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近万人的学校,一个合格的飞行预备学员都招不到?!
富国,强军……到每个学校的门口都能看到诸如此类激动人心的口号。事实——残酷的事实是:年复一年,一个个视力健康的孩子走进去,一个个带着眼镜走出来,然后走向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军事领域......慢!在服兵役这一法律规定的基本义务面前,他(她)必须站住——军事领域对人员的第一要求是健康,一个眼睛被损害的人,首先已经被排除在军人这一职业之外。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理论上也应该是世界兵员大国,但被80%高近视率拦腰一刀,变成了中等兵员国家。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事实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并没有使自己成为军事人力资源富有的国家。
中国教育界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空前广泛,我们从世界教育的先进经验中吸取了多少?我看到北京大学附中率先进行了体制改革,改为学院制与大学接轨,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这是值得肯定的改革。但在现行应试教育总体制不变的现实下,北大附中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升学率直线下降”,也因此不被社会看好。
在现行只凭学科分数分配紧缺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只指责学校搞坏学生眼睛是不公平的。近乎畸形的恶性竞争和多年来僵化的应试体制,导致学校大量布置作业,家长督促完成作业,社会盈利机构蜂拥而上趁机以教辅、课外培训赚钱。在近乎全社会的合力围剿下,绝大多数健康的中国孩子在青春期就这样被摧残了。
多年来中国经济学家一会关注实体经济一会关注虚拟经济,但几乎没有一个人关注庞大的“黑色教育经济”。中国的中小学生数以亿计,每个人平均用于购买课外教辅和课外培训的费用有多少?数千亿有没有?够中国造多少艘航空母舰?最重要的是,这些钱本可以用在另外更有价值的用途。
1951年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就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每个历史时期教育方针的表述虽不完全字字相同,但建国至今教育基本理念依然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教育方针和理念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什么今天“体”弱的问题如此大面积普遍性突出?是什么原因导致教育方针和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根据笔者的调查,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正确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只重“智”而轻“德”、“体”,在“智”的培养方面又只重课本学习等意识和行为偏差造成的。
在国家教育方针中,“德”和“体”是与“智”并列的,但在具体落实中,德育和体育,却和“智”中的数理化文英等单科并列的。无论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都只认数理化语英成绩,普遍轻视体育和其他成绩。
如果大学考试按照德智体美各25%的比例计算成绩,把近视率和升学率挂钩;如果我们不人为地造成教育资源不平等,却又以貌似公平竞争的方式鼓励学生争抢永远有限的“名校”入门券,如果适当缩短学制,精简学科,禁止课外补习等,中学还会有那么多作业吗?还会有那么多的课外补习班吗?
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造出了那么多高楼大厦,为什么我们不能多造一些优质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让我们的孩子们不必再为争抢入学指标而拼命?这种为学科分数不顾一切的情形很像多年前中国经济不考虑质量只看GDP数值一样,忽略每个人天性禀赋差异只做文理分类的教育方式,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发展前途,自然也降低了优秀人才的产生概率,影响民族的整体素质。 每个孩子出生的环境不一样,个性和潜质也千差万别,好比丰富多彩的种子。但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园丁思维,不管你是柳树、松树,不管你是玫瑰、菊花,一律按照庄稼种植、修剪。
学校也像一个大砖窑,不管你进来的是金矿银矿石灰矿,统统烧成一炉又一炉的砖,推向社会和市场“出售”。这种教育方式事实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比“智”更重要的是“志”。当年在湖南师大和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学贯中西,他认为教育的任务莫过于感化青年,“悠悠万事,无此为大”。在自己的所带班级的墙壁上,他亲笔书写“强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表达培养经国济世人才的思想和情怀。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经常“到中流击水”的毛泽东就在这个班。
正是杨昌济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蔡和森等学子在求学期间就成立志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新民学会”。而杨昌济所栽的“大木”真的撑起了中国和世界的天空。教育之功,经天纬地,顶天立地,感天动地!今日中国教育,还有此人此志否?!无志之才,定非大才。如此,即使有“智”,亦小智尔。顾身家生计或有余力,效国家之命安可及哉!
与轻“体”问题同时并存的轻“德”也曾经造成了巨大危害。大量学生出国,一些学校西化倾向严重等,近年来非常突出。中央通过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和组织教材编写委员会,通过恢复传统优秀文化和英雄主义内容等,正在进行纠正。而在中学生高近视率反映出的关于中国青少年“体”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了。
不要说眼镜片的普及并不反映教育质量,即使有某种程度的正比性,也不值得自豪和坚持。当下的重“智”,其实只是简单地重“知”。知识不等于文化更不等于文弱。往深了说,这实际上注重知识不注重身体和信仰(德育)是重文轻武的历史回光。
当年希腊文明发达,哲学文学艺术星河璀璨,而旁边的斯巴达尚武剽悍,最后,希腊像灯泡一样被斯巴达的石头击碎了。宋朝是另一个例子。举国重文,诗词歌舞书法绘画,终其一朝,几乎被文化落后而野蛮尚武的四邻轮番蹂躏。时人陈亮在《中兴论》中说“陛下据钱塘已耗之气,用闽浙日衰之士,而欲鼓东南习安脆弱之众,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难也。”
今天的世界与那时的不同,仅仅在于时空和技术形态,而本质无二。无论朝鲜半岛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中东战端,中亚对峙,俄美过招,哪里不是强者横行的身影?
此时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除了核心科技必须尽快掌握以外,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也要同步跟上。我们需要民族脊梁钱学森,需要从健康、昂扬的青少年中产生。为此,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革、完善我们的教育机制。
(转自微信公众号:补壹刀)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