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再读“老三篇”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5-06-25 13:00:28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字体:   |    |  

 再读“老三篇”

ce23c35acb2dd6008e26ec3aa926b255.jpg

  闲来无事去逛旧书摊,发现一本纸张已泛黄,至少有30年以上,兰州军区政治部翻印的毛泽东“老三篇”,是7219工厂印刷的。真是喜欢,花50元买下这本只有16页的小册子。

  孩童时,父亲是我面前的一座山,长大后,毛泽东就成了我心中的喜马拉雅山。每每读他的文章,都会有一种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的天籁感。

  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文章不绝。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山逶迤,连绵不绝,毛泽东,是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山峰!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是毛泽东在一个战士的追悼会上的讲话,作为领袖,除了表示哀悼之外,还要阐明当时为民族大业牺牲的意义。他一下拉回两千年前,解释我们这个民族怎样看待生死。你看,司马公有言,自古如此,你不能不信,一下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司马迁的这句话也因毛泽东的引用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更广为流传。

  这就是毛泽东这位政治领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借力发力,翻新经典,为己所用,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经典知识。

  著名作家梁衡说:“文人之文情胜于理,政治家之文理胜于情。理者,思想也。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

  毛泽东的文章就属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用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

  毛泽东将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超群的卓识和充沛的激情,蕴藏在深深的思考中,笔下闪烁着思想之光和智慧感悟。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些熟悉的句子,不管读多少遍,依然是那么生动亲切,那么借事言情,那么深入浅出。农民们看了不觉得深,专家教授们看了不觉得浅。如今,看多了那些机关化的假、大、空文章,更觉得毛泽东的文章典雅与通俗共存,朴实与浪漫互见,如老者炕头说古,娓娓道来,又如诗人江边行吟,感天撼地。更觉得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罪状,真是太有必要太英明了!

  红尘过后,斯人远去。今天,再读“老三篇”,心生无限感慨,如果能从中吸取一点点营养,都能让自己直起文章的腰杆。这种精神上的遨游,让我深感滋润恩泽,幸福欣慰!我想,只要江河不竭,花树不枯,毛泽东的伟大和他的文章,就会在人间继续传颂......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根据网文编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