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教育焦慮的方向可能偏了

作者:查克旻 发布时间:2018-05-01 10:57:25 来源:环球时报 字体:   |    |  

  几个月前,我跟一个同事聊天。这个40多岁的北京人对孩子的教育难掩失望:“虽然一年比一年花的多,但我一年比一年坚信,他并未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似乎是很多中国中产的共同感受,想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于是大幅投资教育,但总是对结果不满意。

  中国的教育似乎变成了一种强迫,这种强迫受到家长焦虑的驱使,并且不可避免地传递给孩子。这种焦虑可以理解。在很多孩子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很可能意味着,今天很多看起来最普通的职业届时都会变得无关紧要。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各国教育体制都在努力与该国的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保持一致。当今教育体制的很多元素都与现在的职场不相匹配,遑论未来。

  不过,在这种无助感中,很多家长低估了他们自身影响的力量。实际上,不少相关研究似乎表明,尽管家长如此看重孩子的学校教育,但最能影响孩子学业成绩、行为、未来职业成功和幸福的,还是家庭生活。

  如今,很多家长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成功需要遵守规矩、服从组织、按部就班,才能实现既定目标。看一看制造业、物流、会计等领域就能明白,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线性思维现在日益自动化,而计算机的速度无疑快过人,而且更可靠,成本也更低。未来的工作需要的是复杂、非常规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的性质不总是很清晰。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挑战只能通过大脑的快速运转和创造力来应对。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心智,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这首先很大程度上与如何激励孩子有关。很多家长和老师诉诸外部奖惩:做得不好就斥责或者惩罚;做得好就给予奖励。研究显示,这种做法适合于机械性和线性任务,因为其强化压力激素,让脑力集中。然而,同样的方法用到复杂、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时,实际的效果是弊大于利。这是因为脑力集中会阻止大脑想到所有可能性。不少极富创造力的人都会说,好点子往往是不期而遇,比如在洗澡或者堵车的时候蹦出来。

  家长往往通过加压,以期孩子提高在校表现,如果不管用,会继续施压,结果导致恶性循环。相反,大多数专家建议家长培养孩子自我驱动能力,这样的效果并不直接,但远为有效。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研究了世界最成功的创新和企业人物后发现,这些人中很多成长于规矩较少的家庭。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家庭乱糟糟,而是以价值观和塬则立家。格兰特如此解释:“比如,我们在家里看重慷慨大方,那么你今天是如何表现得大方的?或者,我们在家里看重勤奋和坚持不懈,你怎么才能在学业上体现出来?”

  对家长、老师、管理者,或者任何想要人尽其才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真诚的关怀、信任和坦率交流的能力,“苛刻”和“仁善”都毫无意义。但很多家长忽略了作为孩子“主要教育者”的角色,以及他们每次与孩子互动时的“谆谆教导”。

     (作者查克旻是企业培训师、专栏作家,传文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