历法天文,并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此人被称为地质学与矿物学之父)撰写的《矿冶全书》翻译成中文,取名《坤舆格致》进呈崇祯帝。崇祯七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并受命督造战炮,将西洋火炮制造技术引入中国,著有《火攻挈要》(西洋火炮最早由徐光启从澳门引入中国,为英国式滑膛舰炮)。崇祯九年(1636年),汤若望奉旨设立铸炮厂,铸造40磅大炮20门。这种重达3000斤的前装滑膛铜炮,射程可达5公里,也被称为红夷大炮。火炮在明清战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两军都相当重视。清军俘获明军火炮后,也开始着手仿制。孔有德降清后,带去了整套铸炮制药技术。以汉军为主的炮兵,和以骑兵为主的满八旗配合,成为满清攻城掠地的劲旅。

  1644年5月,吴三桂引清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7月29日,汤若望准确预报了9月1日的日食。因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汤若望得到摄政王多尔衮赏识,任命其为钦天监监正,负责修正历法。从顺治二年开始,汤若望参与修订的新历法颁行天下(就是《崇祯历书》的删节版),被清廷定名为《时宪历》。顺治帝亲政后,汤若望受封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等职,经常出入宫廷。顺治临终时发现自己身染天花,急于立嗣。孝庄太后坚持立三子玄烨,顺治派人征询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以玄烨幼年得过天花,已经获得免疫力为由,力主立玄烨为储君(见《汤若望传》),这才有了康熙帝。可见外国人已能左右中国政局。

  1661年正月,顺治病逝,八岁的康熙登基。辅政大臣鳌拜等人不满外邦人参议朝政,反对西洋学说。大臣杨光先以《辟缪论》首先发难,攻击汤若望历法不准及天主教妖言惑众。1664年冬,鳌拜废除新历,逮捕了已经中风瘫痪的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等西洋传教士,史称“康熙历狱”。在鳌拜的支持下,汤若望及钦天监官员如杜如预、杨宏量、李祖白、宋可成、宋发、朱光显、刘有泰等均被判凌迟处死。其时恰巧天空出现彗星,京城发生地震且皇宫着火,均为不祥之兆。在孝庄皇太后的斡旋下,汤若望、杜如预、杨宏量免于一死,但李祖白等五人还是被处死了。至此,一场政治斗争,让徐光启在崇祯年间,精心培养的一批汉人西方数学天文专家,被彻底扫荡干净。1666年8月15日,汤若望在特赦后病死于寓所,终年75岁,葬于北京利马窦墓旁。其在华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对传播近代科学多有贡献。中国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前身即为徐光启、汤若望等人编制的《崇祯历书》和《时宪历》。

  1667年六月,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病逝,临终前建议康熙亲政。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然而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实权,专权跋扈为所欲为,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将鳌拜党羽遣出京城,由亲信掌握京城卫戍,再召鳌拜入宫,以练习布库(摔角)为由擒拿下狱,后死于狱中。铲除鳌拜后,康熙下旨平反冤狱。当年9月康熙给汤若望平反,重修坟茔立碑表彰,11月16日,康熙帝亲自为汤若望撰写祭文。至此,康熙历狱一案方告结束。那个陷害汤若望的杨光先,早前如愿以偿地扳倒了西洋人后,被朝廷任命为钦天监监正,然而其所修历法谬误百出。1669年康熙革除杨光先职务,任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负责治理历法。康熙扳倒鳌拜后,南怀仁指杨光先为鳌拜党羽,结果杨光先被判处死刑,后虽赦免回乡,还是死在了路上。

04762b128300d8cf506158a306e95004.jpg

    故宫端门西广场陈列着一尊清代“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国家一级文物。此炮于康熙28年(1689年)铸成,铜质炮体重达3吨,炮长3.6米,口径155毫米,用火药五斤,生铁炮弹十斤。由南怀仁设计监造,共61门,体型硕大,花饰精美,是清代火炮的精品。

西洋火器——南怀仁与戴梓之争

  通过“历法之争”,康熙认识到传教士所具备的科学价值,因此大胆起用传教士。他命南怀仁修订历法、制造火炮、疏通河道,为清廷统一台湾、平定三藩和抗击沙俄侵略,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是最熟悉西方科学的一位。对其影响最大的要数汤若望和南怀仁。南怀仁(1623-1688)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毕业于鲁汶大学,受过系统教育,熟知天文地理,长于数学、机械。1659年至中国陕西传教,一年后至北京协助汤若望修订历法,经过历狱风波后得到康熙重用。南怀仁执掌钦天监后,做的一件大事是改造古观象台,添置天文仪器。他参考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同时结合中国造型艺术,亲自监造了六座青铜仪器(纪限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赤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至今仍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堪称艺术杰作。

  1673年(康熙12年)11月,吴三桂因康熙削藩在云南发动叛乱,迅速波及南方六省。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动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南怀仁奉旨监造火炮用于平乱,在1674-1676年间,共制造木炮和红衣铜炮132门。此时一位中国火器天才——戴梓(1649-1726,杭州人)横空出世。此人自幼喜好火器,其父戴苍擅长军械制造,也是著名画家。清军在浙江围剿耿精忠部时,戴梓向康亲王献上“连珠火铳”,可称世界最早的半自动枪械,可装弹28发连续射击。平定三藩后,康熙召见戴梓,授其翰林院侍讲官职。1681年,南怀仁制成铜炮320门,用于对沙俄作战,在雅克萨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钦定名为“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由于南怀仁向士兵传授了新的西式瞄准法,发炮的准确率大大提高。南怀仁因此被加封工部右侍郎职衔。

  1686年(康熙25年),荷兰使臣向康熙进献蟠肠鸟枪(有直线膛线的来复枪)夸耀武力。按照康熙的旨意,戴梓很快仿制了10枝,康熙将仿造的枪回赠给了荷兰使者。以当时的技术,能造出有膛线的枪管,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此足见戴梓的才能。1687年,康熙为对付噶尔丹叛乱,命南怀仁制造“子母炮”(改进自明朝的佛朗机炮)。这种炮射出的不是实心铁弹,而是可以爆炸的霰弹。南怀仁花了一年时间都未能研制出来,才让戴梓接手。而戴梓仅用了八天就造了出来。康熙亲率众臣观看试炮,该炮由1门主炮和4门子炮组成,炮身长1.8米,总重120斤,装在4轮平板车上,可发射开花霰弹,威力较大(现藏于山海关博物馆)。康熙对此大加赞赏,赐名“威远大将军炮”,并将戴梓的名字刻于炮身。这件事让南怀仁颜面大失,给戴梓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1689年(康熙28年),康熙为平定噶尔丹叛乱,命南怀仁铸成武成永固大将军炮61门。1691年设立八旗火器营,每营装备子母炮五尊,士兵持鸟铳一支(后规定汉人军队不得装备子母炮)。大量装备火器,对清廷平定叛乱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康熙十四年到六十年(1675-1721),清政府所造铜炮、铁炮达905门,其中半数由南怀仁监造。而戴梓因遭南怀仁嫉恨,下场凄凉。康熙30年,南怀仁勾结已经降清的张献忠养子之子陈宏勋,诬陷戴梓暗通东洋(日本)。戴梓全家被康熙流放至盛京(沈阳)长达30年;直到康熙60年才获得特赦,最终还是病死异乡,终年78岁。康熙时期是满清火器发展的一个顶峰,而技术却多为西洋传教士和汉人掌握。外国人可以随时赶走,汉人却不行。出于防范汉人的目的,戴梓有这样的下场也就不奇怪了。

f2e6d53dc444d3718259df8c59f621a7.jpg

1674年,南怀仁印制《坤舆全图》,现收藏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传教士入华——别有用心的欧洲人

  在清代帝王中,康熙无疑是个聪明的皇帝,也是对西方科学接触最早、了解最深的一个。他之所以学习西方科学,仍然是出于政治需要。在封建时代,历法是关系社稷存亡的大事。研究历法,要从数学入手;精于数理天文的南怀仁,便成了康熙的启蒙老师,给他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南怀仁还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作为学习教材(《几何原本》最早于1606年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利玛窦翻译了前6卷,后因徐光启父亲病逝要回家守孝,利玛窦病逝而中断了翻译工作。后9卷直至1856年才由李善兰翻译完成,中间相隔了250年)。康熙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对欧洲传教士的宽容态度,应该说与南怀仁有着直接关系。

  南怀仁的目的也并不单纯。实际上罗马教廷在派遣传教士入华时,便将传播科技与传教结合,作为渗透他国的手段。以西方相对先进的科技来拔高宗教文化的优越性,掳获帝王的欢心。为了给康熙讲授地理知识,南怀仁在1674年绘制了一份《坤舆全图》(世界地图),用经纬线和圆锥投影法绘制出东西半球、五大洲、赤道、海洋气候等西方地理观点。1676年5月,俄国派遣使臣至北京,南怀仁充当两国谈判翻译。为了开辟欧洲经俄国至中国的传教通道,南怀仁在寻找获取俄国支持的机会。他借谈判之机,将大量清廷情报泄露给俄国人,9月俄国使臣回国时,南怀仁给沙皇写了一封信,强调为了天主教的利益,他愿意为沙皇效劳,还将《坤舆全图》送给俄国。此后中俄关系日趋紧张,直至爆发战争。

  由于南怀仁日渐老迈且身单力孤,1678年,他发表告欧洲耶稣会士书,希望欧洲派遣更多的传教士来华。为了回应南怀仁的要求。1685年3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赴华传教团,从布雷斯特港启程,经泰国至中国。这批传教士共六人,分别是洪若翰(又名洪若)、张诚、白晋、李明、刘应和塔查尔,他们在行前都被授予“国王数学家”的称号。但因途中遇到风暴和葡萄牙的阻挠,直至1687年7月,传教团才抵宁波,遭到浙江巡抚的诘难。后来在南怀仁的斡旋下,康熙下令准其入京候用。1688年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病死,终年66岁。2月7日,传教团终于进入北京。11月28日,法国传教团受到康熙召见,他们带了30件观测仪器和书籍作为见面礼,康熙因此龙颜大悦。张诚和白晋被留在朝廷之中,担任康熙的科学顾问,其他人被允许到各地去传教。他们很快学会了汉语、满语。

  几乎与此同时,1687年7月5日,英国人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成为人类科技史上划时代的事件。1688年11月,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议会制战胜了君主王权,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关键的国家转型,法国也成为英国头号敌人。1689年,17岁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实权,俄国踏上了从农奴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征程。中国与西方的近代国家转型竞赛,以欧洲人先拔头筹。也是在168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欧洲进行大规模扩张,遭到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前身)的联合对抗。经过长达9年的战争,法国被迫与各国停战言和,放弃了对外扩张,并因此欠下巨额债务,但保住了欧洲强国的地位。路易十四(1638-1715)是与康熙同时代的君主,统治法国长达72年,居世界之最。在他手里,法国实行君主独裁、推行重商主义、贩卖黑奴、对外扩张、建立皇家科学院、发展科学艺术,使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法国强势的君主独裁制,使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比英国晚了整整一个世纪。

  法国派传教士入华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绘制地图,法国向各个国家派遣间谍,唯独难以渗透至印度和中国。借着这次机会,路易十四将勘察人员伪装成传教士派至中国,并提供经费和仪器。这些人其实根本没有宣誓入教,因此遭到在华传教士的抵制。但这批人在科技上确实有学识,因此很快得到康熙赏识。1689年6月,中俄进行尼布楚谈判,精通拉丁文的传教士张诚(法国人)、徐日升(葡萄牙人),随同索额图的使团,作为谈判翻译,代表中方与俄人沟通。为了防止俄国支持准噶尔叛乱,康熙将尼布楚谈判底线定在尼布楚河,不行就退至额尔古纳河,而俄国人的底线是尼布楚河。出于与南怀仁同样的目的,张诚、徐日升借机向俄国人泄露了中方谈判的底线,导致中方在尼布楚条约中作出了过多的让步。最终以额尔古纳河(今中俄国界线)分界,相差了至少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是这个结果仍在康熙底线之内,张徐二人仍然得到重用。此后数年,徐日升、张诚等人奉命每日轮班进宫,向康熙系统地讲授算术、几何、天文、乐律等西方科学知识,每天学习时间长达几个小时。

0227b39e0c84c8da39dfd3b81676a483.jpg

      由康熙主持,历经十年测制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部实测全国地图,采用经纬差各一度的梯形经纬网格,详细地表示了地形、水系、居民地间相对集团及其汉字名称,并在边疆地区加注满文。该图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成为1933年申报馆《中华民国新地图》出版以前的中国许多地图的蓝本。公元1717年成图(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9年制成铜版(康熙五十八年),52.5×77cm 共41幅,比例尺1比1400000,测绘范围涵盖台湾、西藏、新疆、朝鲜。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皇帝科学家——拿学术当成统治工具

  即使对于传教士来说,康熙的勤奋好学也让人惊讶。康熙这样做,在个人兴趣之余,还有更多的政治动机。在满族初入中原之时,他要用西方科学向汉族大臣们炫耀,让汉臣们看到:他是个多么有能力有智慧的皇帝,满人也并非“蛮夷”。1689年初,康熙第二次南巡,在南京观星台与理学名臣李光地等人问对。康熙事先派人向洪若翰等法国传教士请教有关天文问题,做了精心准备,然后以问倒汉官显示其博学多识。1692年初,康熙把大学士等重臣召至御前,讲授乐律、算术的关系,还涉及天文历法以及河道水流量的计算。如此还没有尽兴,他又命人取来日晷,用笔划出正午时光影应该的位置,众臣一直在日头下等到正午,以检视皇帝的预测,果然吻合。这些手段,无不是为了显示康熙的才学。

  1692年2月,康熙发布容教令,准许天主教在华传播。当年冬天,康熙染上疟疾,御医们束手无策,在外传教的法国人洪若翰和刘应献上金鸡纳霜(奎宁),治好了康熙的病。作为感谢,康熙把皇城内的一处住宅赐给了法国神父。在康熙的支持下,白晋、张诚还在皇宫内建立了“药物实验室”,进行西医试验,甚至对熊进行解剖。同年,白晋奉命出使法国,回国时又带回了巴多明、雷孝思等8位神父。此后又陆续来了几十个法国人。这些人来华自然是有目的的。1708年,在法国人的建议下,康熙启动了一项大型勘测工程,绘制《皇舆全图》。由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法国人,携带仪器勘测中国各省地形,并绘制成地图。这些外国人足迹踏遍云南、贵州、台湾、西藏、朝鲜等中国全境,历时10年完成全国总图,总共32幅,标有精确经纬度。即使连欧洲都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测量工作。这些涉及国家军事机密的地图,随即就被法国人带回了欧洲。路易十四的目的,终于在康熙鼎力支持下达到了。

  1713年五月,在张诚和白晋的建议下,康熙指定皇三子胤祉,在畅春园组织成立“蒙养斋算学馆”。蒙养斋的任务是专门从事天文观测,以及编纂《律历渊源》等大型历算著作。这个机构算是清朝最早的御用科研机构。《律历渊源》是一部大型天文数学乐理丛书,共100卷;分为《历象考成》42卷,介绍历法;《律吕正义》5卷,介绍西方五线谱编法;《数理精蕴》53卷,系统介绍算术、代数、几何、三角。为了编纂这部丛书,康熙将全国最优秀的天文数学家都找了过来,包括梅珏成、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等人,编纂时间长达10年。除此之外,康熙还主持编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明史》等共计60余种,2万余卷图书,目的无非是炫耀其文治武功。由此看来,康熙时代的科学活动好像是轰轰烈烈,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推动社会发展,最终也以偃旗息鼓而告终。1722年12月20日深夜,康熙病死于畅春园,终年68岁。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位,年号雍正。雍正上台后,实际组织科学活动的皇三子胤祉受到打击,被发配去给康熙守陵,后被削去爵禄,幽禁于景山。科学研究也就在政治斗争下,人亡政息,成了一块无人打理的田地。需要指出的是,在康熙统治的61年里,中国没有出现一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欧洲人传入中国的科学思想,被当作满清皇室的玩物,锁入深宫大院之内。皇帝的独断专行,扼杀了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中国自明朝末期出现的科学萌芽,就此断送。而西方近代科学,已经绝尘而去。作为参考,我们不妨看一下明清以后中国和世界各国在学术发展上的历程:

  1442年北京建天文观象台,1526年王艮始创泰州学派,1578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590年潘季驯著《河防一览》,首创束水攻沙论;1592年程大位著《算法统宗》,1596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1596年屠本畯著《闽中海错疏》,研究海洋生物;1597年赵士桢著《神器谱》,论述军用火器;1598年汤显祖著《牡丹亭》,1606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1616年闵其伋发明雕版分色套印法,1621年茅元仪著《武备志》,1627年王徵译著《远西奇器图说》,首次系统介绍西方力学机械原理;1631年计成著《园治》,1637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1639年徐光启著《农政全书》,1642年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1642年吴又可著《瘟疫论》。  1603年(万历31年)教廷宗座科学院在罗马成立(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前身)。
1652年(顺治九年)利奥波第那科学院成立(德国科学院前身)。
1660年(顺治17年)英国皇家学会在伦敦成立,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批准设立。
1699年(康熙38年)法国皇家科学院在巴黎成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设立。
1713年(康熙52年)清宫设立蒙养斋算学馆,编译历算书籍,康熙死后消亡。
1724年(雍正二年)俄罗斯科学院在圣彼得堡成立,沙皇彼得一世批准设立。
1739年(乾隆四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成立,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批准设立。
1742年(乾隆七年)丹麦皇家科学院成立,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六世批准。
1808年(嘉庆13年)荷兰皇家科学院成立,荷兰国王路易拿破仑批准设立。
1863年(同治二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美国总统林肯批准设立。
1879年(光绪五年)东京学士会院成立(日本学士院前身),明治时期设立。
1928年(民国1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前身)。

b7c8e2d456f3951c6f01eaa4667aaf51.jpg

康熙(1654-1722)、雍正(1678年-1735)、乾隆(1711-1799)画像。

康乾盛世——中国近代衰亡之始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1661年延续至1795年,长达134年,几乎占去清代历史的半数时间,被后世誉为“康乾盛世”。然而就是在此期间,欧洲出现了近代科学技术、工业资本萌芽。那些被清廷视为外番小国的欧美舰船,在全世界攻城掠地,抢夺资源,甚至蹲到了中国的家门口虎视眈眈。而在中国国内,清廷出于统治需要,禁锢社会发展,压制社会革新,使得中国近代文明日趋保守停滞。康雍乾时期对社会的禁锢措施种类繁多,具体可总结为十大禁:即“禁边、禁矿、禁教、禁武、禁海、禁酒、禁烟、禁戏、禁书、禁谱”。总体政策以禁为主,禁中有弛,其中除禁烟禁教可算良政外,其他均严重束缚民众身心。

  (一)禁边起自清军入关初期,东北被认为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越界涉足。为此自1638年(皇太极崇德三年)起,至1681年(康熙20年)。满清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43年,在东北边界修筑起1300余公里长的壕沟土堤,并派有八旗兵巡查驻守,史称“柳条边”。这条禁令导致中国东北边境空虚,引发边疆危机。(二)禁矿,1704年(康熙43年),社会矛盾激化,为防矿工聚众闹事,康熙发布上谕实施禁矿政策,除官商矿厂外,各地民间铅铜银铁矿都遭禁止。此后延续百年,直至道光后期才陆续开放民间自由采矿。禁矿令对于遏制中国近代工业化影响极大,需知英国工业萌芽即因采矿而起。(三)禁教,1721年(康熙60年),罗马教廷因礼仪之争与清廷发生冲突,康熙决定禁止天主教传播,遣返传教士。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实施禁教令,这项国策一直延续到道光时期至1844年开禁。禁教对于遏制外国势力入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阻碍了中西方科学交流,可谓利弊各半。(四)禁武,1726年(雍正四年),清廷发布禁武令,禁止民众佩刀剑行走,禁止百姓拳斗,禁止民间擂台较技,违者依律重处,擂台死伤按杀人论罪。此令意在防范汉人习武,遏制民间尚武之风。(五)禁酒,1737年(乾隆二年),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方苞奏称,西北五省(即直隶、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每年因造酒而耗费大量粮食,乾隆遂下达禁酒令。违禁者杖责监禁,失察者降级。

  (六)禁戏,清代的戏曲业非常发达,乾隆也喜好戏剧,但从乾隆四十年(1775年)起,因戏文中有“不法字句”,乾隆谕令地方官严查剧本。乾隆四十五年,乾隆正式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清理不良剧本活动。要求各省把禁书工作的阶段性重点转移到剧本上来。乾隆一朝禁了大约三百出戏,多以“淫词唱本”为罪名。所禁戏中,最著名者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李渔的《笠翁传奇》十种,有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到道光年间,如《水浒传》、《说唐》、《反唐》诸演义,一并禁绝。除此之外,乾隆为控制戏曲,还加强对剧本的修改,要“以忠孝节义为主”,均为增强道德教化,利于统治民心。(七)禁书,与禁戏相比,更严厉的当数禁书。仅乾隆三十九至四十年间(1774-1775),就烧书24次,共13800余部。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乾隆一手推动销毁对满清不利的书籍约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此外还对明代档案进行了大规模的销毁和纂改。乾隆禁毁图书,致使清之后宋刻本成为极为稀有之物。与之相伴的是数量众多的文字狱。乾隆时期的文字狱达130多起,其捕风捉影之荒唐,株连之广泛,处理之严酷,均超过前朝。在这种高压的文化政策下,文人多用曲笔,不敢谈国事,以免遭杀身之祸。如此禁锢思想,严重摧毁了中国文化活力。(八)禁谱,乾隆大兴文字狱,甚至连民间修订家谱都要干涉,严查祖先名讳,不准妄攀祖宗,禁用“开基、中兴”等帝王专用词汇,甚至不准刊载祖宗画像。修完家谱需交官府审查,连山东孔府都停止了修谱工作。直至1930年孔府才重开谱局修订族谱。康雍乾三朝如此严厉的禁锢政策,堪称世所罕见。明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活力,到清代已死气沉沉。

8f9da572980212ab0ea299099e0a11e2.jpg

   1900年代,广州,照片中左面是粤海关西堤验货厂,右端是大清邮局。海关为国家主权象征,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被外国人控制长达百年之久,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重新收回海关主权。

闭关自守——英国人如何影响中国国策

  从1684年康熙解除海禁,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起,中国自清初海禁而中断的海外贸易得到恢复,史称“四口通商”。然而到1757年(乾隆22年),一个偶然的事件,使得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导致清廷闭关锁国长达90年之久。事情源于一个普通的英国人詹姆斯·福林特(James Flint,中文名洪任辉)。1736年(乾隆元年),16岁的福林特搭乘英国商船抵达广州,留在当地学习汉语。五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约克号”前往广州,董事会要求船长对福林特给予帮助。福林特希望能得到资金支持,以继续学习汉语,并表示愿意成为其雇员。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向其提供了150两白银。1742年(乾隆七年),英国舰队环球航行时访问广州,舰队指挥官拜访两广总督,福林特成为会谈翻译。1746年福林特正式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通事(译员)。他也是唯一一位通晓汉语的雇员,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史上具有极大意义的一件事。在此之前,英国商人在华贸易中只能依赖中国翻译或者法国、葡萄牙的传教士。

  福林特因此飞黄腾达,年收入超过900两白银,并取了个中文名字“洪任辉”,成了英国商人与广州官府交涉的核心人物。在充当翻译之余,洪任辉还直接跟中国人做起了贩茶生意。1755年5月,在东印度公司的指示下,洪任辉带领两艘英国商船前往宁波采购丝茶,希望开辟新的贸易港。他们受到当地官员的欢迎,更令英国人惊喜的是,浙海关关税比粤海关低,各种杂费也比广州方面少很多。于是,在此后两年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违规,绕开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因此,乾隆皇帝首先下令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以抵制外船北上,使其无利可图而返回广东。不料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颇感无奈的乾隆,于1757年宣布对欧洲商人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通过广州一处口岸进行对外贸易来往,史称“一口通商”。(日本、朝鲜等国仍可在闽浙江粤四海关贸易)

  英国东印度公司当然不愿就此罢休,指示洪任辉再往宁波试航,如达不到目的,就直接航行至天津,设法到乾隆的面前去告御状。接到指示后,洪任辉于1759年由广州出航,并向当地官员假称回国,实际却偷偷地直航宁波。不过,他们的行踪很快就被发现,在定海海域被清朝水师拦住,无法驶入宁波。无奈之下,洪任辉便按公司的指示,驾船来到天津。通过行贿手段将一纸诉状送到直隶总督的手中,并由后者转呈乾隆皇帝御览。洪任辉在诉状中控告粤海关官员贪污及刁难洋商,并代表东印度公司希望清政府改变外贸制度。抱有侥幸心理的洪任辉还幻想这一招会收到奇效,但他大错特错了。乾隆看了他的诉状后,勃然大怒。他认为洪任辉不听浙江地方官的劝告,擅自赴天津告状,目的不良。结果洪任辉被抓捕后圈禁于澳门前山寨,后驱逐出境。

  洪任辉事件发生后不久,乾隆感到要防止外商侵扰,除了将对外贸易限制于广州一地外,还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与防范。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颁布了《防夷五事》,规定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指定的会馆中,并且不许在广州过冬,不得外出游玩,甚至还特别规定“番妇”不能随同前往;而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商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除此外,清政府对输出货物的品种数量也加以限制。粮食(米、谷、麦、豆、杂粮)五金(金、银、铜、铁、铅),军火(硝磺)以及书籍(史书、一统志,地理图等)均严禁出口。丝、茶、大黄的出口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此后近百年间,为了打破封闭的中国市场,欧洲诸国如沙俄、英国曾多次向中国派出使团,试图说服清朝皇帝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但都无功而返。1792年英国向中国派出的马戛尔尼使团,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尝试。

498bfc2889ed8b6d430bd71af9810229.jpg

    广利行商卢文锦(卢观恒之子),同文行商潘振承,怡和行商伍秉鉴画像。他们全是19世纪的世界顶级富豪,垄断中欧贸易,一人财富即可匹敌清朝国库,捐官可得三品顶戴。日本的三菱、三井在当时根本不值一提。直至鸦片战争后十三行走向没落,广东巨富被湖州丝商和欧美财阀取代。

广州十三行——天子南库富可敌国

  自乾隆采取一口通商后,中欧贸易全部集中到广州,形成了畸形的经济布局。富裕繁荣的广东省,受外国势力长期渗透,后来屡次成为中国分裂动荡的根源(近代祸乱中国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汪精卫,均为广东人,直至现在的南方系)。一口通商后,中国海外贸易非但没有衰弱,反而成倍增长。康熙四口通商期间(1685-1757),72年间来华欧美商船共312艘。乾隆一口通商后至鸦片战争前夕(1758-1838),80年间来华商船共5107艘,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商船。英国取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成为中欧贸易的主角。清廷海关关税也从1686年的122万两,增至1845年的551万两。外贸兴盛让广州十三行大获其利。在1684年康熙开关初期,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大量西洋船只到来被堵在港外,经常让官员无法招架。于是广州珠江沿岸,出现了大量商户牙行做中介贸易,深受外商欢迎。1686年春,广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这便是后来的广州十三行。此后洋行数量多有变动,最多时有26家,最少只有4家,但十三行的称号一直传了下来。

  垄断贸易特权使得十三行鼎盛时期形成了潘振承(同文行)、卢观恒(广利行)、伍秉鉴(怡和行)、叶上林(义成行)等四大巨富家族。其中又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最为显赫。潘氏家族创始人潘振承,连续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一直被选任为十三行首领。潘振承的孙子潘正炜,能诗能文能画,号称三绝清才。1842年,法国巴黎一家杂志社报道,潘正炜的财产总额超过1亿法郎,可见潘家财势。伍氏家族发迹稍迟于潘家,创始人伍秉鉴经营怡和行,成为巨富。1834年(道光14年),伍秉鉴拥有资产高达2600万银元(约合1820万两白银),而当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过2671万两白银。以致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世界历史上最富有的50人,伍秉鉴名列榜中。

  伍秉鉴在西方商界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凡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1824年美国人罗素在广州成立的旗昌洋行,是伍秉鉴的生意伙伴,通过经营丝绸、茶叶和鸦片,迅速成为美国在华最大贸易商。罗素的堂弟是美国耶鲁大学“骷髅会”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外祖父迪兰诺,也是广州旗昌洋行的高级合伙人。1837年,16岁的美国人约翰·默里·福布斯(John Murray Forbes)来到广州闯世界,他贩过茶叶、鸦片,但最大的收获是认了个干爹,这个干爹就是伍秉鉴。1843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广州十三行遭到沉重打击,损失高达数百万银元。当年9月伍秉鉴急病而死,终年74岁。在死前,他将大量资产向美国转移。伍秉鉴与旗昌洋行签订合同,将大笔资金投资美国实业,条件是每年利息要支付给他的后裔。约翰·福布斯由此成为旗昌洋行的股东,代表伍氏家族投资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柏林敦和密苏里河铁路,并成立了美国股票投资公司,投资阿尔巴尼和波士顿矿业公司。福布斯因此成为美国“铁路大王”,晋身波士顿名门望族之列。他也是2004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福布斯·克里的曾外叔祖(母亲一系)。

  十三行行商无疑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一群人,不过并非每个行商都能身家巨富。1795年,十三行商人石中和拖欠外商巨额贷款,被迫变卖家产偿还,但家资不抵外债,依然欠银近60万两。此案报到北京后,石中和被发配伊犁。1796年,十三行总商蔡世文因欠50万两债银而自杀。1810年,会隆行郑崇谦、达成行倪秉发欠饷银,拖欠东印度公司及散商巨额债务而被官府撤办,并发配充军。除此之外,行商还必须以捐输、报效、贿赂等方式,向朝廷孝敬大笔银子。广州十三行曾经因为皇帝的勒索,成立了一个公所基金,每名行商都要把利润的10%放到基金里,以供孝敬皇室。其账目显示1807年基金向嘉庆帝上贡5.5万两,为军费捐了6万多两,为治理黄河捐了将近13万两,向户部上交5千多两,为京城的官员们行贿用了20万两。从1807年到1813年这短短的六年时间里,公所基金总共支出了将近500万两银子,这当中,还不包括直接向商人们勒索的银子。比如行商潘喜官,一次就捐了10万两,其他人自然也少不了。十三行年上缴税银超过百万两,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皇室的经费,通过粤海关输送宫中,而皇室每年开销白银约在60万两左右。据皇家档案记载,皇帝把十三行作为财源滚滚的银库,常亲自审查经费的解交情况,如有出入就拿粤海关问责。有多位粤海关监督因亏空钱粮,被皇帝革除问罪。十三行和粤海关也就有了个别称“天子南库”。

  除了民间贸易,广州十三行还是皇宫采办的重要来源,提供了大量的珍奇洋货,时称“采办官物”。其中多为紫檀、象牙、珐琅、鼻烟、钟表、仪器、玻璃器、金银器、八音盒、毛织品及宠物等。洋行商人根据帝后的具体要求,按照内廷出具的式样逐件采买,分别由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和粤海关监督每年进献四次。除承担固定的采办义务外,洋行还随时置办皇室所需的日用洋货。1729年,洋行奉命觅购内廷配药所需,在当时属稀有洋货的伽楠香40斤。承办者无不战战兢兢,一个月后终于买足凑齐。1765年,军机大臣传来的一道谕旨,广州洋行便要为宫廷内务府采办进口紫檀木7万斤。乾隆时期对西洋钟表的痴迷达到巅峰,仅1784年便由粤海关进贡了130件。乾隆对西洋器物的痴迷,也是其在全国实施闭关自守政策,而惟留广州一口通商的原因之一。

f9bd1e5ace4fe4b07b982f0c98037627.jpg

      1882年,印度巴特那(Patna),英国公司设立的鸦片仓库。这些硕大的圆球即鸦片成品,每颗重3斤,一个木箱装40颗。巴特那位于印度东北部,紧邻尼泊尔和孟加拉。巴特那附近方圆200公里范围,均是罂粟种植区。所出产鸦片被称为“公班土”。

鸦片贸易——英国人如何扭转贸易逆差

  在与十三行进行贸易的外国商人中,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中英贸易起自明末,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第一次来到中国,1685年获得在广州开设商馆的权力。早期英国商品在中国根本没有销路,英国第一艘来华商船没有卖出一件商品,却靠兑换6.2万块西班牙银元赚取大笔利差。1722-17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到广州的四艘商船,所载货物90%以上是白银。到英国工业革命初期,棉纺织业大为发展,但在中国仍然没有什么销路。而英国却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纸张、珍珠等商品。尤以茶叶最为大宗,1770年前后达到每年508.7万斤,1804年达到2672.9万斤,由此导致英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1792-180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进货达2700万英镑(一镑约合白银3两),而出口到广州的货物只有1600多万英镑,贸易逆差达1100多万镑(约合3300万两白银)。据1801年数据,当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资产1540万英镑,负债539万英镑。唯利是图的英国人,当然不会甘心长期处于这种不利局面。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商人找到了两种商品——棉花和鸦片。棉花主要产自埃及和印度,但埃及的运输成本导致英国人无利可图;即使印度的棉花也获利微薄;而产自孟加拉的鸦片却有暴利可图。

  鸦片古称阿芙蓉,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便传入中国,主要用作药品。明万历三年(1575年),由西班牙商船运至菲律宾的美洲烟草和烟斗,经漳州月港传入中国。烟民将鸦片混入烟叶吸食,成瘾难戒残害身体。因获利丰厚,烟草种植逐步传遍全国,导致崇祯12年下达禁烟令,种烟者以死罪论处。到康雍乾时期,因烟民泛滥,清廷屡次下达禁烟令,烟民转而吸食起了纯鸦片。1757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战役中,出兵2900人,进攻法国人控制的鸦片产地——印度孟加拉。仅以死伤72人的代价,击溃了4万孟加拉军队,抢掠孟加拉国库,控制鸦片贸易,为英国征服整个印度铺平了道路。也是在这一年,乾隆帝因“洪任辉事件”被迫实施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中英贸易窗口,但鸦片当时作为药品,不在禁止交易之列,每箱仅抽税3美元。

  在1767年前,每年由孟加拉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过200箱,每箱约60公斤。1773年,英属孟加拉总督赫斯廷斯实施鸦片专卖制度,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了鸦片专卖权。由东印度公司向罂粟种植户支付定金,种植户将收获的罂粟膏全部卖给公司进行提纯,再打上标记运到印度加尔各答拍卖。大量鸦片被英国和印度走私商人运至澳门的鸦片堆栈囤积,再用小船载至广州黄埔附近。商人自行赴广州商馆与中国走私贩交易,达成交易后交给中国人一张票据,由他们至船上提货转运,或武力闯关或贿赂清廷“缉私巡船”走私入境。

af18837f7f76ff2a0e6bd4822745d002.jpg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中国,他们获悉北京人口数是300万,光是都城(鞑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积也超过了1平方英里,比当时刚刚扩建的伦敦城还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纪世界最大城市。随使团来华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 1767—1816),回国后创作了50幅描写中国风情的画作,称为《乾隆盛世图》,于1814年在伦敦出版。

马戛尔尼——试图敲开中国市场大门

  1792年(乾隆57年),英王乔治三世以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派遣特使马戛尔尼勋爵率团出使中国。其主要目的便是请求清廷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和租界,减免货物课税,以扭转英国对华贸易逆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国表示愿意遵守清政府禁止鸦片的政策。乾隆对该使团非常重视,但因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仪,双方争执不下。乾隆最终对英国人提出的通商要求予以拒绝。马戛尔尼带来的地球仪、望远镜、燧发枪等礼品,虽然已有技术进步,但由于康熙时期已传入宫廷,乾隆对这些儿时的玩物,并没有引起重视。然而这些横行世界各地,日渐骄横的英国人不是这么好打发的。179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将运载300箱鸦片的商船开到了广州黄埔港。

  1796年(嘉庆元年),清政府下令停征鸦片税,严禁鸦片进口。同年鄂川陕等省爆发大规模的白莲教暴乱,清政府历时9年,调集16省军队,消耗军费2亿两白银(相当于4年财政收入),死伤数千万人口,才将白莲教镇压下去。清王朝由此元气大伤。镇压白莲教导致嘉庆朝国库空虚,乾隆59年国库还有存银7147万两,到嘉庆九年(1804年)剿灭白莲教,国库存银仅剩下2164万两。趁着中国战乱期间,英国人的鸦片贸易做得风生水起。1799年两广总督觉罗吉庆明令禁止进口鸦片,黄埔的鸦片商全部转移到了澳门。通过走私途径流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依然猛增,到1800年达到4500箱(270吨)。1807年,东印度公司低级大班乔治•巴林,创立巴林行,代理鸦片生意。1813年拉英国鸦片贩托马斯•颠地入伙,改称颠地行。这家洋行,就是后来闻名亚洲的宝顺洋行,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发起股东之一(1866年在席卷全球的棉花泡沫危机中破产)。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败北,英国作为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得到巩固。英国商人对于扩大中国市场的呼声日益强烈,进而促使英国政府派使团访华,再次试图打开中国门户。1816年2月,英国政府指派阿美士德勋爵率团访华,同年8月抵达北京进行通商会谈。但在觐见嘉庆皇帝前,因不肯行跪拜礼,被嘉庆驱逐离京(此人后来获任印度总督)。通商会谈失败后,英国商人的走私活动更加猖獗,鸦片成为大宗的走私商品。到1824年(道光四年)扩展到12639箱(758吨);1830年增加到19956箱(1197吨)。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失去了鸦片专营权,美英商人走私鸦片活动更加疯狂,1835-1839年竟高达37000箱(2220吨)以上。鸦片贸易成为英国人发财的重要来源。1813年一箱产自印度巴特那的“公班土”成本仅237卢比,在中国的卖价高达2428卢比。这样高的暴利,在世界贸易史上是空前的。英国人靠着鸦片,不但抵消了贸易逆差,而且成为英属印度殖民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1829年仅鸦片税收就超过100万英镑,占政府岁入的1/10。英国东印度公司又以拍卖鸦片获得的巨额资金,从中国贩运茶叶至英国,使得英国政府每年增加了数百万英镑的茶叶税收(关税率100%),鸦片战争后甚至达到年均520万英镑,占英国财政收入的8.7%。

1ff220feaaf131397058b8e93804c163.jpg

     1837年在广州和澳门出版的一份介绍中国的杂志上,描述了吸食鸦片的富商之子如何从健康、富足到痛苦、贫穷的过程。他们斜躺在豪华的沙发里,嘴里叼着烟枪,形容枯槁,面呈死灰,完全没有一点活力。他们的田产和房屋在烟雾升腾中化为乌有。

白银流出——鸦片贸易支撑英美工业化

  鸦片贸易如此暴利,引得刚刚独立建国的美国人也横插一脚。1776年7月美国宣布独立,独立战争一直打到1783年。独立后的美国受到欧洲国家贸易禁运,国库空虚,商品紧缺。1784年2月(乾隆49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受美国政府委派从纽约驶往广州,开始了中美贸易。此次航行美商获利达3万美元。随后中美贸易不断扩大,1787年,一艘从事茶叶买卖的货船在中国购置价值8000美金的货物,到美国东海岸落地之后可以卖到12万美元。但没多久美国人就被英商丰厚的鸦片贸易利润所吸引。由于英国人垄断了印度鸦片产地,美国人只得另外寻找货源,最终在土耳其发现了鸦片。这里的鸦片质量低劣,被称为“金花土”,不过胜在价格低廉。1805年,三艘美国商船装上鸦片驶往中国广州,由此开始了美国对华鸦片贸易。1817年美国人又在波斯(伊朗)发现了鸦片产地,使得美国对华鸦片贸易后来居上,超过了荷兰、葡萄牙,仅次于英国。鸦片走私甚至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连美国驻广州副领事都牵涉其中。

  美国人从鸦片贸易中攫取了巨额利益。据《19世纪美国对华鸦片侵略》统计:在1805年至1837年间,美国商人运入中国的鸦片超过1.8万箱(1080吨),价值超过1070万两白银。这些白银再采购中国丝绸茶叶运至美国,让普金斯(T.H.Perkins)、约翰·顾盛之类的美国鸦片贩子一夜暴富。其中美国“贩毒大王”普金斯,于1818年与广州罗塞尔洋行(旗昌洋行前身)合作,从波斯武装运送1350箱(81吨)鸦片至中国,数量仅次于英国东印度公司。1824年,罗塞尔洋行改名旗昌洋行,成为美国在华最大鸦片贸易商。美国第3任总统杰斐逊的外孙女,就在1825年嫁给了旗昌洋行的合伙人库里爵(琼记洋行创始人)。普金斯洋行大班约翰·顾盛,在华经商30年,靠贩卖鸦片积聚了60万美元的资产,后来回国投资,去世时财产达240万美元。他的堂弟凯莱布·顾盛,在1842年被第10任美国总统泰勒派至中国,乘鸦片战争之机,逼迫清廷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843年甚至被泰勒提名为美国财政部长。

  美国商人约翰·雅各布·阿斯特,自1800年起开展中美贸易。他从美国西北海岸收购毛皮,运至土耳其换取鸦片,再把鸦片运到中国广州,换成丝绸瓷器运回美国,一次获利达数十万美元,阿斯特也是伍秉鉴的商业伙伴。这种三角贸易让他垄断了美国皮毛生意,并转而投资房地产。到1820年,阿斯特在美国纽约投资的房产超过500万美元,是纽约最大的地主之一。到1848年阿斯特去世时,他留下了高达2000万美元的巨额财产。要知道当时普通美国人的月薪不过几美元而已。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里买下214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花了1500万美元。1867年美国从俄国手里买下152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也不过花了720万美元。由此可见阿斯特是何等巨富。在美国《福布斯》杂志排出的美国历史富人榜中,阿斯特的家产约合今天的1101亿美元!排名第四,仅次于洛克菲勒、卡内基和范德比尔特,比尔盖茨仅仅排名第13位而已。正是对华鸦片贸易造就了美国第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这些掠夺来的巨额财富,在美国迅速转化为工业资本,有力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发展。

  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据在大清海关任职的美国人马士(H.B.Morse,1855-1934)统计:在1800-1838年间,由英国和美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总计42.2676万箱(折合25360吨),价值2.39亿两白银。这笔鸦片重量折合6.8726亿两,足够当时(1840年)中国4亿人口,每人抽上将近2两鸦片。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包世臣记载,仅苏州一城鸦片吸食者多达10万人。鸦片如此泛滥,不但摧垮民众身体意志,而且使中国从白银流入国,骤然变成了白银流出国。据统计:在1700-1823年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入中国的白银,估算为5387万两。1728-1794年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中国的白银,估算为1554万两。1719-1799年间,除英荷以外其他欧洲国家共派466艘商船至中国,流入白银估算为3853万两。1805-1840年间,美国商船输入白银6148万两。根据以上估算,在1700-1840年间,从欧洲和美国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是银元)总量超过1.7亿两(折合6335吨)。这些白银同样都源自秘鲁和墨西哥的银矿,它们通过欧亚商品贸易流入中国,部分又通过鸦片贸易走私出中国。此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英国人一面强迫印度人种鸦片,收购提炼后输往中国,一面又向印度大量倾销棉纺织品,利用印度农民种植鸦片的收入,为英国工业化寻找市场,形成了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链。大量流入的鸦片烟茶资本,解决了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瓶颈和倾销市场,最终将英国推上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宝座。而英国人借着工业化武装起来的军队,将炮口对准了中国。

6519c59278947834d21655fe98c7906c.jpg

     清代前五帝钱各一枚。嘉庆以后,随着鸦片入侵白银外流,制钱日益泛滥,产铜不敷使用,铸币质量沦于低劣。

金融失控——铜钱贬值激化社会危机

  在1799年乾隆死后不到40年时间,随着白莲教暴乱和鸦片贸易的大肆泛滥,清朝从康乾盛世的顶峰,迅速栽入难以自拔的谷底。鸦片贸易导致中国财富大量外流。以1830年(道光十年)为例,当年英国输入中国商品总值2110.7万西班牙银元,其中鸦片就占了1222.3万银元;中国输出商品总值1304.9万银元,对英贸易逆差达805.7万银元,约合592万两白银,甚至超过清廷全年关税收入。仅1834-1838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即高达3105万两白银,高峰时期年入超近千万两白银。在这个贸易循环中,英国人用印度鸦片从中国人手里换走了真金白银和实物商品,实际掏空了中国的国民财富。同时,随着中欧贸易的展开,大量西班牙、荷兰、法国、墨西哥铸造的银元流入中国。由于清代铸造的银锭成色各异、交易时需要称重折算,使用非常繁琐,大量欧洲银元便直接成为中国流通货币。欧洲商人从中找到了漏洞,趁机用低纯度的外国银元大量兑换中国的“足色纹银”,再将中国白银运至欧洲重新铸造成银元,运回中国反复兑换。如此辗转交易获利颇丰。

  据经济学家石毓符估算,每兑换1元洋钱,中国要吃亏11%以上,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仅1775-1800年间,欧洲流入中国的银元高达3738万元,多用于套换金银,牟取暴利。连嘉庆四年查抄和绅家产时,都能抄出洋银5.8万元。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曾暂停铸造银币,进一步推高银元价格。据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估算,整个清代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累计有12亿元以上,从中国流出和熔毁的约八九亿元。到1870年以后,法、德、美、日、墨等国陆续废除银本位制,确立金本位制。大量廉价欧美银元流入中国,进一步加剧中国白银贬值和财富外流。据1910年清政府统计,当年中国流通外国银元多达11亿元,仅墨西哥银元(鹰洋)就多达4亿元。无法控制白银流通量,使得中国的铸币权实际被外国控制。直至1935年民国政府才废除银本位制,比日本晚了38年。期间流失财富数以亿万计。另一方面,在失去货币控制权的情况下,要想推动工业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清代实行的是白银铜钱双币制。乾隆前期,一两白银只能兑换700文制钱(方孔铜钱),为了达到银钱1:1000的兑换率,乾隆铸币量比雍正时期提高了一倍,再加上云南铜矿产量大增(年产5000吨以上),年铸钱超过7-9亿枚。到乾隆36年,一两白银已值铜钱1200文。米价也从康熙初年的600文一石,涨至乾隆后期的2000多文。到嘉庆道光年间,继续大量铸造铜钱,白银却随着鸦片贸易外流。到1838年,一两白银已值铜钱1638文(1850年达到2230文)。光绪年间引入机器压制铜钱,数量更加失控。银贵钱贱实际加重了民众的税赋负担。虽然康熙雍正时期即出台了“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控制田亩赋税的国策,但农民百姓平时收入多为铜钱,缴纳赋税时需折算成白银,实际纳税成本成倍上涨。各省拖欠赋税日多,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另外随着清代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农田集中度迅速下降。日本传统是只有长子能继承父母遗产,依靠长子继承制维系住社会基础——“家”的核心。而在中国,父母死后几个子女分家,几代下来造成人均田亩越分越少,农民生活陷入贫困。地主官僚趁机兼并土地,压榨雇农。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赤贫农民缴不起租税,就只好逃亡。逃亡的流民要受到追查,为了保卫自己,于是结成集团,流民很快就会变成“流寇”。再加上紧随而来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便彻底改变了中国国运。

b32c47a9095d33de7fece285f564ff7f.jpg

    鸦片战争前上海吴淞港外的英国鸦片趸船,小艇从趸船上分装鸦片转运走私入境。该图为英国随军画师所绘制。趸船(读音盹),为无动力的矩形平底船,常靠泊近岸作为水上仓库,每艘可载鸦片1000箱以上。这些鸦片船只对中国的危害,远胜于军事入侵。

道光禁烟——鸦片缘何越禁越多

  对于鸦片的危害,清廷早有认识,并曾出台了一系列禁烟令。雍正七年(1729年)对贩卖鸦片者处以发边充军,对开设鸦片馆者杖刑流放。乾隆45年(1780年)再发禁烟令,嘉庆元年(1796年)禁止进口鸦片,嘉庆四年(1799年)全面禁止国内种植、进口、吸食鸦片。1809年,两广总督百龄下达禁烟令。但是面对鸦片惊人的暴利,这些禁令很快失去了作用。1815年,两广总督蒋攸铦严厉查禁鸦片,对过往澳门商船进行逐船检查。由于鸦片贸易是澳门经济支柱,澳门葡萄牙当局公然设立了一个“贿赂基金”,每箱鸦片抽取32两白银,专门用于贿赂中国官员。仅是这笔贿赂基金,年征收额就高达8万两白银。因葡萄牙当局有意排挤英国商船,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贸易转移到了广州黄埔,由英国军舰护航,公然对抗清廷检查船只。

  1820年9月,61岁的嘉庆帝驾崩,由39岁的次子旻宁继位,成为清代第六个皇帝,年号道光。恰逢两广总督阮元上奏查获五起贩卖鸦片案件,借“叶恒澍案”以禁烟不严为罪名,弹劾十三行商首领伍秉鉴。结果伍秉鉴被摘去三品顶戴,广州再次展开严厉禁烟。1821年11月,十三行发布公告,凡停泊广州的鸦片走私船请即刻退出,否则报官查缉。四艘英国鸦片船(其中3艘属于马地臣)随即离开广州,退到了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从此,鸦片贸易又从黄埔转移到了伶仃洋上。伶仃洋是珠江的入海口,官府巡船却很少到此查缉。这些载重250吨的浮动仓库式鸦片船(又称趸船),成了英国鸦片贩子理想的巢穴。从1825年开始,伶仃洋鸦片基地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此广东政府并非一无所知,但因受鸦片犯贿赂及逃避责任,历任官员一直向朝廷隐瞒实情。在1826年,两广总督李鸿宾设立巡船查禁海上鸦片,起初有些震慑作用,后来每月接受3.6万两规银贿赂,干脆成了鸦片走私的保护者。直至1831年,才由湖广道监察御史冯赞勋,向朝廷奏报鸦片走私情况。此后道光连下两道上谕,要求广东官员杜绝鸦片根源,但一直遭到敷衍搪塞。所谓天高皇帝远,广东官员同流合污,导致伶仃洋鸦片走私更加肆无忌惮。装备侧舷炮的英国鸦片船,甚至连官府水师船只都难以奈何。

  1832年7月1日,英国鸦片商人渣甸和马地臣两人,在广州租用十三行会馆,合伙成立了渣甸·马地臣行。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怡和洋行(又称渣甸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现为香港怡和集团,2010年收入300亿美元)。渣甸洋行成立后,决定走出珠三角,将鸦片贸易直接伸向福州、宁波、上海、威海、天津等中国沿海地区。仅1833年的一次试探销售,就从北方带回了18万两白银的鸦片销售款。也是在1832年,英籍犹太商人大卫·沙逊,在印度孟买设立了沙逊洋行,经营纺织品和鸦片。1833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特权的法案。大批英国散商涌入广州进行贸易,控制了半数中英贸易量。沙逊家族则全力将印度鸦片输入中国市场(他的儿子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鸦片贩子)。到1836年渣甸洋行已经组建了一支包括20多艘趸船、飞剪船和双桅帆船在内的鸦片贸易船队,横行中国沿海。

  1837年6月28日,18岁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仪式(在位时间长达64年),日不落帝国已经冉冉升起。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中国芜湖,一个叫叶赫那拉·杏贞的小女孩才2岁。没人会想到,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女人,能够影响19世纪的世界局势。此时面对鸦片走私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一场史无前例的禁烟风暴即将到来。

6da6b599a7c0a20ddc43fdc4b0eee410.jpg

     道光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的诏书,及道光帝给林则徐的上谕,令其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虎门硝烟——林则徐逼上台面

  1838年6月2日(道光1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帝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痛陈鸦片对白银外流之害,提出对吸食者给予1年期限戒除,否则处以死罪;并建议实施五家连坐制,一人吸食全体株连。道光拿捏不定,将此折下发各省督抚进行讨论。参与辩论的满汉大臣共29人,赞成严厉禁烟的只有8人,其中以两江总督陶澍和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首。大部分官员都主张禁毒应从源头抓起,以查禁走私贩运为主,因为不可能将200多万吸毒者都处以斩首。林则徐指出:若不禁烟,几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经过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等人集体商讨,提出禁烟措施39条,即后来的《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条例规定所有吸毒者必须在一年半内戒除,否则判处绞监候(死缓);鸦片贩、开设烟馆者及包庇毒贩的官员,一律判处死刑。提供鸦片货源的洋人均判处死刑(外国人尚未获得治外法权)。可以说这是世界第一部禁毒法律。措施有了还需要有人去执行。为了打破鸦片源头——广东利益集团,道光能用的人选有四个:直隶总督琦善、两江总督陶澍、湖广总督林则徐和云贵总督伊里布。其中陶澍身体有病,满人操守不好,贪污严重,那么洁身自好的林则徐就成了唯一人选。而林则徐本不愿意趟这个混水,明眼人都能看出鸦片无法禁绝,根源就是广州海关受贿稽查不力。而粤海关受贿收入,部分流入皇帝私人府库,利益盘根错节,谁人敢查?

  1838年10月,道光帝召林则徐入京,一连八次召见,商谈禁烟事项。为了表示决心,将吸食鸦片的庄襄亲王奕贲和辅国公溥喜革去爵位,将主张弛禁论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撤职查办,并赐林则徐紫禁城骑马,考虑到他不太会骑马,又改成了坐轿。考虑到林则徐跪在地上不舒服,每次召见都给他铺上毡垫。如此圣恩隆重令其感激涕零。12月31日,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衔,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禁烟。全国由此掀起禁烟高潮,各省收缴烟土、烟具、封闭烟馆、缉拿烟犯、铲除罂粟花苗。共收缴烟具39468件,拿获贩卖和吸食烟犯4111名,铲除罂粟田240余亩。

  1939年3月10日,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抵达广州,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通力合作下,发布道光帝圣旨,查封烟馆,逮捕烟贩,公开绞死中国烟贩头子冯安刚。3月19日林则徐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对英国商人下达最后通牒,限期三日内交出全部鸦片,并签“切结书”,声明以后不贩鸦片。但英国烟贩以为交出少量鸦片便能应付了事,就象征性地交出1037箱(62吨)鸦片。3月21日林则徐下令包围十三行商馆,350名外国人被困,与外界断绝通信。3月22日下令缉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颠地意图逃走,被邓廷桢活捉。英国商务总监义律,听到商馆被围,急匆匆地从澳门赶到广州,使尽了讹诈狡赖手段。林则徐向义律发出最后通牒,3月28日义律最终屈服,同意交出20283箱(1217吨)鸦片。不过义律留有后著,他不让烟贩直接将鸦片交给林则徐,而是先交给他,再以英国女王陛下政府的名义交出,将此事件升级为中英两大帝国的冲突。到5月18日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合计1188吨。5月23日,颠地等英国鸦片贩子被驱逐出境,次日义律将其他英国人撤至澳门。

  从6月3日起,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集中到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成箱的鸦片被倒入两个15丈见方的石灰水池里煮沸销毁。整个销烟活动持续了23天,每天都有上万人围观,见者无不拍手称快。大批驻广州的外国人也前往参观,其中没有一个是英国人。虎门销烟共毁禁鸦片1188吨,价值990万两白银。这些鸦片足够3800万人每人吸一两,可见其危害之烈。为了防止英国军事报复,林则徐调兵加强广东福建海防措施。

380f879a1dd9166c5d2f74df8fe22237.jpg
1841年,英国随军画师绘制的鸦片战争画册。

鸦片战争——以保护英国人权为名轰开中国国门

  1839年6月20日,就在虎门销烟接近尾声时,被林则徐赶走的英国鸦片商船聚集在香港尖沙咀海域。船上的英国水手上岸酗酒,和尖沙咀村民发生冲突。英国人捣毁一座神龛,引发斗殴,结果村民林维喜重伤死亡。义律赶到出事现场,为掩饰真相,他指使另一村民刘亚三给予死者家属1500元,换取隐瞒林维喜死因。林则徐感到可疑,于是命新安知县查办,结果真相大白。林则徐要求义律交出凶手,遭到义律以治外法权为由拒绝,并要求自行审判。林则徐当即找人翻译瑞士法学家撰写的《万国公法》,查明义律根本没有治外法权。8月12日,义律在英船上开庭,对五名凶手轻判罚金和监禁后,便送回英国监狱服刑,事后才通知中国官方。

  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中英贸易,派兵开进澳门,驱逐英国人出境。9月5日义律派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英国间谍)与林则徐进行谈判,要求解除禁令,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下午两点,义律发出最后通牒,得到的是置之不理。3点,英国军舰向封锁的中国战船开火,以图突破封锁。武装冲突之后,因为鸦片来源减少,鸦片价格飙升。此后中英双方武装对峙长达三个月,英军不断增兵,与中国水师陆续发生冲突。10月1日英国政府决定派遣舰队至南中国海。至11月林则徐向朝廷奏报称“七战七捷”。道光帝于12月下令禁止广东口岸的全部对外贸易。1840年1月5日,林则徐奉命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1月15日,英国军舰反向封锁珠江口。此时,英国鸦片贩子渣甸、马地臣(渣甸洋行首脑)已经返回英国,联合工商界人士及外交大臣巴麦尊,对政府施压,煽动英国对华开战。  1840年1月1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称其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王室尊严,呼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1月18日,林则徐向维多利亚女王发出《谕英国国王书》。质问女王明知鸦片有害,还要在印度种植鸦片对华输出。通知其中国已经通过《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要求英国放弃鸦片贸易。同年2月10日,维多利亚女王举行大婚典礼,时年21岁。沉浸在新婚快乐中的女王并没有耽搁国务,她签署了一份文件,同意拉姆内阁任命56岁的懿律(义律的堂兄)为英国全权代表和英军总司令,准备率兵远赴中国作战,并将配合内阁说服国会,通过对华战争法案。

  4月7日,英国议会下院对此进行激烈辩论,59岁的国会议员斯当东男爵(12岁时曾随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以鸦片贸易不违反国际法和保护英国“人权”为名,支持对华开战。4月10日,英国下院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对华出兵及军费法案,要求英商在华损失必须得到赔偿。一个月后,议会上院一致通过了上述议案,最终决定发动鸦片战争,对中国进行“远征”。5月9日夜,林则徐派火舟10艘主动出击,焚毁英国船艇11艘。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8艘及陆军4000人、海军3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广东海面。根据英国政府的训令,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英国舰队攻击厦门时,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败。

  见福建沿海防范严密,7月6日,懿律趁着其他省份疏于防范之机,率舰队北上浙江,攻陷定海县城(今舟山市),作为前进基地。7月12日,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讹诈清廷。原本主战的道光帝,见英舰威胁京畿,连忙派大学士署直隶总督琦善赴天津大沽议和。8月20日,道光令琦善明确对懿律表示:只要英舰返回广州,朝廷一定查办林则徐、邓廷桢等人。英国军舰于是撤回广州。道光随即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谈判。9月28日,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问罪(后充军新疆伊犁)。11月29日琦善抵达广州,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提出重开商埠、赔偿烟价和兵费、订定税则和治外法权等14项要求。消息传至京师,道光十分愤怒,要求停止谈判,英国人决定以战迫谈。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船只损毁11艘。琦善见英军船坚炮利,被迫派鲍鹏去穿鼻洋(广州虎门口)向英军求和。1月25日,琦善与义律擅自拟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并未盖章生效)。道光视琦善擅自割让香港为奇耻大辱,令抄家革职问罪(抄出白银1805万两,田地2561217亩),然后命奕山、隆文继续增兵广东。但英国人先下手为强,于2月23日进攻虎门靖远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奋力抵抗,最终不敌。

0ba4374db13c955fbf30e43558c249c5.jpg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停泊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HMS Cornwallis)上,被迫签署《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英国鸦片贩子赢了,胜利者会受到审判吗?

南京条约——百年瓜分盛宴开幕

  1841年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夜袭火烧英船。次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万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奕山竖起白旗求和,签订《广州和约》,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光是伍秉鉴就捐了110万元。英军收钱后也撤出广州。期间广州反英情绪炙热,爆发三元里抗英事件。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英国政府则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割让的香港被批评为“鸟不生蛋之地”,没有达到开放商埠的目的,义律因此遭到撤换,英国政府决定扩大战争。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定海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该战平息后,英军短暂休兵。1842年1月,转攻台湾中部,遭台湾道姚莹及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击退。

  此后英军再度重兵集结,攻打长江门户吴淞(上海),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吴淞失守,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37人伤129人,旗兵死约600人,副都统海龄自杀。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受军事占领。镇江被占领后掐断了清廷漕运咽喉。道光帝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为钦差大臣,与英军交涉议和。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英国特使璞鼎查威胁限日定议,否则发炮攻城,耆英和伊里布只好全面接受英方提出的条款。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被逼割让香港,赔银2100万银元,开放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大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英国人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等。1843年10月8日,中英签署了《虎门条约》,重新规定了英国所享有的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其他国家见中国软弱可欺,纷纷与中国签订更多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与中国签订《黄埔条约》,享有领事裁判权和传教权等。从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而鸦片贸易更加难以控制,1850-1854年增加到每年50400余箱,1855-1859年又增加到每年64200余箱(3852吨)。

  自此,中国——这个当年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由于清廷无力保护国家利益,成了欧美国家瓜分的肥肉。贸易自由、国际公法、人权保护,成了西方国家瓜分中国的堂皇理由。这场瓜分盛宴整整持续了110年。直至1953年中国人有能力在朝鲜战场上击败美国人为止。期间亿万人头落地,无数财富化为乌有,中国从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跌至人尽可欺的深渊。直至今天,欧美国家仍然横行世界各地,玩着这套以“民主人权”为旗号,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以“弱肉强食”为规则的灭国游戏。

  附:鸦片战争中的英国舰队
http://60.250.180.26/theme/theme-47/47-index.html

ac57695c033db1b5f0d96077727d465c.jpg

  1905年前后拍摄的广州粤海关验货厂,中国海关重要职位均被外国人把持,对中国工商业发展造成致命打击。中国,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至此已经奄奄一息。

         未完待续——请见第九篇:晚清工商业萌芽缘何失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