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张灵甫可以被称为民族英雄吗

作者:邱建华 发布时间:2020-12-14 09:06:55 来源:复兴网群群友投稿 字体:   |    |  

  


(上面照片来自《百度网》)

  

  在11月27日《百度》上看到《博古史泽》一个佚名作者写的一篇《张灵甫后人的下落》的文章。该文其中写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作战十分勇猛,堪称民族英雄,在战场上歼灭了大量日军,但是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共产党的军队同样也毫不心软,所以导致了后人对张灵甫的评价褒贬不一。”作者没有写出张灵甫在抗日战场上到底歼灭了多少日军,也没有写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时期到底有多勇猛,更没有写张灵甫是如何被“堪称民族英雄”的。对此,人们毕竟要问:“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何战绩呢?”经过《百度知道》上搜索了一番,找到的答案也是一个佚名作者写的一段张灵甫的战绩,这算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字了。现引述如下:

  “淞沪会战。1937年8月,51师、58师编成第74军。随后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任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在战役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最终也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因作战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徐州会战。1938年春,归队后的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第305团团长。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校阅官的优良考评,张灵甫305团的成绩在阅后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

  1938年,徐州会战中,74军51 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的302团合两团兵力进攻日军阵地,因作战有功擢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

  武汉会战。1938年10月8日,武汉会战中,日军第106师团陷万家岭。9日,薛岳下令从各师中选派精兵强将,组成敢死队,于当日晚7时从敌后偷袭敌军,抢占制高点,两面进攻,敢死队队长为张灵甫。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张古山后山绝壁上进攻,飞夺张古山。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

  上高会战。1940年冬,张灵甫出任74军58师副师长。1941年3月15日,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此役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何应钦称之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第六师团,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为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百分之十。

  浙赣会战。1941年10月24日,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长岛田仁次郎。

  鄂西会战。1943年6月6日,鄂西会战,74军58师与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独立混成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殒命。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瓮安。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张灵甫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58师略事整顿,于12月8日复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发起进攻,与51师一起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于被突破,敌师团长赤鹿理也在督战时负了伤。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张灵甫升任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此后张灵甫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线继续与敌40师团鏖战。

  1944年5月10日,张灵甫会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抓紧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要74军解围衡阳。

  1944年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两人,与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到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师团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方先觉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

  1944年8月,张灵甫因功授勋,膺荣宝鼎勋章。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获三等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颁授胜利勋章,再获颁忠勤勋章,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这是一段没有注明出处的文字,其真实性无从查考。但是,就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也可看出其中的问题。在整个抗战时期,张灵甫不是战役或战斗的主将,也没有突出战绩。1937年8月参加“淞沪会战”时还是上校团长,1938年升为少将旅长,1941年升为师长,1944年升为副军长,1945年4月之后才升为中将军长。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高级将领战死沙场实为频繁,后继者往往成“火箭式”上升,而张灵甫抗战八年了才升至中将军长,可见也是正常晋升,并无破格被提拔之处,从中可知其战绩并不突出。张灵甫参加的大小会战,都是随74军的会战,在这些会战中,74军并未有辉煌战果,突显不了张灵甫的“英雄事迹”,没有张灵甫歼敌的具体数字和事迹细节。因此,所谓“作战十分勇猛”存在极大疑问。

  在“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战斗的有10个师团一个海军陆战队约30万人,国民政府军队投入50多个师70多万兵力。参加会战的军队都是集团军建制,司令长官先由冯玉祥担任,后由蒋介石亲任,在这么一个大会战中,其中表现英勇者不计其数,为国捐躯者亦多,二十一集团军6个旅长3死2伤。⑴亲历者记述这场会战时,不仅未见时任上校团长张灵甫“十分勇猛”的事迹,而且连名字也未提及。

  南京保卫战由唐生智任司令长官,全军将士激战三日,全军溃败,损失守军10多万人,唐生智逃出南京⑵。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唐生智、刘斐等著《南京保卫战》中,一些亲历南京保卫战的原国民党将领记述了当年的战况,他们没有一个谈到张灵甫。

  徐州会战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组织指挥,实际上没有会战,在30余万敌军的包围之下,国军主要的任务是突围。李宗仁也组织指挥了武汉保卫战。但是,在《李宗仁回忆录》中并未看到张灵甫的名字。⑶德安战役是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战,鄂西会战、兰封会战属典型的中原抗战,在陈家珍、薛岳等著的《中原抗战》中,也没有一个亲历者记述张灵甫的“英雄事迹”。

  网载上高会战,由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组织指挥,调集李觉的第70军、王耀武的第74军、刘多荃的第49军约10余万兵力会战。张灵甫在王耀武的74军第58师任副师长,师长为廖龄奇。在这场会战中,参战将士都表现很英勇,不仅仅是张灵甫,牺牲2万多人。正是因为各军相互配合,英勇参战,才取得了歼敌1万多人的辉煌战果。是役比张灵甫表现更突出的是58师长廖龄奇

  四次长沙会战、湘西战役、衡阳会战、常德会战等,包括江西境内的高安、上高、万载等会战统称为湖南会战,属于第九战区对日作战,主帅是薛岳将军。在薛岳、余建勋等著的《湖南会战》中,那些亲历战斗的原国民党将领撰文写下很多震撼人心的战斗故事,但是就没有一个人写到张灵甫。

  张灵甫担任南京卫戍司令一职,那应当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以后的事了。担任要职,受到蒋介石的提拔重用,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这些不能证明张灵甫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刘 峙 、汤恩伯、胡宗南等也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却是一批最不善战的将领。这些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将领的作战能力如何,在抗日战场上指挥过他们的李宗仁先生深知。他在总结八年抗战时说:“其实所谓‘中央军’的作战能力,均极薄弱,军纪尤坏。各级军官均自恃是‘天子门生’,有直接‘通天’的本领,大家效忠于一人,不愿受阶级服从、层层节制的约束,所以彼此之间摩察特多。但是大家又共同蒙混委员长(指蒋介石:笔者注),使最高统帅对部队的实际情况毫无所知。这种部队能不能作战,也就不言而喻了。”⑷

  三

  何谓英雄?《辞海》解释:“英雄就是杰出的人物。”⑸《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的解释是:“1才能英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⑹由此可知,所谓民族英雄,应当是民族中为维护民族利益的杰出人物。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以下一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是对英雄概念和民族英雄概念的最好诠释。

  时任国民党陆军装甲兵团司令的杜津明在其《留下德国战车》一文中写道,在南京保卫战中,当部队走乱,撤往湖南湘潭时,有两个装甲士兵没走,他们发现排长逃走时,两人商定躲在战车内,利用战车上的机枪,袭击清扫战场的敌人。当敌人靠近时,他们当场打死日军几十人。当日军组织进攻时,他们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后来,他们乘着夜色撤出南京,追到湘潭。1939年12月30日,杜津明的军队在昆仑关歼灭敌人中村正雄所部近一个旅团,在缴获的日军《皇风万里》的小册子里,日军谈到了这辆战车的埋伏狙击,给日军以沉重地打击。当他再找这两个战士时,发现其中一位战士在昆仑关战役中牺牲了。杜津明称赞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是祖国人民的优秀儿子。⑺

  李勋甫在其《奇袭驻卞日军亲历记》一文中,详细记述了中原抗战的一个战斗场景。1940年4月,第三集团军成功地袭击了驻扎在开封的日军。他当时任第十二军第二十二师第十五团的团长,率部参加了那场战斗。通过他写的一些片段,我们可以知道战斗的激烈和中国军人的英勇表现。

  “我团第一营首战南关西部,将敌岗兵大部击毙。第二连在南关展开了肉搏战,面对凶残的日军,官兵们毫不畏惧,奋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第二连伤亡过半。战斗中,连长王新民身先士卒,连续刺倒几名日军后,也倒在了血泊之中。他是河南舞阳人,原是一名作战勇敢、带兵有方的排长,没想到升任连长仅仅三天就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

  “第二营的阵地在城西门以北,由第四连、第五连防守。第六连于拂晓前攻下龙亭,这是我军在城内的唯一据点。日军可能因兵力不足,不能强攻,只是以猛烈的炮火连续不断地进行轰击。龙亭四周整日里硝烟弥漫,单片横飞,三名排长中,一名阵亡,一名受伤,全连士兵伤亡达百分之四十,但阵地却依然固若金汤。第六连像一颗钉子,揳入日军腹地,吸引其兵力和炮火,以减轻我军各阵地的压力,直至天黑日军停止炮击后,该连才奉命撤离。”⑻

  时任第二十九军团参谋处上校作战课长、代理参谋处长的邱正民在其《常德、桃源地区战斗》一文中写道,七十四军余程万的五十七师死守常德城,张灵甫师、周志道师位置于临澧、桃源地区间,做战区预备队。在这场战斗中,守备沿虎渡河各要点及南县、安乡县的第四十四军第一五0师师长许国璋壮烈殉国。

  “第一五0师由虎渡河,经南县、安乡,撤至澧水西岸时,安乡至津市一线之敌已渡过澧水。许国璋师长为了太浮山战略要点不致为敌所占,急令第四四九团团长谢佰鸾迅速取捷径,先占领太浮山各要点。并令第四四八团、第四五0团,设法避开敌之追击到太浮山集结。许师长率直属部队和收容的两个步兵连跟进。渡河之敌分多股向常德急进,行动迅猛,截断了许国璋往太浮山的道路。而追击之敌,又误认为许所率是主力部队,紧跟不离。许率部且战且走,到了陬市。他认为陬市是常德的外围,构有野战工事,可以防御,就将所有的兵力部署于外围各据点。时近黄昏,敌开始试探性攻击。许师长鼓动士兵说:‘我们为国家尽力的时候到了,守陬市等于协同常德守军作战,我们多打死一个日本兵,就等于给常德守军增加了一份力量,尽到了军人的天职。我们已三面被围,背后是深不可测的沅水,既无渡船,天气又冷,与其当俘虏或落水淹死,不如战死光荣得多。为了保卫国家民族,每个人都要勇敢杀敌,与敌决一死战,不愧做中国的军人。’全体官兵士气大振。此时,敌一侦知陬市兵力薄弱,攻击愈急。许师长身体廋弱,与敌战斗已半月之久,疲劳困顿,又身负重伤,休克过去。部分佐属认为他已死,抬至街市草房。有渔民二人,正欲驾船离开,听说是师长战死,将其渡过南岸,大家挤在一间草房休息。凌晨四时许,许师长苏醒过来,询知退到南岸,气愤之下,又昏厥了。他再次苏醒后,摸到卫士的手枪,向自己的伤口射击,壮烈殉国。”⑼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我军既无平射炮,又无坦克车,全凭血肉之躯与敌人的炮火和坦克相搏。在第二集团军阵地上,每日落入的炮弹有六、七千发。敌人猛攻三天三夜才冲进庄里。对进庄的敌军,守军将士与之展开激烈巷战。激战10天,全庄失守三分之二,仅有三分之一也不后撤。守庄的第三一师师长池峰城,深知死守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几次请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后撤运河边,但均遭孙总司令拒绝。他亲自到台儿庄督战,对池师长下达命令说:“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到最后的决战时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随员搭车到台儿庄郊外亲自指挥。台儿庄一带守军全线出击,杀声震天,一举歼灭矶谷师团二万多人。⑽

  台儿庄大捷,一扫笼罩在国民党上层人士头上消极抗战的思想阴霾,出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曙光,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发了大多数国民党军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在台儿庄战役前的滕县之战,守城的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面对强敌矶谷师团,血战三天三夜,虽城终为敌所破,但全师无一逃兵,王师长以下全师壮烈殉城。⑾

  1940年4月中旬,敌人集中六七个师团再到随枣地区扫荡第五战区。防守襄河西岸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长自忠接到拦腰斩断东岸之敌的命令,亲率预备的直属特务营和七十四师的两个团渡河,在南瓜店将敌一举截为两段。被斩之敌又调集重兵,自南北两路夹击张部。敌军一万多人如潮水般涌向张部。张部仅两团一营的兵力难以抵挡,随行参谋人员和俄国顾问都劝张迅速脱离,可张下定死决心拖住敌人,以便友军反攻。张所部将士伤亡殆尽,自己也负重伤倒地。但他对身边人说:“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平安,大家要杀敌报仇!”随后,壮烈殉国。八年抗战,张自忠将军是唯一殉国的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⑿

  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虽然由于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在对日作战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但是,还是有很多中国军人作战英勇,从而取得不少局部战役或战斗的胜利。上列几例,仅仅是国民党军英雄事例的代表。在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歼敌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人民军队英勇作战125000多次,消灭日伪军1714000多人,创造了很多经典战例,涌现出了包括杨靖宇、赵尚志在内的很多抗日英雄。⒀

  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一二0师取得了雁门关大捷。

  1937年9月,日军在华北的兵力由7个师团增至20.5个师团,约30万人。当时的形势是,平绥线之敌突破南口、张家口等要隘后,接着占领归绥、大同,又以精锐部队进攻雁门关和东西长城各口,企图一举攻下太原。同时,津浦、平汉两线之敌,分别进击德州、保定,与平绥线之敌相呼应,形成齐头南进之势。此时,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战局混乱。为打击敌之锐气,稳定战局,八路军决定对进攻平型关的板垣师团予以歼灭性打击。

  为了打好这一仗,八路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协调部署。八路军一二0师在雁门关一线掩护,国民党军在平型关作正面防御,一一五师利用平型关天险,待敌仰攻时,从敌侧背打击。

  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部署是,主力在平型关至东河南镇间公路以南的山地一带,一部占领东河南镇以北某高地,以切断敌之归路;一部由关沟方向准备迎接友军出击;骑兵全部和步兵一部向灵丘方向前进,以阻滞敌之行动。

  9月25日拂晓,敌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约四千多人,开着百余辆气车、二百余辆大车,浩浩荡荡由灵丘方向西进。5时30分,敌进入伏击圈,一一五师师长林彪果断下令截击敌军,战斗打响,仇恨的子弹密集射向敌人,打得敌人一时晕头转向。敌指挥官旋即组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战斗至黄昏结束。激战一日,全歼平型关以东十里之敌,计有一千多人,同时缴获了战马、野炮、枪支、弹药等大量军用品。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全面抗战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八路军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重挫了敌人的锐气,打乱了敌人的部署,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精神,扩大了国际社会影响,争取了国际援助和进步人士同情。⒁

  继平型关大捷之后,10月16日,贺龙的一二0师伏击雁门关南之敌,数次占领雁门关,收复宁武、扬方口、平鲁、井坪等失地,截断了敌之后方联络线。此外,10月19日夜,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三营冒雨袭击了敌阳明堡机场,击毁敌机24驾,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的忻口战役。⒂

  新四军陈毅的江南部队,1938年6月进入南京郊区、镇江、芜湖等地,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根据地,在三个月内,与敌激战30多次,重击日军,迫使日军在该地区的兵力由原3个联队后来增至3个师团。

  新四军张运逸的江北部队,于1938年5月进入安徽巢湖、无为、定远一带,建立以藕塘为中心的江北根据地,5月16日与敌发生激战,将敌全部击溃,重新控制淮南路两侧和津浦线南段两侧地区。这是中国军队首次与该地区之敌的战斗。⒃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军的进攻,重兵转向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成为了抗日的主战场。这其中,晋察冀边区及周围地区一直持续战斗,在战斗中创下了著名的陈庄歼灭战和黄土岭歼灭战。

  1939年9月,敌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秋季扫荡”。敌深入灵寿县的陈庄一带,贺龙率一二0师部队与该区的聂荣臻所部配合,在敌退路上设置伏击,从9月25日至9月30日,与敌激战6天5夜,将一千余人敌军围歼于陈庄,创下对敌歼灭战的范例。⒄

  1939年10月底,敌又对该地区进行“冬季扫荡”,这是敌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的第四次大规模“扫荡”。在这场反“扫荡”战中,八路军与敌血战43天,进行大小战斗108次,歼敌3600多人。11月初,八路军组织涞原战役,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伏击敌人。在黄土岭附近,将北面进攻之敌五百多人全部击毙,杨成武部将敌总指挥阿部龟秀中将炸死在黄土岭。日军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首创在战场上毙敌中将的战例。⒅

  为破坏敌人交通线,粉碎敌人“大扫荡”,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亲自组织了一场最大规模的战役,“百团大战”。此役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历时100多天,出动115个团约40万大军,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战线长达2500公里,破坏敌控铁路948公里、公路300余里,破坏敌占桥梁、车站、隧道等设施260余处,歼灭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消灭日伪据点2993个,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敌军,振奋了人心。⒆

  在抗日根据地,不仅指挥员机智英勇,而且普通战士也机智英勇,“琅玡山五壮士”就是典型代表。

  1941年9月25日,日军2500人围攻琅玡山,企图歼灭晋察冀军区八路军一个团。该团派一个班扼守险要,掩护主力转移。日军先是以数千发炮弹猛轰该班,然后数度猛扑,但均未攻克。全班战士仅剩五人,但他们仍然顽强地抵抗。他们向敌人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弹尽之后就把手中的枪摔破,不留给敌人。他们同声高呼:“我们是光荣的八路军,八路军是不当俘虏的!”然后,五名战士一起跳下崖去,其中三名战士不幸落到崖底光荣牺牲,二名战士所幸落在崖半壁的树枝上才得以生还。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实际上,像这样的英雄在抗日根据地数不胜数。⒇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武工队、抗日游击队等就是群众武装组织。他们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子,不仅帮助正规军作战,而且也能独立作战。山东一个根据地,组织了10万“脱产”民兵,帮助八路军反攻日军。(21)据李宗仁先生回忆,豫西的别廷芳民团在抗战中也建有奇功。在豫南会战中,别廷芳动员了七千多人的民兵与国民党军并肩作战,颇有战果。(22)他们知道敌人在哪,而敌人却不知道他们在哪,他们经常出没在敌人背后,打得敌人嗷嗷叫,扰得敌人无法安生。所以,不仅在军人中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而且在普通百姓中也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为人们所熟悉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沙家浜》等等,就是无数群众英雄人物的典型。

  不仅在有硝烟的战场上有很多英雄,而且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也有很多英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其中的典型反映。李宗仁先生说,有一个叫何益的人,原来是日军的翻译员,被人们认为汉奸,在李宗仁先生与他接洽后,何益成为第五战区的情报员,他化名夏文运,以为敌军工作做掩护,在上海租界日籍友人私寓内设立一秘密电台,为第五战区提供了很多准确的日军情报,日军进入租界后,因涉嫌间谍行为而遭搜捕,所幸逃离上海,但至抗战胜利后也不知其下落(23)。

  四

  上述抗战英雄史实充分说明,不是因为张灵甫对共产党毫不心软就使后人对他褒贬不一,而是因为张灵甫实在没有令人信服的抗战“英雄业绩”。对共产党毫不心软的不是只有张灵甫一人,还有很多原国民党将领都曾经对共产党毫不心软过。但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有非凡的英雄业绩,如上述所提到的张自忠、王铭璋、孙连仲等,还有李宗仁、薛岳、杜津明、罗卓英等。对此,必须肯定。

  不必说在滕征辉所著的《民国大人物》一书中所收集的三百多个民国大人物中不见张灵甫其名,就是在《南京保卫战》、《中原抗战》、《湖南会战》等几乎涉及张灵甫所有参加过抗战的几部书中也鲜有提及其名。按理说,张灵甫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既然参加了那么多大小会战,那么无论如何他曾经的领导、战友、部下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多少会留下一些关于对他评价的文字资料,而在亲历抗战的一批原国民党将领的记述中,却无一人提到他的作战或参战的表现。这不能不令人惊诧。基于此事实和理由,结合孟良崮战役的历史,可以认定,张灵甫是出名于内战,而不是出名于抗战。

  从广义上说,一切反抗过外来侵略,为中华民族生存、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都应当被人们尊称为民族英雄。从狭义上说,只有那些为了中华民族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人物,才能被尊称为民族英雄。在反抗日本侵略者中,一切有英雄壮举和英雄业绩的英雄人物,都应当从广义上来理解而尊称他们为民族英雄。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无不留存于历史资料中,否则只能是传说中的“英雄”。任何英雄人物都要有英雄事迹为基础,否则人人都可称之为“英雄”。

  网上有人说张灵甫在抗战中受过伤、被致残,因此而得过国民政府的勋章。对此,因未见确实充分的史料证明,不予评论。受伤或致残不能与英雄画等号。要看受伤或致残的具体原因,有的伤或残,可能是意外原因所致;有的可能在阵地上被敌机仍下的炸弹炸伤,有的可能在撤退时不幸被流弹或飞舞的弹片所击伤,有的还可能在逃跑时自伤自残等等,原因极其复杂。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被授勋,有很多无名的英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上的群众英雄没有一个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过勋章。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会受伤、致残或牺牲,有不少未受伤未致残未牺牲的英雄。

  在抗日战争中,王耀武的74军奉命参加了多场会战,作为74军一名军官的张灵甫,可能有过英勇的战斗表现。但是,如果要称之为“民族英雄”,那就需要有确实充分的史料予以证明。因此,在没有确实充分的史料证明的情形下,张灵甫不可以被称为“民族英雄”。

  2020年12月6日

  (作者工作单位:江西省瑞金市人民法院。通讯方式:电子邮箱:2949127789@qq.com,手机号码:18079732768,座机:0797---2527633。)

  注 释:

  (1)参见《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新华书店发行,1988年2月第1版,1991年8月第2次印刷,第488页。

  (2)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491--492页。

  (3)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520--535页。

  (4)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585页、第591页。

  (5)引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1980年8月第1版,第570页。

  (6)引自《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78年12月第1版,第1371页。

  (7)参见《南京保卫战》,唐生智、刘 斐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北京第1版,第240--241页。

  (8)引自《中原抗战》,陈家珍、薛 岳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北京第1版,第346--349页。

  (9)引自《湖南会战》,薛 岳、余建勋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北京第1版,第155--156页。

  (10)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514页、第516页。

  (11)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510页。

  (12)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554页

  (13)参见《中国革命史讲义》,胡 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5月第1版,下册,第639页;下册,第442--448页。

  (14)参见《中国革命史讲义》,下册,第497--498页。

  (15)参见《中国革命史讲义》,下册,第499页。

  (16)参见《中国革命史讲义》,下册,第503页。

  (17)、(18)参见《中国革命史讲义》,下册,第503页。

  (19)参见《中国革命史讲义》,下册,第553--555页。

  (20)参见《中国革命史讲义》,下册,第595页。

  (21)参见《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十八讲》,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第1版,第140页。

  (22)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562--564页。

  (23)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539页。

  附一:参考书目

  1《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新华书店发行,1988年2月第1版,1991年8月第2次印刷。

  2《南京保卫战》,唐生智、刘 斐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北京第1版。

  3《中原抗战》,陈家珍、薛 岳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北京第1版。

  4《湖南会战》,薛 岳、余建勋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北京第1版。

  5《中国革命史讲义》,胡 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5月第1版,下册,第639页。

  6《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十八讲》,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第1版。

  7《民国大人物》,滕征辉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2015年6月第1版。

  附二:参考网络资料

  1《百度》网《张灵甫后人的下落》。

  2《百度》网《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