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的脚步一刻不能停”
——记国防科大党的创新理论硕士博士宣讲团
已近深夜,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博士队俱乐部里灯火通明,十几名博士学员正围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论述,开展热烈讨论。该校硕士博士宣讲团成员、博士学员李占峰介绍,宣讲团正在面向全校学员宣讲十九大精神,力求把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讲到位。
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硕士博士宣讲团,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军校学员组成,是一支理论宣讲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宣讲团始终活跃在理论传播一线,开展了100多场理论宣讲和授课活动,受众达3万余人,被誉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轻骑兵”。
信仰坚定带来行动自觉
“时代在变化,理论在发展,追寻真理的脚步一刻不能停。”硕士博士宣讲团成员游翰霖在理论学习笔记本的扉页上写道。
2017年3月12日,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新闻简报出来后,担任宣讲团“理论值班员”的游翰霖立即整理梳理讲话要点,在第一时间组织理论骨干学习。
“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我们军校学员要带头学习,努力当好‘宣传员’。”游翰霖在与低年级理论骨干交流时说。
信仰的坚定带来行动的自觉。党的创新理论对这群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002年11月,正在原人文与管理学院就读的博士生朱启超、黄朝峰萌生用学术交流方式开展理论宣讲的想法,他们召集12名博士成立“政治理论骨干学习小组”,在队内进行宣讲。
在学习小组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博士开始钻研理论、宣讲理论,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向研究生学术论坛延伸,在自主学习和研讨交流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他们自发成立“党的创新理论博士生论坛”(以下简称“博士生论坛”),建立15个理论学习小组,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历史等多方面,每周开展理论研讨和宣讲活动。
2004年,国防科大成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该院研究生队硕士博士学员主动加入到理论学习宣讲行列,与“博士生论坛”学员一起组成硕士博士宣讲团,成为一支理论宣讲的生力军。
不断提升理论宣讲的说服力
在理论宣讲过程中,宣讲团成员感到广大基层官兵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情很高,但单纯灌输式宣讲难以满足他们学习的热切渴望。为此,宣讲团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学彻底、讲彻底,不断提升理论传播的学术品位、科学品位、人文品位,增强宣讲的说服力、战斗力。
跟踪理论前沿,关注时事热点是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的一个重要基础。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宣讲团成员李卫丽就接到去驻地东风社区宣讲全会精神的任务。在前期调研中,她发现全会宣布的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是时下大家讨论的热点,于是决定以“二孩”政策为切入点宣讲全会精神。
李卫丽认真研读五中全会精神,查阅大量资料,一次次修改演讲稿,根据宣讲对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调整宣讲形式,力争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在宣讲中,她以社区里的真实故事,形象地解释了“二孩”政策对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的作用。听了李卫丽的宣讲,社区群众表示对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近年来,宣讲团用新兴的方式、语言拓展传播的地域时域,激发调动受众对象的学习兴趣。他们借助网络及新媒体平台,依托“国防科大”“科大人文”等微信公众号和“红客”移动客户端,定期推送文章、动漫、广播和微视频;与宣讲对象建立QQ、微信交流群,坚持有问必答、有惑必释、有结必解;开设专题网页,开辟讨论专区,定期设置议题,在微信群里组织交流学习。
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成长
宣讲团在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中诞生,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成长。
“每次宣讲,从主题选定到资料准备再到组织实施,都是对我们学习研究理论能力和系统思维的锻炼,对于我们开展学习科研有很大的帮助。”宣讲团成员李田林说。
2016年6月,在导师刘戟锋的带领下,宣讲团成员杨培宇加入中国科协重大调研课题《战略高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研究》课题组,并将课题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所承担的课题部分在理论层面有很大的延展空间,如果只是从所学科技哲学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完成结题目标并不难,但很难把课题做精做细。
就在杨培宇困扰的时候,宣讲团内一场交流会让他找到突破口。这一天,国防经济专业的5名硕士学员,正结合习主席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做成果交流。杨培宇意外地发现,自己正在研究的“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在概念内涵和外延上都和“战略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体系”有共通之处。交流会后,他要来交流材料和课件,学习其中的理论要点和逻辑思路。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记下来向同学请教。在学习和讨论中,课题研究的思路逐渐清晰。
最终,杨培宇通过引入部分国防经济理论构建了一个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逻辑模型,在分析国内外现实案例、理清技术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证明了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与军民融合之间存在的内在一致性。今年4月,他顺利完成结题答辩,所提交的专报通过中国科协评审。
近5年来,成员参与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活动200多次,科研攻关近百项,重大课题研究12项,27人参与理论著作编纂,发表论文600余篇,近百人出国留学深造,许多人学成后,成长为单位技术骨干和优秀一线带兵人。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刘少华)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