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解放军报:警惕和平的晴空再起阴霾

作者:尚伟 发布时间:2018-07-05 08:49:41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写给铭刻在历史界碑上的卢沟桥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尚伟

01.jpg

 

卢沟桥事变81周年之际,游客在卢沟桥抗战旧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引语

  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重大事件,直接影响到历史发展的进程,甚至促成历史轨迹的转折。正因如此,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时间和空间坐标,往往成为引发人们纪念与反思、回顾与展望的重要标识。7月7日和卢沟桥,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纪念日和纪念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具有历史界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

  81载斗转星移,卢沟桥上的斑驳弹痕昭示着那段悲怆的历史记忆不容忘却,那烙满时光印记的石狮子正在见证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沧桑巨变……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日军进攻卢沟桥前夜,国民党第29军代军长兼37师师长冯治安已预感到战事在所难免。他指示卢沟桥守军:“国家存亡,在此一举。假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

  8日清晨,29军阵地遭到日军猛烈进攻,官兵奋起反抗。时任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命令219团团长吉星文:“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坟墓,本应是生命最遥远的归宿,但29军官兵却把坟墓当作自己唯一的退路。这种气概,还体现在《卢沟桥歌》的歌词中。歌词分三段,每段的前两句,重复着“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这首歌刊印在东北一家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中,并未传唱开来,且词作者也无从查证。那本图书收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书页虽已发黄,但从这首歌词中,依然能让人感觉到卢沟桥抗战官兵铿锵的誓言和澎湃的豪情。

  卢沟桥事变后,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不只有军人。

  7月7日那天,战地记者方大曾正在家休假。当得知日军进攻的消息后,他迅速整理相机和胶卷,在10日早晨与母亲和妹妹匆匆告别后,带着行李骑着自行车向卢沟桥进发。奔走于两军相搏的战场,他目睹了许多惨烈和悲壮的场景。宛平城下,他看到人们在掩埋阵亡将士的遗体,童子军在向商户募捐;卢沟桥上,被眼前景象所感染的他发出“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要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的感叹。

  由此,他撰写了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记录下29军将士的壮举。后来,他又在《血战居庸关·新的长城》中写道:“一些临时工事亦被炮火轰平,居庸关从今以后再也不会看到它的模样了,有的是由我们忠勇的抗日将士的血肉所筑成的一座新的关口!”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出通电:“拥护和赞扬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还联名致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敬恳严令29军奋勇抵抗,并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规复失地,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日军的残暴行径,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此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积极投身到抗击侵略者的洪流之中,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表现得更广泛、更强烈、更持久。

  1938年7月,周恩来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决定发起“七七献金”活动,以“唤起每一个老百姓的抗战意识”。毛泽东得知周恩来捐出了当月全部薪金后,捐出自己作为国民参政员的月薪。活动即将结束时,台前“还是挤满了人,把台几乎都挤垮了”。面对如此热烈的爱国场面,活动不得不延长两天,并增设了10余座流动献金台。持续5天的活动,献金人数超50万。7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献金台上》一文指出“这次献金运动,是中国兴亡的重大测验,测验的结果如何?可以万分肯定地回答: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复兴!”

  日本法西斯强加于中国人民的这场浩劫,让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猛醒。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而今天,当我们行进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上,仍然需要这样的警醒和团结。

  “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卢沟桥本是和平之地,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却把这座历史名桥变成了与战争相连的历史界碑。然而,战争的烽烟,并不能遮蔽正义的力量,和平的阳光依然透过战争的阴霾映照在中国大地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遗憾的是,挑起侵华战争并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和伤害的日本政府,至今仍不肯向历史和中国人民认罪。

  倒行逆施的一小撮人,永远挡不住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91岁的日本侵华老兵本多立太郎缓步走上卢沟桥,在桥面中间双膝跪下,为自己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向中国人民谢罪。其实,本多立太郎并未参与卢沟桥事变。1939年5月应召入伍的他,8月被派驻到中国江苏省金坛县,两年后返回日本。期间,他曾在日军军官的催逼下杀害过一个中国战俘,并为此一直深感自责。

  然而,跪在卢沟桥凹凸不平的桥面上,本多立太郎却真诚地说:“日本侵略过中国,该谢罪的就要谢罪,该赔偿的就要赔偿。我希望日本青年能够和中国青年和平相处。作为一个90多岁的老人和一个负有罪责的人,我希望中日之间永不再战。”

  这是一个日本老兵的告白,也是对不肯认罪的日本政府的严肃鞭挞!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希望,本多立太郎的忏悔,不只属于那些自发而孤独的谢罪者。我们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和中国一样,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力所能及的行动,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