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中国1964年即研究反导工程

作者: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2-06-21 10:56:05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资料图:中国640反导工程反击1号拦载导弹

  新华社记者 陈辉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本土上空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震惊世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次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与中国一贯奉行的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一致的。

  什么是反导系统?这要从1972年前苏联和美国签署的一项双边反导条约——《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说起,条约中规定:反弹道导弹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

  中国反导系统首次亮相

  1月11日中国反导拦截试验后,由外交部首次向世界公开。

  据专家介绍,反导弹拦截技术按发射地分为陆基、海基和天基,分别指反导系统在陆地、海上和天空发射。根据弹道导弹飞行轨迹,按照拦截时机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初始段防御系统,也称“助推段”防御系统。它是指在助推阶段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一般是导弹发射后、尚未投放弹头的数分钟内进行拦截。

  二是“末段”防御系统。它是指在弹道飞行最后阶段,即在来袭导弹在进入大气层并即将击中目标时,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

  三是“中段”防御系统。它的拦截范围是以上两者之间的广大区域,旨在对脱离导弹弹体后尚未再入大气层、处于太空飞行状态的来袭弹头进行拦截。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导弹拦截试验均为末端拦截试验,因为进行中段拦截的技术要求更高。

  所谓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就是发射拦截弹直接撞击摧毁来袭弹,它主要由拦截器、传感器和战斗管理系统组成,用来对敌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陆地上发射拦截器,在敌方系统弹道导弹尚未到达本土之前,将其拦截并将其摧毁。

  和“反击”拦截弹相配套,二院下属的第210所积极开发“先锋”系列反导大炮,内部代号为“640-2”。最初,第210所试制的超级大炮采用140毫米口径滑膛炮,然而试验发现该炮威力过小,不足以摧毁高速飞行的弹道导弹,于是设计了威力更大的超级大炮,新炮口径达420毫米,可发射160千克重的火箭助推弹头。20世纪70年代初,“先锋”大炮进行了一系列试射。虽然在射程上满足要求,但射击精度不太理想。1977年,“先锋”大炮计划被中止,1980年3月被最终取消。

  这次反导试验,中国采取的就是陆基中段拦截。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拥有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中国这次试验成功将大大提升保卫本土的能力,并对世界范围内导弹拦截技术产生制衡效应。

  外电评论,中国计划构建的反导系统的规模庞大,除了卫星、预警雷达、远程防空导弹外,可能还包括中近程防空导弹、战斗机、高射炮、预警机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试图以构建反导系统为契机,将全部可用于防空作战的武器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以首都为防御核心区、技术复杂的多层次空天防御系统。

  毛泽东拉开反导序幕

  早在上世纪毛泽东主席就为了中国拉开了反导序幕: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战略武器问题汇报时指示:“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196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钱学森时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中国反导研究项目被确定为“640工程”。

  中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始于“反击一号”,是当年七机部二院负责的项目。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了“640工程”会议,正式提出了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包括反导拦截弹、反导大炮等攻关项目。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分别研制了“反击一号”到“三号”的全系统和“先锋”系列反导大炮。1971年到1979年8月“反击一号”和反击二号”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验,虽然不很圆满,但初步建起一个能够防止弹道导弹打击的区域。

  1986年3月,中国4位最具声望的国防专家上书,提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纲要”,即著名的的“863计划”,其中重启导弹防御研究也列在其中。

中国70年代反导拦截弹研制的“反击1号”

  中国宣布这次反导试验达到预期目的,标志着包括信息处理、侦察预警、拦截武器、武器传输、制导精度和反应速度在内的反导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