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来意|毛主席关注下一代:要把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五的娃娃带好!
众所周知,毛主席对下一代的关心是倾心倾力的,尤其是对少年儿童。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在邯郸听取河北省委领导人以及河北一些县委书记的汇报,在谈到农村人民公社建设托儿所教育孩子问题时,他说:
“是搞钢铁,搞棉花、小麦重要?还是孩子重要?这是涉及下一代的问题。托儿所一定要比家里好些,才能看到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这是一个大事。每个省、地、县都要注意后一代的问题,我们再干几十年,总要他们来接替吧!要把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五的娃娃带好。”
毛主席对少年儿童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他视之为人生楷模的梁启超,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少年中国说”,深深地影响了毛主席那一代人,文章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湖南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毛主席在“讲堂录”里写道:“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在“体育之研究”文章中批评了当时偏重儿童智育教育而忽视体育的社会风气,他指出:
“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餂之,厚赏以诱之。嗟乎,此所谓贼夫人之子欤!”
在校学习的同时,毛主席还积极参与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职员一起创办夜校,参与教学与管理事务,他在记录的夜校日志中对少年儿童报名情况感到非常高兴,他写道:
“此次学生中,十三四岁小儿竟占十分三之数,有在初小读过一年及二年者。夫儿童夫学如此其多,使无此夜学稍从补救,将永以废学矣。”
师范毕业以后,毛主席又参与到社会的洪流之中,创办刊物,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批判湖南的教育状况:
“一班官僚式教育家,死死盘据,把学校当监狱,待学生如囚徒。……他们的脑子贫弱而又腐败,有增益改良的必要,没人提倡。他们正在求学的青年,很多,很有为,没人用有效的方法,将种种有益的新知识新艺术启导他们。咳!湘江湘江!你真枉存在于地球上。”
1920年,毛主席加入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这个学会的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1920年12月1日,毛主席写信与蔡和森等讨论改造社会的问题,针对有同学提出的用教育的方法改造社会的想法,他说:
“教育一要有钱,二要有人,三要有机关。现在世界,钱尽在资本家的手;主持教育的人尽是一些资本家或资本家的奴隶;现在世界的学校及报馆两种最重要的教育机关,又尽在资本家的掌握中。总言之,现在世界的教育,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教育。以资本主义教儿童,这些儿童大了又转而用资本主义教第二代儿童。……用教育之力去改变它,既不能拿到学校与报馆两种教育机关的全部或一大部到手,虽有口舌、印刷物或一二学校报馆为宣传之具,正如朱子所谓‘教学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直不足以动资本主义者心理的毫末,哪有回心向善之望?”
参加武装革命斗争之后,毛主席仍然关注着中国少年儿童的成长。1930年10月,毛主席在战斗之余,在江西兴国作了一次调查,形成了《兴国调查》报告,后来在谈起这个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时,他说:
“这个调查的缺点,是没有调查儿童和妇女状况,没有调查交易状况和物价比较,没有调查土地分配后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没有调查文化状况。这些本来是要调查的,因为敌人对罗坊进攻了,红军决定诱敌深入的方针,我们的调查会只得结束。”
1933年11月,毛主席在江西长冈乡调查基层苏维埃工作,对该乡的小学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
“列宁小学,四个,每村一个,各有校长、教员。学生:长冈五十五,塘背五十三,新溪三十三,泗网四十六,共一百八十七,占全乡学龄儿童总数百分之六十五。余百分之三十五,不是父母不要他们去,他们自己好玩不肯去,学生去‘捉’,捉来有罚扫地的,有罚禁闭的,罚饿饭的也有个把——那是‘又大又蛮’的。学生之间自己发动斗争,‘精神很好’。那些顽皮小孩来读的时间少,不来读的时间多,父母送他们出门,‘他们溜到山上打仗去了’。(惩罚的方法有些是不适当的。)均分甲乙丙三班。学生年龄,七岁至十三岁。也有十四岁十五岁的,则因生产忙,只读半天。远的带中饭,近的回家吃。书纸笔墨,学生自备。”
1934年4月10日,毛主席对“乡苏(维埃)怎样工作”问题做出规定,要求对乡的各种群众团体,工会,贫农团,女工农妇代表会,反帝拥苏同盟,互济会,儿童团,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消费、生产、粮食、信用各合作社,托儿所,消灭文盲协会,识字运动委员会,俱乐部等,要加紧对于他们的注意与帮助,他说:
“要按期检查他们的工作,如果发生了不好情形,要赶快讨论改正,不论什么群众团体, 如果他们发生了困难问题,乡苏要帮助他们解决。”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解决抗日将士的后顾之忧,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了一所托儿所,来抚养在前方打仗的将士子女。当时全国也开展了“战时儿童保育运动”,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延安陕甘宁边区于1938年6月创办了一份专门关注儿童成长的刊物《边区儿童》,毛主席为刊物创刊题词:
“儿童儿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
1938年10月,在边区托儿所的基础上,陕甘宁边区政府又正式成立了“延安保育院”,毛主席为保育院题词:“好好的保育儿童,一切为了孩子”;“为教育后代而努力”。
“延安保育院”除了在生活上对儿童悉心照顾,还特别重视对儿童施以文化、思想方面的全面教育,由边区政府教育厅或由保育研究会编制教材,制定了教育目标:适合抗战需要,实现三民主义,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启发儿童爱国思想与发扬民族精神,养成儿童独立精神。毛主席与朱德是最常到保育院看望孩子的两个人,当时陕甘宁边区受到日军及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围困,财政非常困难,但边区政府总要克服一切困难,优先保证保育院的需要。
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在民权主义方面规定“实行免费儿童教育。”
1940年4月,毛主席为延安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史洛明写了一幅字“天天向上”,这幅字被发表在《新中华报》上,成为激励几代中国儿童的精神力量。
1942年4月4日,毛主席为《解放日报》题词:
“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
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对于共产党人的具体纲领中指出:
“要求保护青年、妇女、儿童的利益,救济失学青年,并使青年、妇女组织起来,以平等地位参加有益于抗日战争和社会进步的各项工作,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年和儿童得到有益的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规定将“六一国际儿童节”定为新中国儿童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儿童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毛主席挥笔题词:庆祝儿童节。
1950年6月19日,毛主席在给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针对学生的健康问题提出了要求:
“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
1951年6月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八一学校七名少先队员代表,勉励他们:
“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做革命的下一代。”
1952年6月14日,毛主席给周恩来写信要求废除贵族学校,他说:
“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
1952年10月22日,毛主席与朱德、宋庆龄、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的演出,期间他对宋庆龄说:
“儿童剧团应多排演一些适于儿童看的戏剧,因为由儿童上演儿童剧比之由成人演给孩子们看,更生动,更能引起儿童们的兴趣和喜爱。”
1953年6月30日,毛主席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对青年工作提出要求说:
“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有些领导同志只要青年工作,不照顾青年的身体,你们就用这句话顶他们一下。理由很充分,就是为了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大人吃饭有桌子,小人没有。娃娃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哭了就是一巴掌。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
1955年11月1日,毛主席在关于改进少年儿童读物创作和发行问题的报告上批示:
“你们可以照你们的布置去做,不要等候我提意见。”
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扩大)会议,提出学校要加强思想工作,要加强政治工作:
“除专业之外,在思想上有所进步,政治上也有所进步,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时事,学点政治,很有必要。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灵魂。从前叫德育、体育、智育,我们现在变成‘两育’了,德育不要了。所谓德育,就是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政治。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8月,毛主席几次阅读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对文章作了批示和修改,其中一处修改是关于儿童的教育问题,:
“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
1958年10月31日,毛主席在石家庄听取河北省委以及石家庄市、地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建立托儿所问题,他说:
“一个食堂,一个托儿所,两个事要注意搞好。搞不好影响很大,影响生
产,饭吃不好就生产不好,小孩带不好,影响后一代。保育员要像母亲那样关心孩子,你们有没有人管这个事情?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对小孩子一叫一闹就打,不好,要叫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睡得好,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1958年11月10日,毛主席审阅修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一九五八一一九七二年)》初稿,在初稿谈托儿所、幼儿园问题处,毛主席加写道:
“要把为托儿所、幼儿园服务的工作,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崇高的工作。”
1958年11月19日,毛主席阅《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人民公社的主要情况、问题和意见的报告》,在报告里加写道:
“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必须同时抓起来。不抓生活,要搞好生产是困难的。生产好,生活好,孩子带得好,这就是我们的口号。”
1958年11月28日,毛主席审阅修改《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加写了一部分内容,其中关于社会主义事业方面的问题,他写道:
“至于托儿所,幼儿园,工厂里的工人食堂,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先有。不过,在那里,凡是由资产阶级举办的这类事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目的在于便利资本家剥削男女劳动者。而我们所举办的这类事业,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便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便利于人类个性的解放,真正彻底地解放了妇女群众,并使儿童教养得更好些,因而得到全体劳动人民,首先是妇女群众的热烈欢迎。”
1964年2月13日,毛主席就教育问题发表讲话,他说: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学制可以缩短。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毛主席对少年儿童不同寻常的关心,就在于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接班人,他一再强调“把娃娃带好”、“使儿童教养得更好”,不只是生活上的好,而是教育上的好,发展少年儿童“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发展“我们时代的德育”,就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里唱的那样: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把娃娃带好”,是毛主席一生关注的课题,也是他留给今天的人们的一大课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