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侯风:一位乡村支教老师看“撤点并校”的心路历程

作者: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8-09-11 08:17:5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46a77502583ad7cd3eb8e7fe79418ab5.jpg

  食物主权按 今天是教师节,可这个节真的快乐吗?同样身为人师,一面是全国多地接连发生教师维权讨薪,一面是多所高校不断爆出教授性侵丑闻;同样是学校,一面是乡村小学衰落撤并、打工子弟小学被迫关停,一面是大城市教学资源集中并不断被收入私人囊中;同样是学生,隔离墙的一面是城市中产的子女,另一面是农民工的后代……阶层、城乡、贫富的鸿沟将教师、学校与学生群体折叠,少数人越走越高,更多人越走越艰难。

  本文记述了一位行走在艰难路途中的乡村支教老师,在面对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学习成本巨大、条件艰苦、成绩不佳的情况下,对“撤点并校”这一主流解决思路从认同到反对的心路历程。如作者所言,“撤点并校”不但未能解决当前乡村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反而加剧了其原本想要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从农村抽取了大量资源,村集体在乡村生产生活中逐渐丧失了组织动员能力,乡村教育随着乡村的衰落而萎缩。因此,解决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思路与乡村一盘散沙的组织状态,“撤点并校”不过是隔靴搔痒,抑或沦为教育投机,要么无果,要么结果适得其反。

支教的缘起

  我成长于农村,在农村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名80后,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只能算是同学里的中上水平。那几年,我们村小的成绩还很不错,至少跟后来相比好多了。我们村的小学变差是在钢铁厂运营投产后,当时很多村民一下子有了很多钱,他们开始飘飘然,觉得上学没什么用。这种想法迅速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上体现了出来。2010年左右,村里读初中的孩子还不会四年级的数学题。

  我对老家教育的关注是因为自己的弟弟成绩很差。一开始我归因于他的不努力,但父母和周边人告诉我,村里的孩子成绩普遍很差,老师也不再认真教了。我弟弟糟糕的成绩引起了我对乡村教育的思考,当时,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好像追求高质量教育就只有集中办学这一条路。我是读社会学的,我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也知道寄宿生活对小学生的性格培养有问题,而“撤点并校”会让学生走更多的路。难道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就没有办法了吗?

  因此我看了很多关于乡村教育和“撤点并校”的文章,也关注了很多相关公众号,了解到“撤点并校”的反对者很多,乡村教育在逐渐走向衰落。曾经在一场讲座中听主讲的教授说:

  我读初中的时候小学没了,读高中的时候初中没了,读大学的时候高中没了。

  看着这些信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也一直想要为乡村教育做些事情。机缘巧合下,今年过完年,我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的一所乡村小学支教。

支教生活

  在半年多的支教生涯中,我换了两所小学,先是在XL小学做混龄教学的实验。混龄教学本来被我看成乡村小学教育的希望,看起来能够解决乡村小学学生和老师数量都少的困境。但在这场教育实验中,忙碌却不知所措的我因为不适应选择了退出,去了另外一所乡村小学——DM小学。这所小学是传统的村小,也是千千万万个村小中最普通的一所,唯一不同的是,这所学校接收了来自“田字格助学”公益组织的支教老师。

  作为支教老师,我主要负责的是“田字格助学”规定的阅读课,此外还承担一部分其他课程。DM小学只有一位临退休的老教师,其他几位教师都很年轻,他们多数是特岗教师,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秉着对教师这份职业责任的认同在认真做事。他们听从教育局的指令,所有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所有人,村小与村集体无关,跟其他小学一样,只属于教育局。

  我在DM小学经历了义教均衡检查,他们既要求文本符合文件,也要求硬件设施和教师的硬性标准符合要求,似乎这些都满足了,村小的教学质量就会提升。我跟其他老师聊天时,了解到GY小学因为学生只剩下了不到20个,被整体并入DM小学。但DM小学的孩子们学习成绩整体上都不理想,或者说远没有达到老师期望的水平。用当地老师的话说,“DM的春天来得比其他地方要晚一些,DM孩子的智商发育的也要晚一些”。DM小学的各科平均分在50分左右,很多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会拼音,五六年级的个别学生不会九九乘法表。  DM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不好,每天都要走1-2个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有的人或许会说可以骑自行车,但是当你看到无数个急转弯和陡坡的时候,相信你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路上骑自行车;也许你会说让孩子们坐校车或者让家长开车接送,可是接连的校车事故已经叫停了校车,而且孩子们分散在四五个方向,总共80多个学生,难道要买四五辆校车吗?这么多校车,费用又该谁出呢?家长吗?给家长再添一笔不小的校车费用,这让没钱的家庭怎么办?贫困家庭的孩子继续走路上学吗?这会迅速加剧孩子之间的差异;父母接送?很多学生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甚至几年都不回来看望孩子。即使在家,家长们还有很多农活要做,天刚亮就要走,天全黑了才回家。孩子们到家连饭都要自己做,家长怎么会有空接送呢?

  虽然学习成绩不好,虽然要走很长的路,但DM的孩子们都是很棒的。他们回到家里先要割几筐猪草,小小年纪还会帮着绑烟叶,割猪草、绑烟叶的手法干练迅速。有的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孩子们除了做家务还要兼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大一点年纪的孩子要领着弟弟妹妹一起上学放学。

b3aad2664c597ceb7cb463e8f8a3100a.jpg

打猪草的孩子,有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子也要上山打一筐猪草回家 | 图片来源:作者

045368b97142dd05b96b80839ad6a747.jpg

两位五年级的孩子手法熟练地绑烟,种烤烟是这边主要的产业 | 图片来源:作者

开始认同“撤点并校”

  DM小学一些年轻的老师整天说,哪天DM也被撤掉就好了,这样他们就可以去其他小学教书了,不用再忍受DM的冷,也不用整天看着DM的学生生气。这一点我虽然不敢苟同,但看着实验器材的更新,图书和体育器材的添加,音乐和美术器材的堆放,以及每天扔掉的剩菜剩饭,施工的学校操场,包括更换的门窗……这些“义教均衡”给村小带来的硬件设施的改变,让我想到的是,如果集中办学,那么这些资源就可以作为现金补贴,切实投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这是我支持“撤点并校”的第一个原因。在我看来,“撤点并校”带来的集中效应不仅体现在资源的节约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时间上。而“撤点并校”可以把最优秀的师资匹配到村镇小学,可以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资源;学生寄宿可以解决上学时间长的问题,对先前分散教学点的投资就可以用在这些学生的住宿费用上,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也避免了增加家长的经费负担。因为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更高,投入在教学上的精力也更多,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提高。

  我支持“撤点并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家里多是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无法给他们充足的生活照顾,相反,有时候他们还要反过来照顾爷爷奶奶。很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或是因为学校和家离得远,他们经常还没吃早点就来到学校,一直等到中午12点吃营养餐。而营养餐是有国家补贴的,如果能把投入在各个教学点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钱投入到学生的住宿条件和营养餐上,那么学生的住宿和一日三餐要远比在家好。

  此外,混龄教学也可以在集中办学的情况下实现。由于资源更多,混龄教学的效果或许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况且,混龄教学并没有给村小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多少帮助,实验混龄教学的学校因为支教老师和本地老师的冲突,以及老师频繁的更换,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突然下降。

对“撤点并校”的重新审视

  今年暑期,我参加了农村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我对混龄教学和“撤点并校”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混龄教学,我现在觉得完全的混龄不太可能,但可以把教室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这有点像蒙特梭利教学法,也是考虑节约基建投入的小班教学方法。其实这需要改变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说需要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适应集中教学,而且脱离了生产。

  集中教学是资本的逻辑,是集约化生产的逻辑,这种教育模式生产出来的都是一种模式的学生。它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却忘了授人以渔。除了授人以渔,另一个应该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思考、动手等,可是资本逻辑下的集约化教学无法培养这些多样化的、终身受用的习惯,他们需要的是写作业的机器,只会背课本,只会做题的机器。

  改革开放四十年,学生只习惯了填鸭式教学,老师更是只会填鸭式教学,他们无法适应新式教学,而且要求学生像十年前一样一排排坐好,举手回答问题,回答不出问题就挨打,语文还是抄写几十遍。四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模式,能否适合新一代学生,却没有老师想过。

  对于“撤点并校”,最主要的理由是教学成本太高,需要节约财政支出,而刚好农村学生数变少,因此在资本逻辑下,政府下结论说分散教学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增加了教育投入。但实际上,分散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资源投入的增大,分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村内的闲散房间,也可以带领学生自制教具,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村里的劳动。并且每个村可以只配备1-2位老师,因为把学生放在各个功能室让他们自学后,只有一个上课的主教室需要老师一直在,其他教室老师只需要过去进行辅导。

  其实,很多宣传“撤点并校”对家长和学生带来的所谓“好处”其实也都是强加的。例如,DM小学的学生和家长有在学校旁边租房的,在其他支教点的学校也类似情况。家长租房陪读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确实个别存在,这限制了村民自由支配的时间,陪读的家长没办法做其他营利创收的工作。同时,没有租房的学生,则需要每天早上不到六点钟起床上学,走上两个小时到学校,放学后再走两个小时回到家里,很多学生因为不耐长路,会在路上玩一会儿。而如果分散教学,把学校办在村组,家长可以不用陪读做营生,为家庭增加经济效益,学生也可以少走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休息和学习上,而不是上学放学的路上。

342fac2755b13b9be9f446d187e72702.jpg

  学生每天上学路上都必须经过好几个这样的上下陡坡,基本上是从山脚走到山顶,然后从另一个山脚再走到山顶,而且是盘山的 | 图片来源:作者

  我重新反对“撤点并校”,更为关键的是,现在的社会把乡村教育完全推给了教育局。然而,无论是乡村教育还是城市的社区小学,都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村集体本可以为乡村小学投入一部分资源。对本村教育的支持,既可以提升村落的文化水平,也可以增强村落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培养建设家乡的高素质人才,这对村集体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可惜现在很少有村集体会加大对村小的投入,反而在往外推,把责任推给县财政和教育局。这不是个别现象,自分田到户以来,全国大部分村庄有“分”无“统”,村集体有名无实,就是有投入村小的心,也没有那个力。

  今年DM小学的新校长刚刚经历了村级初中被撤,他很无奈的告诉我说,这是国家的趋势,作为教师只能服从。他说现在整个社会和政府都不重视教育,一直在缩减教育财政,教师工资也一直低于其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国家给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很多,给的权利却不够。

  他告诉我,“撤点并校”给家长增加了很大的成本:一是学生上学的路途更远了;二是出现了更多的家长陪读,增加了家长的时间负担;三是住宿和吃饭都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撤点并校”不一定带来教学质量的改善,学生数量增加后,老师难以兼顾差生,更偏向优等生。由于距离远、负担重、以及校园欺凌等,可能会加大学生的厌学情绪。

乡村教育,何去何从?

  乡村衰落带来的是乡村教育的萎缩。现在很多人是就教育谈教育,但乡村教育是跟乡村整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像发展好的大城市比发展差的小城市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样,当乡村建设地更好的时候,乡村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给本村的小学;当乡村衰落的时候,乡村教育也会衰落,如小学生成绩下降,小学的建筑破败不堪,没有老师愿意到学校教书等。

  改革开放以来,村集体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中逐渐丧失了组织动员能力,乡村小学似乎已经完全隶属于教育部门,与村集体无关了。教师的工资由县财政出,教师的编制在县教育局,学校的财政、营养餐、基础设施等也都由县教育局和县财政负责。包括国家搞得如火如荼的“义教均衡”,所有的投入也都是国家和县财政,村小实际上已经从村落剥离了出去,只是地皮在村里而已。

  这些原因加之集约化生产的资本逻辑,共同促成了“撤点并校”的实施,但是“撤点并校”的合理性从来没有被证实过,反对的声音也从未断过。如DM的新校长所说:

  如今关于教育的很多政策都是几个专家拍着脑袋想出来的,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也没有进行过广泛的调研。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