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县人大周家传:读塘约道路,学塘约精神,思塘约经验
读塘约道路,学塘约精神,思塘约经验
在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中,备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热议的“一剧一书”,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一部“人民的名义”让人看起来可以“废寝”,一本“塘约道路”让人读进去可以“忘食”。“一剧一书”让人“震惊”、给人启迪、令人激动。 《人民的名义》让人“震惊”的是高级党员干部腐败堕落、官商勾结,《塘约道路》让人“震惊”的是工作在贫困山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率先垂范;《人民的名义》的结局给人启迪的是让我们对党反腐惩腐治腐的决心、力度充满信心,看到我党自我革命、执政为民的前景和希望,《塘约道路》给人启迪的是让我们看到众多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以群众的利益至上的政治品德,看到了党领导下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前景和希望;“一剧一书”令人激动的是有党的正确领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光明前景。
在当前党员干部中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活动,对这三句话九个字在理论上如何诠释,在实践中如何体现,可以见仁见智,而塘约一班人给了最好最实的诠释。《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在该书导言中这样写道:“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是当前农村改革中关系全局的两件大事,……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高度统一是当今所迫切需要的。这是在基层筑牢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走一条使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在后记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二个支部发挥了作用,一是党支部建在连上,二是党支部建在村里。”这些话,作者应该是论证一个问题,实现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宗旨,要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去践行。
一、塘约的党员是这样“讲政治”的: 2014年6月3日,塘约村遭遇百年未见的大洪水,田地毁了,路也毁了,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在暴雨中望着被洪水洗劫的家乡,灌满他脑子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怎么办,现在怎么办?群众利益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应该讲的最大的“政治”,在生产救灾修复倒房中,每一处都有村干部和党员在义务帮忙,踩着泥泞进村的市委书记周建琨看到这些后说:“你这个村子有前途!”周书记说“你这个班子很强,这么大的水,人住得这么散,没死一个,你们村干部了不起!”
2014年6月5日晚,村两委开会,这次会议是塘约发展的起点,成立合作社,建立土地流转中心,搞规模经营。确定了发展的路子,全体村干部和党员就一头轧到群众中去,做工作做动员做宣传,6月8日上午,86名村民代表全票通过成立合作社。随后的工作中,在村支部带领下,合作社壮大了,各个专业队建起来了,外出打工的回来了,群众有事做有收入了,七权明确,全村实现了“一清七统”(一清是集体和个人产权分清了,七统是:全村土地统一规划,产品统一种植销售,资金统一使用管理,村务财务统一核算,干部统一使用,美丽乡村统一规划建设,全村酒席统一办理。)建起了“综合培训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村级集体收入超过200万元。
二、塘约的党员是这样“重规矩”的: 合作社成立后,左文学越来越感到最重要的工作是党支部建设,重中之重是党员思想建设。“三会一课”制度在这里执行得雷打不动。每月必开例会,每周必学习,《党章》每次活动必随身带。建立“党员积分册”,让群众管党员,让群众评党员。
村支部不仅对党员定规矩,为了村民的利益,也给村民定规矩,村两委提出“红九条”,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后实行,村干部带头执行。村民红白酒席由村集体统一办,集体花了60万元,堵住了过去村民滥办酒席损失的3000万元。
三、塘约的党员是这样“作表率”的: 左文学说:“我们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是一面旗帜”,每次党员大会必集体学习两个内容:党员的权利和党员的义务。即使已经学过一百遍了,仍然每次集体学,就像一种庄严的仪式。
村里一位85岁的老党员,他的党员积分册连续四个月得满分,上面只写着一句话:“老人85岁了,还参加义务修公路,干到半夜两点钟还不回家”。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够份量。
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曾说:“选对一个路子,选好一把手,是重中之重,全市1007个村,如果有10个左文学这样的支部书记,辐射作用将非常大。有100个,变化不可估量。”
左文学也说了四个好:“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面貌就会大改变。” 这市、村两位书记的话在今天的实践都证明了毛主席当年曾说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一个村庄最伟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只有在不忘初心的党的领导下,聚全体村民共同发展,兴全村之力直至帮助最后一个贫困者脱贫,才是最大的政绩,我想这也应该是基层党员干部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最大的心愿。 四、读《塘约道路》我是这样体会的: 1. 村级发展要有好的领头雁。塘约村发展变化的进程,固然赶上党的扶贫政策施行,国家倡导土地确权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机遇,更重要的是有左文学这样一位好的书记、好的带头人。周建琨书记这样评价:左文学官不大但他在基层做的是巩固执政党基础的事,意义巨大。
2. 农民脱贫致富要依靠农民的“内生动力”:新中国的成立,靠农村包围城市,农民的贡献巨大,今天的扶贫怎么帮扶都不为过,但最主要的是农民自身产生内生动力。左文学说:“什么力量大,人民力量大,什么资源好,人民资源好。”人皆有内生动力,问题是能不能发挥出来,一旦在集体中发挥出来形成规模力量,人口就不是负担,而是资源。
3. 自力更生是村级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一场大水把塘约淹了,本来是坏事,结果坏事变好事。他们不想不等不靠,村支部组织起来自己救自己,这就是自力更生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们曾经很亲切,现在都陌生了,因此,农村物质贫困不可怕,更可怕的是精神贫困。
4. 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单打独斗没有出路,塘约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支部领导下把单打独斗的村民组织起来,走集体的道路,通过核积“确权”,颁证“赋权”,流转“易权”,“三权”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
5. 精准扶贫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激活农民内生动力,选准产业增收脱贫,用准扶贫政策资金。村干部要做实事,合作社要做产业,农民要做工,不能把精力放在填表格做软件迎检查上。
6. 农村生产关系要调整形式,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马克思指出:当生产关系形式适应生产力水平时,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建国之初,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靠手、肩、牛劳作,农村集体化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形式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农民仍是吃不饱收不了,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后走责任田下放的路子,这是第一次农业生产关系形式调整,可惜时间不长,因文革开展而回头。七十年代末安徽小岗农民自发走出了分田到户的路子,后来中央推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这是第二次农业生产关系形式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助力下,农业发展有一个大的进步,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但现行生产关系形式维系了近四十年,一家一户的单干远不适应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整合农村资源,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动摇的基础上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以产业调整适应市场需求,以规模经营抗衡市场风险,以优质高效增加农民收入,这应是现阶段农业生产关系适应的形式。 作者系:安徽省太湖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