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宣讲家:“说得到做得到”归宿在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宣讲家 发布时间:2015-04-22 09:01:21 来源:宣讲家 字体:   |    |  

 “说得到做得到”归宿在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dd50cb4e966b4678b351be78ae71b578.jpg

        导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勇于坚持真理,因为真理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敢于修正错误,因为错误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民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重要体现,是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

  正文: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名言,鲜明地指出了共产党人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党“说得到做得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实现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辩证统一、“说得到”与“做得到”统一?这既需要从思想观念上把道理弄明白,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把思路搞清楚、把措施搞扎实。

  出发点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起点,落脚点则是其最终结果和归宿。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关系,就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从出发点到落脚点,从“说得到”到“做得到”,从全心全意到人民满意,不是自然应然的,而是一个艰苦实践的过程。我们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历来重视知行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立功劳”的思想,就不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更谈不上获得让人民满意的效果;仅有良好的愿望,没有跟上有效的措施保障,也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各项工作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样,才能确保从出发点到落脚点的实践过程不跑偏,不走弯路。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始终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奋斗目标的历史。90多年来,我们党所采取的所有方针政策,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依据;我们党的不懈奋斗、牺牲奉献,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夙愿。今天,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为民”又始终是我们党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把“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问题,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作为党“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衡量标准;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都是大事,都要认真过细地去做,都要努力做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堪称中国共产党执政经典的语录,正是这一根本原则的集中反映。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最高追求和根本原则,贯穿于党奋斗的漫长历程,体现在党的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也形成了我们党的一个“最大优势”。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和支持。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面对“四个考验”,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挥好这个“最大优势”。还是那个老话:这难关那难关,人民拥护就能闯过重重难关;这考验那考验,人民拥护就能经受任何考验;这挑战那挑战,人民拥护就能战胜一切挑战。

  在肯定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体一致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目标相偏离的现象,尤其事与愿违的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大多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形:一是出发点不端正。干工作办事情,不是着眼于给群众以获得感,而是光想着自己如何出彩、出亮。明明是应履行的职责,却作为“为民办实事”大肆宣扬;明明群众不赞成,却硬要霸王硬上弓“为民作主”,自我标榜的“大手笔”,成了劳民伤财的“大败笔”。二是作风虚假漂浮。“讲理论有高度,办实事有难度”,为人民排忧“光奠基不开工”,类同“墙上画虎”;为群众解难“拈轻怕重”、“避重就轻”,遇到难事得罪人的事绕着走,情同“耍滑头”。三是工作欠标高。只守底线、不争上线,但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对群众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安于“有想法没办法”、“有心思无力气”,甚至只为“不行”找借口,不在“能行”上想办法,貌似“难为”,实则“不为”。四是缺失应具本领。不会调查研究,不能真实掌握群众意愿,不懂得辩证思考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有劲使不上”,或者搞瞎指挥,把劲使偏了、使反了,工作成了瞎折腾。结果不仅导致了实事没有办实、好事没有办好,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见,实现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辩证统一,离不开强化为民的宗旨意识,离不开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离不开提高实践和领导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勇于坚持真理,因为真理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敢于修正错误,因为错误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民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重要体现,是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是不是实现了出发点与落脚点的辩证统一,不在于怎么说、是否“说得到”,而在于如何做、如何“做得到”、如何让人民群众满意。因此,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意愿为第一抉择、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是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发扬光大党的言行一致好作风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告诉我们,实现出发点与落脚点的辩证统一,既取决于思想观念,也取决于作风和能力。

  牢固的为民宗旨和观念是基石。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鲜明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也决定了党在执政以后只能为民而不能为己。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实现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党性观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绝不以权谋私,绝不脱离群众,绝不与民争利,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深扎根在思想中,全面落实在行动上。宗旨观念牢固了,才能不断焕发出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动力,增强克服困难、干好工作的激情和干劲;才会把人民利益这个最高标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注重出发点与落脚点的统一,保持“说得到”与“做得到”的一致性。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保证。既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最终考官,那么我们干什么、怎么干,就没有理由不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按照这样的要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则是应然之事。具体到一个单位或部门,民众的情绪折射出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既是检验我们工作的睛雨表,也是明确努力方向的指示牌。民众情绪体察的准确,可以掌握民众的思想脉搏,把民众的愿望转化为做好工作的要求,同时也鞭策自己,通过查找不足,把民众的情绪转化为工作动力。这就意味着听取群众意见的过程,是一个调查研究、提高认识的过程,一个联系群众、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的过程。

  为民服务的能力是支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为人民谋利益更非轻而易举。我们有的同志之所以虽然也重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由于不了解群众的真实愿望,或者工作路数不清、招数不多,以致办非所愿、事与愿违,甚至干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主要就在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够。这表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有为民服务的愿望,又要有相应的能力水平,方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这也告诉我们,在“说得到”向“做得到”前进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困难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就难免出现“跑偏”现象。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真本领。

  哲人说,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永无休止符、永无止境的过程。但只要我们牢记“两个务必”,一如既往地坚持“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立功劳”,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新的重要历史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才能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全面奔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永远“坚如磐石”,立于不败之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