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毛泽东民主思想对民粹主义的三重超越

作者:赵士发 郑棪方 发布时间:2020-04-06 21:33:23 来源:贵州省党校学报 字体:   |    |  

  从理论基础、实质内容、实践结果三个方面比较毛泽东民主思想和民粹主义的异同不难发现,毛泽东民主思想在理论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和群众史观超越了民粹主义,在实质内容上以人民民主超越了民粹主义,在实践结果上以成功的民主实践超越了民粹主义。

赵士发 郑棪方:毛泽东民主思想对民粹主义的三重超越

  近些年来,民粹主义成为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国内外,人们使用这一词语去指称各种社会现象,这使民粹主义一时成为世界性的社会思潮。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有人甚至将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与民粹主义混为一谈,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的重视。本文拟在厘清不同语境下民粹主义实质内涵的前提下,分析毛泽东民主思想对民粹主义的三重超越,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不同语境下的民粹主义

  今天,民粹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使用十分混乱的词语,有人用它指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和思想,有人用它指代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仇富心理,还有人用它描述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等。究竟何为民粹主义?其实学界关于这个词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西方语境中,民粹主义是与精英主义对立的平民主义,即对平民利益的捍卫,是一个较为含糊的非阶级性概念。但在实践中它却变成了资本用以实现自身统治意志的政治意识形态。对民粹主义,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的解释是,一种捍卫平民利益的政治纲领或行动,通常与精英主义(elitism)相对立,以反对大商业大金融的利益为目标指向。但在资本主义国家,民粹主义通常被政客用作攻击对手的意识形态符码。贴上民粹主义的标签意味着对知识分子、对理性和秩序的否定。民粹主义甚至被妖魔化为反对大商业大金融的暴民运动,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平民、精英、理性、大商业等概念本身不很清晰,民粹主义这一概念在西方使用十分宽泛,含义是十分模糊的,有时它被用于同极权主义、纳粹主义、共产主义相提并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民粹主义的含义是相对清晰的,它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都明确批判过民粹主义,尤以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最为系统和尖锐。追溯民粹主义这一概念的起源,它首先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俄国,当时的俄国资本主义并不发达,农奴制又出现了严重危机。在这样的国情下,一批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主张依靠俄国农民,通过村社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直接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宣扬农民是“本能的共产主义者”和“天生的革命者”,是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可见,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民粹主义主要是指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出现的,主张不依靠无产阶级而直接依靠农民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潮。民粹派的主张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列宁在批判俄国民粹派时尖锐地指出,

  【“他们总是以真正‘人民之友’的思想和策略的表达者自居,其实他们是社会民主党最凶恶的敌人。”[1]】

  在中国语境中,民粹主义一词被用得十分混乱。中国学界对民粹主义概念的使用受到西方与马克思主义双重语境的影响。毛泽东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先后多次批判过俄国民粹主义,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和民粹主义区别开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其文章《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主义: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若干民粹主义观点》中率先提出了“民粹主义的影响将成为毛泽东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88的看法。在此之后,国外相继出现本杰明·史华慈、施拉姆等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发表观点,他们也认为毛泽东思想中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色彩。20世纪晚期,胡绳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这一文章的发表,使得国内针对这一问题产生了较为激烈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中,胡绳同样选择俄国民粹主义作为比较对象,认为“毛泽东曾染上过民粹主义色彩”[3]。学界当时针对胡绳这一文章涌现出多种不同的声音,有些学者如沙健孙反对胡绳的观点,认为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未有过民粹主义思想;有些学者如何诚赞同胡绳的观点,认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下的错误是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的。国内学界关于民粹主义的看法较为复杂,至少有如下几层含义,并各有体现:一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的平民主义,如对改革开放以来仇富心理的看法;二是与民主相对的暴民运动与平民专政,如对中国革命与“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三是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如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看法;四是不经过资本主义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跨越论思想,如对十月革命的看法。

  正是由于国内外学界对民粹主义的看法繁多,不同语境下的民粹主义含义各不相同,人们关于毛泽东民主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关系看法显得十分混乱,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纵观国内外关于毛泽东思想和民粹主义的讨论,笔者注意到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学者所谈论的民粹主义都是俄国民粹主义。比较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和民粹主义,“是就它们某些独自显露出来的、相似的革命思想方法和具有某些共同的问题和困境而言的”[2]73。笔者之所以选择俄国民粹主义作为比较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民粹主义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俄国,俄国民粹主义拥有民粹主义的最典型形态。早在19世纪中后期,俄国就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波民粹主义浪潮的发生地,对后续的民粹主义产生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第二,俄国民粹主义产生时的背景与中国当时所处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民粹主义产生时的俄国正处于农奴制危机,资本主义尚不发达,穷苦被压榨的农民占据俄国人口的大多数,一部分知识分子涌起,期待带领俄国农民做出社会的变革。而当时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的背景同样也是中国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薄弱阶段,面临着独立和发展的两大问题,占据中国大部分人数的农民有获取土地和改变地位的迫切需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视人民、依靠人民,通过走群众路线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俄国民粹主义不同于其他民粹主义,俄国民粹主义仇视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否定资本制度。而毛泽东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变化也成为学界讨论毛泽东思想和民粹主义关系的一个重要判别标准。

  笔者依旧打算延续先前学界讨论,将俄国民粹主义视为比较对象,而选择毛泽东民主思想同俄国民粹主义比较的原因是:毛泽东民主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人民思想的汇总与概括,强调重视人民、依靠人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俄国民粹主义推崇信仰人民、把人民置于核心诉求地位、关注人民的作用。如果就其对人民的态度上来看,很容易混淆二者。笔者试图多方面,从更宽广和更深度的层次探讨毛泽东民主思想与俄国民粹主义的不同,并针对学界质疑毛泽东民主思想包含民粹主义的声音给出自己的见解。下文我们从理论基础、实质内容、实践结果三方面分别来对比毛泽东民主思想和俄罗斯民粹主义。

  二、毛泽东民主思想与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两大理论基石和理论源头,也正如此,毛泽东民主思想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超越。

  1.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的超越,群众史观对英雄史观的超越

  俄国民粹主义认为俄国可以跨越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究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因为他们总体上是历史唯心主义,民粹主义认为:“历史只有在思维活动的影响下才会产生”[4]82,思想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他们不承认社会发展的规律,“相信历史并无预定式样,并无‘脚本’”[5]。他们否认社会主义发展要有相对应的经济前提,认为何时何地都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他们试图借用村社这一古老的俄国生产组织到达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俄国民粹主义这种“向后看而非向前看”的方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

  此外,俄国民粹主义遵循的是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英雄在历史的整体进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认为“思维只有在个人身上才是现实的”[4]82,“社会的进步是靠具有批判思维的个人取得的,没有他们,肯定不会有进步;没有这些人传播进步的愿望,进步也是极不稳固的”[4]55。俄国民粹主义否认人民创造历史,将人民视为“群氓”,认为正是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个人”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不同于俄国民粹主义,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通过不断总结和概括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经验,创造性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唯物史观,毛泽东的民主思想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因此也超越了俄国民粹主义。

  “社会实践”是毛泽东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毛泽东把实践视为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认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具体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矛盾,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毛泽东将民主看作“一种手段”,他谈到:

  【“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这就是说,归根结蒂,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6]209】

  毛泽东将民主视为兼具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双重属性的上层建筑,民主必须要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

  由此我们看出,相比于俄国民粹主义强调思维的第一性、夸大人的主体作用,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认为可以忽视经济条件通过人的努力由农村公社跨过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系列观点,毛泽东的民主思想认识到了实践的第一性;社会发展有其基本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当社会生产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激烈程度未足以使得矛盾爆发,社会将不会更迭。

  同时,毛泽东意识到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它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密切相关。中国跳过资产阶级民主这一阶段,历经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投入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之中,正是这一科学理论的实践结果,它既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观俄国民粹主义,在80年代,俄国民粹主义出现巨大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俄国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关系得到显著发展、工人阶级作为一支政治力量显露出来,使得民粹主义关于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受到相当大的质疑和冲击。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民粹主义的理论纲领和革命道路未能把握好社会变化发展的形势,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俄国开始发展时,俄国民粹主义中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便受到动摇、逐渐丧失了生命力。

  与俄国民粹主义遵循个人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不同的是,毛泽东坚持的是群众史观。毛泽东的唯物史观将人视作一切存在中的最高存在者,是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着历史,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毛泽东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31】

  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为了适应革命的需要,毛泽东“民”的内涵是变化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民主的主体,在他的唯物史观中,也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两者在这一点也是相契合的。俄国民粹主义认为英雄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俄国民粹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仰和崇尚俄国人民,理论基础在于相信人民、相信人民的力量。这样,俄罗斯民粹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就出现了一个矛盾。这种立场的两面性、以及从根本上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使得俄国民粹主义较之毛泽东民主思想是落后的、值得质疑的。

  2.方法论的超越

  俄国民粹主义信仰和崇拜人民,在他们看来,俄国人民首先是俄国的农民,农民是社会的主体,是“本能的社会主义者”和“天然的革命者”。即使后来伴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强大起来,俄国民粹主义也没有完全摆脱早期民粹主义的思想,依然把农民当做革命的主体力量。在此基础上,俄国民粹主义否认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进入社会主义,认为只要依靠农民,发展农村公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究其这一观点背后的原因,在于俄国民粹主义缺乏辩证的思维,没有意识到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看见了俄国农民革命性的一面,却忽视了农民局限性的一面。

  俄国民粹主义的理想目标是夺取中央政权,“最终的政治和经济理想是无政府主义和集体主义。”[4]443从他们的理想目标可以看出,俄国民粹主义把民主的理想绝对化,把民主主义推向了一个极端,而这样很容易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民粹主义很容易最后发展成为跟民主主义截然相反的反民主主义。俄国民粹主义没有认识到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只看见了民主与集中的对立性,却未看见二者的统一性。

  与俄国民粹主义不同,毛泽东充分地继承和吸收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精华,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辩证法思想。毛泽东指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8]299】

  在他本人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毛泽东也充分运用了矛盾的分析方法,将其辩证法思想注入民主理论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主辩证法思想,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不同于俄国民粹主义对农民的过分崇拜,毛泽东民主思想认识到了农民的局限性,始终强调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用马克思主义对农民进行改造。另外,相比于俄国民粹主义对于人民定义的单调性,毛泽东民主思想中的人民内涵却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运用辩证的思维认识到了事物矛盾的变化,认识到了人民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此外,在对待是否民主与集中只能二选一的问题上,毛泽东认识到了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毛泽东指出民主是个相对概念,

  【“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6]】

  毛泽东将民主集中制视为政府的组织形式,认为民主和集中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彼此对立冲突,然而在某种特定的形式上是可以被统一起来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打破的壁垒。一方面,真正的人民民主必须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确保人民群众有足够的自由支持政府、影响政府的政策。

  【“如果不首先发扬民主,不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集中制就建立不起来,即使勉强建立起来,也是空的、假的。”[9]】

  另一方面,这些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必须交由政府去执行,行政权力的集中化才能保证政策执行的顺利无阻。如果民主离开集中,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指导,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很难向前推进。因此,集中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展开,而民主又必须在集中的指导下进行,两者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得以统一。

  三、毛泽东民主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实质内容

  毛泽东民主思想中的民主主体是人民,人民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历史性的特点,同时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从革命实践主体和领导力量上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毛泽东民主思想中坚持群众路线,号召人民直接参与到革命实践中,并坚持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从斗争手段上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毛泽东民主思想认识到了民主发展的阶段性,从阶段认识上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此外,笔者将在革命主体和领导力量的超越以及阶段认识上的超越这两部分里简要谈论下对迈斯纳和胡绳观点的看法。

  1.革命实践主体和领导力量的超越

  俄国民粹主义的革命实践主体是人民,他们极度信仰和崇拜人民,认为“在人民中潜藏着社会真理”,“人民是真理的支柱”[10]。俄国民粹主义的“人民”概念主要是指农民,农民是革命的主体力量,只要唤起农民,凭借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涉及到对人民领导的问题上,早期革命民粹主义者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和“批判思维的个体”应该到民间去,唤起人民投身到革命斗争中;自由民粹主义不再寄希望于农民革命,但依旧是号召知识分子向人民学习,采取和平的方式为农民谋福利。俄国民粹主义否认无产阶级的领导,寄希望于知识分子唤起农民。知识分子固然有其思维上的先进性,但是俄国当时知识分子的阶级性却使得他们和农民处于一种分割和脱离的状态,他们和农民有相当大的距离,不了解农民的状况,也不为农民所了解,并且,作为当时世世代代被压榨、缺乏文化教育的俄国农民而言,他们对于社会上层、文化人有一种天生的恐惧和敌意。在这样的背景下,企图通过知识分子唤醒农民,注定是失败的。

  毛泽东认为民主的主体是人民,不同于俄国民粹主义对人民的单一狭窄诠释,毛泽东民主思想中“人民”的内涵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凡属于抗日,皆属于人民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凡是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都是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凡是支持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都是人民。毛泽东民主思想中的民主主体是广泛的、发展变化的,而这也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实践主体的超越。此外,毛泽东民主思想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力量,毛泽东最早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有说道:

  【“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8]7】

  毛泽东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是最有觉悟和组织的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广大人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在领导力量上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迈斯纳认为毛泽东思想中含有民粹主义色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论点就是革命实践主体和领导力量。他通过将毛泽东思想分别和列宁主义和俄国民粹主义进行比较,得出毛泽东思想更多具有俄罗斯民粹主义色彩而非列宁主义的结论。在他看来,“毛泽东主义中的民粹主义倾向,是在一种视人民为有组织的整体并赞美他们自发的革命行动和集体潜力的强烈倾向中表现出来的”[2]91,而这是列宁从不曾表示过的。对于迈斯纳的这个论点,笔者有两点想法,首先,因为俄国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不一样,所以毛泽东与列宁的具体革命实践方法也会出现不同,而这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原理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学说,它是科学的、发展的学说,迈斯纳忽视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分析,并未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而得出毛泽东思想包含民粹主义倾向的结论是草率的。事实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民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中国国情的需要,占据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蕴含着反帝反封建的无穷力量,毛泽东正是把握中国这一具体实际而做出的重视农民、依靠农民的决策是科学的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理论方针。此外,毛泽东在重视人民,赞美人民的同时,从来没有忽视对无产阶级的重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毛泽东始终坚持的一个前提即是无产阶级的领导。

  2.斗争手段的超越

  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革命民粹主义阶段和自由民粹主义阶段。革命民粹主义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在斗争手段上,一方面,他们发动大规模的“到民间去”活动,号召当时同情农奴的俄国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把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给农民,鼓励农民跟他们一起革命;另一方面,俄国民粹派中的一部分成员开展恐怖活动,试图通过暗杀、暴动推翻专制制度。此后的自由民粹主义放弃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转向通过合法斗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俄国革命民粹派在人民群众中宣传革命的意识形态,但宣传往往也停留于浮面上,大多宣传者不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往往讲许多社会主义思想的大道理,未能真正深入人民群众,也未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此外,一部分民粹派企图通过恐怖活动来推翻专制制度更是一种妄想,在专制统治力量依旧强大、民众基础尚未建立时,恐怖活动只会给革命带来危害。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农民作为民主主力军的巨大力量,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来推动全国民主。同样也是选择从农村开始发展民主,但不同于俄国民粹主义倚重教育、文化宣传等只有对文化基础的人产生作用的形式,毛泽东关注的是调动农民直接参与民主革命实践,主张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起来。为了调动农民直接参与民主革命活动,毛泽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农民利益出发来分析问题,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把土地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通过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调动农民参与群众运动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民主解放的中坚力量,从而也实现了对俄国革命民粹主义的超越。

  处于俄国民粹主义发展后期的自由民粹主义放弃了反对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转向采取与沙皇当局协商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从之前的革命道路转而走向了改良道路。显露了自由民粹主义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同时也显现出了自由民粹主义并不是切实代表农民的利益,它代表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俄国自由民粹主义不同,毛泽东民主思想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对待人民的敌人坚持实行专政,不妥协、不屈服,坚持通过革命运动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对俄国自由民粹主义的超越。

  3.阶段认识上的超越

  俄国民粹主义厌恶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充满恐惧,主张通过村社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俄国的民粹派就是这样。当时列宁、斯大林的党是给了他们以批评的。最后,他们变成了社会革命党。他们‘左’得要命,要更快地搞社会主义,不发展资本主义。结果呢,他们变成了反革命。布尔什维克就不是这样。他们肯定俄国要发展资本主义,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有利的。”[11]】

  与俄国民粹主义不同,毛泽东认为中国不能直接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他强调

  【“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12]】

  同样,在对待民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民主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有这样说道:

  【“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7]1060】

  因此,作为革命产物的民主制度也是要分阶段的,不能随意超越阶段。毛泽东看见了民主进程的阶段性,从阶段认识上实现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胡绳认为毛泽东曾染上民粹主义色彩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毛泽东晚期在阶段认识上的失误,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期间提出的“一张白纸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3]。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不发达,经济基础还未发展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毛泽东认为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发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号令,主张消灭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阶段形势的错误判断成为后来学者抨击的主要攻击点。在笔者看来,首先,评判毛泽东思想不可片面孤立化,毛泽东思想由各个阶段思想充实发展而成,以毛泽东具体某一时期的思想代替毛泽东整个思想体系从而进行评价概括,这种方法缺乏整体的视角,未免在结果上片面化,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毛泽东有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这是异于并且超越俄国民粹主义的。其次,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的时候,务必要联系事物所处的具体实践,毛泽东“一张白纸说”的提出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农业、工业均处于落后的中国,当时的中国需要对于未来步向社会主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对于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疲惫的中国人民而言,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摆脱压迫和剥削、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和拥有一个美好未来的社会环境的存在,虽然毛泽东的“一张白纸说”在一定程度上急于求成,对当时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但是在当时坚定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给人民指明了社会前进方向,鼓励了人民去投身新中国建设。最后,依旧是回到阶段认识上来,俄国民粹主义寄希望于村社这古老的生产组织形式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俄国民粹主义“向后看”,毛泽东提出的是“向前看”的思想方针,无论是农业合作化还是大跃进活动,即使方式上存在过失,但都是旨在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达到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些都是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四、毛泽东民主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实践结果

  无论是俄国民粹主义还是毛泽东民主思想,都是出自对现状的不满,期望能够改变人民受剥削和压制的生活现状、国家处于危机的困境,希望能够使自己国家走向社会主义。但二者的实践结果却不尽相同,毛泽东民主思想获得了成功,而俄国民粹运动却以失败告终,毛泽东民主思想从实践结果上来看也完成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俄国民粹主义是俄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活动,不可否认,俄国民粹主义宣传的人民至上、资本主义批判、理想主义思想对于当时的俄国乃至现在的世界都有巨大的启示作用。但从俄国民粹主义最终的实践结果来看,民粹主义运动是失败的,俄国民粹主义在俄国历史上未能付诸实践,更多地表现为是一种激进的社会思潮,而当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兴起时,也就彻底意味着俄国民粹主义的失败。

  与俄国民粹主义不同,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实践结果是成功的。在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走群众路线领导广大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先后获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被剥削、被压榨的命运,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依旧是在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指导下,确立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制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确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通过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方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民主思想被实践证明了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而这也完成了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越。

  通过比较俄国民粹主义和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理论基础、实质内容、实践结果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毛泽东民主思想超越了俄国民粹主义,是更加科学和先进的理论。毛泽东民主思想是马列主义民主理论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中,应继续坚持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指导,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广大人民群众也应该认识到我国人民民主相比于民粹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自觉抵制民粹主义的侵蚀。

  【赵士发,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郑棪方,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本文原载《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第4期。】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