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世界风云

华工远赴美国150周年:除修铁路 他们还带去了啥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15-12-12 20:53:26 来源:广州日报 字体:   |    |  

  今年是华工赴美国修建铁路150周年,赴北美筑铁路华工大多来自(广东)台山、开平等五邑地区,五邑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日前启动了研究项目“美国铁路华工村落田野考古调查”,该项目自11月15日启动以来,考古团队先后到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会学宫、金牛山义冢、开平档案局等地调研,深入到公益镇水楼村(李天沛等几个铁路工经纪人的家乡)、龙冈里(铁路华工后代张伟明家乡)等村落考查。

  考古团队成员、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说,在赴美洲淘金、筑路出国潮中,五邑先侨在异国他乡,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适应文化习俗的差异,不但为当地提供了劳动力,还为美洲带来了农耕以及水果加工业,为150年前的美洲经济繁荣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他们还把海外先进技术带回祖国,繁荣侨乡。

  记者随考古团进行采访,试图还原当年华工出国在海外努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

 

1.jpg

19世纪太平洋轮渡上的“猪仔”华工,船上拥挤简陋。(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解密:华工为何多来自江门

  ●原因一:有传统

  江门地区特别是台山、开平、新会等近水地方的人,自古就有走出去的传统,在外的乡亲又把信息传递给还在家的乡亲。

  ●原因二:受战乱

  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江门出现了土著人和客家人的争斗,导致很多人感觉在当地无法生存,江门人才会走出去。

  ●原因三:经济差

  虽然广州等地也有人知道美国需要劳工,但这些地方经济相对发达,而江门当时经济落后,他们为谋生才愿意出外冒险一搏。

  ●原因四:乡亲带

  受淘金潮等影响,当时已经有很多江门籍劳工到了美国,一些华人还在当地做了包工头,像台山大江镇的李天沛,就是当时有名的一个包工头。后来,美国、加拿大修筑铁路的公司,就通过李天沛到中国来招募劳工,而李天沛主要招募的就是家乡人。

  五邑华工背井离乡为生活所迫

  “五邑地区是北美铁路华工的主要来源地!”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指出,150年前,五邑人选择冒险出洋谋生,与清末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状密切相关。当年外敌入侵、地方的“土客械斗”等,使得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离乡背井求生。

  19世纪中期起,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五邑地区粮食短缺,土匪为患。那时候,从加拿大等地发展金矿及随后的北美铁路修建,急需劳动力的消息传来,到“金山”谋出路成为五邑人的共识,“父携其子,兄携其弟!”五邑青壮年纷纷借钱买船票前往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成为当地的主要开拓者。

  项目考古队成员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了解到,当年华工出外十分艰辛,在前往太平洋轮渡上华工被称为“猪仔”,由于船上拥挤简陋,到达北美时不少华工已经不成人样。

  祖籍开平的侨领司徒美堂在回忆录中写道:“听老华侨说,那时是乘坐桅船,航程是三四个月至半年不等,快慢要靠天气,华侨自携咸虾酱等膳食,日久都生了虫,抵岸时胡子几寸长,眼深面黑。”

  铁路公司招华工“救场”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介绍,1864年,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可是两家公司在施工进度上相差甚远:东段工程由于地形平坦,进展顺利;可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包的西段工程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不少白人工人因为受不了累纷纷甩手不干,工程进展缓慢——开工一年铺轨竟不足50英里,甚至铁路公司面临倒闭。

  “无计可施之下,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高管克劳克建议雇用华工,管理层尝试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50名华工。”梅伟强介绍,“1865年2月,首批华工走上了铁路建设工地。”他们的表现让美国人惊喜,尝到甜头的公司开始广招华工,甚至专门派人到广东雇工。当时在美华工1万多人左右,占工人总数的90%,其中大多来自江门地区。

  铁路建成后却成被排挤对象

  谭金花说:“来自五邑地区的上万名铁路华工是参与修筑铁路最艰险路段的主要功臣,然而,在1869年铁路通车的合龙仪式上,却没有一个华人的面孔,这些真正的筑路英雄得不到认可,甚至在完工后,他们连应有的遣散费也拿不到……在之后的150多年历史长河中,也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承认。”谭金花说。

  铁路建成后,工地上的华工全部被解雇。为寻生路,他们和东部地区新涌入的劳动力一起进入西部,造成了就业市场高度饱和;在这种情况下,失业的白人劳工对华工更加仇视,认为华工抢了他们的“饭碗”;而1873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恰好此时华人移民也达到了19世纪的最高潮,华人同白人之间的就业矛盾更加尖锐,于是,部分白人喊出了“不给华人一个工作机会”的口号,恶性排华事件频繁。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禁止自由移民的法案,规定10年内暂不接受华工移民,并对非美国出生的所有华人后裔的国籍不予承认。

  除了铁路,江门人还给美国带去了这些……

  ●开荒开出“美国粮仓”

  “从江门到美国的早期劳工,他们不仅为那里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为当地的农业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江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张振升表示,“这些农民把种地、养围、捕鱼技术带到美国”。

  “淘金潮和筑路潮中,有上万江门人到美国去谋生。”梅伟强说,“淘金热过后,尤其是铁路修好后,这些劳工就没有工作了,美国人又不允许他们做工,他们只能做一些不被限制的垦荒、养围、捕鱼等事情,而这些却带动了当地农业、渔业的发展。”

  “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人,加州的农业会落后很多年,”谭金花表示,“太平洋铁路修好后,白人坐火车到西部,他们不擅长种菜,都是那里筑路留下来的中国人在种菜,白人慢慢跟着中国人吃这些菜,后来白人又做农场主,雇请中国人种菜。”

  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内,记者见到多幅反映当年江门人在国外从事农业生产的照片史料。这些史料显示,当年江门劳工在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河与美利坚河流域筑堤造田,开垦良田超过109万顷,使这里从荒芜之地变成“美国的粮仓”。

  ●技术改良育“金山橙”

  如今,当你在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洋水果”时,它们中的一些也许就是江门人培育出来的,比如“金山橙”。“金山橙”之父正是江门台山籍美国农业专家刘锦浓,因此“金山橙”又被称为“刘锦浓橙”。

  刘锦浓,又名刘金缵,台山市台城镇横湖村龙安村人,1858年出生,自幼随父栽培水果,学会了果树嫁接、人工授粉等技术。1870年,12岁的刘锦浓随叔父赴美,先在旧金山一家鞋厂做工,后来去马萨诸塞州亚当斯市谋生。

  刘锦浓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一边打工,一边学英文和阅读农科书籍。他的刻苦受到农场主范尼·伯林格小姐的赏识,被聘用管理果园。刘锦浓采用台山的种植经验,结合现代化栽培技术,培育出早熟苹果、良种西红柿、优质大白菜等。伯林格小姐还因此帮他加入美国国籍,要知道,当时华侨加入美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刘锦浓后来在美国南方佛罗里达州德兰市购置了果园,继续研究果树。他培育出应节桃子、新品种柚子、无核葡萄等优质水果。此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新疆吐鲁番和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才有无核葡萄。1888年,刘锦浓培育出“LueOrange”——刘橙,这种橙美味多汁、易于贮存、抗霜冻性强,适于长途运输。广东人称刘橙为“金山橙”,视为水果中的上品。美国果树栽培学会授予他银质奖章,表彰他的功绩。

  ●应付旅途带去钵仔糕

  记者在开平采访时了解到,开平特色点心——“钵仔糕”正是反映了当年的这段历史。华侨后代雷叔告诉记者,由于当年从开平到北美耗时甚长,3个月至半年都是常事,所带的食品容易发霉。为此,华侨带上了“钵仔糕”,这种小吃用米粉做成甜米糕,放在特制小钵里,加上盖子,这样就算长途跋涉,“钵仔糕”也不会变质。目前我们吃的“钵仔糕”,只是上面少了一个盖子。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