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以水为师 做一名“若水”青年

作者:余宇 发布时间:2024-07-08 12:24:21 来源:党员e家 字体:   |    |  

  中国古代格外看重“水德”。《道德经》中便记载:“上善若水”,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更将水看作是道的象征,说它“故几于道”。水这样一个我们生活中最密切、最熟悉的东西,却拥有着最不平凡的“德”。青年做人做事,都应该向水学习,以“水德”为标准来提高自身修养。

  修水之“仁”德。水对任何事物都很“仁爱”,它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也可以是冻结在寒冬里等待春回大地、消融自己以滋养万物复苏的冰雪;可以是灌溉花草、禾苗的“甘露”,也可以是哺育人和动物的生命源泉,“利万物而不争”。这便是水的“仁”德。这样一种深厚的奉献精神,是青年人所不能缺少的。青年作为时代的赶潮人,民族复兴的接棒者,就要像水一样,不去计较自己是不是站在“C位”,能吸引多少流量,不为一己私利锱铢必较。而是要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刻领会“人民至上、人民为先”的人民情怀,时刻记得家国百姓为先,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贡献一己之力。

  修水之“勇”德。哪怕前方是悬崖万丈,水也会毫不迟疑地奋勇向前,以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姿态形成“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世景观。这便是水的“勇”德。几年前“蜗居”“蚁族”等流行语生动刻画了当代青年的辛酸。“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成长难免遇到挫折,青年人必须修养水一般的勇气,去毅然决然地迎接挑战、战胜阻碍,方能收获百川奔入海的成功。水的“勇”还是一种“居善地”的精神,它总是奔向备受厌恶的低洼。这与总书记提倡的“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如出一辙,青年不仅要敢于吃苦担当,更要把自找苦吃作为一种修养来砥砺,愿意去吃最苦的苦,养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气神。

  修水之“毅”德。“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具备着极大的毅力,可以以滴水之“柔”前赴后继、持之以恒地穿透顽石。这便是水的“毅”德。我们若是拥有了这种“滴水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扎扎实实、坚持不懈、至死不渝,又何愁不能成功?正如《摆脱贫困》一书对“滴水穿石”精神的深刻阐述所带给我们的启示那样。大到民族振兴,小到个人事业,都没有捷径可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积累、锲而不舍的努力。青年立事,就应该“志为头颅勤为脚,勇为双腿毅为脊”,坚定“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毅力,坚持埋头苦干、踏实行事,做到久久为功。

  修水之“洁”德。水的本质是清净,哪怕携带泥沙流浪千里,只要停下脚步便会慢慢将沙砾沉淀、澄清,只要升华便会回归本身的纯洁。它不仅自身洁净,还可以为其他事物清洗污垢、涤净铅华。这便是水的“洁”德。“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当今社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更甚从前,稍有不慎,就会被腐蚀心灵。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错误政绩观、权力观等的“围猎”下,青年要常常扪心自问、自省己身,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沉淀过多的私心杂欲,洗去半身铜臭味、脂粉味,做到心如水洁、守身如玉,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也曾对弟子说,水“似德”“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水之品性美德自古便给人众多启示,青年当以水为师,涵养“水德”,做一名“若水”青年。

  (三明沙县 余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