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何叔衡:求知嗜学的典范

作者:李炜永 发布时间:2020-09-23 19:06:24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   |    |  

       何叔衡(1876—1935年),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7月,他同毛泽东一起作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的最年长者,何叔衡并不倚老卖老,而是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抓紧一切机会与时间努力求知,是中国共产党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1913年春,37岁的何叔衡以“大龄学生”的身份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校长陈夙荒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来当学生时,何叔衡这样回答:“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耽误了青春,旧学根底浅,新学才启蒙,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话语不多,却展现了何叔衡对求知的饥渴,也代表了他一生对读书学习的态度。

  爱好读书“如醉如痴”

  何叔衡从12岁到22岁,除中间有两年在家种地外,有8年时间都是在私塾学堂度过的。在这段时间里,何叔衡读书非常勤奋,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读书、写字,甚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何叔衡有时同父亲一起上山砍柴,在休息时就用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有时在家煮饭烧火,他就用夹钳在灰里写字。一天晚上,何叔衡和父亲睡在一起,父亲在睡梦中突觉大腿上像有只跳蚤在爬,猛力用手一按,按住的却是儿子的手。原来何叔衡并未睡觉,而是在父亲腿上练习白天在学堂里所学的字。父亲见何叔衡读书如此用功,就为他买了一个小墨盒。此后,何叔衡随家人走亲访友时便带着小墨盒。

  一次,何叔衡到外公家去拜年,全家人吃饭时,却不见何叔衡在饭桌旁。于是,家人四处寻找,最后在楼上找到了何叔衡,看见他正在那里聚精会神的看书、写字。

  还有一次,何叔衡在桐油灯下练字,姐姐在一旁纺纱。突然有一股烧焦的味道,姐姐先是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烧着的地方,发现没有时,再一看,只见何叔衡写字的桌子底下正冒着烟,烧焦味正是从那儿来的。原来,由于天气寒冷,姐弟俩在桌子下面烧了几坨火炭。当时何叔衡读书非常投入,竟没有发觉自己的裤脚边已被火炭烧着了。

  涉猎广泛,且注重学习方法

  1902年7月,26岁的何叔衡参加了县科举考试,得中秀才。由于对清政府镇压各地的反帝运动不满,所以当县衙门派人送来请他去掌管钱粮的任职书时,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愤愤”拒绝到职视事,而宁愿在家乡种地,以教私塾为业,过“穷秀才”的生活。此后,乡亲们都称他为“穷秀才”。

  何叔衡在教私塾的同时,并未忽视自身的学习进步,而是抓紧时间努力自学。他学习范围很广,涉及经、史、子、集,尤其注重研究历史、地理和人生观问题。在学习时,他还经常带着问题去学。此外,何叔衡养成了作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日记中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何叔衡学习非常刻苦,且在时间上抓得很紧,绝不愿在一些琐事上占用更多时间而影响学习。1907年农历12月29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数日践亥迎寅,席未及煖,常为人摄去。一部奏议,阅六日始完,用功迟慢。如此计,所积两柜三簏之书,必十年始完。而十年沧桑之变,又不知何底!其蹉跎终古哉!”何叔衡旧学功底深厚,原因也在于此。

  “自己要有真才,然后才能造就人才”

  在走上革命道路后,何叔衡所从事的工作,不论是参与创建新民学会、建立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还是参与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也多与学习、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有关。例如,1918年4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共同创建的新民学会即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取“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的字样,含有反对旧制度、主张革新,为人民的意思。1920年,毛泽东在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后,意识到要组织革命斗争首先要推动新思潮的研究,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于是,他开始组织新民学会中的积极分子学习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在这期间,何叔衡系统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史》等。此外还学习了《新青年》等刊物。通过学习,何叔衡在思想上日益倾向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何叔衡与毛泽东还经常组织一些新民学会中的积极分子集会,共同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他们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有时还展开激烈的辩论。正是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斗争实践中,何叔衡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岁月里,何叔衡肩上的担子很重,除了做党的工作和担任自修大学补习学校主事之外,他还担任了一师附小的主事和其他一些社会工作。但这期间,何叔衡仍然对自己的学习抓得很紧,白天没有时间读书学习,就利用晚上时间刻苦读书。他曾经说过:“自己要有真才,然后才能造就人才。”据当时住在自修大学的一个学生后来回忆,何叔衡每晚要看书到12点,早晨又起得很早,要读一个小时书才开门,读到精彩处,还拍桌子,引起住在他附近的几个贪睡青年的不满,向他提意见,要他早晨多睡一会儿。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年纪大了,不拼命学习,怎能胜任工作呢?你们将来也许会体会得到的,希望你们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

  “学习上永不疲倦的人”

  1928年9月,50多岁的何叔衡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特别班的学习方式与普通班不一样,主要是自学为主,学习内容偏重于对革命理论和领导方法的研究。何叔衡对这里的学习环境感到满意,他在家信中说,“我在此求学做事,均能自如”,“衣食均无缺”,“面包还吃得惯”,“身体很好,不过因气候关系,骨节稍微疼痛”。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年纪大了,“记忆力太薄弱,即两年或三年内能够毕业,实成问题也”。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由于教员几乎都是俄国人,学生又都是中国人,因而出现了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俄语,而俄语教员又绝大多数不懂汉语,授课时必须配备中文翻译才能进行的局面。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习俄语,解决语言障碍。然而,学习俄语对于何叔衡这样年龄较大的人来说,绝非易事。但是,为了学习需要,何叔衡学习俄文非常刻苦,有时为了熟记一个单词,要读上几百遍甚至上千遍,被大家誉为“学习上永不疲倦的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