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信念立国:读《坛经》名句,写心学箴言

作者:栾祖虎 发布时间:2016-07-19 16:07:2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无念为宗,自性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无相为体,自性清净不染,何必有法可依?

  无住为本,自性已胜万法,心强能驭虚空。

  佛性本自通透,思量即不中用;

  世人生死无常,求福只是愚痴。

  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不执空,不执有,谁人做你的渡迷禅师?

  自性若觉,糙米必熟,可饭天下饿汉;

  自性若迷,香米犹生,饥者安能得饱?

  经本为方便立,不为道立;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1、

  无念为宗,自性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无相为体,自性清净不染,何必有法可依?

  无住为本,自性已胜万法,心强能驭虚空。

  《坛经•定慧品第四》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们啊,你们要知道我这里讲的顿教法门,从佛祖到现在,都是先立无念为宗旨,无相为本体,无住为根本。我们说,以无念为宗旨,自性没有痴迷混乱,即是正见坚固,不起邪见,念念无间以般若之智观照人世,能灭一切尘劳妄想。以无相为本体,自性清净没有染污,即是法体清净,不为物胜,能除一切贪恋执着,这样的话还何必要执着于法、有法可依呢?以无住为根本,自性强大已经超越一切事物,思想强大已经能够驾驭虚空,即是纵横自在,不为物碍,不为空缚,能破一切因缘果报。

  要之,无念不是著心,若言著心,心却是妄;无相不是著净,若言著净,自性本净;无住不是不动,若言不动,即被空缚。“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可以说是慧能开顿教法门的棒喝之语,是《坛经》的思想要旨之所在。不破不立,非大破不能有大立,慧能此说,一连三个“无”字,一气呵成,破的痛快,立的坚决!慧能立了什么呢?慧能立的就是人人都有伟大的自性,自性坚定没有痴乱,清净没有染污,强大没有障碍——这样的自性即是佛性,这样觉悟的中国人就不被一切外佛所惑,这样顿悟者的精神就站起来了!

  2、

  佛性本自通透,思量即不中用;

  世人生死无常,求福只是愚痴。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反复思量是不中用的,真能认识佛性的人,言语间便可立见佛性。世人的生死问题是最大的,但是你们却每天追求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各种功德,并不思考如何脱离生死之苦海这件最大的事儿。我们说,佛性本来就是极通亮、极透彻的,反复思量就是不中用;世人都是生死无常的,为自己贪求各种福报只不过是未曾觉悟的愚痴。

  3、

  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心有染亏,自性本无染亏。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分。我们说,人心有染污、缺陷,自性却没有染污、缺陷。要之,自性即是佛性,一念悟时,用即了了分明;终生不退,应用便知一切。

 

  4、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心佛两分,未能见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佛不二,直了成佛。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神秀的偈说:“人就像觉悟的菩提树,心就像一块明亮的镜子。”慧能的偈说:“菩提只是觉悟的比喻罢了,哪有什么觉悟的树呢?也不存在什么明镜台,若有,即是心生执着。”我们说,神秀的说法把自性和佛性对立起来,二者分得清清楚楚,实际上没有能够理解自性就是佛性;慧能的说法,取消了自性与佛性的对立之说,认为自性就是佛性,因此开辟了自性觉悟的众生直接成佛的大道。

  5、

  不可轻慢愚人,下下人有上上智;

  不可害怕智者,上上人有不智行。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要学习至高无上的佛法,就不可轻视初学者。须知,地位卑下的人也可以有超常的智慧,智慧高超的人也会偶尔出现不智的行为。我们说,愚人和智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智慧上也并无绝对悬殊。不可逢愚人而自傲,遇智者而自卑。

  6、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无私欲!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不染的。我们说,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没有私心私欲的。正因清净,澄清到底,所以能治世间一切浑浊法;正因无私,廓然大公,所以能治世间一切偏执邪道。

  7、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无畏惧!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超越生灭的。我们说,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无所畏惧的。正因在精神上已经超越生死,所以能把生生死死看作是飘来飘去的过眼浮云;正因在精神上已经无所畏惧,所以能横决邪恶,振拔沉沦。

  8、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穷尽!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自足圆满的。我们说,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没有止境、没有穷尽的。正因本性自足圆满,所以人生的任何荣辱起伏都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无碍于心;正因本性永无穷尽,所以能激越深厚,生生不已,越用越勇。

  9、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本无怠惰!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不可动摇的。我们说,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没有懈怠懒惰的。正因本性不可动摇,所以那与天地往来的高洁独立之精神从不缺乏;正因本性没有懈怠懒惰,所以能纵横天地,积极进取,为众生服务之意志坚韧不拔。

  10、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自性本无阻遏!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能产生一切佛法。我们说,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没有任何阻挡遏制的。正因自己的本性就是真正的大本大源,所以能无中生有,虚实相生,发奋为雄;正因自己的本性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遏,所以能虚空灭尽,网罗灭尽,酣畅淋漓!

  11、

  迷时师度,悟了合该自度;

  迷时求福,悟了不求己福。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没有认识到自性、自性迷失的时候,靠师父之力得度;认识到自性、自性觉悟的时候,就应该靠自己之力得度。我们说,自性迷失的时候,为自己求福;自性觉悟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为自己求福。

 

  12、

  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不执空,不执有,谁人做你的渡迷禅师?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考善,也不思考恶,正在此时,什么才是你惠明和尚的本来面目呢?我们说,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还有什么人配做你的渡迷禅师?要之,人生一世,总须自作主宰;觉悟修行,岂能由得他人?

  13、

  风吹幡动,风动耶?幡动耶?仁者心动。

  龙起慧海,龙行乎?海行乎?智者心行。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帜在动,而是仁者你们的心在动。我们说,巨龙自智慧之海起飞,是龙在前行,还是海在前行?是智者你们的心在前行。

  14、

  自性若觉,糙米必熟,可饭天下饿汉;

  自性若迷,香米犹生,饥者安能得饱?

  《坛经•般若品第二》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们啊,你们要知道世人整天嘴里说着般若,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即是般若,这就像整天说吃饭永远也不会吃饱一样。我们说,自性如果觉悟,那么即使是粗糙的大米也一定能蒸熟,这就可以喂饱天下饥饿之人;自性如果迷失,那么即使是香米也是生而未熟的,这样饥饿之人怎么能吃饱呢?要之,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说终究无益;识得自性般若,全在心口相应,只须放胆前行。

  15、

  迷人口说,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

  智者心行,不取不舍,心空法空,故称摩诃。

  《坛经•般若品第二》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又有一种愚迷之人,执着虚空,静坐死定,不思不想,还自以为是。我们说,与此相反,有智慧的人则是真心实行,不求取也不舍弃,不执着于内心也不执着于佛法,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大人啊!要之,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执;悟者以空说法,并无虚空可着。

  16、

  口念心不行,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

  口念心亦行,如天如地,是表里相应。

  《坛经•般若品第二》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如果只是口里念着但却不真心实行,那么就虚妄不实,像露水闪电一样瞬间消失。我们说,如果不仅是口里念着,现实生活中也真心实行,那么就可以达到顶天立地、表里一致、心手相应的境界了。

  17、

  上根之人闻顿教,犹如法雨归大海,不增不减,合为一体;

  小根之人闻顿教,犹如草木遇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坛经•般若品第二》说:“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们啊,你们要知道那些小聪明的人,听到我所说的这种顿悟之教,就像根部不坚实的草木一样,遇到大雨全都自己倒伏,不能再成长。我们说,上等根器、有大智慧的人,听到我所说的这种顿悟之教,就像大雨降入大海,大海之水并没有因此增加也没有因此减少,雨水与海水已经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之,大智之人,不修渐悟,渐悟是下乘法,为小智小根人演;小根之人,难闻顿教,顿悟是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故曰:性本不二,根有利钝,见有迟疾。

  18、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觉悟,豁然见真如本性?

  黄花无非般若,何不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

  《坛经•般若品第二》说:“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所以应当知道一切佛法都在自己心中,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中立刻见识到佛心佛性呢?我们说,自性如果觉悟,黄花与般若无二,为什么不以般若的大智慧观照世间万事万物,那么一刹那间就能使一切虚妄之念尽归于灭?

  19、

  于一切时,念念不愚,是般若智;

  于一切处,平直无碍,即般若行。

  《坛经•疑问品第三》说:“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们啊,你们要知道保持善念从不中断就是功,心性公平、行为正直就是德。我们说,在任何时间,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落入愚昧,这就是般若之智;在任何地方,保持公平正直、没有思想的障碍,这就是般若之行。

  20、

  人我是须弥,以觉悟之心除人我,则须弥亦倒;

  邪心是海水,以自性之正去邪心,则海水可竭。

  《坛经•疑问品第三》说:“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人的固执之心就像须弥山一样高,人的偏邪之见就像海水一样多。我们说,用觉悟的心去铲除固执的心,那么即使是须弥山也会倾倒;用自性之正去铲除偏邪之见,那么即使是大海的水也会枯竭。

  21、

  觉者自修,在家亦得,忠孝仁义即是;

  迷者求度,在寺难成,行住坐卧皆空。

  《坛经•疑问品第三》说:“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们啊,你们要知道如果要修行,在家也能得见自性,修得佛法,并非一定要到庙里去才成。我们说,觉悟的人在家自修也能得道,他的道就表现在忠孝仁义这些日常行为之中;迷失本性的人期求解脱,即使去了庙里也难以成功,由于不见自性,他的行住坐卧等各种行为都难免落入虚空。

  22、

  心平即是持戒,行直即是修禅;

  菩提只须自觉,何劳身外求玄?

  《坛经•疑问品第三》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内心公平没有偏颇,就不必刻意持戒;行为正直没有谄曲,就不必刻意修禅。我们说,要觅得无上菩提觉悟,只要自修自悟即可,不必到自身之外去另求玄解。要之,自性即是佛性,佛向性中作;我身即是佛身,莫向身外求。迷人心外求法,念佛求生于彼;悟者自净其心,顿见真如本性。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悟者随处随净,何处不是佛国?故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其顿见,则地狱空。

  23、

  内不乱是定,定是慧体;

  外不迷是慧,慧是定用。

  《坛经•定慧品第四》说:“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运用。我们说,内心不乱是在修持禅定,不迷于外是智慧在运用。禅定和智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要之,顿见自性,定慧即等,是大定大慧;不见自性,定慧有别,是小定小慧。

  24、

  即定之时慧在定,灯是光之体;

  即慧之时定在慧,光是灯之用。

  《坛经•定慧品第四》说:“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修持禅定时智慧就在其中,运用智慧时禅定就在其里。我们说,禅定和智慧,就像灯和光之间的关系: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运用。

  25、

  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有利钝,故有顿渐之名;

  无上自性,顿悟顿修,一照万破,有何次第可循?

  《坛经•定慧品第四》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本来正确的教化之道,没有顿悟之教和渐修之教的区别,但是人的头脑有聪明愚笨的区别,所以就有了顿悟和渐修的不同称呼。我们说,自性是至高无上的,需要顿悟顿修,以般若之智一下子就可以看破万事万物,又有什么必要按着一定次序渐修渐证呢?

  26、

  自性不动为真禅,真禅以清净勇猛为依归;

  内心不乱为真定,真定以能生万法为使用。

  《坛经•坐禅品第五》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看见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因而能毫不动摇,叫做真正的禅;看见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能不为所乱,叫做真正的定。我们说,真禅既然毫不动摇,那就需要以清净勇猛、坚定无畏为依归;真定既然不为诸境所乱,那就需要以能生万法、变化无穷为使用。要之,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宿、山河大地、万物色相;悟者勇毅,笑对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地狱天堂。

  27、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归自性为修,发自性为行;即归即发,是为修行。

  《坛经•坐禅品第五》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什么叫禅定?在外不执着于各种形相叫做禅,在内坚守自性不乱叫做定;外禅内定,内外一致,这就叫做禅定。我们说,什么叫修行?归依自性叫做修,发扬自性叫做行,一边归依自性,一边发扬自性,并行不悖,这就叫做修行。要之,自心归依自性,是自归依,是真修心;除却一切不善,发扬自性,是真善行。

  28、

  自性佛性打得通,自然无非一性;

  出世入世想得透,自然无非一世。

  《坛经•忏悔品第六》说:“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善恶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人的本性并无二致。人的没有两样之分的本性,就是真实的自性,也就是佛性。我们说,如果把自性和佛性彻底打通了,那么很自然,自性和佛性就是一性;如果把出世和入世完全想透彻了,那么很自然,出世和入世就是一世。

  29、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悟者修道不修福,只言修道便是福。

  《坛经•忏悔品第六》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迷失本性的人只修自己的福报而不修正道,他们认为修福就是修道。我们说,觉悟本性的人只修正道而不修自己的福报,他们认为修道就是修福。要之,修道可以济众,修福只是自私。极而言之,功德在布施中,不在修福;大道在济世中,不在慎独。

  30、

  经本为方便立,不为道立;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坛经•机缘品第七》说:“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佛法本来就是针对凡人所说的,不是给佛自己说的。我们说,佛经本来就是因为要开方便之门而写作的,不是给大道本身写作的。要之,一切经文本无慧性,皆因人置;一切佛法本自不有,皆自人兴。

  31、

  心佛不二,顿悟顿修成佛道;

  豁然贯通,还得本心著文章。

  《坛经•顿渐品第八》说:“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自己的本性自己觉悟,迅速觉悟、修行迅速,并不需要按渐悟之法循序渐进地修行。我们说,只要深知自性与佛性并无二致、原本一性,那么迅速觉悟、修行迅速,就可以成佛达道;只要能够在自性和佛性的关系问题上豁然贯通,那么就会握有人生的大本大源,并依此来书写悲悯天下、济世救人这篇大文章。

  32、

  得道即心行平直之生活,

  觉悟即悲心不已之人生。

  《坛经•宣诏品第九》说:“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烦恼就是觉悟,觉悟就是烦恼,二者之间并无差别。我们说,得道就是心性公平、行为正直的生活,觉悟就是悲悯天下、奋斗不息的人生。要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成正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兔角不可求。

  33、

  平直之人,心如莲花,法如水珠,道如水流;

  险恶之人,心如枯树,法如藤蔓,道如虚空。

  《坛经•付嘱品第十》说:“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你们如果内心险恶谄曲,那么佛性就隐藏在众生之中不得显现;反之,即使有一个公平正直的念头出现,那么众生也可以凭此而修成佛道。我们说,公平正直的人,他的心如同圣洁的莲花,万物就像莲花之上的水珠,大道就像负载莲花的水流;险恶难测的人,他的心如同枯萎的大树,万物就像缠绕枯树之上的藤蔓,大道就像笼罩枯树的虚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