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隆中对》点评及对越南抗法战争的战略指导——《毛泽东年谱》札记之九
东汉末年,心怀天下的刘备三顾茅庐求教于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诸葛亮为他设计了争天下的战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隆中对》战略。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刘备趁赤壁之战的胜势夺取荆州,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又西占益州。他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与诸葛亮率主力经营蜀地,初步实现了《隆中对》的战略。
建安二十三年(西元218)后,关羽“将荆州之军”征战宛、洛威胁曹魏,刘备“身率益州之众”进攻汉中,诸葛亮则留守成都巩固后方,这也符合《隆中对》的战略。
然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谋划所要达到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预期最终落了空。对此,毛泽东主席曾高屋建瓴地进行过分析。
据 《毛泽东年谱》记载:西元1953年10月17日“晚九时半,同即将赴越南的韦国清谈话。毛泽东说:……《三国志》里有很多战例,蕴含着很深的战略战术。三国时代,刘备终不能取天下,首先是因为误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隆中对》,其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本身就有错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指出《隆中对》本身隐藏着的战略失误:蜀汉在争天下的过程中,“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乃至“三分兵力”,始终没有集中优势兵力于战略重点方向。应该说,《隆中对》战略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有其成功之处,但后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脱离了实际。所以毛主席指出其“安得不败?”
毛主席此次评论《隆中对》是在与韦国清的谈话中,韦国清当时被任命为中国驻越南民主共和国军事顾问团的总顾问,待命启程,毛主席是在借历史而指导现实。
《毛泽东年谱》载:毛主席评论完《隆中对》后对韦国清说:“去年这个时候,胡志明、长征来北京,我们向他们提出的先攻西北、上寮再逐步南进的战略方针,他们是接受了的。”毛主席对越南抗法战争进行了战略指导。
毛主席与韦国清谈话后两个月,西元1953年12月,在越南北部重镇奠边府,越共动用四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共四万余人合围法国侵略军精锐部队,西元1954年3月19日发起进攻,战至5月7日,全歼法国守军一万六千万余人。奠边府战役,在越南抗法战争乃至整个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五国以及马来西亚西部)反殖民侵略斗争中具有重大的转折性意义:战役结束后三个月,代表法国殖民者彻底溃败的《日内瓦协议》签署,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控制了越南北方,老挝、柬埔寨也摆脱法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中南半岛的形势进入了历史新阶段。而对奠边府战役进行实际战役策划和战役指导的,正是带着毛主席确立的战略方针前往越南的、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