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副书记唐良智率领重庆考察团,到贵州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王宏甲按
贵州省毕节市借鉴“塘约经验”坚持“大党建”统领“大扶贫”正受关注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少年时唱《长征》,对开始这两句,感受到的是豪迈;当唱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感觉有一种亲切;唱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就感到有一种温暖了。如今想来,长征走过的地方,都是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而红军受到了当地穷苦百姓的援助和支持,如果没有穷人的支持,红军是走不出那条艰难卓绝的长征路的。所以,我以为,“长征”是沿途的穷苦百姓和红军共同完成的壮行。
“金沙水拍云崖暖”,写的正是毛泽东所要表达的——红军受到穷苦人民援助,感受到的温暖。诗中的“乌蒙磅礴”,正是今日茫茫乌蒙山腹地的贵州毕节地区。
今日毕节,尚有300多万青壮年外出到发达地区打工。记得我两年前与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交谈时,他讲到,中国农民从前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今天为城市做出的贡献,都非常巨大。现在还有几千万人很贫困,政府怎么扶持他们都不为过。
毕节,位于贵州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于此。毕节所在的云贵高原,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强烈隆起的古大陆。考古已知,在距今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一地域已有古人类活动。
据传尧舜时代此地为“鼻”国,后人写作“毕、比”等,这是“毕节”得名的一种说法。夏建九州,这里属夏朝梁州的南域,可见毕节四千多年前就是华夏大家庭成员。今日毕节市有近千万人口,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国56个民族中有45个民族分布在毕节,此外还有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龙家人等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
毕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独特的自然风貌使毕节今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百里杜鹃、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贵州唯一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海、国家AAAA级景区“九洞天”,以及高原湖泊支嘎阿鲁湖、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等风景名胜。毕节因此有“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之誉。在物产方面,还享有“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天然药园”等美誉。
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毕节生态恶化在1985年达到空前严重,此后被定为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经多年改造,已有很大改善,但迄今仍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020年要使毕节不拖全省、全国后腿,要同步实现小康,毕节的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2016年11月,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被调往毕节任市委书记。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对他说:“塘约经验是你在安顺工作时抓的点,希望能在毕节推广。”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也对周建琨说:“你要把塘约精神带到毕节去。”周建琨的确把塘约精神带到了毕节。学习塘约精神、借鉴塘约经验,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的毕节实践,已引起国内一些地区和有关专家的关注。
8月2日,广州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俊忠带着他的博士生一行,从广州直飞毕节调研。徐俊忠近日在《红旗文稿》发表了《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另有一篇近两万字谈新土地制度改革的论文,也将于近期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发表。他发微信给我谈他在毕节调研的感受,说:“真是一场久违的灵魂激荡和疗补!
8月8日,重庆市委副书记唐良智率领重庆考察团,到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尹志华,市委常委、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陪同考察。8月10日至11日,云南省昭通市党政代表团到毕节考察并召开座谈会(本篇将先转发重庆考察团到毕节威宁县考察的消息。)
现在先介绍一下威宁。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的西大门,北、西、南三面与云南省毗邻。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与青海湖、滇池同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全县总人口140多万。威宁地处乌蒙山之巅,高原气候,常年艳阳高照与凉风扑面相伴,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也是贫困程度最深的民族自治县。
威宁最西北的苗族聚居区石门坎,位于贵州最边缘的西北角,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但从二十世纪初到四十年代,这里出现了“教育奇迹”。奇迹的缘起,是当地渴望识字读书的苗民翻过一座山,到云南昭通去把一位英国传教士伯格里请到石门坎来教书。谁能想到,自伯格里应邀来到石门坎兴学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这个极为偏僻的“乌蒙之巅”,竟然成为“中国西南文化最高区”。
时在1905年,白皮肤的伯格里在一群苗族青年的簇拥下,来到石门坎兴建学校。第二年开始招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双语学校,并开了男女学生同校之先河。今年春天,我去石门坎还看到了伯格里与苗族人民共同修建的男女游泳池。男池与女池是紧相邻,水相通的。还看到了他们修建的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足球场。
伯格里办教育,极为尊重当地苗民的文化。当时苗族没有文字,他会同苗汉知识分子,潜心钻研,竟为苗族创造了简明易学的苗文,石门坎由此成为苗族文字的发源地。
除了办学校,基于当地苗民的需要,伯格里和他的后继者们还在石门坎建了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和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也许应该说,仍然是教育促进医疗、卫生、体育、科技、文艺在石门坎多方面发展。不仅学校开设文艺课、体育课,还在民间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爬山、拔河、田径、骑马、歌舞多项活动。30年代的石门坎就有完全按照现代标准设置的运动会。1936年举办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里就有来自石门坎的队员。
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确实发生了,就在这远在天边的石门坎,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成了云贵川交界地区的教育中心、农耕技术推广中心、苗族文化传播中心、战时灾民自救中心、麻风病等地方病的救助中心。它在远远近近都很出名,据说当时从国外寄往石门坎的信,只要在信封上写下“中国石门坎”,就能准确地送到。
这个奇迹充分地说明了教育的力量。
如今,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威宁教育局局长肖良宪和他的同事们、老师们,都对“教育扶贫”的意义和作用极为重视,威宁的教育事业因此得以显著发展。
一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舍面积持续增加,尤其是公办幼儿园从2009年的一所增加到七十多所。
二是教师数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升。
三是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权且以高考质量综合评比为一种衡量方式,地处边远区域的威宁连续多年名列毕节市前列。
四是教育规模大幅增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9.02%提升到99.18%;义务教育巩固率从76%提升到87%,高中在校学生由一万两千多人增加到两万六千多人。小学辍学率从1.67%下降到0.73%,初中辍学率由2.12%下降到1%。
五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发展过程。
教育扶贫,也许不是能最快收到回报的,却是最有发展潜力,也必将收到最大回报,最具开发意义的大事业。
下面转发毕节发布:重庆市委副书记唐良智率领重庆考察团,到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考察威宁县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8月8日,重庆市委副书记唐良智率领重庆考察团,到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建琨,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尹志华,市委常委、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陪同考察。
观看展板,听取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考察仰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
考察团一行先后来到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实地了解我市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在听取石门乡工作介绍后,考察团对石门乡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的“三进三增”、“三级自治”、“五个三”机制等成功经验给予高度评价。在石门乡仰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考察团认为基地有力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密切了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把真扶贫、扶真贫落到了实处。在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考察团对该社区通过“十户一体”的村民自治模式,打好脱贫攻坚硬仗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十户一体”模式实现了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的有机统一,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考察团还考察了女姑村蔬菜产业园等。
考察女姑村蔬菜产业园
考察中,唐良智对贵州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经验做法高度赞赏。他表示,贵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亮点、有成效、有经验,令人印象深刻。重庆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贵州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更准更实更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希望两省市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参观伯格理故居
重庆市直相关部门和贵州省直有关部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考察。
文章转自:毕节发布 文 /韩贤普 图/郑林华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