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六、七十年代高清画,描绘了工农兵和学生们的形象

作者:年画海海 发布时间:2023-06-05 00:01:5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作品,原汁原味的复原奉献给朋友们。

  《沸腾的山村》,张承师绘, 1973年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哨音,一辆辆大型运输车满载着变压器、电缆线等各种物资设备,轰隆隆开进了这个偏僻、幽静而又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小山村,水电站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了!

  水电站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为家家户户通上电,优化人居环境,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和减轻洪涝灾害,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为农业丰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个好消息一传开,整个山村沸腾了!全村人走出家门,蜂拥到路边,热情欢迎参加水电站建设的工人们。年轻社员们扛起各种工具,积极加入到工人队伍中间,他们将并肩携手、共同努力,为家乡的水电站工程建设贡献力量;孩子们从家里拿来了暖瓶和水杯,摆在路边的小桌子上,为工人叔叔们消暑解渴;老爷子拿来了满满一篮子刚下树的新鲜水果,给工人师傅们尝尝鲜,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

  作品形象展示了国家投资扶持偏远落后山区建设,有效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到乡亲们热烈欢迎的喜人场面。

  这幅宣传画作品的标题为《信儿捎给台湾小朋友》,画家谢从荣、林永权创作,1976年出版。

  画面中,小朋友们正在给台湾的小朋友们准备礼物,有的在精心刺绣国旗,有的绘制了《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各种精美画片,还有的正在集思广益,写一份信捎给台湾的小朋友,由于 交通阻隔原因,大家精心准备礼物和信件,只能通过放飞气球传送给宝岛台湾的小朋友们。

  作品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热切盼望台湾回归,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和殷切期盼。

  这幅宣传画作品的标题为《争取更大胜利》,1972年出版。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热烈的工农兵各界群众游行场面。在一面迎风招展的巨大红旗指引下,工人代表肩扛风钻机,手中高举《选集》;农民代表开着拖拉机、怀里抱着金灿灿的稻谷;解放军代表身披战袍,手中紧握钢枪;基层民兵代表身上挂满武器,挑着喜获丰收后的满满两大筐粮食;服务业代表身穿 工作服,手里托着一大摞各色布匹;少年儿童代表背着军绿色书包,兴高采烈地跑在最前面。身旁的群众游行队伍旗帜鲜明、步伐整齐,精神抖擞、器宇轩昂的行进在游行道路上。

  作品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斗志昂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万丈豪情和远大抱负。

  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遍地草药都是宝》,画家吴光华创作,1974年出版。

  那个年代,基层医疗身处农村、贴近农民的赤脚医生,成为保障社员群众们身体健康的“守护神”。他们以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把病人当亲人的良好职业风尚,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信赖和好评。

  赤脚医生充分运用中草药、针灸等传统诊疗方式,为乡亲们治病疗伤。下地参加生产队劳动期间,他们也不忘背起大竹筐,利用劳动休息时间,到山上采挖中草药, 社员们也动手帮助采挖。女赤脚医生看着满筐的各种新鲜草药,真是欣喜若狂,手里拿着一株株草药,如数家珍地向乡亲们普及中草药知识,一脸兴奋的说:“咱们的山是宝山,遍地草药都是宝啊!”

  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集体户的除夕夜》,画家夏振萍创作,1977年出版。

  山村的除夕之夜,天空中飘飘洒洒下起了鹅毛大雪,远远近近不时响起阵阵鞭炮声,使农历新年愈加有了年的味道、年的氛围。

  村子里过年最热闹的要数知青们的集体户了,屋外尽管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屋内却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走进来就让人感受到阖家团圆、和谐温馨的大家庭浓郁气氛。知识青年们尽管远离繁华都市、远离父母家人,在偏远落后的山村过春节,但是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大家一起动手,把新得的奖状挂起来,五彩的拉花扯起来,大红的对联贴起来,香甜可口的水果摆起来,“一拉一个桶”、咬一口香死个人的肉蛋饺子包起来,集体宿舍顿时装扮得更有欢欢喜喜过大年、高高兴兴迎新春的喜庆热闹样子。

  一直关心、惦记着这群孩子们怎么过年的老大爷,冒着风雪来到了知青们的宿舍里,看望这群远离家人的孩子们。看到知青们一个个忙里忙外、笑逐颜开,把“家”收拾打扮得红红火火、亮亮堂堂,老大爷这下终于放心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尽管是阖家团圆、热热闹闹的除夕之夜,担任赤脚医生的女知青还在肩背药箱、为乡亲们出诊服务,头上、衣服上落满了雪花,可脸上的笑容依然那么灿烂,那么纯真。这幅年画作品表达了知识青年志在农村、扎根农村、以苦为乐、辛勤奉献的崇高志向和革命豪情。

  《军民鱼水情》 ,魏紫熙绘,1956年

  突降大雪,气温骤降,来往的船只无奈停航,生活在海岛上的渔民们被困海岛,粮食、蔬菜等日常物资 运不进来,眼看就要消耗殆尽、影响到生活。

  正当渔民们焦急万分的时候,两名解放军战士不顾个人安危,顶着风雪划着渔船,把岛上急需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粮食等生活物资,及时运到了岛上,解除了渔民们的燃眉之急。渔民们满怀惊喜地迎了出来,看到战士们棉衣上落满了雪花,看到船上满载的生活物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作品取材非常感人,充分表达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深情。

  《工人师傅上讲台》,70年代

  为推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部分学校实施了半工半读的教育体制,学生每学期拿出一定时间,到专业对口的厂矿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同时,工厂里一批有经验的老师傅也应邀进入学校课堂,进行专业授课,引领学生们提前步入社会大课堂。

  画面中,站在讲台上讲课的的工人师傅,就是企业里富有经验的技术能手,他一边熟练操作着讲台上的各种机械零部件,一边认真介绍着、讲解着;学生们围拢在工人师傅身边,认真地听,仔细地记,生怕漏听一句话、漏记一个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就会熟练掌握技术,成为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力量。

  《大寨红旗飘》,包应钊绘,1975年

  在大寨红旗的鼓舞、引领下,山区人民充分发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经过全体社员们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梯田,种上了庄稼,栽上了果树,把昔日的穷山沟、烂石滩,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米粮仓”、“花果山”,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了。

  看着漫山遍野、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青年社员们没有停下开拓奋进的脚步,根据生产队的农业发展需求,制定了《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引水上山,灌溉农田,彻底摆脱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落后局面,为 农业持续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踏遍青山 》,1974年

  这位年轻、美丽的女赤脚医生,身挎药箱,腰别砍刀,肩背装满各种新鲜草药的大背篓,踏遍了青山沟壑,走熟了乡间小路。她每天一边到各个村落巡诊服务,一边沿路采摘草药,脚上草鞋穿不了几天就会磨烂,坐在路边休息的时候,再换上一双新的,脚上磨起了水泡,但丝毫没有阻碍她继续前行。

  她心系乡亲、一心为民,全身心投入到救死扶伤、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她是乡亲们的贴心人,是基层患者们的守护神。这正是:祖国大地处处新,赤脚医生遍山村,阳光雨露育新苗,万紫千红满园春。

  《科学报告》,洪植煌绘,1965年

  农业科学报告会上,来自各地的与会代表在汇报交流他们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典型事迹和实战经验。场外的几位社员来自很偏远的山村,他们知道这个科学报告会的消息后,凌晨天还没有放亮,就打着灯笼、披星戴月往会场赶,期盼着能在会上学到真技术,掌握真本领,回去以后用于指导生产队的工作开展,带领社员们壮大集体经济,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

  没想到一路紧赶,还是来晚了,他们只能坐在会场外旁听,但这也丝毫没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每人拿出本子和笔,认认真真地听,一字不落地记!

  《喜迎新社员》,王景松绘,1974年

  城里来的一批知青们要到村里插队落户,成为生产队的新社员了!老大娘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双手不闲、脚不沾地忙活开了。

  为了迎接新社员,她把知青们的宿舍打扫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又请村里的电工拉上了电灯,接上了有线广播喇叭。桌子上摆放着一摞摞的红宝书,拿出平时舍不得吃、又大又甜的红枣,装了满满一竹篮;墙边几张铁锨的木柄上系着大红花,摆放得整整齐齐,擦拭得铮明瓦亮;想到孩子们大远道来,一路尘土飞扬、风尘仆仆,细心的大娘提前烧好了满满一大壶热水,给孩子们洗手洗脸。

  忙活完了这一切,大娘一边撩起围裙擦着手,一边端详着房间四周:还缺点啥呢?还有哪里没有想到呢?

  《全家学公报》,杜志廉绘,1974年

  夜幕降临后,乡村的夜晚显得格外宁静,不仅能听到微风吹拂柳条的沙沙声,似乎连天上的星星眨眼睛,也显得小心翼翼。一家人刚吃完晚饭,急匆匆洗刷好锅碗瓢盆,就迫不及待围坐在女儿身边,由她 负责阅读,带领大家学习上级最新印发的《公报》。

  爷爷一边听,一边吧嗒吧嗒抽着烟斗,烟斗发出忽明忽暗的红光,他听出来了,党的富民惠民好政策一个接着一个的来了,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奶奶即使听公报,也不耽误还没完工的活计,一针一线纳着鞋底,毕竟年岁不饶人,有些耳背了,她使劲靠近了孙女,侧着耳朵仔细的听,生怕漏掉一字一句;爹和娘坐在旁边,一边听一边记录,并悄声讨论、合计着,努力把《公报》精神学深悟透,灵活运用到生产队的具体实践中,争取开创生产队工作新局面;弟弟一改平时的顽皮、淘气,也安安静静坐在姐姐身边,似懂非懂地听着姐姐的阅读内容,看到全家人激动、兴奋的神情,他也开心地笑了。

  《雷锋精神代代传》,颜国强绘,1976年

  昨夜突然来临的一场大雪,把整个村子变成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把街上的道路覆盖了。这样的大冷天,雪深路滑,道路难走,可怎么到井边挑水啊!看着见了底的水缸,正在洗菜做饭的军属大娘心里着实犯了愁。

  正在这时候,外面响起了一阵阵敲门声,大娘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解放军战士送水来了。外面寒风刺骨,这位战士的手和脸蛋都冻得红红的,但还是带着亲亲热热地微笑,就好像是儿子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大娘激动地连声说:“孩子,大冷的天你还给我挑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懂事的小孙女端来了热乎乎的水杯,为解放军叔叔取暖解渴。学雷锋、树新风,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做好事,已经成为驻地战士们的自觉行动,尽管部队战士每年都有退伍专业、人员更迭,但多年来的优良传统被一代代人很好地传承了下来,让乡亲们亲切感受到,雷锋没有走,他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

  《军民鱼水情》,刘德润绘,六十年代

  公社水利建设工地上红旗飘飘、人头涌动,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一片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眼看着气温开始下降,一天天冷下来,地面一旦封冻就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贻误明年春季的农业生产,工程指挥部的总指挥——“铁姑娘”焦急万分。

  正在紧要的节骨眼上,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机器的轰鸣声,抬眼望去,只见公路上开来了一辆辆深绿色的推土机,“铁姑娘”一面奔跑着迎上去,一面欣喜若狂地大声喊着:“乡亲们,亲人解放军来啦!亲人解放军来啦!大家欢迎啊!”她紧紧握着从推土机上跳下来的解放军女驾驶员双手,怎么也不愿意松开:“ 亲人解放军来得太及时了,太感谢你们了,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这幅作品取材典型生动,人物形象刻画传神,充分表达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